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2449-2021 柔性变电站技术导则.pdf

DL/T 2449-2021 柔性变电站技术导则.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5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379938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L/T 2449-2021 柔性变电站技术导则.pdf

6.2.1直流变压器应具备不同电压等级直流母线间的电压变换、功率传递和电气隔离等功能。 6.2.2直流变压器宜采用模块化拓扑结构,具备在线余功能,其余度不低于10%。 6.2.3直流变压器输入输出电压等级应满足GB/T35727等相关标准的规定。 注:多端口电力电子变压器涵盖了直流变压器功能,两者一般不出现在同一个柔性变电站。

中压直流断路器应满足如下要求: a)中压直流断路器应满足GB/T11022和NB/T42107规定的相关要求。 b)中压直流断路器应用中应考虑开断过程对直流配电系统的影响,如开断过程中的过电流等。 c)中压直流断路器应满足系统故障开断时间不大于5ms,至少具备一次重合闸功能。 d)中压直流断路器应满足正常通流功能,也能在系统故障状态下快速开断故障电流,不发生拒动 作或者误动作。 e)中压直流断路器应具备耐受额定电流、过负荷电流及各种暂态冲击电流的能力。 f)中压直流断路器应具有足够的绝缘水平,满足各种类型过电压要求。具体绝缘水平依据工程要 求协商确定。 g)各组成部件均应采用抗腐蚀性材料或经过抗腐蚀处理。 h)控制保护系统应能监视一次主要元器件的工作状态及异常情况,具有过电压和过电流保护 功能。 iD )中压直流断路器的控制、监视及保护应满足直流控制保护系统的要求,功能正确、完备,可靠 性高。

6.3.2中压直流快速隔离开关(如有)

DL/T24492021

中压直流快速隔离开关应满足如下要求: a)中压直流快速隔离开关应满足GB/T25091规定的相关要求。 b)中压直流快速隔离开关宜采用开关柜的形式。 c)1 快速隔离开关应配置接地开关,之间应具备机械联锁。 d) 接地开关的额定短时耐受电流和额定峰值耐受电流应和隔离开关一致。: e)额定分断时间小于等于10msXXX医院门诊大堂装修施工组织设计方案,额定合闸时间小于等于15ms。

6.4.1直流电压和直流电流测量设备的精度及动态性能应满足控制保护的要求,绝缘水平应满足系统 设计规范,宜具备一、二次电气隔离功能。 6.4.2直流电压传感器应符合GB/T26217的相关规定,准确度等级不宜低于0.5级。 6.4.3直流电流传感器应符合GB/T26216.1的相关规定,准确度等级不宜低于0.5级。 6.4.4电磁式电压、电流互感器应符合DL/T726、DL/T725的相关规定。

直流电压和直流电流测量设备的精度及动态性能应满足控制保护的要求,绝缘水平应满足 叶规范,宜具备一、二次电气隔离功能。 直流电压传感器应符合GB/T26217的相关规定,准确度等级不宜低于0.5级。 直流电流传感器应符合GB/T26216.1的相关规定,准确度等级不宜低于0.5级。 电磁式电压、电流互感器应符合DL/T726、DL/T725的相关规定。 文

6.5.1能量管理系统应实现对柔性变电站系统的经济调度和优化管理,可与监控系统合一建设。 6.5.2能量管理系统应实现与柔性变电站监控系统数据交互,并下发运行指令给监控系统执行。 6.5.3能量管理系统应对柔性变电站系统分布式电源、储能及负荷等进行控制、管理和分析,宜具备 负荷预测、分布式电源管理、储能设备管理、统计分析与评估等功能。 6.5.4能量管理系统应具备与电网调度机构数据交互功能。 6.5.5能量管理系统应设置防火墙等安全防护设备。

6.6.1监控系统应满足对柔性变电站主要设备运行状态的安全监视、系统保护及设备防误操作要求, 符合可用性、准确性和实时性的运行要求,同时满足与柔性变电站内部就地设备、分布式电源(储 能)监控系统和能量管理系统等的数据交互要求。 6.6.2监控系统宜配置前置服务器、数据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工作站、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并 采用开放式网络实现连接。服务器和工作站的数量可根据柔性变电站的规模及运算量大小进行合理 配置。 6.6.3监控系统应具备数据采集存储与处理、顺序控制、闭锁、运行模式控制、功率控制等功能。 6.6.4监控系统应设置防火墙等网络安全防护设备。

6.7.1通信系统应根据柔性变电站系统规模、电压等级、运营模式、接入方式明确柔性变电 统的通道要求。 6.7.2柔性变电站内部通信方式应满足二次系统业务需求,可采用光纤通信、无线或低压电 通信方式。

柔性变电站宜配置时间同步系统,满足继电保护、监控和能量管理等系统的对时需求。 主时钟应支持北斗系统或全球定位系统(GPS)单向标准授时信号,时间同步精度和授时精

应满足所有设备对时精度要求

7.1.1柔性变电站设计应遵循“需求导向、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同时具备多种功能集成、 端口灵活配置、开放兼容、“功率流、信息流、业务流”深度融合等功能,实现与现有配电系统的融合 与协调。 7.1.2柔性变电站设计应满足本文件第4章~第6章的要求。 7.1.3柔性变电站设计除遵循常规变电站通用要求外,还应充分考虑电力电子设备快速响应、灵活控 制等特点。 7.1.4柔性变电站设计宜采用高集成度设备,减少设备种类和数量,降低柔性变电站占地面积。 7.1.5柔性变电站宜采用新型高效技术、节能环保材料,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7.1.6柔性变电站宜必要时预留通信基站、数据计算站等建设位置。 7.1.7设计工具宜支持基于模型文件生成全站配置文件的功能,满足可视化要求。设计图纸和配置文 件可在后续生产、调试、运行各环节中直接应用。

7.1.1柔性变电站设计应遵循“需求导向、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同时具备多种功能集成、 端口灵活配置、开放兼容、“功率流、信息流、业务流”深度融合等功能,实现与现有配电系统的融合 与协调。 7.1.2柔性变电站设计应满足本文件第4章~第6章的要求。 7.1.3柔性变电站设计除遵循常规变电站通用要求外,还应充分考虑电力电子设备快速响应、灵活控 制等特点。 7.1.4柔性变电站设计宜采用高集成度设备,减少设备种类和数量,降低柔性变电站占地面积。 7.1.5柔性变电站宜采用新型高效技术、节能环保材料,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7.1.6柔性变电站宜必要时预留通信基站、数据计算站等建设位置。 7.1.7设计工具宜支持基于模型文件生成全站配置文件的功能,满足可视化要求。设计图纸和配置文 件可在后续生产、调试、运行各环节中直接应用。

7.2.1.1系统设计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交直流电压等级选择、电气主接线设计、接地方式选择、接入系 统分析。 7.2.1.2电气主接线设计应满足可靠性、灵活性和经济性的基本原则,根据变电站在电网中的地位、接 入网络方式、出线回路数、设备特点及负荷性质等条件综合确定。在满足电网规划和可靠性要求的条 件下,主接线力求简单、清晰,以便操作维护。 7.2.1.3中性点接地方式应综合考虑配电网的网架类型、交直流相互影响、设备绝缘水平、继电保护等 因素的影响。 7.2.1.4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不停电检修、改扩建、调试试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要求。

7.2.2设备参数设计

7.2.2.1设备参数设计应包括但不限于暂态电流分析、过电压与绝缘配合、一次关键设备设计与运行特 性分析、直流线路参数设计等。 7.2.2.2暂态电流计算应计算设备承受的最大电流应力,包括暂态电流峰值和电流平方时间积。暂态 电流计算时应充分考虑交直流系统的各种运行方式,可采用解析计算法或仿真计算法,并留有适当 裕度。 7.2.2.3过电压与绝缘配合应考虑电力电子设备接入系统后,在其本体内部故障或者系统故障时,引起 系统侧或关键设备处产生的最大过电压。 7.2.2.4一次关键设备设计与运行特性分析应包括核心设备的功能、性能参数和配置原则等。 7.2.2.5直流线路设计应充分考虑架空线路和电缆线路的区别。 7.2.2.6设备参数设计应通过元件标准化、设计标准化及试验技术标准化,提高多功能交直流电力电子 变压器、直流变压器、直流断路器等一次设备的可靠性及灵活性。设备宜采用柔性变电站装配式施 工,缩短建设周期。

7.2.3控制保护设计

7.2.3.1控制保护设计应包括但不限于控制系统设计、保护系统设计、自动化系统设计、系统功能检测 分析。 7.2.3.2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功能配置和总体性能应与工程的主回路结构和运行方式相适应,保证系 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并满足系统可用率的要求。 7.2.3.3保护系统设计应考虑柔性变电站的故障隔离功能及快速闭锁能力。保护系统应自动适用柔性变 电站系统的各种运行方式。保护系统与控制系统的功能和参数应正确协调配合。 7.2.3.4自动化系统应包括监控系统设计、调度自动化设计,以及确定主要二次设备的功能、性能要求 和配置原则等。调度自动化应遵循标准性、可靠性、可用性、安全性、扩展性、先进性原则,合理配 置设备数量,对于暂不具备条件实现的功能应用,应预备扩展或升级的接口。 7.2.3.5系统功能检测分析应包括控制保护系统入网检测和现场调试等。 7.2.3.6柔性变电站测量及控制保护设备、通信设备、通信链路宜采用先进成熟技术,元器件采用工业 级元件,以提高设备自身可靠性。柔性变电站测量及控制保护设备、通信设备、通信链路宜余配 置。在重要通信机房和环境较差的机房,宜增加通风设备和空调设备,改善电力通信系统运行环境, 提高设备安全可靠性。 7.2.3.7柔性变电站信息安全总体防护应从物理安全策略、网络安全策略、系统安全策略和应用安全策 略四方面考虑实现。

8.1.1柔性变电站试验应包括主要主设备试验、分系统试验和系统运行试验。其中分系统试验和系统 运行试验主要在现场完成。 8.1.2通过试验对柔性变电站一次/二次的设备/装置/系统的软硬件设计、装配、功能和性能进行全面 检验。 8.1.3试验条件应满足本文件第4章、第5章的要求,型式试验、出厂试验和现场交接试验项目应包 括但不限于附录B的要求。 8.1.4试验结果应满足本文件第6章、第7章的要求。

主设备试验主要用于验证电气一次设备自身的电气和机械特性,验证设备单体是否具备应有的项 能, ,以及保证电气二次设备的基本功能、电气性能、工艺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8.2.2.1柔性变电站内常规电气一次设备应按照GB50150的要求执行,常规电气二次设备应按照 GB/T50976的要求执行;光纤电流互感器等测量设备应按照GB/T20840.8的要求执行。 8.2.2.2除以上设备外的多功能交直流电力电子变压器、直流变压器、直流断路器等电力电子设备的试 验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外观和结构检测。 b)换流阀绝缘试验包括但不限于:端对地工频耐压试验,端对地直流耐压试验,端对地雷电冲击

分系统试验主要用于检验柔性变电站控制保护设备之间、控制保护设备与各分系统之间 连接的正确性。分系统试验的试验项目应满足附录B中表B.2的规定。

分系统试验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二次回路检查包括但不限于:电磁式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试验,电磁式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试 验,断路器、隔离开关二次回路试验,控制保护二次回路试验,光纤回路检查。 b)控制保护系统试验包括但不限于:装置外部检查、绝缘试验、上电检查、逆变电源检查、开关 量输入回路检查、输出触点及输出信号检查、采样系统检查、整定值的整定及检验、光纤通道 检查。 c) 监控系统试验包括但不限于:控制功能检查、告警功能检查。 d)远动通信试验。 e)联锁及防误系统试验。 f)换流阀冷却系统二次设备试验。 g)时间同步系统试验。 h)辅助系统试验包括但不限于:站用电源、空调暖通、消防、火灾报警、安全监视等接口试验。 i)保护整组传动试验。 j):一次通流加压试验。 k)低压直流/交流变换器、低压直流/直流变换器、储能设备二次系统试验,包括但不限于:设备 功能检查、设备状态检查、输出信号检查、输入信号检查、光纤回路检查、温升试验。

系统运行试验主要用于检验柔性变电站是否能满足系统运行的要求,其功能、性能是否达到设计 预期,验证整个柔性变电站与交流系统联合运行性能。

系统运行试验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换流变压器充电试验(如有)。 b) 换流阀充电触发试验。 c)柔性变电站启停试验。 d) 柔性变电站紧急停运试验。 e) 柔性变电站换流阀的瓦余切换试验。

系统运行试验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换流变压器充电试验(如有)。 b)换流阀充电触发试验。 c)柔性变电站启停试验。 d)柔性变电站紧急停运试验。 e)柔性变电站换流阀的余切换试验。

路桥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样本F) 1M3 柔性变电站稳态性能试验包括但不限于:柔性变电站控制模式切换试验、柔性变电站功率升降 试验、柔性变电站运行方式切换试验。 g)柔性变电站动态性能试验包括但不限于:直流电压阶跃试验、交流侧电压阶跃试验、交流侧无 功阶跃试验、换流阀故障穿越试验、换流阀故障自愈试验。 h)保护带电跳闸试验。 i)换流阀冷却系统切换试验包括但不限于:手动切换试验、故障切换试验。 j)辅助系统试验包括但不限于:站用交流电源切换试验、站用直流辅助电源故障试验(模拟单路 直流辅助电源故障)。 k)柔性变电站满负荷试验。 1).短路试验。 m)试运行试验。

f)柔性变电站稳态性能试验包括但不限于:柔性变电站控制模式切换试验、柔性变电站功率升降 试验、柔性变电站运行方式切换试验。 g)柔性变电站动态性能试验包括但不限于:直流电压阶跃试验、交流侧电压阶跃试验、交流侧无 功阶跃试验、换流阀故障穿越试验、换流阀故障自愈试验。 h)保护带电跳闸试验。 i)换流阀冷却系统切换试验包括但不限于:手动切换试验、故障切换试验。 j)辅助系统试验包括但不限于:站用交流电源切换试验、站用直流辅助电源故障试验(模拟单路 直流辅助电源故障)。 k)柔性变电站满负荷试验。 1).短路试验。 m)试运行试验。

附录A (资料性) 拓 扑结 构

1.1 三相一体式多端口电力电子变压器典型结构

CNAS-CL01-G002:2021 测量结果的计量溯源性要求.pdf多端口电力电子变压器典型结构见图A.2

图A.2多端口电力电子变压器典型结构图

DL/T 2449—2021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