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Y 06517.4-2016 炼油化工工程热工设计规范 第4部分:制冷换热站.pdf

Q/SY 06517.4-2016 炼油化工工程热工设计规范 第4部分:制冷换热站.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7 M
标准类别:机械标准
资源ID:275033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Q/SY 06517.4-2016 炼油化工工程热工设计规范 第4部分:制冷换热站.pdf

5.3.1对于使用低温热水为加热热源的换热系统,应在换热站内设置蒸汽加热器作为备用热源。 6.3.2对于使用低温热为加热热源的系统,低温热网与采暖热网连接的方式宜采用间接连接方式。 6.3.3空调热水供水温度宜根据系统需求和末端能力确定。对于非预热盘管,供水温度宜采用 50℃~60℃,用于严寒地区的新风预热时,供水温度不宜低于70℃。空调系统的供回水温差,严寒 地区和寒冷地区不宜小于15℃,夏热冬冷地区不宜小于10℃

7.1制冷机(机组)的选择

7.1.1空气调节用人工冷源制冷方式的选择,根据建筑物用途、所需制冷及冷水温度以及电源、水 原和热源等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优先采用利用低温余热的漠化锂吸收式制冷机。 7.1.2选择制冷机时,台数不宜过多,一般不考虑备用,并应与空气调节负荷变化情况及运行调节 要求相适应。当一台制冷机故障检修时,其余制冷机的总制冷能力可满足厂前区中央控制室和中心化 险室等重要辅助生产设施的正常生产运行要求。制冷机的设置还应满足下列要求: a)制冷量600kW~1800kW的制冷机房,制冷机台数不宜少于两台。 b)大型制冷机房,当选用制冷量大于或等于1400kW的一台或多台制冷机时,宜同时设置一台 或两台制冷量较小的压缩式制冷机 7.1.3吸收式冷(热)水机组应根据使用场所的环境气候、用户冷热负荷和热源(含燃料)状况选 用相应的机型。 7.1.4吸收式冷(热)水机组的负荷应对热源状况、冷却水温度等条件进行负荷修正。 .1.5应选择充许水流量变化范围大、适应冷水流量快速变化(充许流量变化率大)、具有减少出水 温度波动的控制功能的冷水机组。 .1.6机组水系统承压大于0.8MPa时,应根据经济技术综合分析,是采用高压型机组,还是实行 分区或二次供水系统。不宜选择超高压型机组。 7.1.7制冷机组应配备全套自控程序,具有主要参数检测、主要故障检测、制冷量调节和安全保护 等功能。

7.2换热器(机组)的选择

7.2.1换热器的容量应根据采暖通风和生活热水负荷确定,换热器可不设备用。采用2台或2台以 上换热器时,当其中1台停止运行,其余换热器的容量宜满足70%总计算负荷的需要, 7.2.2当蒸汽作为低温余热的备用热源时,蒸汽加热器不设备用ZJM 033-4611-2020 工业用缝纫机 罗拉车缝纫机一体式控制系统,热负荷按热用户总负荷的100% 设计。 7.2.3水一水换热器宜采用整体式高效换热机组

%~2%作为补水量。不设集水箱的系统,应在冷水塔底盘处补水;设置集水箱的系统,应在集水 补水。 3.5冷却塔应设置电机检修平台和斜梯,保证维护人员安全

7.4.1两管制空调水系统宜分别设置冷水和热水循环泵。 7.4.2一次泵空调冷水系统中,冷水泵宜与冷水机组的台数和流量相对应,另设置手动启停的备 用泵。 7.4.3循环水泵的总流量应按管网总设计流量的110%选取。 7.4.4循环水泵的扬程应为设计流量条件下冷/热源、用户、管网环路压力损失之和,并另加20% 的裕量。 7.4.5循环水泵应具有工作点附近较平缓的流量一扬程特性曲线,并联运行水泵的特性曲线宜相同 7.4.6循环水泵的承压、耐温能力应与管网设计参数相适应

7.5水处理设备的选择

7.5.1应根据冷水机组或换热机组对水质的要求,相应设置水处理设备,降低设备的结垢腐蚀情况。

7.5.1应根据冷水机组或换热机组对水质的要求,相应设置水处理设备,降低设备的结垢腐蚀情况。 7.5.2如果补水水质硬度较大,宜采用全自动钠离子软化水装置改善水质。 7.5.3冷却水系统和空调水系统均宜设置综合水处理器。冷却水系统的综合水处理器宜有杀菌灭藻 防腐防垢、过滤功能;空调水系统的综合水处理器宜有防腐防垢、过滤功能。

7.6定压补水装置的选择

.6.1空调和供暖管网的定压方式应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定压点压力值应根据管网的水压图 ,也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定压点的压力值,kPa; H一一最高用户充水高度,m(水柱); p:一—与管网供水温度对应的汽化压力,空调与采暖水温度均不高于95°,此汽化压力取 值0kPa; pk—安全裕量,一般取30kPa~50kPa。 7.6.2闭式空调和供暖水系统的定压与膨胀方式,应结合具体用户条件确定。条件允许时,特别是 当系统静水压力接近冷热源设备能承受的工作压力时,应优先考虑采用高位开式膨胀水箱定压。当缺 芝安装开式膨胀水箱条件时,可考虑采用补水泵和气压罐定压 7.6.3空调和供暖水系统的补水泵的设计正常补水量(小时流量)宜按系统水容量的1%或闭式系 统循环量的0.1%~0.3%计算。 7.6.4空调和供暖水系统的补水点,宜设置在循环水泵的吸入口处。当补水压力低于补水点压力时, 应设置补水泵。空调补水泵的选择及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补水泵的扬程,应保证补水压力比系统静止时补水点的压力高30kPa~50kPa[即公式(1) 中的安全裕量。 b)补水泵的小时流量宜取系统水容量的5%~10%。 c)水系统较大时,宜设两台补水泵,平时设置一台,初期上水或事故补水时,两台泵同时

式中: V一一气压罐的实际总容积,m; Vmin一气压罐的最小总容积,m; V一一气压罐的调节容积,m; β一容积附加系数,隔膜式气压罐一般取β=1.05; pi,p2—补水泵的启、停压力,kPa。 α的取值,应综合考虑气压罐容积和系统的最高运行工作压力等因素,宜取0.65~0.85,必要时 可取0.50~0.90

7.7.1当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环路时,应设置分水器和集水器,分(集)水器上应安装压力表和温度 计。分(集)水器横断面流速应按0.1m/s0.2m/s计算,其直径宜为最大接管直径的1.5~2.0倍。 7.7.2开式高位水箱的有效容积宜按系统水容积的膨胀量计算确定,如系统水容积不好确定时,可 安1h~1.5h的设计正常补水量确定,其安装高度应能满足补水压头的要求。 7.7.3空调和供暖管网回水总管上应设除污器或过滤器,其工作压力和温度应与热网条件相符,需 经常检修的除污器(或过滤器)应设旁通管

8.1制冷换热站应尽可能靠近冷/热负荷中心布置,应方便机组安装及维修保养。 8.2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宜布置在建筑物内,条件许可时亦可露天布置。露天布置时,制冷机的电 气设备及控制仪表应设在室内, 8.3制冷换热站的设备布置和管道连接应符合工艺流程,并应便于安装、操作与维修。制冷机突出 部分与配电盘之间的距离和主要通道的宽度不应小于1.5m;制冷机与墙壁之间距离和非主要通道的 宽度不应小于1m。 8.4换热器(机组)布置时,应考虑清除水垢、抽管检修的场地。 8.5水泵基础应高出地面不小于0.15m。水泵基础之间、水泵基础距墙的距离不应小于0.7m。当 地方狭窄时,电动机功率不大于20kW或进水管径不大于0.1m的两台水泵可做联合基础,机泵之间 突出部分的净距不应小于0.3m,但两台以上不得做联合基础。 8.6分(集)水器应安装在便于控制操作之处。当分(集)水器靠墙布置时,与墙净距应大 于0.2mm。 8.7制冷机房宜与辅助设备间和水泵间隔开,并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值班室、维修间、贮藏室以 及厕所等生活设施。 8.8冷却塔运行时会产生一定的噪声,设计布置冷却塔时,必须充分考虑并注意防止产生噪声对周 围环境造成污染。 8.9冷却塔宜布置在制冷机房的屋顶上,冷水机组与冷却水泵布置在室内。 8.10冷却塔布置时,应注意防止冷却塔排风与进风之间形成短路的可能性;同时,还应防止多个塔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设备、管道(包括管件、阀门等)应进行保温: a)设备与管道的外表面温度高于50℃时。 b) 热介质必须保证一定状态或参数时。 c)不保温时,热损耗量大,且不经济时。 d 安装或敷设在有冻结危险场所时。 e) 不保温时,散发的热量会对房间温、湿度参数产生不利影响或不安全因素。 f 裸露的外表面温度高于60℃的设备与管道,且敷设在容易使人烫伤的地方时。 .1.2为减少设备与管道的冷损失、节约能源、保持和发挥生产能力、防止表面结露、改善工作环 竟,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设备、管道(包括阀门、管附件等)应进行保冷: 冷介质低于常温,需要减少设备与管道的冷损失时。 b 冷介质低于常温,需要防止设备与管道表面凝露时。 C 需要减少冷介质在生产和输送过程中的温升时。 d) 设备、管道不保冷时,散发的冷量会对房间温、湿度参数产生不利影响或不安全因素。 .1.3设备与管道绝热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绝热材料及其制品的主要性能应符合GB/T8175的规定。 b) 绝热材料应为不燃或难燃材料,难燃材料不应低于B1级 ) 保温材料的允许使用温度应高于正常操作时的介质最高温度。 d) 保冷材料的最低安全使用温度应低于正常操作时介质的最低温度。 e 保温材料应选择热导率小、密度小、造价低、易于施工的材料和制品。 保冷材料应选择热导率小、吸湿率低、吸水率小、密度小、耐低温性能好、易于施工、造价 低、综合经济效益高的材料;优先选用闭孔型材料和对异形部位保冷简便的材料。 经综合经济比较合适时,可以选用复合绝热材料。 .1.4设备与管道的保冷层厚度应按以下原则计算确定: 供冷或冷热共用时,应按GB/T8175中经济厚度和防止表面凝露的保冷层厚度方法计算, 取厚值。 b)冷凝水管按上述导则中防止表面凝露保冷厚度方法计算确定。 .1.5溴化锂制冷机设备到现场安装就位后,应根据厂家说明书指导现场做保温保冷绝热施工,

.2.1设备、管道及其部、配件的材料应根据接触介质的性质、浓度和使用环境等条件,结合材料 的耐腐蚀特性、使用部位的重要性及经济性等因素确定。 9.2.2除有色金属、不锈钢管、不锈钢板、镀锌钢管、镀锌钢板和铝板保护层外,金属设备与管道 的外表面防腐,一般采用涂漆。涂层类别应能耐受环境大气的腐蚀 9.2.3涂层的底漆与面漆应配套使用。外有绝热层的管道应涂底漆。 9.2.4涂漆前管道外表面的处理应符合涂层产品的相应要求。当有特殊要求时,应在设计文件中 规定

2.4涂漆前管道外表面的处理应符合涂层产品的相应要求。当有特殊要求时,应在设计文件 见定

Q/SY06517.42016

10.1.1控制水平和控制方案应结合石油化工装置的控制水平和制冷换热站特点确定 10.1.2供暖空调系统有代表性的参数,应在便于观察的地点设置就地检测仪表。 10.1.3制冷换热站的补水量、耗电量均应计量。循环水泵耗电量宜单独计量

10.2制冷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10.2.11 制冷系统,应对下列参数进行监测: a 冷水机组蒸发器进、出口水温、压力。 b) 冷水机组冷凝器进、出口水温、压力。 c 分集水器温度、压力(或压差)。 d) 水泵进出口压力。 水过滤器前后压差。 f)冷水机组、水泵、冷却塔风机等设备的启停状态。 系统冷量的瞬时值和累计值。 10.2.2 冷水机组应优先采用由冷量优化控制运行台数的方式;采用自动方式运行时,冷水系统中各 相关设备及附件与冷水机组应进行电气联锁,顺序启停。 10.2.3 闭式变流量空调水系统的控制应满足下列规定: a 一级泵系统末端装置宜采用水路电动两通阀,二级泵系统应采用水路电动两通阀。 b) 根据系统负荷变化,控制冷水机组及其一次泵的运行台数, 根据系统压差变化,控制二次泵的运行台数或转数 d 未端装置采用两通调节阀的变流量的一级泵系统,宜在系统总供回水管间设置压差控制的 旁通阀;通过改变水泵运行台数调节系统流量的二级泵系统,在各二级泵供回水集管间设 置压差控制的旁通阀。 10.2.4 冷却水系统应满足下列基本控制要求: a) 冷水机组运行时,冷却水最低回水温度的控制。 b 冷却塔风机的运行台数控制或风机调速控制。 c)采用冷却塔供应空气调节冷水时的供水温度控制。 d)排污控制

10.3换热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换热系统应对下列参数进行监测: a)换热系统的供水、供汽和回水干管中的热媒温度和压力。 b)过滤器的进出口静压。 c)热交换器一二次侧进、出口温度、压力。 d) 水泵进出口压力。 e)水泵等设备的启停状态

11.1站房应考虑预留安装孔、洞及运输通道。

Q/SY 06517. 42016

1.2站房内的地面和 于消洗的面层 11.3如制冷站自设冷却塔SY/T 0096-2013 强制电流深阳极地床技术规范,且布置在站房屋顶,宜设置上屋顶的斜梯。 11.4站房内的主要生产间及辅助间的耐火等级应符合GB50016的有关规定。

古房内的地面和设备机座应采用易于清洗的面层。 口制冷站自设冷却塔,且布置在站房屋顶,宜设置上屋顶的斜梯。 占房内的主要生产间及辅助间的耐火等级应符合GB50016的有关规定。

12.1制冷换热站的供电负荷级别和供电方式应根据工艺要求、重要性和环境特征等因素,按GB 50052的有关规定确定。 12.2有爆炸危险、火灾危险的房间或区域内的电气设施应符合GB50058的规定 12.3制冷换热站的照明应符合GB50034的规定。站内仪表集中处宜设局部照明。 12.4制冷换热站的防雷应按GB50057的要求设置防雷、接地设施。 12.5制冷换热站应设置检修电源。 12.6制冷换热站应设置通信设施

13.1设备用冷却水应循环使用,其水压不宜小于0.40MPa。 13.2给水和排水系统应保证能放尽存水。 13.3带自动反洗的水处理器基础旁宜设排水沟。 13.4消防设施应符合GB50016的规定。

13.1设备用冷却水应循环使用,其水压不宜小于0.40MPa。

4.1办公室、生活间等生产辅助房间应按GBZ1的规定执行。 4.2各种生产房间冬季室内温度不宜低于15℃。 4.3集中控制室宜采用分体式空调机组降温。 4.4生产车间的散热设备应采取局部隔热措施。 4.5站房内应有良好的通风设施;地下层机房应设置机械通风,必要时设置事故通风;值班室或 室内的参数宜按照办公室的要求考虑。 4.6机组制冷剂安全阀泄压管应接至室外安全处

14.2各种生产房间冬季室内温度不宜低于15℃, 14.3集中控制室宜采用分体式空调机组降温。 4.4生产车间的散热设备应采取局部隔热措施, 14.5站房内应有良好的通风设施;地下层机房应设置机械通风DL/T 1303-2013 抽水蓄能发电电动机出口断路器运行规程,必要时设置事故通风;值班室或控 制室内的参数宜按照办公室的要求考虑。

Q/SY 06517.42016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企业标准 炼油化工工程热工设计规范 第4部分:制冷换热站 Q/SY 06517.4—2016 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 (北京安定门外安华里二区一号楼) 北京中石油彩色印刷有限责任公司排版印剧 (内部发行) 880×1230毫米16开本1印张25千字印1—800 2016年5月北京第1版2016年5月北京第1次印届 书号:155021·18541定价:12.00元 版权专有不得翻印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