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265-2014 遥感影像地图制作规范(1:50000/1:250000).pdf

DZ/T 0265-2014 遥感影像地图制作规范(1:50000/1:250000).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5.8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77889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Z/T 0265-2014 遥感影像地图制作规范(1:50000/1:250000).pdf

5%,特殊情况下可放宽到10%。 5.1.6应选用最新的遥感图像资料,也可根据需要选用特定时期的遥感图像资料。 5.1.7选用遥感图像处理所需的卫星轨道姿态等参数数据,

应选择与制图比例尺相同或 所地形图或数字地形图。进行正射

可根据需要选择专题要素及文字资料。

当遥感图像存在明显噪声时,应进行噪声处理 行噪声处理

当遥感图像不同波段之间的地理错位表现为整体位置平移时,应选用坐标平移方法进行图像波段 配准。当遥感图像不同波段之间的地理错位表现为坐标旋转、缩放或扭曲变形时GB/T 27843-2011 化学品 聚合物低分子量组分含量测定 凝胶渗透色谱法(GPC),应通过选取图像控制 点进行图像波段配准。

1进行图像 配准。 6.2.1.2以高空间分辨率的图像为参考图像,通过选取同名地物点,将多光谱图像投影到高空间分辨率 图像上,使这两种遥感图像在地理位置上精确对准;图像控制点应分布均匀,图像的边缘部分要有控制 点;配准误差在平原和丘陵地区不超过1个像元,在山区适当放宽到1.5个像元。 6.2.1.3图像重采样应采用立方卷积或双线性内插方法

6.2.2.1在多光谱图像精确配准到高空间分辨率的图像上后进行图像融合处理。

2.2.1在多光谱图像精确配准到高空间分辨率的图像上后进行图像融合处理。 2.2.2图像融合一般采用高通滤波、小波变换、色度空间变换等方法。 2.2.3为保证多光谱图像的光谱信息不失真,应使用光谱保真融合方法

图像融合后应检查影像是否出现重影 等现象,检查影像纹理细节与色彩,判断融合 像处理是否合适、是否存在瑕疵。

图像融合后应检查影像是否出现重影 等现象,检查影像纹理细节与色彩,判断融合 像处理是否合适、是否存在瑕疵。

DZ/T02652014

6.3图像几何校正处理

6.3.1.1在地形起伏不大、地形高差引起的遥感图像投影差较小的地区,如平原、丘陵地区,可以使用多 项式模型校正方法,消去遥感图像的空间几何畸变,并将图像转换到地图投影系统上。 6.3.1.2选择大一个级次比例尺或同比例尺的线划地形图、数字地形图或影像地图,作为图像多项式校 正的基础地形资料;选择经过卫星系统校正处理的遥感图像,作为多项式校正处理的基础遥感图像 数据。 6.3.1.3以基础地形资料为基准,在基础遥感图像上,找出与其地物相匹配的、均能正确识别和准确定 位的明显地物作为控制点;控制点应分布均匀,图像边缘部分应有控制点;纠正公式采用几何多项式模 型,控制点个数与多项式阶项(n)有关,控制点个数最少应大于(n十1)(n十2)/2十2;当阶项n=2或更 高时,一般每景控制点在20个以上;控制点拟合误差≤1.5个图像像元。 63.1.4图像重采样方法一般选择立方券积或双线性内插

6.3.2图像正射校正

6.3.2.1在高差较大的山区,制作1:50000遥感影像地图时,应对遥感图像进行正射处理,消去遥感 图像的空间几何畸变,改正高差引起的图像投影差,形成正射图像, 6.3.2.2选择大一个级次比例尺或同比例尺的线划地形图、数字地形图或影像地图,作为图像正射处理 的基础地形资料;选择大一个级次比例尺或同比例尺数字高程模型DEM,作为图像正射处理的基础数 字高程资料,如果数字高程模型与基础地形资料的数学基础不同,应先对这些地形数据作投影转换;选 释预备正射标准产品遥感图像,作为正射处理的基础遥感图像数据。 6.3.2.3以基础地形资料为基准,在基础遥感图像上找出与地形资料上地物相匹配的、均能正确识别和 准确定位的明显地物作为地面控制点;地面控制点应分布均匀,图像的边缘部分要有控制点分布,同时 要考虑控制点在不同高程范围的分布;采用几何多项式模型时,控制点个数与多项式阶项(n)及地形情 况相关,控制点个数最少应2倍于(n十1)(n十2)/2;控制点残差≤1.5个图像像元。 6.3.2.4图像重采样一般选择立方卷积方法。

5.4图像数字镶嵌处理

6.4.1当一幅影像地图涉及多景遥感图像时,应在图像几何校正或图像正射处理后进行图像镶嵌 处理。 6.4.2经过几何校正或正射处理的图像镶嵌,一般不需要选取图像控制点。如果拼接线附近出现图像 错位大于1个像元时,应在附近位置选择同名点作为图像镶嵌控制点。其控制点拟合中误差应小于1 个图像像元,拟合多项式阶次应小于3次。 6.4.3镶嵌拼接线应选择弯曲折线,以图像色彩变化较小处为镶嵌拼接线位置;当镶嵌图像之间存在 色差时,应进行彩色匹配处理,以降低镶嵌图像之间的色彩差异;在拼接线两旁选用“加权平均值方法” 进行羽化处理,进一步提高图像镶嵌的质量。 6.4.4图像重采样一般选择双线性内插或立方卷积方法。

1一般选用累积直方图上下频率截止方法增强图像反差。根据需要可选择其他图像反差增强 同信息增强方法,如分段线性拉伸、自适应增强、锐化处理、方向滤波处理等。 2图像增强应适度,避免图像过度增强,特殊需要视情况而定。

外图廓线平行于内图廓线,外图廊线与内图廊线间隔为10mm。1:50000影像地图外图廓 图廊线和副图廊线组成。主图廊线宽度为1mm,副图廊线宽度为0.2mm,两者相互平行,间 mm。1:250000影像地图外图廊线只有主图廊线,没有副图廊线。 外图廊线整饰样式见附录A和附录B

7.2.3公里网线绘制

1:50000影像地图贯通图面的公里网间隔一般为1km;1:250000影像地图贯通图面的公 隔一般为10km。绘制的公里网线宽为0.1mm

7.2.4图扇线坐标注记

7.2.4.1在1:50000影像地图的主图廊与副图廊之间以经差1'、纬差1'间隔标记一条长10mm、宽 0.2mm的短线。 7.2.4.2在1:250000影像地图内图廊上以经差1'、纬差1'间隔标记一条长1mm、宽0.2mm的短 线,以经差5'、纬差5间隔标记一条长2mm、宽0.2mm的短线。 7.2.4.3图廊四角的经纬度注记标于内图廊四角的延长线两侧,字头朝上。经度注记跨经线的左右,左 注“"",右注“""和“";纬度注记跨纬线上下,上注“"”,下注“"和“"。 7.2.4.4坐标注记采用仿宋体:经纬度注记字高为1.82mm。

出完全的公里数。在南、北图廊间的两位公里数标注在方里线的右侧,百位以上数字注在方里线的左 侧,东、西图廊间的两位公里数标注在方里线上方。 7.2.5.2坐标注记应用仿宋体;整十公里注记字高为3.5mm,带号与整千公里字高为2.1mm。 7.2.5.3公里网注记样式见附录A和附录B。

完全的公里数。在南、北图廊间的两位公里数标注在方里线的右侧,百位以上数字注在方里线的 ,东、西图廊间的两位公里数标注在方里线上方。 2.5.2坐标注记应用仿宋体;整十公里注记字高为3.5mm,带号与整千公里字高为2.1mm。 2.5.3公里网注记样式见附录A和附录B。

DZ/T0265—2014

7.3.1 图名标注

字体用黑体,字体大小见附录A和附录B。

比例尺标注于南图廊外正中位置。应同时绘制数字比例尺和直线比例尺。样式见附录A和附 录B。

图例内容包括地理要素和专题要素。一股配置在图廓外右侧,沿外图廓线从上而下排列,见附录A 和附录B

7.3.4图幅接合表注记

图幅接合表放置在图廊外,1:50000放置在图框左侧;1:250000放置在图框右上角, 录A和附录B。

7.3.5图像拼接表注记

图像拼接表放置在图廊外左侧,样式见附录A和

7.3.7图件密级标注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确定图件密级,并标注在图廊外右上角,最后一个字对直东内图廊线。字体用宋 体,字高为5mm。

7.3.8资料说明注记

图廊外左下角注记包括所采用的遥感资料种类、波段组合、控制资料等。字体用宋体,字高为 5mm,见附录A和附录B

7.4.1地理要素整饰原则

7.4.1.1能以影像表示大小、形状,并能准确判读的地理要素,以影像表示,如居民地、山脉、河流等,辅 助以注记。 7.4.1.2能用影像表示大小、形状,但无法准确判读的地理要素,如公路、铁路、独立地物等,用地理符号 表示。 7.4.1.3 3无法用影像表示的地理要素,如地形等高线、高程点、行政区划界线、新增地物等,用符号加注 记表示。 7.4.1.4等高线、公路、铁路、行政区划等矢量要素应引自同比例尺或更大比例尺最新数字地形图。 7.4.1.5新建公路、铁路应来自同比例尺或更大比例尺最新地图图件。也可以根据遥感图像对公路、铁

路进行编辑、修改。 7.4.1.6地理要素代码按照GB/T13923—2006执行。 7.4.1.7根据需要,选择部分地理要素整饰

7.4.2.1地名注记包括山脉、河流、居民点等地理地名注记。 7.4.2.2地名注记字体用宋体,字高为同等比例尺线划地形图的1.5倍~2倍(见GB/T20257.3 2006)。 7.4.2.3地名注记字体颜色一般情况下山脉为黄色、河流为绿色、居民点为白色。特殊情况根据需要 确定。 7.4.2.4 地名注记点密度为图上每100cm²内注记的地名最多不应超过5个。 7.4.2.5地名注记应避开重要影像地质、地理现象。

7.4.3独立地物注记

7.4.3.1独立地物是具有一定方位作用和经济意义的重要地物,应根据应用要求注记。 7.4.3.2独立地物注记,在图上应准确表示,并反映出类别和性质特征。 7.4.3.3独立地物的颜色和样式按照GB/T20257.3—2006执行,线宽可以在GB/T20257.3—2006规 定的基础上放大到1.5倍。 7.4.3.4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应用需要,选择独立地物的颜色和样式

7.4.4地形等高线整饰

.4.4.1依据地形类别和影像地图 导高距的等高线,按表1规定执行,一幅图内一股只 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

等高线颜色一般采用黑色,线宽0.1mm; 距乘五倍数的等高线用0.3mm加粗表示。 特殊情况下根据应用需要确定等高线基本等高距、等高线颜色、线宽。

.6.1依据影像地图比例尺和公路级别,按表2选择公路装饰。在道路密集分布地区,根据具体情 锋公路级别

表2比例尺与公路级别行政区划级别

7.4.7.1铁路不区分单线或复线,也不区分一般铁路和电气化铁路。在铁路密集分布地区,根据具体情 况选择若干条铁路来表示。 7.4.7.2铁路的表示方法、颜色和样式按照GB/T20257.3一2006执行,线宽可以在GB/T20257.3 2006规定的基础上放大到1.5倍。 7.4.7.3特殊情况下根据应用需要确定铁路的颜色和样式,

7.4.8行政区划界限整饰

7.4.8.1依据影像地图比例尺和行政区划级别,按表2选择行政区划界限。 7.4.8.2行政区划界限的表示方法、颜色和样式按照GB/T20257.3一2006执行,线宽可以在 GB/T20257.3一2006规定的基础上放大到1.5倍。 7.4.8.3特殊情况下根据应用需要确定行政区划界限的颜色和样式。

8.1.1应选择单波段图像或多个波段彩色合成图像,作为影像地图的基本图层, 8.1.2其他图层,如地名、等高线、公路、铁路、行政区划等,可以根据需要选择。 8.1.3合并的图层应以不影响遥感影像地图主体内容为原则

8.2.1图像分辨率一般应≥254dpi。 8.2.2应选择300dpi分辨率的输出设备输出影像地图。 8.2.3当输出设备分辨率与图像分辨率不一致时,应以输出设备分辨率为基准,选择立方卷积方法对 图像进行重采样处理。

地图产品文件应采用国际标准的TIFF图像格三

9.1文件名及数据格式检查

9.1.1检查文件名命名格式及名称的正确性:

AQ 4223-2012 自来水生产工艺企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9.1.1检查文件名命名格式及名称的正确性 9.1.2检查数据格式、数据组织是否符合要求

9.2.1检查采用的空间定位参考系是否正确。

9.2.1检查采用的空间定位参考系是否正确。 9.2.2检查影像数据文件的定位点、栅格坐标与地理定位坐标、工与y方向的像元地面尺寸、行列数等 是否正确。 9.2.3检查图廊坐标是否正确,数字影像地图内图廊线、公里网是否通过坐标配准。

9.2.1检查采用的空间定位参考系是否正确。 9.2.2检查影像数据文件的定位点、栅格坐标与地理定位坐标、工与y方向的像元地面尺寸、行列数等 是否正确。 9.2.3检查图廊坐标是否正确,数字影像地图内图廊线、公里网是否通过坐标配准

每幅图的检测点数量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应不少于9个点。 在比例尺较大一级线划图上读取明显目标点坐标并输人计算机中,与数字遥感图像上同名像 相比较,按式(1)统计计算中误差:

式中: mzy 平面位置中误差,单位为米(m); 坐标X的原测值,单位为米(m); y; 坐标Y的原测值,单位为米(m); X 坐标X的检测值,单位为米(m); Y. 坐标Y的检测值GJB 3982.4-2002 电子对抗装备软件通用要求 电子对抗专用计算机支撑平台软硬件要求,单位为米(m); 检测点点数

利用回放图或在计算机上目视检查注记有无错漏,位置是否恰当;检查图廊内外装饰是否符合 规定,是否正确、完整。

打印日期:2015年1月9日F009A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