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JG 124-2022 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设施建设运营标准.pdf

SJG 124-2022 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设施建设运营标准.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0.7 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378097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SJG 124-2022 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设施建设运营标准.pdf

4.7.1绿化布置应符合《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的有关要求,并应与总平面布置、竖向 设计及管线布置统一进行。绿化布置应根据环保、厂容、景观的要求,结合当地自然条件、植 物生态习性和抗污性能等,因地制宜进行布置。绿化布置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充分利用厂区内非建筑地段及零星空地进行绿化; 2应利用管架、栈桥、架空线路等设施下面的场地布置绿化; 3应满足生产、检修、运输、安全、卫生、防火、采光、通风的要求,并应避免与建 (构)筑物及地下设施相互影响; 4宜设置垂直绿化、架空绿化和屋顶绿化。 4.7.2新建综合利用设施绿化覆盖率不应低于10%

5.2.1 1M 建筑废弃物应按照分类处置原则进行分类存放,并应根据物料特性配备合适的装运设 备。 5.2.2建筑废弃物预处理作业应在预处理区进行,预处理区应具备降噪、降尘、分类、大块 破碎、拣选、排水等功能。施工和装修废弃物预处理区还应具备消毒功能。 5.2.3建筑废弃物预处理区降尘宜采用水喷淋法或干雾抑尘法。降尘设施宜布置在卸料区与 上料区,并应配备照明、监控系统,

5.3.1破碎作业应根据再生材料的目标粒径和质量要求选用单级或多级破碎工艺。 5.3.2破碎设备选型应根据建筑废弃物的特性及再生材料的质量要求确定。 5.3.3各级破碎工序之后必须设置除铁工序爱斐堡酒庄小镇罗曼瓦施工方案,破碎工序之前宜设置除铁工序。 5.3.4筛分作业应根据再生材料的目标粒径和质量要求选用单级或多级筛分工艺。 5.3.5筛分设备选型应根据物料特性、工艺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

5.4.1分选分离作业应根据具体的工艺流程设置,宜包括除土、泥砂分离、铁磁性 选、轻物质分选、粉体回收等环节

分选分离作业应根据具体的工艺流程设置,宜包括除土、泥砂分离、铁磁性金属分 质分选、粉体回收等环节。 分选工艺根据建筑废弃物组分,宜采用人工或智能分栋、筛选、磁选、风选、水浮选

5.4.3分选分离过程产生的粉体应回收处置。 5.4.4风选系统应密闭并设置相应的集尘设施, 5.4.5泥砂分离工艺及设备的选择应根据渣土的性质、含砂量及产品要求确定 5.4.6泥砂分离设备的配置宜满足主要浆体物料自流的要求。 5.4.7泥砂分离作业前宜设置隔除大块物料的工序

5.5.1再生材料整形工艺应根据后续综合利用产品的质量要求确定。 5.5.2再生材料整形系统宜包括粒形改善、细度模数调整、砂粉分离等装置 5.5.3 再生材料整形宜采用冲击式设备。 5.5.4泥砂分离后宜设置再生材料整形工艺

5.6.1储存设施应根据建筑废弃物的种类、工作制度、产品外部运输条件、市场需求等情况 设置。 5.6.2建筑废弃物储存设施应密闭并采取降尘、防潮、防涝措施。当物料倒运频次过高时, 宜实施分区作业,并宜采取防治扬尘污染措施。 5.6.3建筑废弃物储存设施、再生材料储存设施、综合利用产品储存设施的储存量不宜小于 3天的处置量或生产量。 5.6.4室外带式输送机应全封闭。室内输送机在进出料端应封闭。 5.6.5再生材料应分区、分类储存。 5.6.6再生材料储存区宜靠近对应的综合利用产品生产线,不宜进行二次倒运。 5.6.7物料转运点应设置降尘设施。漏斗溜槽内应采取耐磨和降低噪声的措施。 5.6.8粉体材料不宜储存在综合利用设施内。确需储存的粉体材料应按粒度及活性状况分 类,采用罐装或袋装储存。储存条件应干燥。储存区应采取防潮、防混料措施。 5.6.9建筑废弃物储存应符合下列规定: 1堆场内未设置防护设施时,堆高不宜超过3m; 2当堆高超过3m时,应在周边设置挡土墙。挡土墙应进行结构计算,堆体不应高于挡 土墙顶; 3利用既有建筑物作为储存堆场时,应对建筑物结构进行安全评估。原料堆放时不应对 既有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安全造成影响; 4建筑废弃物堆场周边应设置排水沟、集水坑等排水设施

5.7.1设备的类型、规格、台数应满足建设规模、原料特性和产品质量的要求。设备选型时 应遵循技术成熟、自动化程度高、安全节能的原则。 5.7.2设备选型时不得选择列入淘汰名录的工艺设备。 5.7.3较大尺寸设备的选择应根据当地的运输安装条件确定。 5.7.4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同类设备的选择应统一设备型号。

5.7.4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同类设备的选择应统一设备型号

5.7.5设备的选择应满足建设规模的要求北松公路凯达1队路临时用电施工方案,并应考虑原料波动。 5.7.6建筑废弃物处置设备宜采用单系列配置。 5.7.7设备选型时应选择变频设备。 5.7.8生产设备配套电动机能效等级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 级》GB18613中3级能效等级的有关要求。 5.7.9风机能效等级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 55015中2级能效的有关要求。 5.7.1010kV干式配电变压器的空载损耗、负载损耗应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电力变压器能 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0052中3级能效等级的有关要求。 5.7.11主要设备应配置采用行业标准通信协议的通信接口。

JGJ/T240等标准的有关规定。

6.1.1综合利用设施信息与自动化集成系统的设计内容应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设计应 遵循安全可靠、技术先进、适度超前的原则,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系统应能实现对各子系统的监视和管理; 2系统应基于开放结构,并应采用符合行业标准的通信协议和接口; 3系统应具备中文操作和图形化等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并宜具有数据记录、存储及分 析处理的能力; 4系统应预留与政府主管部门及环境监察部门监管系统的通信接口。 6.1.2综合利用设施宜设置综合布线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综合 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的有关规定。 6.1.3综合利用设施宜设置自动化设备机房。机房建设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数据中心设计 规范》GB50174的有关规定。 6.1.4现场局域网、物联网的信号通信网络应以有线网络为主。当采用无线网络时,应采取 抗干扰和抗衰减措施。

6.2.1综合利用设施应设置计算机网络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计算机网络设备宜设置在专用的设备间内,并宜满足设备工作环境要求; 2计算机网络系统宜配置高性能的网络交换机和服务器; 3计算机网络系统应设置局域网并宜采用星形拓扑结构。 6.2.2在移动信号较弱的室内场所宜设置移动通信覆盖系统,

6.3.1视频监控系统应根据综合利用设施的总平面设计、生产设备布局和管线布设等资料, 经过现场勘察,结合综合利用设施对安防和生产工艺的具体要求设计。 6.3.2视频监控系统应具备下列功能: 1巡视、定点切换监视的功能; 2对图像信号进行文字叠加功能; 3视频图像的存储、记录功能; 4与入侵报警子系统的联动功能。 6.3.3当发生人工紧急报警或入侵报警时,监控摄像系统应具备自动调出报警位置、附近图 像及视频回放的功能。 6.3.4厂区围墙、主要道路、出入口、车间内关键部位、设备操作间、中央控制室等重点区 域应设置监控摄像机,并宜采用高清球形摄像机。监控摄像机宜具备网络接口,并宜配备红外 等夜间辅助照明装置。

6.4.1生产线控制系统宜根据控制规模选用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控制系统 系统(DCS)或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等计算机控制系统映汶高速殷家坝岷江大桥桩基专项施工组织设计,并宜具备操作、 数据采集、查询、报警和通信等功能,

系统(DCS)或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等计算机控制系统,并宜具备操作、显示、控制、 数据采集、查询、报警和通信等功能。 6.4.2生产线应装设联系信号,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沿生产线适当部位设置启动预告信号和紧急停车信号; 2控制室(点)应设置允许启动信号、运行信号和事故信号; 3控制箱(屏、台)面上应设置事故断电开关或自锁式按钮; 4生产线的巡视通道每隔20m~30m或在联锁机械旁,应设置事故断电开关或自锁式按 钮,事故断电开关宜采用钢丝绳操作的限位开关或防尘密闭式开关; 5控制室或控制点与有关场所的联系,宜采用声光信号;当联系频繁时,宜设置通信设 备。 6.4.3控制计算机和控制机柜的供电电源应使用不间断电源。不间断电源的电源容量应满足 设备在断电情况下持续运行不少于30min的要求。 6.4.4控制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控制系统的电气及自动化设计应满足生产工艺、节能、降耗、环保及保障人身安全的 要求; 2控制设备及仪表装置应采取防尘、绝缘、减震等措施; 3电气及自动化设计中宜采用安全、先进、实用、节能、环保的成套设备或定型产品。 6.4.5 控制系统的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控制系统应选用智能化水平高、运行稳定、可扩展性强的产品; 2控制系统宜与综合利用设施的其他管理软件进行数据交互; 3控制系统宜实现就地及远程控制操作; 4控制系统宜按批次、生产任务或时间段的方式统计产量和原材料消耗数据。 5控制系统数据存储时间不宜小于60天。 6.4.6控制系统的过程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车间内的各工艺设备模块应具备手动、自动、远程遥控等多种控制模式,关键控制环 节应配置视频监控; 2控制系统应设计在特殊情况下的应变处理机制; 3控制系统宜设计生产过程的原材料检测、计量控制等环节,并宜实时显示相关数据; 4主要工艺设备的安全及生产运行的工艺参数,应能进行检测、显示及报警。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