T/KJDL 002-2021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道路智能网联设施技术规范.pdf

T/KJDL 002-2021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道路智能网联设施技术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5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80722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T/KJDL 002-2021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道路智能网联设施技术规范.pdf

4.2.1遵循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原则,结合新时代智慧交通发展战略,统筹布局、因路制宜地实施建 设。 4.2.2遵循系统性原则,不同设施之间、附属设施与主体工程之间应功能匹配、协调统一。 4.2.3遵循安全性原则,智能网联设施建设应以交通安全与信息安全为根本,保障功能同时须同步考 虑安全风险防控。 4.2.4遵循创新引领、数据赋能原则,应在满足系统安全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鼓励采用新技术、新 产品、新材料、新工艺。 4.2.5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系统设计宜适度超前,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为今后发展预留空间。 4.2.6遵循绿色低碳建设原则,宜应用节能技术和绿色环保设施,促进减少能源消耗和降低碳排放。

T/KJDL002—2021

5.1.1智能网联设施信息感知监测应能实现交通运行状态信息监测、道路基础设施状态信息监测、气 象环境信息监测等功能。 5.1.2实时交通信息感知监测系统采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路线,实时获取路侧设备采集信息、移动终 端/车载终端采集信息、交通管理和气象等公共信息,实现道路、交通状况信息的感知监测功能。 5.1.3交通信息感知系统包括感知设备(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摄像机)、路侧计算设施和路侧通 信设施RSU。 5.1.4建设交通信息感知系统时,传感器及基础设备应选用可靠性高、维护性强、低成本、数据准确 度满足基本要求并可大面积应用的设施。 5.1.5交通信息感知设施的部署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a)可选择合适的路侧、车道设施,如路侧立柱、灯杆、门架、立交桥、人行过街天桥等位置部 署交通感知设施; b)同一路段设置多个感知设施时,应注意设施间距,以避免设施之间相互干扰; c)感知区域内不应该有明显遮挡,如:钢筋混凝土建筑物、金属构件、植物等; d) )应保证设施安装支护结构的稳定性,

各类工业建筑施工方案模板--01--(35份)TKJDL002—2021

T/KJDL002—2021

5.2交通运行状态信息监测

5.2.1交通运行状态信息

交通流量信息采集可通过交通流检测器进行采集监测,应包括断面交通量、单向交通量、不同车道 交通量、路段小时交通量、平均车速、车头时距及车道占有率等。交通流量、平均车速、车头时距及车 道占有率等信息准确率应不低于95%,应每隔2.5min以内上传一次数据;与公安交警、道路管理等部门、 第三方出行服务平台共享的交通运行状态信息应实现定时自动传输与更新。

5.2.3交通流检测器性能

测器的性能要求符合GB/T26942和GB/T24726

5.2.4交通流检测器布设

交通流检测器布设应确保检测器覆盖所监测区域,并依据不同路段不同交通量、不同事故发生率调 整,设备布设原则如下: ? a)交通流量大(如快速路、主干路)、事故发生率高的路段,监测设施的布设间距宜为0.2km^ 1 km; b)交通流量较大(如次干路)或事故发生率较高的路段,监测设施布设间距宜为1km~1.5km; c)交通流量小(如支路)、事故发生率较低的路段,布设间距宜为1.5km~2.5km; d)城市快速路出入口、城市道路交叉口以及交通环境复杂的重要路段(如学校、医院路段等), 宜根据实际情况,减小布设间距。

5.2.5交通参与者检测

交通参与者检测可通过路侧感知系统进行采集,应包括但不限于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感知的 交通目标属性包括但不限于交通参与者类型、经纬度、海拔信息、几何尺寸、速度、加速度、航向角 车牌等信息。 交通参与者目标检出率应不低于95%,分类识别准确率不低于95%,目标误检率不超过2%,目标位 置检测精度优于0.5m。

5.2.7路侧感知系统部署原则

TKJDL002—202

5.3道路基础设施状态信息监测

表1隧道监测设备实测项目技术要求

础设施机芯血测议宙应付口十州命者安示: 基础设施状态监测设备部署位置、数量宜根据结构类型、设计要求、监测项目及结构分析结 ? 果确定; b) 监测数据接收设备附近不宜有强烈的反射信号的大面积水域、大型建筑、金属网及无线电干 扰源。 5.3.6基础设施状态监测设备应具有容错能力,发生故障时能够保证数据不丢失。

5.4特定交通场景信息类别

5.4.1前向碰撞预警

T/KJDL 002—2021

TKJDL002—2021

5.4.2路口碰撞预警

在交叉路口、高速路入口等场景,智能网联路侧设备实时感知车辆的位置、速度, 驶路线,向路口车辆发送相关信息。当前车辆判断其与其他车辆存在碰撞危险时,向司

智能网联路侧设备实时感知车辆的位置、速度,并发送给车辆。当驾驶员意图变道时,车 关信息判断其与相邻车道的车辆是否存在碰撞危险,若存在向司机发出预警

5.4.4车道偏离预警

智能网联路侧设备实时感知车辆的绝对位置,配合道路高清地图以及车道识别信息,得到车辆在 的相对位置,并发送给车辆。当前车辆通过相关信息判断车辆已偏离车道时,向司机发出预警。

5.4.5紧急制动预警

智能网联路侧设备实时感知车辆的位置和速度,当检测到车辆紧急制动时,向其后方车辆发送预

5.4.6行人碰撞预警

智能网联路侧设备通过视频图像采集设备、雷达、路侧MEC设备、RSU等设备实时弱势交通参与者 (行人、自行车等)的位置、速度等信息,并将感知信息经过MEC处理实时发送给附近的所有车辆,车 辆根据提供的信息判断弱势交通参与者的运行轨迹和车辆自身的前进方向判断是否可能发生碰撞。一旦 发生碰撞的概率超过某个阈值,则向司机发出预警,并向车外弱势交通参与者(行人、自行车等)发出 避险信号。

5.4.7车辆失控预警

智能网联路侧设备实时感知车辆的运行轨迹、车道线和道路边界,并对其进行智能分析。当发现车 辆高速驶离道路或高速横向跨越车道时,将该车辆的轨迹和危险程度发送给附近所有车辆。后者接收到 信息后,向司机发出预警。

智能网联路侧设备实时感知车辆速度,当判断到车速高于路段限速时,将该信息发送给附近的所有 车辆。后者接收到该信息后,向司机发出预警。

5.4.10交通拥堵预警

T/KJDL 002—2021

TKJDL002—202

智能网联路侧设备实时感知路段内车辆的数量、位置、速度,并智能分析拥堵程度,当判断到 生拥堵时,将该信息发送给附近的所有车辆。后者接收到该信息后,通过声音、灯光、震动等方 机发出预警。

智能网联路侧设备获取路口交通信号灯实时数据,同时感知车辆的位置和速度,当检测到车辆 红灯的风险时,将向该车司机和附近车辆发出预警

5.4.12紧急车辆提醒

智能网联路侧设备实时监控道路情况,当监测到紧急车辆(消防车,救护车,警车等),将通 车辆进行让行

5.4.13自适应巡航

智能网联路侧设备感知车辆与车道线和临近车辆的相对位置,并把这些信息实时发送给该车输 智能网联路侧设备继续监控车辆的运行状态,一旦发现状态异常,便向车辆发送预警并建议退出 巡航模式。

智能网联路侧设备获取路口交通信号灯实时数据,发送给附近车辆,车辆根据接收到的交通信 据以及当前位置,给予司机一个建议车速,以使车辆能够更有效率地(最少的等待时间)通过交 口。

5.4.16汽车近场支付

汽车作为支付终端,与智能网联路侧设备(作为支付受理终端)产生信息交互,间接向银行金 发送支付指令,产生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行为,实现车载支付功能,增加了相关付费过程的效率 准确性。其主要应用包括ETC、充电支付、停车支付、加油支付等

5.5.1应至少能够监测GB/T33697中规定的监测项目,气象环境信息重点监测项目包括:能见度、风 速、风向、降水量、路面温度、路面状况(干燥、潮湿、积水)等。 5.5.2城市道路沿线气象监测信息准确率应不低于90%,每隔10min以内上传一次数据;与气象、国 土等部门、第三方气象信息服务平台共享的城市交通气象环境信息应实现定时自动传输与更新,交通气 象预报格式的结构应符合GB/T27967的相关规定,

城市道路沿线气象监测信息准确率应不低于90%,每隔10min以内上传一次数据;与气象、国 门、第三方气象信息服务平台共享的城市交通气象环境信息应实现定时自动传输与更新,交通气 格式的结构应符合GB/T27967的相关规定。 城市道路交通气象监测设施应符合GB/T33697中的相关规定,由以下两部分构成: 城市道路交通气象监测站:硬件包括传感器、采集器、电源、通信模块、支架和机箱等。软 件包括具有采集、处理、通信和控制等功能的应用软件:

成适文通数血购效应付口0D/1 十十时日大定,出级十两币力时成 城市道路交通气象监测站:硬件包括传感器、采集器、电源、通信模块、支架和机箱等。 软 件包括具有采集、处理、通信和控制等功能的应用软件:

TKJDL002—2021

中心站监控管理系统:硬件包括计算机和网络设备。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江苏]框架结构多层及高层居住中心投标施工组织设计,其中应 用软件具有远程监控管理功能,将若干监测站与中心站建立联接并形成城市道路交通气象监 测站网。 5.5.4宜根据城市不同区域、不同路段的气象状况合理选择监测设备。在城市路网相对密集区域,沿 线的气象监测设备应进行统筹建设与综合利用,以节约建设和运维成本。 5.5.5恶劣气象条件频发区域应布设具有针对性传感器的气象监测设备,如在团雾易发的区域应布设 能见度监测设备,在易积水的路段应布设路面温、湿度监测设备。 5.5.6存在多种恶劣气象条件的区域,应同时监测相应环境参数,统筹气象监测设备的部署。

智慧灯杆是以灯杆为载体,通过挂载各类设备提供智能照明、移动通信、城市监测、交通管理、信 息交互和城市公共服务等功能,可通过运营管理后台系统进行远程监测、控制、管理等网络通信和信息 化服务的多功能道路灯杆。多功能杆应符合GB50054、GB50057、GB/T18802.12、GB/T18802.22、 GB/T50065、CI/T527的相关规定。

多功能智慧灯杆系统各子系统功能模块组成如下: a) 1 杆子系统由杆体、基础地笼、横臂、设备仓(含扩展)和智能门锁等模块组成; b) 1 供电和防雷子系统由防雷模块、配电模块和智能电源等模块组成: C) 通信子系统由智能网关、光纤盒ODB、无线传输和GPS/北斗天线等模块组成; C 多功能智慧灯杆管理平台由接入管理、权限管理、数据管理、日志管理、安全鉴权、后台服 务、运营支撑等功能模块组成。

多功能智慧灯杆功能要求如下: a)可以集成多元应用功能,可作为智能网联路侧设施集成应用的最佳载体之一; b) )应能为挂载设备提供杆上必要条件,包括各类挂载设备的安装固定、线缆接入和布设、网络 接入、接地与防雷保护等功能; C) 2 应能为挂载设备提供所需交流或直流供电接口,宜具备漏电监测、供电监测、远程控制、倾 斜监测、积水监测和舱门开关监测等功能; d) )设置应统筹用地、建筑、景观、道路空间等规划设计的管控要求,满足所在场景空间的服务 功能需求; e)外观设计应与当地城市规划设计和所处场景相融合,满足城市规划中对城市景观功能; f) )应具备可拓展性,为拟挂载设备和配套设施预留接口、安装空间和适度荷载和出线孔。

多功能智慧灯杆技术要求如下: 日a) 安装高度、间距、灯臂长度等应满足照明、通信、供电、管道等相关标准: b) 技术参数符合传感、感知计算、通信、信息安全的要求:

DB11/T 1764.19-2020 用水定额 第19部分:乳制品.pdfT/KJDL002—2021

2 金属杆体及构件、设备金属外壳、配电及控制箱等所有裸露金属部件外露可导电部分均应进 行保护接地,并与接地端子之间具有可靠的电气连接; d) )多功能智慧灯杆的防雷接地应建立在联合接地、均压等电位、分区保护的基础上,并应根据 电磁兼容原理,对电涌保护器的安装位置进行合理规划; e) )多功能智慧灯杆接地系统宜在联合接地的基础上采用分组接地方式,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 地和防雷接地之间宜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避免各功能接地的相互干扰和地电位反击对电子 设备造成损坏,增加在各功能接地之间的隔离措施不应影响接地的正常工作; f) 1 移动通信基站的天线辐射主瓣方向(包括带有天线的设备如AAU/RRU等)2m内不应有对射频 信号造成遮挡或影响的金属物体(如金属外壳灯头或装饰金属板或广告牌等),应对被遮挡 的移动通信基站的安装位置、调整方向角等进行调整; g) )杆体上挂载的其它带有天线的设备(如WLAN、RSU等)宜安装在杆体的中部或下部,应避开 移动通信基站天线辐射主瓣方向(包括带有天线的设备如AAU/RRU等),并和移动通信基站 在垂直; h) )方向保持一定间距,垂直间距宜大于1m(横杆水平间距宜大于2m); i让) 1 杆体上挂载的其它无天线的电子设备,应避开移动通信基站天线辐射主瓣方向(包括带有天 线的设备如AAU/RRU等),并和移动通信基站在垂直方向保持一定间距,垂直间距宜大于0.5 m(横杆水平间距宜大于1m)。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