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3年1月).pdf

福建省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3年1月).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79621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福建省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3年1月).pdf

射吸收系数小于0.5。

5.3.5建筑围护结构设计应进行消除或削弱热桥的专项设

5.3.5建筑围护结构设计应进行消除或削弱热桥的专项设计,围 护结构保温层应连续。

5.3.6应进行外窗(门)洞口交接处的保温和防水构造设计

5.3.7官线(道广牙墙、牙按板、屋面等部位,应进行保温 水构造节点设计挖孔灌注桩施工组织设计,并明确施工方案。在墙体及地面铺设电气 和设置开关插座时,应进行保温和隔声构造节点设计。

日议直大阳生时 寸拍六 5.3.8设在外墙上的龙骨、支架等部件安装处,均应采取防热桥 构造处理,技术措施包括在外墙上预埋断热桥的锚固件,增设隔 热间层作为防热桥垫板,也可使用非金属材料。 5.3.9围护结构应进行气密性专项设计,气密层应连续并包裹整

构造处理,技术措施包括在外墙上预埋断热桥的锚固件,增设隔 热间层作为防热桥垫板,也可使用非金属材料。

个外围护结构,建筑设计施工图中应明确标注气密层位置

5.4.1应综合考虑经济技术因素进行空调系统冷热源方案比选 和性能参数优化,并符合下列规定:

1优先利用废热; 2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 3冬季空调宜采用热泵,不宜采用锅炉供暖方式: 5.4.2空调系统冷热源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与建筑负荷匹配,选用高能效等级的产品; 2宜直接或间接的利用自然冷热源; 3应兼顾生活热水需求; 4集中空调系统的空调制冷机房系统名义工况能效比、制冷 机房系统全年平均设计能效比应达到现行协会标准《高效空调制 冷机房评价标准》T/CECS1100的一级能效要求。 5.4.3空调冷热源设备应选用高效率的设备,其效率应符合下列 要求:

5.4.3空调冷热源设备应选用高效率的设备,其效率应符合

1采用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时,在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 条件下的制冷综合性能系数IPLV(C)及机组能源效率等级指标 (APF),应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能效 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1454的1级能效等级;风冷热泵型多联 式空调系统在其制冷剂连接管等效长度和安装高差修正后,其对 应的制冷工况下满负荷时的能效比(EER)应不低于3.1的要求: 2电机驱动的蒸汽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的制冷性能系 数(COP)及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应达到现行国家标 准《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9577中的一级能效要 求; 3采用名义制冷量大于7.1kW、电机驱动的单元式空气调节 机、风管送风式空调(热泵)机组和直接蒸发式全新风空气处理 机组,其能效等级应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效 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9576及《风管送风式空调机组能效限 定值及能效等级》GB37479的一级能效要求; 4分散式房间空气调节器和户式燃气热水炉,其能效等级应 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21455及《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和燃气采暖热水炉能效限定值及 能效等级》GB20665的一级能效要求。 5.4.4空调室外机组、冷却塔等室外冷却装置的安装位置符合下 列规定: 1空调室外机组、冷却塔应远离餐饮油烟、污浊气流影响的 区域; 2噪声和排热、排湿满足周围环境要求; 3便于对室外冷却装置进行保养清扫。 5.4.5空调冷热源系统及末端设备的设置符合下列规定: 1冷热源机组尽量设置于建筑负荷中心位置; 2宜采用空调供冷中温系统,选用中温空调末端产品; 3经技术方案对比确实可行条件下,宜采用加大供回水温差 的供冷系统; 4风机盘管宜选用直流无刷型。 5.4.6空调系统设计时,应根据项目所在气候及室内湿负荷特 征,选取适宜的除湿技术措施,避免出现热湿比变化条件下传统 冷却除湿方法带来的新风再热情况。当公共建筑有余热或太阳能 作为再生热量供应时,可采用液体除湿、固体吸附式除湿、转轮 除湿等除湿方式。 5.4.7空调系统设计时,应根据项目所在气候特征与建筑功能需 求合理设置新风热回收系统。新风热回收系统设计应进行全年运 行的合理性及可靠性分析。显热型热回收装置的显热交换效率不 应低于70%,全热型热回收装置的全热交换效率不应低于65%。 新风热回收装置具备旁通功能,在过渡季或室内外燈差(温差) 较小时,新风可经旁通管直接进入室内或空气处理装置。夏热冬 暖地区超低能耗公共建筑不宜采用新风热回收装置。 5.4.8应采取措施降低过渡季节空调能耗,可采取的措施包括可

求合理设置新风热回收系统。新风热回收系统设计应进行全年运 行的合理性及可靠性分析。显热型热回收装置的显热交换效率不 应低于70%,全热型热回收装置的全热交换效率不应低于65%。 新风热回收装置具备旁通功能,在过渡季或室内外燈差(温差) 较小时,新风可经旁通管直接进入室内或空气处理装置。夏热冬 暖地区超低能耗公共建筑不宜采用新风热回收装置。

5.4.8应采取措施降低过渡季节空调能耗,可采取的措施包括可

5.4.9集中空调应采用高效率的空调水泵及风机,经过

化设计,提高输配系统的能效,并符合下列要求: 1风机水泵选型时,风机效率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通风 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9761规定的通风机能效等级的1 级。循环水泵效率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 值及节能评价值》GB19762规定的节能评价值; 2空调水系统、风系统宜采用变频措施: 3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的耗电输冷(热)比应较现行国 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要求降低20%以上: 4通风及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应较现行国家标 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要求降低20%以上。 5.4.10居住建筑厨房的抽油烟机应选择体积流量小、捕集率高 的设备,宜设置独立补风系统,补风宜从室外直接引入,补风管 需设置密闭型电动风阀,且电动风阀应与排油烟机联动。

5.5.1应采用新型高能效配电变压器。油浸式和十式变压器空载 损耗值和负载损耗值均应分别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三相配电变压 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0052二级能效标准。 5.5.2应合理规划、调整用电负荷,止确选择和配置变压器容量 台数及运行方式,使变压器长期在处于经济运行状态。 5.5.3供配电系统宜选用具备通讯功能的电气系统,通过信息化 平台监测系统运行状态。

5.5.2应合理规划、调整用电负荷,止确选择和配置变压器容量、 台数及运行方式,使变压器长期在处于经济运行状态。 5.5.3供配电系统宜选用具备通讯功能的电气系统,通过信息化 平台监测系统运行状态。 5.5.4照明宜选择LED光源。建筑的室内照度、照度均匀、统 一眩光值(UGR)、一般显色指数(Ra)和照明功率密度等指标 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GB50034中的目标值规定。 5.5.5照明系统设计时,应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系统应采用 分区设计、分区控制,并具备调光功能。 556优牛平用于然平光拱施降低人工照明系统开户时长及能

耗,设置光导管等自然采光装置的场所,可设置辅助照明。辅助 照明宜采用照度调节控制,

5.5.7建筑设计应采用节能电梯。当设有两台及以上电梯集

列时,应具备*控功能;电梯无外部召唤,且电梯轿厢内一段时 间无预设指令时,应自动关闭轿厢照明及风扇;宜采用变频调速 拖动方式,高层建筑电梯系统可采用能量回馈装置。 5.5.8自动扶梯应采用感应式控制,无乘客使用时自行减速或停 止运行。

5.5.9给水泵应根据给水管网水力计算结果选型,并应

工况下水泵处于高效区。水泵效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清水离 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9762的节能评价值标准;电 机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 效等级》GB18613中规定的二级高效电机要求。

6应对建筑物的室外温度、湿度、风速、日照强度,室内温 度、湿度、二氧化碳、甲醛、PM2.5、PM10等进行监测,用于建 筑能耗水平的评价。

筑能耗水平的评价。 5.6.2应对建筑用电量进行监测,并符合下列规定: 1应按照明插座、空调、电力和特殊用电等分项进行监测与 计量; 2应按功能区域或使用部门(用户)进行监测与计量: 3主要次级用能单位用电量大于等于10kW或单台用电设 备大于等于100kW时,应单独设置电能计量装置。 5.6.3居住建筑宜对公共区域或典型户型安装能耗分项计量装 置。 5.6.4公共建筑应对用水量进行监测,按照水源种类分别监测给 水量、生活热水量和中水量。其中制备生活热水消耗的热量和燃 料量应单独监测,符合第5.5.1条的规定。 5.6.5公共建筑能耗应根据国家要求进行上报,用电、用水、用 热、用冷等分项计量数据应能远程传输。 5.6.6公共建筑对建筑设备运行进行控制调节,在保证设备安全 和设计参数的条件下尽可能降低能耗XXX填海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其中大型公共建筑宜采用 智能控制系统和互联网*能源管理云平台。 5.6.7暖通空调系统、公共区域照明和电梯与自动扶梯的监控要 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 定,并应具备节能策略,实现按需供能。 5.6.8智能控制系统的设置应根据人员活动情况对设备启停或 调节进行控制,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空调末端设备根据相应区域人员对舒适度的需求自动启 停或调节; 2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宜根据相应区域二氧化碳、申醛、 PM2.5、PM10等含量自动调节;

5.6.2应对建筑用电量进行监测,并符合下列规定:

5.6.4公共建筑应对用水量进行监测,按照水源种类分

水量、生活热水量和中水量。其中制备生活热水消耗的热量 料量应单独监测,符合第5.5.1条的规定

5.6.5公共建筑能耗应根据国家要求进行上报,用电、用水

5.6.6公共建筑对建筑设备运行进行控制调节,在保证设备安全 和设计参数的条件下尽可能降低能耗单桩沉降计算理论研究,其中大型公共建筑宜采用 智能控制系统和互联网*能源管理云平台

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 定,并应具备节能策略,实现按需供能,

调节进行控制,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空调末端设备根据相应区域人员对舒适度的需求自动启 停或调节; 2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宜根据相应区域二氧化碳、申醛、 PM2.5、PM10等含量自动调节; 3大厅、走廊、楼梯间等区域根据使用需求情况对各分区照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