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2436-2021 配电网用户侧电供暖不增容技术规范.pdf

DL/T 2436-2021 配电网用户侧电供暖不增容技术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8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380208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L/T 2436-2021 配电网用户侧电供暖不增容技术规范.pdf

6.1.2集中式电供暖用户

大规模采用储热储能式电锅炉、水源热泵、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为供暖方式的用户,应对 热组件以最小容量单元或单元组进行精准控制

6.1.3分布集中式电供暖用户

2020年配电网工程施工工艺规范(图文并茂)(国网晋中供电公司2020年7月24日).pdf由多个集中式电供暖用户组成的大规模电供暖用

电供暖不增容运行控制系数K.的选取及应用要求如下: a)应按照电力系统中每一个具有实际控制需求的设备或断面不超过对应的K。对用户侧电供暖负 荷进行控制,将投入负荷容量控制在配电网供电设备允许的安全、经济运行的范围内,从而在不增容 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满足电供暖的需求。 b)对于配电变压器,为保证配电变压器长期安全运行,其K。不宜大于85%。 c)对于配电线路、断面及其他情况,为确保测量偏差及控制偏差下的电网安全稳定运行,K。不 应大于95%。 d)考虑节能降损需求,当实际运行中配电网未使用供电容量足以满足电供暖需求时,配电变压 器的K宜进一步降低,直至不高于该变压器的经济负载率(通常为65%~70%)。

电供暖不增容规划管理系数K的选取及应用要求如下: a)应按照每个台区及区域不超过对应的K。对用户侧电供暖负荷装设容量进行规划,并对用户侧 电供暖负荷在其他电力用户负荷尖峰时的用电容量进行申报,将电供暖负荷规划容量控制在后 续该区域其他电力用户的供电负荷增长至不增容的最大规划值时,配电网的供电能力依然能够 合理满足用户侧电供暖负荷运行需求的范围内。 b)对于分布式电供暖用户,既要保证在配电网其他电力用户供电负荷的尖峰时段,电供暖供热质 量应达标,也要保证在配电网非电供暖其他电力用户供电负荷的低谷时段,电供暖供热能量不 浪费,K不宜大于2。 c)对于集中式电供暖用户及集中分布式电供暖用户,如果完全没有蓄热能力,K,的选取宜参考 分布式电供暖用户。 d)对于集中式电供暖用户及集中分布式电供暖用户,如果具备蓄热能力,则K,应根据其供热功 率、蓄热功率及蓄热量进行校核,并留有适当裕度(校核方法见附录A)。

6.4电供暖不增容技术的负荷感知与优化调控

面向配电网用户侧不增容或缓增容目标,应感知电供暖负荷及其他相关负荷状况,计算负荷优化 略,对电供暖设备负载、台区内负荷以及台区间负荷进行最优控制,实现用户采暖需求和台区负荷 平抑与优化。配电网用户侧不增容技术的控制方法、系统配置及运行方式应实现以下功能: a)电供暖负荷的控制方法。应采用电供暖负荷功率控制、错峰填谷、时移启停负荷,负荷间歇式 工作等方式,并宜与有序充电桩等其他台区可控用能设备协调配合,实现对台区负荷、电网负 荷的削峰填谷,达到在一定程度内不用增容也能满足用户电供暖需求的目的。 b)基于边缘计算的电供暖调控,通过感知控制层边缘智控终端感知并采集台区各类电供暖设备的 负荷功率及设备工况,结合采集台区变压器等供电设施的负荷工况,应在满足配网安全稳定运 行、供电设施在经济合理工况范围以及基本不影响用户舒适度(用户无感)的约束条件下,通 过合理分配并控制各电供暖设备的负荷功率变化及启停投运,使台区包括电供暖负荷在内的多 类总负荷不超过变压器允许工作容量,实现台区不增容情况下用户电采暖负荷的优化运行,缓 解供电系统增容压力。 c)边缘智控终端应基于工业级国产主控芯片、高速电力线载波通信(HPLC)芯片、安全芯片、 无线通信芯片等元件。宜运行国产操作系统,支持容器模式的开发和部署。 d)基于智能感知控制的电供暖用能控制,采用内置于智能物联电能供暖设备的嵌入式智能感知控 制模组或与电能供暖装置电源线相连的外置式智能感知控制装置(如智能物联插座),实现对 各类用户侧电供暖设备的精准负荷感知;同时,宜实现对电供暖设备按供暖补贴电价计量计 费,避免其他非供暖用电器“搭车蹭补贴”情况。 e)智能感知控制模组、智能物联插座等智能感知控制装置应包含国产主控芯片、高速电力线载波 通信(HPLC)芯片、计量芯片、无线通信芯片等芯片组件,装置应能够采集电供暖设备等电 器、设施的详细用电信息、工作状态、使用状况等数据,向边缘智控终端或系统平台传输,并 接收边缘智控终端或系统平台下发的控制指令,对电供暖设备等电器、设施进行多模态控制, 启停负荷或调节其功率,实现对各类电供暖设备负荷的调控

主控芯片是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把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中央处理器、存储器、接口等部件 集成到一块硅片上构成的一个小而完善的微型计算机系统。在边端侧设备中负责计算、控制及数据处 理等关键功能实现,是各设备的核心部件。

6.5.2感知控制层设备主控芯片

感知控制层设备主控芯片是端侧智能物联电能供暖装置的控制中枢,在电供暖不增容技术三层架 构中,端侧智能感知控制模组、智能物联插座等设备主控芯片控制本地通信单元与边缘调控层设备通 信,响应边缘智控终端等发送的指令请求,进行相应的控制,同时主控芯片控制数据采集单元采集电 流、温度等数据,通过通信单元将采集到的数据上传到边缘智控终端,实现各种数据分析和控制功 能。在电供暖不增容技术二层架构中,感知控制层智能物联电能供暖装置主控芯片控制远程通信单元 与云管控层进行通信,同样实现上述描述的端侧设备的控制功能。

电供暖不增容技术三层架构中,边缘调控层设备主控芯片实现边缘调控层的控制功能,分析判

DL/T 24362021

知控制层设备汇聚的上报数据,控制远程通信单元与云管控层负荷智能管控平台建立通信,上 调控层和感知控制层设备的各种数据,响应负荷智能管控平台的各种指令请求,并控制本地通 将相应的指令请求下发给感知控制层设备,实现相应的控制功能。

6.6.1高速电力线载波通信

5G通信给边缘智控终端、智能感知控制模组与云管控层负荷智能管控平台之间提供高可靠实时数据 交互功能,保障电供暖系统的实时智能管控,提升电供暖系统实时响应、大数据处理及传输等能力。

.6.3低功耗本地无线通

低功耗本地无线通信给智能感知控制模组(如电气、温度、湿度等传感器)与边缘智控终端之间 提供高可靠实时数据交互功能,保障智能感知控制模组在电池供电场景下的低功耗通信能力,

电供暖不增容技术广泛采用“云、管、边、端”的技术架构,为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各层 密码机或安全芯片,实现不同层次之间设备的身份认证及数据保护,密码机或安全芯片内部通 牛实现国家商用密码算法,同时应具有硬件随机数发生器,电压和频率检测等多种安全性保护 安全设备部署图见图2。

6.7.2云管控层密码机

云管控层应使用密码机实现与感知控制层、边缘调控层之间的双向身份认证、数据加密传转 全控制功能,保证业务数据从传输、接收到处理整个过程的安全性、有效性、完整性。

6.7.3边侧安全芯片

边缘调控层应嵌入安全芯片实现与云管控层、感知控制层之间的双向身份认证、存取权限控制、 线路加密传输等安全控制功能,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有效性、完整性,可实现对设备本地存储类 据的机密性、完整性保护

6.7.4端侧安全芯片

感知控制层应嵌入安全芯片实现与云管控层、边缘调控层之间的双向身份认证、存取权限控制、 线路加密传输等安全控制功能,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有效性、完整性,可实现对设备本地存储类 据的机密性、完整性保护。

a)电供暖智能控制单元、边缘智控终端和负荷智能管控平台宜配置人工智能芯片、人工智能模组 和人工智能加速卡等人工智能硬件,为电供暖云、边、端各层智能管控系统的人工智能算法提 供加速服务; b)人工智能硬件应采用易于集成和使用的标准接口设计,应满足电供暖云、边、端各层智能管控 系统对人工智能硬件的算力和功耗需求; c)人工智能硬件可嵌入部署于计算机和终端,也可通过标准接口外接部署提供加速服务。

电供暖不增容技术的负荷智能感知与优化调控

7.1.1智能感知控制的电供暖用能

智能感知控制模组硬件平台应基于国产工业级主控芯片,高速电力线载波通信(HPLC)芯片、计 量芯片、无线通信芯片等芯片组件设计,满足以下指标: a)电能计量准确度等级应符合DL/T1487一2015中4.1.1的要求,不低于2级。 b)动态功耗不高于1.5W。 c)工作温度:一25℃~+85℃。 d)台区内负荷本地管控过程中的通信时延应小于5s。 e)从电能供暖设备云平台向电能供暖设备下发控制指令的通信时延应小于10s。

7.1.2基于边缘计算的电供暖调控

统、Docker容器,应用分布式边缘计算、容器等技术,实现功能业务App同硬件及操作系 的解耦应用:通过云端协同实现台区的电供暖负荷调控。 电能供暖设备不增容控制功能配置,见表1。

衣 能供暖设备不增容控制功能配置表

感知控制层设备主控要求如下: a)工作主频不低于30MHz。 b)应具备低功耗特性,静态电流应小于1uA。 c)应具备休眠功能,待机时需进入休眠状态。芯片由休眠状态到唤醒时间不超过10μus。 d)应具备SM4或SM7安全加密算法,从芯片级实现设备数据安全。 e)应具备UART、IC、SPI等通用接口。

感知控制层设备主控要求如下: a)工作主频不低于30MHz。 b)应具备低功耗特性,静态电流应小于1μA。 c)应具备休眠功能,待机时需进入休眠状态。芯片由休眠状态到唤醒时间不超过10μS。 d)应具备SM4或SM7安全加密算法,从芯片级实现设备数据安全。 e)应具备UART、IIC、SPI等通用接口。

f)模数转换(ADC)精度不低于12bits。

7.2.2边缘调控层设备主控

边缘调控层设备主控要求如下: a)工作主频不低于180MHz,支持指令缓存。 b)不少于2MB内置Flash,不少于512KBSRAM。 c)应具备SM4或SM7安全加密算法,从板级保证设备数据安全。 d)应具备以太网、USB、UART、SPI、CAN及并行LCD接口等通用接口 e)模数转换(ADC)精度不低于14bits。 f)宜支持外扩NANDFLASH、SRAM。

2.3主控芯片通用特性

电供暖不增容系统的高速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票

应用于电供暖不增容系统的高速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要求如下: a)高速电力线载波通信应支持0.7MHz~12MHz的频带,可支持分段使用。 b)高速电力线载波通信应支持发送功率频谱密度在工作频带内不大于一45dBm/Hz,工作频带外 不大于一75dBm/Hz。 c)高速电力线载波通信应支持在隔离电源、屏蔽环境下,通信速率不应小于1Mbit/s。 d)高速电力线载波通信应支持在隔离电源、屏蔽环境、丢包率小于10%(业务报文包长小于100 字节)、带内发射功率谱密度为一45dBm/Hz的条件下,其抗衰减性能不应小于85dB。 e)高速电力线载波通信应支持在无人工干预情况下,自动管理下属节点的中继路由关系,下属节 点数量不应少于1016个。 f)高速电力线载波通信应具备自动路由快速组网,网络实时优化和动态变化功能,即:无需人工 干预,通信单元之间应该能够自动建立数据传输路由关系;当信道变化、中间节点被拆除或故 障后,系统能够自动建立新路由。 g)高速电力线载波通信应支持多网络共存(多台区串扰)下,同时间组网及数据采集,性能指标 与单网络保持一致:管理共存多网络数量不少于6个。

7.3.25G通信芯片

7.3.35G通信模组

5G通信模组应符合以下要求:

DL/T2436—2021

7.3.4低功耗本地无线通信

低功耗本地无线通信系统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支持电力授权无线频段; b) 支持25kHz、50kHz、100kHz、200kHz多信道带宽分配; c)通信节点最大发射功率不应低于20dBm; d)通信节点接收灵敏度应优于一110dBm; e)采集节点发射整机功耗小于0.5W,接收整机功耗小于0.1W,待机功耗小于20uW; f)应支持分层多跳组网。

7.4密码机和安全芯片

电供暖不增容技术云管控层密码机宜符合以下要求: a)应支持TCP/IP接口协议; b)应支持国密SM1、SM4、SM7对称算法; c)应支持国密SM3摘要算法,可支持通用MD5、SHA1、SHA256、SHA384、SHA512等算法; d)应支持国密SM2非对称算法,可支持通用RSA1024、RSA2048算法; e)对称密钥数:密钥存储不宜少于2048条,非对称密钥存储不宜小于64对; f)最大连接数不宜小于2000个。

电供暖不增容技术云管控层密码机宜符合以下要求: a)应支持TCP/IP接口协议; b)应支持国密SM1、SM4、SM7对称算法; c)应支持国密SM3摘要算法,可支持通用MD5、SHA1、SHA256、SHA384、SHA512等算法; d)应支持国密SM2非对称算法,可支持通用RSA1024、RSA2048算法; e)对称密钥数:密钥存储不宜少于2048条,非对称密钥存储不宜小于64对; f)最大连接数不宜小于2000个。

电供暖不增容技术边缘调控层、感知控制层安全芯片宜符合以下要求: 应支持SPI通信接口沼气施工组织设计,通信速率不宜小于2MHz; 应支持国密SM1、SM2、SM3、SM4、SM7算法; )数据保存时间宜大于10年。

7.5.1通用技术指标

a) 宜支持飞桨、一流、MindSpore、Caffe、TensorFlow、PyTorch、MXNet等主流深度学习框架; b) 宜支持VGG、ResNet、MobileNet、SSD、YoLo、FastRCNN等主流深度学习算法; c)工作温度范围:一40℃~+85℃。

供暖不增容技术的人工智

a)算力不低于1.2TOPS;

峰值功耗不高于0.75W; C 运行功耗不高于0.5W; d)启动时延不大于0.3s。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2009)-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7.5.3用于电供暖不增容技术的人工智能模组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