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 10098-2017 铁路线路设计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TB 10098-2017 铁路线路设计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TB 10098-2017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0.4 M
标准类别:铁路运输标准
资源ID:276151
VIP资源

TB 10098-2017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TB 10098-2017 铁路线路设计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Zi1 一一加力牵引坡度; Ln 内侧线缓和曲线长度; Lw 外侧线缓和曲线长度; 1 坡段长度; R 曲线半径; Rn 内侧线曲线半径; Rw 外侧线曲线半径; S 曲线两端直线地段的线间距; Smin 直线地段最小线间距; W 直线地段为最小线间距时曲线地段的线间距加 W' 曲线地段线间距加宽值; α 平面曲线偏角; Ai 曲线阻力所引起的坡度减缓值

2. 2. 2 力与运动

YY/T 1686-2020 采用机器人技术的医用电气设备 分类入一牵号|力取值系数。

3.0.1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应根据其在铁路网中的作用、运输需求 和输送能力、地形和地质条件等因素,按系统优化的原则综合比选 确定。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应包括表3.0.1所列内容,

表3.0.1铁路主要技术标准

3.0.2铁路等级应根据其在路网中的作用、性质、设计速度和客 货运量确定,分为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客货共线铁路、重载铁路。 其中客货共线铁路的年客货运量为重车方向的货运量与由客车对 数折算的货运量之和,1对/d旅客列车按1.0Mt年货运量折算。 客货共线铁路分为I、Ⅱ、Ⅲ、IV级,其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I级铁路铁路网中起骨干作用的铁路,或近期年客货运 量大于或等于20Mt者。 2Ⅱ级铁路铁路网中起联络、辅助作用的铁路,或近期年 客货运量小于 20 Mt 且大于或等于 10 Mt者。

3Ⅲ级铁路为某一地区或企业服务的铁路,近期年客货运 量小于10Mt且大于或等于5Mt者。 4IV级铁路为某一地区或企业服务的铁路,近期年客货运 量小于5Mt者。 3.0.3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客货共线I级和Ⅱ级铁路、重载铁路 的设计速度应根据运输需求、工程条件等因素综合技术经济比选 确定,宜按表3.0.3规定的数值选用。当沿线运输需求或地形差 异较大,并有充分的技术经济依据时,可分路段选定设计速度,路 段长度不宜过短。改建既有线和增建第二线的路段设计速度,应 根据运输需要并结合既有线特征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选确定

表3.0.3设计速度(km/h)

3.0.4新建铁路正线数目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应按双线设计。 2客货共线铁路的旅客列车设计速度为200km/h时,应~ 次修建双线:平原、丘陵地区和山区近期年客货运量分别大于或等 于35Mt和30Mt时,宜一次修建双线;远期年客货运量达到上述 标准时,宜按双线设计,分期实施。 3重载铁路近期年运量大于或等于60Mt时,宜一次修建双 线;远期年运量达到上述标准时,宜按双线设计,分期实施。 3.0.5最小曲线半径、最大坡度或限制坡度应根据设计速度、运 输组织模式、列车运行安全和旅客舒适度要求等因素确定。 3.0.6铁路到发线有效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速铁路到发线有效长度应采用650m。尽端式车站和 单方向接发列车的到发线有效长度可按列车编组长度和列控系统 要求计算确定。

系统要求计算确定。 3客货共线铁路到发线有效长度应根据运输需求和货物列 车长度确定,且宜与邻接线路的到发线有效长度相协调,并应采用 1050m850m、750m、650m等系列值。改建既有线和增建第二 线到发线有效长度采用上述系列值引起较大工程时,可根据实际 需要计算确定。 4重载铁路到发线有效长度应根据牵引质量、机车车辆类型 等因素计算确定。 3.0.7城际铁路动车组编组辆数应根据预测的客流量,结合车辆 选型、运输组织方案,经技术经济比选确定。 3.0.8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装备等级宜根据铁路等级、设计速度选用。 3.0.9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客货共线铁路旅客列车设计速度为 200km/h及以上的线路,行车指挥方式应采用调度集中系统。客 货共线铁路旅客列车设计速度160km/h及以下的线路和重载铁 路,行车指挥方式宜采用调度集中系统。 3.0.10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的最小行车间隔应按照运输需求研 究确定,宜采用3min 3.0.11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应采用电力牵引。客货共线铁路、重 载铁路的牵引种类应根据路网与牵引动力规划、线路特征和沿线 自然条件以及动力资源分布情况合理选定,并宜采用电力牵引。 3.0.12机车类型应根据牵种类、牵引质量、设计速度等运输需 求,按照与线路平、纵断面技术标准相协调的原则,结合车站分布 经技术经济比选确定。 3.0.13客货共线铁路、重载铁路的牵引质量应根据运输需求、限 制坡度及机车类型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选确定,并宜与相邻线牵 引质量相协调。 3.0.14重载铁路设计轴重应根据大宗货物品类、列车开行方案 设备条件、工程经济性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

,0.1铁路选线设计应在充分研究项目所在区域相关规划、地 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统筹考虑线路所经区域城镇发展和产业禾 尚、工程条件、环境敏感点分布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选后确定纟 冬走向

4.0.2铁路选线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1符合综合交通网、铁路网等相关规划。 2行经主要城市和董要城镇,与城镇化发展和产业布局相 协调。 3与城市总体规划、其他交通方式衔接顺畅,利于铁路沿线 土地综合开发。 4符合环境保护、水土保持、防灾减灾、土地节约、文物保护 及社会稳定的要求。 5铁路宜与其他交通方式共用走廊,减少士地分割,节集 约用地。城区地段应结合城市功能分区,景观要求,环境影响等因 素合理选择线路敷设方式。 6结合地形、水文和工程地质条件,绕避各类不良地质体,合 理确定工程类型和工程处理措施,保障工程及运营安全。 7充分考虑既有公(道)路、建(构)筑物、高压电力走廊等设 施的影响,减少迁改工程量。 8满足易燃易爆、放射性物品等危险品的安全间距和安全防 护要求。 9符合军事设施和国防要求。 10积极采用铁路选线设计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 4.0.3引1人枢纽(地区)的线路应符合总图规划,与客运站功能定

位相适应,与货运站、铁路物流中心相结合,并与主要客货流方向 相一致。

抗要求,充分考虑桥址通道资源共享,并结合桥位、桥式综合比 角定,

向,绕避溶洞、暗河、采空区等严重不良地质地段和工程地质、水 也质极为复杂地段,难以绕避时应进行技术经济比选确定走向 ,并提出可靠的工程猎施,

与运营的相互十扰,优化调整生产力布局,提升扩能改造效果。 4.0.14线路引入既有车站或枢纽时,改建有线平面和纵断面 设计标准不应低于既有标准。

4.0.14线路引人既有车站或枢纽时,改建既有线平面和纵断面 设计标准不应低于既有标准。 4.0.15用于计算路基宽度、桥隧和其他永久性建筑物净空的轨

4.0.15用于计算路基宽度、桥隧和其他永久性建筑物净空的轨

4.0.15用于计算路基宽度、桥隧和其他永久性建筑物净空的轨

5.1.1线路平面设计标推应与路段设计速度相匹配。 5.1.2正线曲线半径应结合工程条件、设计速度以及减少维修等 因素,因地制宜,由大到小合理选用,最大值不应大于12000m。 改建既有线或增建第二线时,最小曲线半径应结合既有线特征和 工程条件比选确定。

5.1.3直线与圆曲线间应采用三次抛物线型缓和曲线连接

1.5新建铁路正线不应设计复曲线;改建既有线特殊困难条 可保留复曲线,

5.1.6双线铁路两线线间距不变地段的平面曲线,宜设计为同

设计为曲线时,宜采用较大的曲线半径。明桥面桥的平面线型不 应设计为反向曲线,也不宜设计为缓和曲线,

5.1.11三线及四线区间的第二线与第三线的线间距不应小于 5.3m。相邻两单线铁路、两线并行不等高地段或线间设置其他设 备时,最小线间距应根据相关技术要求计算确定。 5.1.12改建既有线和增建第二线的新建桥梁位置及两线间的距 离,应根据水文和地质条件、既有桥梁现状、通航要求、施工和运营 干扰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选确定。 5.1.13线路与其他铁路、公(道)路、管道并行地段的间距,应结 合技术要求、安全防护、养护维修等因索综合分析确定 5.1.14车站咽喉区范围内的正线平面线型应设计为直线

5.2.1正线平面最小曲线半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表5.2.1一1平面最小曲线半径(m)

注:1困难最小值应进行技术经济比选后采用。 2车站两端减、加速地段的最小两线半径应结合行车速度曲线合理选用。 2 限速地段平面最小曲线半径应符合表5.2.1一2的规定

表5.2.1一2限速地段平面最小曲线半径(m)

续表 5.2.31设计速度350300250(km/h)曲线半径(m)(1)(2)(3)(1)(2)(3)(1)(2)(3)32004804303804804303803000490*440*400*4804303802 800490*440*400*注:1(1)、(2)、(3)分别对应超高时变率f=25mm/sf=28mm/s、f:31 mm/s.2*号标志,表示为曲线设计超高175mm时的取值。表 5.2.3—2限速地段缓和曲线长度(m)设计速度(km/h)20016012080曲线半径(m)(1)(2)(1)(2)(1)(2)(1)(2)12 00080705040202011 00080705040202010 0009080504020209 000100806050303018000110906050303020207 00013010070504030202060001501207060403020205 5001701408070403020205 0001801509080404020204 50020016010080504020204 000230180120100504020203 500260210130100605020203 2002802301401206050202030003002501601306050302014

续表 5. 2. 32

注:(1)、(2)分别对应超高时变率f一25mm/s、f31mm/s。

5.2.4两相邻曲线间的夹直线和两缓和曲线间的圆曲线最小长 度应根据下列公式计算确定,并符合表5.2.4的规定。

度应根据下列公式计算确定,并符合表5.2.4的规定。

(5. 2. 41)

困难条件下: L≥0.6V 式中 L——夹直线或圆曲线长度(m); U一设计速度(km/h)

[5. 2. 42]

表5.2.4圆曲线或夹直线最小长度(m)

5.2.5车站平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始发站的正线宜设计为直线。困难条件下设计为曲线时, 曲线半径不应小于相应路段设计速度的最小曲线半径,且不得小 于600m。 2中间站、越行站的正线应设计为直线。 5.2.6正线上的道岔与缓和曲线间的直线段长度应根据下列公 式计算确定,并符合表5.2.6的规定

式中 L 直线段长度(m); u—设计速度(km/h)

L≥0.6v L≥0.5u

(5. 2. 61)

[5. 2. 62]

正线缓和曲线与道岔间的直线段最!

5.2.7动车组走行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5.2.7 动车组走行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计速度不宜大于120km/h 2 曲线半径一般条件下不宜小于800m,困难条件下不应小 于300m。 3 双线直线地段最小线间距应采用4.0m,曲线地段加宽应

5.3城际铁路线路平面

1与设计速度匹配的平面最小曲线半径应符合表5.3.1一1 的规定。

表5.3.1一1平面最小曲线半径(m)

注:车站两端减、加速地段的最小曲线半径应根据公式计算确定。

表5.3.1一2限速地段平面最小曲线半径(m)

3.2区间正线线间距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直线地段最小线间距不应小于表5.3.2一1的标准。

表 5.3. 2—1 区间正线直线地段最小线间距

3设计速度为160km/h及以下线路的曲线线间距加宽值 按表 5. 3. 2一2 选用。

注:1当外侧线路曲线超高大于内侧线路曲线超高时,线间距加宽值应另行计算。 2当线间有其他建(构)筑物时,加宽值应按相关要求计算确定。

5.3.3缓和曲线长度应根据设计速度、曲线半径和工程条件按表 5.3.3合理选用,

1表中(1)、(2)分别对应超高时变率于=28mm/s、于=35mm/s 2车站两端减、加速地段或受工程条件控制的限速地段,可采用与行车速度、 曲线半径相匹配的缓和曲线长度。

1表中(1)、(2)分别对应超高时变率于=28mm/s、于=35mm/s 2车站两端减、加速地段或受工程条件控制的限速地段,可采用与行车速度、 曲线半径相匹配的缓和曲线长度。

5.3.4圆曲线和夹直线最小长度应根据下列公式计算,并符合表

5.3.4圆曲线和夹直线最小长度应根据下列公式计算,并符合表

5.3.4圆曲线和夹直线最小长度应根据下列公式计算,并符合表 54的定

5. 3. 4 的规定。

一般条件下: L≥0.6v 困难条件下: L≥0. 4v 式中L一一圆曲线或夹直线长度(m); 设计速度(km/h)

式中L一一圆曲线或夹直线长度(m); 设计速度(km/h)

L≥0.6v L≥0.4u

(5. 3. 41)

(5. 3. 42)

5.3.4圆曲线或夹直线最小长度(m

5.3.5车站正线宜设计为直线。困难条件下设计为曲线时,曲线 宜采用较小的偏角,曲线半径不应小于相应路段设计速度的最小 曲线半径,且不得小于600m。 5.3.6正线上的道岔与缓和曲线间的直线段长度,一般条件下应 按下式计算确定。困难条件下设计速度为200km/h时,直线段长 度不应小于30m,设计速度为160km/h及以下时直线段长度不 应小于 25 m。

一设计速度(km/h)。 5.3.7动车组走行线缓和曲线长度宜按本规范表5.3.3合理选 用,其他平面设计应符合本规范第5.2.7条的规定。

用,其他平面设计应符合本规范第5.2.7条的规定

客货共线铁路、重载铁路线路

.4.1客货共线铁路线路平面最小曲线半径不应小于表5.4 视定的数值。

货共线铁路线路平面最小曲线半径不应小于表5.4.1

表5.4.1平面最小曲线半径(m)

路段设计速度(km/h) 200 160 120 100 80 一般 3 500 2 000 1 200 800 600 工程条件 困难 2 800 1 600 800 600 500

车站两端减、加速地段,最小曲线平径应结合客车开行方案和工程条件,根据 客、货列车行车速度和速差计算确定。

4.2重载铁路平面最小曲线半径不应小于800m,困难条件下 应小于600m;特殊困难条件下,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4.3缓和曲线的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缓和曲线长度不得小于表5.4.3一1规定的数值。

表5.4.3一1缓和曲线长度(m)

注:当采用表列数值间的曲线半径时,其相应的缓和曲线长度可采用线性内插值 并进整至10 m。

2改建既有线和增建第二线的并行地段当采用表5.4.3一1 规定的缓和曲线长度将引起较大工程时,可采用较短的缓和曲线, 其长度应按实设曲线超高和不大于表5.4.3一2规定的超高顺坡 率计算确定,并取10m的整倍数,特殊困难条件下可取整至1m, 但不应小于20m。改建既有线在线路条件和建筑物限制等困难 条件下,可在同一曲线的两端采用不等长的缓和曲线,

注:当按表规定计算后的最大超高顺坡率大于2%时,采用2%。为路段设计速 度,单位采用km/h。

3改建既有线采用复曲线时,如两圆曲线的曲率差大于表 5.4.3一3规定的数值,应设置中间缓和曲线。中间缓和曲线的长 度应满足超高顺坡的要求,并根据计算确定。特殊困难条件下,可

复曲线可不设中间缓和曲线的两圆

5.4.4圆曲线和夹直线的长度不应小于表5.4.4规定的数值。改建 既有线和增建第二线的并行地段,特殊困难条件下,对旅客列车设计 速度小于100km/h的地段有充分的技术经济依据时,圆曲线长度 和夹直线长度可不受表 5.4.4 规定的数值限制,但不得小于25 m。

表5.4.4圆曲线或夹直线最小长度(m)

5增建的第二线宜设在既有线的一侧,如需换侧,宜在曲线 车站附近完成。 区间线路线间距及其加宽应符合下列规定: 直线地段的线间距不应小干表5.4.6一1规定的数值

表5.4.6一1区间直线地段最小线间距(m)

:区间直线地段两单线铁路并行引人车站时的最小线间距应根据装设信号机和 通行超限货物列车情况按需要计算确定。既有线路段设计速度提高到 140km/h~160km/h时,可保持4m的线间距。

主:1采用表列数值间的曲线半径时,曲线线间距加宽值可采用线性内插值,并进 整至5mm 1 两单线铁路典线线间距加宽值应根据装设信号机和通行超限货物列车情况 按实际需要计算确定。

5.4.7区间线路线间距变更及其相关的平面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1车站两端和桥隧地段线间距变更应利用附近曲线完成。条件不具备时,可在第二线上采用反向曲线完成。2相邻两线采用反向曲线变更线间距时,如受本规范表5.4.4规定的圆曲线或夹直线最小长度限制,可不设缓和曲线,但圆曲线半径不得小于表5.4.7规定的数值。表5.4.7采用反向曲线变更线间距可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m)路段设计速度(km/h)20016012010080一般100008 0005 000工程条件12 000困难5 0004 0003 0003相邻两线采用反向曲线变更线间距,当受曲线偏角限制不满足本规范表5.4.4规定的圆曲线最小长度标准时,旅客列车设计速度小于100km/h的地段,可采用较短的圆曲线长度,但不得小于20 m。5.4.8车站的站坪长度可采用不小于表5.4.8规定的数值。困难条件下,站坪长度可按实际需要确定。表5.4.8站坪长度(m)远期到发线有效长度车站路段设车站种类布置计速度1 050850750650形式(km/h)单线双线单线双线单线双线单线2 1501 9501 850200中间站横列式(2600)(2 400)(2 300)≤16015502 05013501 8501 25017501150会让站1 7501 5501 450横列式200越行站(2 200)(2 000)(1 900)27

注:1表中不带括号的数值为正线上按12号道岔布置时的数值,带括号的数值为 正线上按18号道岔布置时的数值。 艺 站坪长度指车站一端最外道岔基本轨端部至车站另一端最外道岔基本轨端 部间满足有效长度设置所需的最小长度。 3 如有其他铁路接轨或采用其他站型时,站坪长度应根据需要计算确定。 4多机牵引时,站坪长度应根据机车数量及长度计算确定。 5中间站、会让站与越行站的站坪长度,路段旅客列车设计速度为200km/h 时,越行站、双线中间站正线上道岔采用18号或12号、旅客列车进路上的 其他道岔采用12号确定;路段旅客列车设计速度为160km/h及以下时,正 线及旅客列车进路上的道岔采用12号确定;当采用其他型号道岔时应另行 计算确定。 6 编组站、区段站、复杂中间站(组合分解站)等的站坪长度可按实际需要计算 确定。 远期到发线有效长度大于1050m的站坪长度计算确定,

5.4.9车站正线的平面设计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区段站的正线应设计为直线。特殊困难条件下,如有充分 技术经济依据,可设计为曲线,但其曲线半径不应小于表5.4.9规 定的数值。中间站、越行站、会让站的正线宜设计为直线。困难条 件下需设计为曲线时,其曲线半径不应小于表5.4.9规定的数值。

5.4.9车站平面最小曲线半径(m)

保留小于表5.4.9规定的曲线半径。 3横列式车站的正线不应设计为反向曲线。纵列式区段站 的正线设计为曲线时,每一运行方向的到发线有效长度范围内不 应有反向曲线。 4车站典线宜采用较小的偏角。 5.4.10车站咽喉区两端最外道岔及其他单独道岔(直向)至曲线 超高顺坡终点之间的直线长度,路段设计速度为200km/h时不宜 小于80m,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30m;路段设计速度小于 200km/h且大于或等于120km/h时不宜小于40m,困难条件下 不应小于25m:低于上述速度的其他线路不应小于20m

6.1.1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的区间正线最大坡度应根据地形条 件、设计速度、运输需求和工程投资比选确定。最大坡度不宜大于 20%,困难条件下不应大干30% 6.1.2客货共线铁路、重载铁路的限制坡度应根据铁路等级、地 形条件、牵引种类、机车类型、牵引质量和运输需求比选确定,并应 考虑与接铁路的限制坡度相协调。 6.1.3竖曲线半径不应大于30000m。 6.1.4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的竖曲线长度不应小于25m。 6.1.5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的竖曲线起终点(或变坡点)与平面曲 线起终点间的最小距离不宜小于20m。 6.1.6竖曲线不应设置在缓和曲线、正线道岔、钢轨伸缩调节器 以及明桥面桥范围内。当路段设计速度大于120km/h时,以上地 段范围内不得设置变坡点。 6.1.7新建双线宜设计为并行等高。正线与联络线、动车组走行 线、既有线并行时,正线轨面设计高程应根据路基横断面设计情况 计算确定。

6.1.1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的区间正线最大坡度应根据地形条 件、设计速度、运输需求和工程投资比选确定。最大坡度不宜大于 20%,困难条件下不应大于30%。

6.1.7新建双线宜设计为并行等高。正线与联络线、动车组走行 线、既有线并行时,正线轨面设计高程应根据路基横断面设计情况 计算确定。

6.1.8隧道内坡道可设置为单面

3%。地下水发育的长隧道宜采用人字坡。在最冷月平均气

6.1.9路堑地段线路坡度不宜小于2%GB/T 40038-2021 植被指数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深长路堑地段可适当加 大坡度。

6.1.12线路纵断面设计应根据地形、水文和工程地质条件合

6.2高速铁路线路纵断面

6.2高速铁路线路纵断面

6.2.1正线宜设计为较长的坡段。最小坡段长度一般条件下不 应小于900m,直不宜连续使用;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600m,且不 应连续使用。列车全部停站的车站两端坡段长度不应小于 400m.

6.2.2坡段间的连接应符合下列

1正线相邻坡段的坡度差大于或等于1%时,应米用圆曲线 型竖曲线连接,最小竖曲线半径应根据设计速度按表6.2.2一1、 表 6. 2. 2一2 选用。

JG/T 420-2013 硬泡聚氨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材料6.2.2—2限速地段最小竖曲线半径

2竖曲线与平面圆曲线不宜重叠设置,困难条件下重叠设置 时,最小曲线半径应符合表 6.2.2一3的规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