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153-2014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pdf

DZ/T 0153-2014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0.9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77956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Z/T 0153-2014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pdf

以满足物化探工作需要为前提, 度指标,尽量采用先进技 备,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 测量工作的技术设计,一般应单独编写,也可以作为物化探工作设计的一部分

1.3由于某种原因不能按照本标准实施作业时,应在设计中阐明原因,并作出新的规定,报上级 部门审批后执行。

由于某种原因不能按照本标准实施作业时,应在设计中阐明原因,并作出新的规定,报上级主管 后执行。

SY/T 5170-2013 石油天然气工业用钢丝绳收集测区及周边地区、能够满足控制测量需要的地形图、控制点成果、航空摄影测量等测绘成 收集测区及周边地区相关的交通图、行政区划图以及交通、供电、气象等方面的资料

5.2.1.1收集测区及周边地区、能够满足控制测量需要的地形图、控制点成果、航空 果资料。 5.2.1.2收集测区及周边地区相关的交通图、行政区划图以及交通、供电、气象等方面

5.2.2作业技术依据

5.2.2.1实地了解测区地形、地理、交通、通讯、供电、气象及对空遮蔽干扰因素等情况, 5.2.2.2实地查勘测区已有控制点的位置,检查控制点标志的完整性、可靠性及可利用情况等。 5.2.2.3实地踏勘了解工作区的施工条件,明确存在的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

5.2.2.2实地查勘测区已有控制点的位置,检查控制点标志的完整性、可靠性及可利用情况等。

5.2.2.1实地了解测区地形、地理、交通、通讯、供电、气象及对空遮蔽干扰因素等情况, 5.2.2.2实地查勘测区已有控制点的位置,检查控制点标志的完整性、可靠性及可利用情况等。 5.2.2.3实地踏勘了解工作区的施工条件,明确存在的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

5.2.3作业技术方案

应说明控制测量方法、测网【点)施测方法、采用的特殊方法、测量标志埋置等内容及技术要求

5.2.4资料整理与检查验收

应说明计划投人的各类人员数量及上岗条件,使用仪器的类型、型号、数量及技术要求,其他 具及特殊的生活装备等,

5.3.1设计编写应章节安排合理、内容齐全、工作部署满足项目目标任务要求,方法技术可行,具有较 强的可操作性, 5.3.2技术设计编写提纲参见附录1。

5.3.2技术设计编写提纲参见附录I。

6.1.1测区已有的国家等级控制点、5、10"级三角点、一、二级导线点、水准点等,均可作为加密控制 量的起算点。当测区控制点稀少时,可采用插网、插点、导线或独立控制网建立测区首级控制。首级报 制点的精度要求按照5"、10"级三角点或GPSE级网的精度进行测量,有关规定见GB/T18341。 6.1.2在首级控制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可扩展两级加密控制点,即物控I级和物控Ⅱ级。其末级加 点的点位中误差相对于最近控制点,应不大于图上0.1mm。 6.1.3加密控制测量方法,一般采用GPS定位测量及光电测距导线,也可采用其他常规方法测量。 6.1.4加密控制点的密度应能满足物化探测网控制联测的需要。

6.1.1测区已有的国家等级控制点、5”、10"级三角点、一、二级导线点、水准点等,均可作为加密控制测 量的起算点。当测区控制点稀少时,可采用插网、插点、导线或独立控制网建立测区首级控制。首级控 制点的精度要求按照5"、10"级三角点或GPSE级网的精度进行测量,有关规定见GB/T18341。 6.1.2在首级控制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可扩展两级加密控制点,即物控I级和物控Ⅱ级。其末级加密 点的点位中误差相对于最近控制点,应不大于图上0.1mm。 6.1.3加密控制测量方法,一般采用GPS定位测量及光电测距导线,也可采用其他常规方法测量。

DZ/T 01532014

6.1.5加密控制点均应理设标志。 等理设。标志应稳固 并设立中心标志,中心标志的半径应小于2mm。所选点位应目标明显、易于寻找,并于现场绘制点位 略图、填写点之记。标石埋设的规格及点之记格式见附录D

创的测回数、三角形闭合差和限差要求分别按表3

6.2.1.3交会点分组计算,两组坐标之差应小于M/5000,由坐标反算的检查角与观测角之差 足式(1)要求

式中: 4e" 检查角应观测角之差,单位为秒("); M 比例尺分母;

.....................(l)

S 检查方向边长,单位为米(m)。 6.2.1.4光电测距平面导线测量,可在首级控制点间布设成附合(闭合)导线、结点或导线网。有关方法 技术规定如下: a)光电测距仪的精度分级,依测距仪标称精度,按1km测距中误差mp划分为两级: I级:mD≤15mm; I级:5mm

注1:测回是指照准目标一次,读数4次的过程 注2:mp为测距中误差,单位为米(m)。

d)光电平面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按表7执

光电平面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按表7执行。

注:n为转折角个数。

注:n为转折角个数。

6.2.2.1高程测量一般应以国家等级水准点为基础,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建立独立高程控制网,采用等 外水准或等外光电高程导线方法施测。 6.2.2.2等外水准测量各项精度技术要求按表 8、表 9 执行。

注1:R为水准路线长度,单位为千米(km)。水准支线长度取单程长度。 注2:高程精度计算公式M=VM+M+M

6.2.2.3等外光电测距高程导线 同时施测,也可以单独施测,以代替等外水准测 量。其主要技术要求按表10规定执行

注:D为测距边长度,单位为千米(km)

6.3GPS加密控制测量

6.3.1.1GPS加密控制网的布设,应根据测区实际需要、预期精度指标、仪器类型、测区自然地理及交 通状况等因素,按照优化设计的原则进行。 6.3.1.2在一个测区内,一般宜布设全面网,也可以根据需要分级布网。网型设计可采用三角网、附合 导线网、星形网等多种形式进行布设。 6.3.1.3GPS网应与国家控制点联测,联测点数一般不得少于3个,困难地区不得少于2个,并应均匀 分布于网内。 6.3.1.4GPS高程测量,一般伴随平面控制同步进行,其观测技术要求同平面控制测量。高程网内应 联测4个以上不低于等外水准精度的高程点,且应均匀分布。 6.3.1.5为方便常规测量方法的应用,每个GPS控制点应至少与另外一个控制点保持通视

6.3.2技术精度指标

3.2.1GPS加密控制网是在已有国家三角点(导线点)或GPS网E级以上等级控制点基础上 ,按相邻点平均距离和精度划分为一、二级。其主要技术指标按表11规定执行。

6.3.2.2GPS网的观测边长可根据测区情况及仪器类型确定。一般情况下,相邻点间最小距离不应小 于平均距离的1/3,最大距离不应超过平均距离的3倍。特殊工种、特殊困难地区,可以适当放宽,但不 应小于平均距离的1/5和超过平均距离的5倍。 6.3.2.3特殊困难地区,在满足测点定位精度要求前提下,允许在二级加密控制点下再扩展1级~ 2级。 6.3.2.4GPS网相邻点间基线向量弦长中误差(标准差)按式(3)计算:

a=Va"+(b.d)

6.3.3.1仪器选择与检验要求如下: 用于加密控制测量的GPS仪器,应选用2台或2台以上单频、双频GPS接收机。 仪器检验应按照附录C的有关规定执行。 6.3.3.2 选点、埋石要求如下: a) 点位应选在视野开阔、地基稳定、有利于安全作业的地区。 b) 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辐射源(电视台、电台、微波站)200m以上,距高压输电线、微波无线 电传送通道100m以上。 6.3.3.3 观测要求: a) 严格按照计划规定的时间进行作业,保证同步观测同一组卫星。 b) 三角架安置天线时,需严格对中整平,对中误差≤3mm。 c 检查电源电缆和天线电缆连接无误后,方可启动接收机。 及时输人站名、日期、时段号、天线高等信息,并记录在手簿上,记录格式见附录E。接收机开 始记录数据后,应随时注意卫星信号和信息存储情况。 同一观测时段内不得进行中途关机、开机、自测试、改变卫星仰角限、改变采样间隔、改变天线 位置、关闭文件和删除文件等项操作。 数据采集完成后应及时做好各项记录,检查无误后方可迁站。 每日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将数据传至计算机,并作备份.以防数据丢失

6.3.3.1仪器选择与检验要求如

6.3.3.3观测要求

6.3.4.1数据质量检查与分析要求如下

.1数据质量检查与分析要求如下: 按照规范或技术设计的规定,对外业提供的全部数据应进行全面检查和分析,重点检查原始双 测数据是否符合规范与设计要求,项目是否齐全,编号是否统一,有无重号现象等。 6) 采用不同类型GPS接收机时,应将观测数据转换成标准格式

C) 检查每个测站上的星历、相位、测站数据是否齐全。 检查观测数据中的整周间隔断点所占的比例,确定能否采用数据编辑技术恢复正常整周数。 在计算分析时,同一时段有效观测值的数据剔除率应小于20%。 f 残差状态分析,包括统计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所占比例,用手工删除不合格卫星信号。 6.3.4.2 基线解算方案要求如下: a) 基线解算时,根据基线长度可以分别采用双差相位观测值和三差相位观测值。 b) 基线解算起算数据的选择,应优先选用国家各等级控制点、水准点等。 C 相同等级的GPS网,根据基线长度不同,应采用不同的数学处理模型:基线短于8km时,须采 用双差固定解;长度为8km~30km的基线,可在双差固定解和双差浮点解中选择最优结果; 30km以上的长基线,可采用三差解作为基线解算的最终结果。 6.3.4.3 基线解算的质量检验: a)同一条基线不同时段观测解算结果其长度较差d,应符合式(4)规定:

式中: d,一长度较差,单位为毫米(mm); 相应等级基线的规定精度,单位为毫米(mm) b)同步观测环检验的限差应满足式(5)的要求:

W、W,、W, 坐标分量闭合差,单位为毫米(mm); W 同步环坐标闭合差,单位为毫米(mm); ? 一 闭合环中的边数; 基线测量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C) 对由同一种数学模型处理所得的基线解,三边同步环的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和全长相对 差不应超过表13的规定,

d)异步(独立)观测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和全长闭合差应符合式(6)的规定,其限差不能超过表

DZ/T0153—2014

W≤3/ng W,≤3/na ..·(6) W,≤3/no W=W.?+W,?+W≤33ng 式中: W.、W,、W, 坐标分量闭合差,单位为毫米(mm); W 同步环坐标闭合差,单位为毫米(mm); 闭合环中的边数; 。 基线测量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W.、W,、W, 坐标分量闭合差,单位为毫米(mm); W 同步环坐标闭合差,单位为毫米(mm) 闭合环中的边数; 0 基线测量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6.3.4.4GPS网平差处理:

6.3.4.4GPS网平差处理

dV≤ 20 dVay≤ 20 dV≤ 2αJ

dVar、dVay、dVa—基线向量改正数的较差,单位为毫米(mm); 一基线测量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c)GPS加密控制点高程计算 首先利用已联测的具有等外水准测量以上等级的GPS点的海拔高程(正常高)和经无约束平差后 的GPS高(大地高)计算高程异常值,然后用似大地水准面模型法或高程拟合法计算各点正常高。 d)平差后输出各点的三维坐标、基线向量改正数、基线边长的精度、转换参数及其精度。 e) 数据处理中,三维坐标与边长均取位至0.001m。 数据处理后应进行成果整理,对基线解算无约束平差和约束平差(或整体平差)的结果均要求 拷贝到光盘上,装入盒内,贴上标签,注明资料内容,最后对成果进行打印,并装订成册,归档 保存。

6.3.5精度统计与质量评定

6.3.5.1精度统计:

DZ/T 01532014

中间精度统计包括:同步与异步观测环坐标分量闭合差、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基线重复观测 闭合差及其相对中误差、三维坐标转换参数中误差。 b) 最终结果精度统计包括:最弱边相对中误差、最弱点三维坐标中误差及各点的点位误差。 .5.2质量评定: a 数据处理完成后,根据规范与技术设计规定的技术指标与精度指标,对平差成果的中间精度及 最终精度进行评定,全部符合限差规定的为合格,有任一指标低于限差规定的为不合格。 对于产品中不合格的部分应在室内分析原因,进行处理。若无法补救,应于野外进行补测或 重测。补测或重测的理由应写人数据处理报告中

7.1.1根据物化探工作任务及精度要求,确定测网布设形式、联测方案、使用仪器类型及方法技术。 7.1.2物化探测网布设分为规则网与非规则网。规则网一般适用于大于1:50000比例尺测网的布设; 非规则网一般适用于小于1:50000比例尺测网的布设。 7.1.3物化探测网的方位、点线距、点位活动半径、工作面积等应与物化探工作设计相一致。点线编号 应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递增 7.1.4测网基线(或导线)点应以木桩标定并编号。测点也应设置木桩或明显标志。 715测网布设测量一般平用下述方法

7.1.2物化探测网布设分为规则网与非规则网。规则网一般适用于大于1:50000比例尺测网的布设;

a)常规测量。 b) GPS定位测量。 c)航测法定位测量。 d)地形图定点。

7.2.1.1视距法指使用普通视距经纬仪直接布设测网的方法。一般适用于大于1:10000比例尺规则 测网的布设。 7.2.1.2采用经纬仪视距法布设测网时,应按照设计布设测网基线与测线。一般应先布设测网基线,然 后再布设测线。 7.2.1.3测网基线一般附合在两控制点间,也可按闭合环法布设。测网基线水平角按方向观测法 测回测定,2c值互差不大于60",方位角闭合差不得大于2Vn(n为测站数)。 7.2.1.4测线应垂直于测网基线布设,且应起闭于两相应测网基线点之间。测线水平角按方向观测法 半测回测定。当测线为直线布设时,可使用“一次倒镜法”,但应盘左盘右交替进行。 7.2.15视所注在设测网其线测线技术要或及限美回表14表15

7.2.1.1视距法指

则网的布设。 7.2.1.2采用经纬仪视距法布设测网时,应按照设计布设测网基线与测线。一般应先布设测网基线,然 后再布设测线。 7.2.1.3测网基线一般附合在两控制点间,也可按闭合环法布设。测网基线水平角按方向观测法 回测定,2c值互差不大于60",方位角闭合差不得大于2”Vn(n为测站数)。 7.2.1.4测线应垂直于测网基线布设,且应起闭于两相应测网基线点之间。测线水平角按方向观测法 半测回测定。当测线为直线布设时,可使用“一次倒镜法”,但应盘左盘右交替进行。 7.2.1.5视距法布设测网基线、测线技术要求及限差见表14、表15。 <*>7.2.1.5视距法布设测网基线、测线技术要求及限差<*>DZ/T 01532014 <*>7.2.1.6当配合高精度重力等物化探测网测量时,高程测量可采用等外水准或同精度高程导线测量方 法测定。 <*>7.2.2.1测距法指使用全站仪、测距仪等光电测距仪器布设测网的方法。一般适用于大于1:100000 比例尺规则网布设,也可用于非规则网布设。 7.2.2.2采用光电测距仪布设测网时,可在控制点间布设光电测距控制导线,以导线点作为测站点直接 放样并测定测点平面坐标与高程。 7.2.2.3光电测距仪施测控制导线、测点各项技术要求见表16 <*>.1测地型单频或双频GPS接收机,适用于物化探各种方法的测点定位测量。在有条件的情 优先选用具有实时动态RTK测量功能的接收机 <*>3.1.2手持式导航型GPS接收机,目前适用于小于或等于1:10000比例尺的化探采样点定位 、电法等物化探测点的定位测量。 <*>7.3.2测地型GPS接收机作业技术要求<*>7.3.2.1基准站设置要求如下: a 基准站应设在地基稳定、交通方便、环境安全的开阔地带。 b) 基准站周围不应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物体,如大型建筑物、高压线、电视台、无线电发 射站、微波站等干扰源,并应尽量避开大面积水域。 基准站的控制半径依工作比例尺及精度要求而定,困难地区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经过试 验,可适当放宽。 d) 基准站应按照加密控制点精度要求予以施测。 .3.2.2 测站作业技术要求: a 在基准站设置一台GPS接收机连续跟踪卫星观测,另外一台或多台GPS接收机流动至任 测点进行同步观测。 b) 记录或输人测站名、日期、时段号、天线高、开关机时间等信息。 测点定位测量的基本技术要求同6.3.2.4。 d 当天接收机存储的资料在转入室内后,应利用随机软件及时传送到计算机内进行编辑、整理、 打印、保存,并进行数据处理。其数据处理方法同6.3.4 <*>实时动态RTK测量作业<*>7.3.3.1建立工程文件:在RTK随机手簿中建立一个工程,正确输人工程名称、坐标系统、高程基准、 中央子午线经度等。 <*>7.3.3.3基准站设置要求:<*>a)基准站设置的一般条件同7.3.2.1。 基准站的位置应能有效控制流动站作业,其控制半径依电台功率及接收信号强弱而定,一般 地形条件下不应超过15k*,特殊地区可适当放宽。 3.3.4 测站作业技术要求: a)不 在计算机上生成物化探测点的理论坐标或测线起、终点坐标,输入RTK手簿内存。 b) 正确连接接收机电源、电缆和天线后开机。当显示接收到固定站电台信号且坐标解为固定解 后,在导航列表中选择测点名称,导航至该点位,测量并记录测点的三维坐标 ) 每日野外作业完成后需将RTK手薄内存储的当日测量的测点的三维坐标利用随机软件传输 到计算机内,编辑整理成所需格式后存盘保存。 <*>7.3.4手持式GPS接收机作业技术要求<*>7.3.4.1测定坐标转换参数<*>a)在手持式GPS接收机内设置测区中央子午线经度、坐标系统、高程基准等信息。 在测区内或测区周围选择3个以上控制点,分别测定各点的三维坐标转换参数,当各点转换 数间对应值的最大差值≤15*,平均差值≤10*时,取其平均值作为整个测区的坐标转换 数,输入GPS仪器中, <*>c)若控制点在各坐标系统下的值为已知时,可参照附录F计算坐标转换参数。 7.3.4.2定位测量作业技术要求: a)在室内计算测点理论坐标值,输人手持式GPS接收机中。 b)在导航状态下,用手持GPS接收机导航至测点点位,读取并记录该点三维坐标值。 <*>HG/T 4238-2011 农业机械用六角带7.3.5GPS测点定位精度检查<*>7.3.5.1检查方法,一般采用同精度重复观测和高精度同步观测等方法进行检查。 7.3.5.2采用同精度检查时,检查点的数量应不小于总点数的3%。其三维坐标的较差应不大于测点 中误差的2倍。 7.3.5.3采用高精度检查时,一般以优于GPS定位的常规测量方法进行,检查工作量应不小于同精度 检查测点总数的10%。其三维坐标的较差应不大于测点中误差的2倍。 7.3.5.4检查点相对中误差按式(9)计算 <*>测点定位坐标、y、z的相对中误差;单位为米(*); ** 测点定位平面位置中误差,单位为米(*); Dt;Ayi△z; 检查点工、y、2的坐标较差,单位为米(*); 检核点总数。 <*>7.4.1.1采用航空摄影像片布设规则测网,一般适用于1:10000~1:50000比例尺的磁法、化探、放 射性等物化探平面测网的布设。 7.4.1.2在平坦地区,可采用纠正后的固定比例尺像片平面图或正射影像图布设测网。在丘陵、山区可 采用视差测图仪布设测网。其作业方法见附录G。 <*>7.4.2.1采用航空像片定点、解析空中三角测量解求测点平面坐标与高程的方法布设非规则测网,一般 适用于1:50000~1:200000比例尺区域重力调查等物化探测网测量。 7.4.2.2资料收集要求如下: <*>DZ/T01532014 <*>b)收集测区已有的像片控制测量成果。若需进行像片控制测量,有关要求参见GB/T18341。 7.4.2.3航空像片判读定点的要求如下: a 判刺法:采用航空像片判刺法确定测点点位时,应首先在地形图上按照测点密度概略圈定测点 位置,然后在实地持像片通过立体观察判读选定测点,刺出点位。 b) 判定法:采用航空像片判定法确定测点点位时,首先通过室内立体观察像片GB 1903.39-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 海藻碘,选定测点点位, 并刺点整饰,然后持像片于实地判读定位。室内解析空三加密作业可超前或同步进行。当野 外因地物变迁无法判定测点时,可另行选刺,同时应将所改点位通知内业进行补测。 ) 实地判读定点工作,一般应由一人作业,另一人检查。 7.4.2.41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要求如下: a) 在作业透明正片上转刺像控点、测点、模型连接点及检查点,其剩点误差不应大于像片上 0.1**。 b) 像对量测、计算工作参见GB/T18341有关规定。 c)模型相对定向精度及模型连接限差按表18规定执行。 <*>注1:M为航空像片比例尺分母; 注2:为航空摄影机焦距,单位为毫米(**) 注3:6为像片基线长度,单位为毫米(**)。 <*>d)模型大地定向后,定向点残差、检查点不符值及公共点较差不应超过表19的规定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