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2021.pdf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2021.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9.4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72754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2021.pdf

造、水文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及不良地质现象、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划分为复杂、中等和简单三 类,见表2。

2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

4.6.3建设工程重要性根据工程类

表3建设工程重要性分类表

1.7.2地质灾害发育程度根据地质体的变形和破坏特征确定GA/T 1375.7-2017 资源服务总线 第7部分:内容格式,分为强发育、中等发育和弱发育三级: a)滑坡发育程度分级根据表4和表5确定

表9泥石流堵塞程度分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

危害程度采用“灾情”或“险情”指标评价时,满足一项即应定级。 注1:灾情指已发生的地质灾害,采用“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指标评价。 注2:险情指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采用"受威胁人数”、“可能直接经济损失”指标评价。

危害程度采用“灾情”或“险情”指标评价时,满足一项即应定级 注1:灾情指已发生的地质灾害,采用“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指标评价 注2:险情指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采用"受威胁人数”、“可能直接经济损失”指标评价

4.7.4地质灾害诱发因素根据成因分为自然和人为因素两类,见表16。

表16地质灾害诱发因素分类表

表17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表

4.8不同级别评估的技术要求

! 一级评估应有充足的基础资料,进行充分论证。内容包括: a 应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各类地质灾害体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诱发因素和危险性逐一进行现状 评估:

b)对评估区内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和建设工程遭受各类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别进行预测评估; c) 根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结果,进行评估区内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分区段划分危险性 等级,说明各区段地质灾害的种类和危险性,对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适宜性做出评估结论,并 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建议。 4.8.2 2二级评估应有充足的基础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内容包括: a 应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各类地质灾害体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诱发因素和危险性逐一进行初步 现状评估; b) 对评估区内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和建设工程遭受各类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别进行初步预测 评估; c) 根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结果,进行建设用地区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分区段 划分出危险性等级,说明各区段地质灾害的种类和危险性,对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适宜性做出 评估结论,并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建议。 4.8.3 三级评估应有必要的基础资料进行分析,参照二级评估要求的内容,做出评估

对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进行调查 5.1.2调查用图应能反映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和灾害体的影响范围,比例尺不应小于1:50000。 5.1.3在图幅面积10cm×10cm的范围内,调查点不应少于8个。对影响地质灾害体稳定的结构面, 微地貌、特殊岩土、构造破碎带、地下水点、地表水体等重点地段,应加密调查点。 5.1.4调查地质环境条件对地质灾害形成、分布和发育的影响作用。 5.1.5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5.2.1收集区域地质及构造背景资料,分析判断在其背景下可能发育的地质灾害及与评估区的关系。 5.2.2收集区域及评估区活动断裂资料,分析判断对评估区的影响。 5.2.3收集区域地震历史资料,分析判断地震活动对评估区的影响及地壳稳定性。 5.2.4收集区域及评估区地应力场分布特征,确定评估区主应力方向,分析判断地应力对评估区影响 程度。

5.3.1收集评估区气候类型和气象要素,气象要素包括降水、气温、蒸发、湿度、冻土深度等,分析气象 要素对评估区地质灾害体的影响, 6.3.2收集评估区地表水水文要素,包括流域特征、流量、水位、含沙量、历史洪水及洪涝灾情等,分析 水文要素对评估区及周边地质灾害体的影响程度。

5.4.1收集评估区地形地貌资料,确定评估区地形地貌类型。 5.4.2调查评估区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海拔高度、相对高差、岩土体组成和成因、特征、微地貌类型、形 态特征。

b)人工边坡的形态、类型、结构、坡度、高度、宽度、面积、台阶留设高度和宽度、防护措施、排水 系统; 河、沟等流域面积、长度、宽度、坡比、断面特征、岩土体组成与风化程度、植被覆盖程度、堵塞 度、防洪堤项等稳定程度与蓄排水情况等; 河漫滩、阶地、冲洪积扇等分布特征,微地貌组合特征、相对地质时代及其演化历史; e)采矿弃渣场的分布位置、形态、规模、对地貌的改变、处治及稳定性

b)人工边坡的形态、类型、结构、坡度、高度、宽度、面积、台阶留设高度和宽度、防护措施、排水 系统; 河、沟等流域面积、长度、宽度、坡比、断面特征、岩土体组成与风化程度、植被覆盖程度、堵塞 度、防洪堤坝等稳定程度与蓄排水情况等; d 河漫滩、阶地、冲洪积扇等分布特征,微地貌组合特征、相对地质时代及其演化历史; e 采矿弃渣场的分布位置、形态、规模、对地貌的改变、处治及稳定性

5.5.1调查评估区地质构造的分布位置、产状、性质、组合关系、破碎带或影响带宽度,分析地质构造对 评估区的影响。 5.5.2调查评估区节理和裂隙(或卸荷裂隙)的分布位置、产状、性质、密度、充填物特征和胶结程度、组 合关系,分析对地质体和灾害体的影响程度

5.6.1收集评估区地层分布与地层岩性资料,确定评估区与周边地层的变化关系 5.6.2调查评估区地层的地质年代、成因、岩性、产状、厚度、分布及接触关系等。 5.6.3调查评估区对地质灾害体有控制作用的泥岩、页岩、泥质层面、岩土接触面、不整合面等。 5.6.4调查评估区松散层的分布范 特征,分析其任, 建设中形成灾害体的可能性

5.6.1收集评估区# 的变化天系 5.6.2调查评估区地层的地质年代、成因、岩性、产状、厚度、分布及接触关系等。 5.6.3调查评估区对地质灾害体有控制作用的泥岩、页岩、泥质层面、岩土接触面、不整合面等 5.6.4调查评估区松散层的分布范围、 、规模及特征,分析其在工程建设中形成灾害体的可能性

5.7.1根据评估区地层调查资料,按GB50021规定划分岩土类型。阐明各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5.7.2通过收集、调查或采样测试,阐明各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与物理力学性质,结合工程建设的特点 进行工程地质评价。

5.7.1根据评估区地层调查资料,按GB50021规定划分岩土类型。阐明各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5.7.2通过收集、调查或采样测试,阐明各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与物理力学性质,结合工程建设的特点 进行工程地质评价

5.8.1调查评估区含水层的分布、类型、富水性、透水性,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和分布。 5.8.2调查地下水类型及水位、水量、水质、水温等动态特征。 5.8.3分析地下水对评估区岩土体稳定性影响及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5.9特殊工程地质问题

5.9.1对特殊工程地质问题不作为地质 设中与建设工程运营期间对地质体稳定性影 项评价。主要特殊工程地质问题有: a)区域地壳稳定性、建(构)筑物地基稳定性: b) 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工程地质问题: 地下开挖过程中突水、岩爆、塌方、软岩变形、瓦斯突出等; d)矿山生产中排土场、石山、矿渣堆、尾矿库发生的各种灾害和问题等。 5.9.2分析在工程建设中与建设工程运营期间对地质体稳定性影响或形成次生灾害的可能性。 5.9.3对评估区影响大时,应在评估报告中建议开展专项评价

5.10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10.3分析评估区人类工程活动对建设工程的影响

1.调值地质火害体及其影池围内建 ,进行记求、绘图、系猫、拍照或求像。 6.1.2调查评估区地质灾害类型、形成条件、分布特征、规模、结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诱发因素 6.1.3收集和调查评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类型、效果和经验。 6.1.4调查时应现场填写地质灾害调查表,见附录B的表B.1

6.2.1调查滑坡体的影响范围、分析确定滑动面的空间分布特征,初步估算滑坡体体积。 6.2.2根据评估区地层出露和分布判断滑坡体结构组合特征。 6.2.3调查滑坡前缘挤压变形、地鼓、水体、湿地分布及变迁情况,分析判断剪出口埋深和位置。 6.2.4调查滑坡后缘拉张裂缝带宽度和后期充填现状、滑坡体两侧岩土体错裂位移情况,分析判断滑 皮体位移量和发育程度, 6.2.5调查滑坡体前部、中部、后部裂缝空间分布特征、力学属性、密度,分析确定滑坡的抗滑段、主滑 段、张拉段和主滑方向。 6.2.6调查滑坡灾情和险情,确定现状条件下的危害程度。 5.2.7根据滑坡的发育程度和危害程度,结合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分析滑坡的成因,确定滑坡的诱发 因素。

6.3.1调查崩塌体的影响和分布范围,确定主控结构面延展贯穿和分布高度,估算崩塌体体积。 6.3.2根据评估区地层出露和分布确定崩塌体结构组合特征 6.3.3根据调查、测试或经验值确定岩土体比重,估算崩塌体总重度。 6.3.4调查崩塌体坡面产状和各部面岩土体形态变化特征, 6.3.5调查崩塌体上方裂缝开裂、自然或人为充填、灌木杂草生长、降水或地表水下渗等;调查崩塌体 下方主控结构面变化与坡面的位置关系、岩土体压裂状态、流土和掉块情况,分析判断崩塌体活动历史 与发育程度 6.3.6调查崩塌的灾情和险情,确定现状条件下的危害程度。 6.3.7根据崩塌的发育程度和危害程度,结合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崩塌成因,确定崩塌的诱发 因素。 6.3.8根据崩塌体的规模、掉块和崩塌方式、诱发因素,分析崩塌体的崩落方向和影响范围。

6.4.1调查范围应包括评估区所在的河、沟以上至地表分水岭及泥石流影响地段。 6.4.2调查泥石流的汇水面积、纵坡比、岩土体组合及植被发育特征。 6.4.3调查泥石流河、沟汇水范围内岩土体风化剥落、滑坡、崩塌对河、沟的堵塞程度。 6.4.4收集评估区气象资料,分析多年平均降水量、最大降水量、最小降水量、小时降水强度等与泥石 流的关系。 6.4.5收集泥石流区气象水文条件,分析水源类型、多年平均流量、最大洪峰流量、最小流量、积水与泥 14

石流的关系。 6.4.6调查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率、规模、泥位、形成过程、延续时间、流体性质、降水与河水条件、已 造成和潜在的危害,确定泥石流发育程度和危害程度 5.4.7根据泥石流堆积区的影响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情况、历次堆积物质组成 和厚度,结合对应历史降水强度,分析泥石流成因.确定泥石流的诱发因素

6.5.1调查评估区可溶岩分布范围、岩溶发育程度和空间位置、上覆松散层厚度与岩性特征。 关系。 6.5.3调查岩溶塌陷的形态特征、规模、已造成和潜在的危害,确定岩溶塌陷发育程度和危害程度 6.5.4根据岩溶塌陷发生的时间规律,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岩溶塌陷成因,确定岩溶塌陷的诱发 因素。

6.5.1调查评估区可溶岩分布范围、岩溶发育程度和空间位置、上覆松散层厚度与岩性特征。 6.5.2调查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及其动态变化、地下水开采(疏排)情况,分析与岩溶塌陷的 关系。 6.5.3调查岩溶塌陷的形态特征、规模、已造成和潜在的危害,确定岩溶塌陷发育程度和危害程度。 6.5.4根据岩溶塌陷发生的时间规律,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岩溶塌陷成因,确定岩溶塌陷的诱发 因素。

5.6.1调查矿山开采历史与现状、规划设计,调查采掘工作面的布置、采深、采厚、开采方式、开采强度 顶板管理方式、与周边开采和工程活动的关系。 6.6.2调查矿层的种类、分布、层数、单层厚度和总厚度、埋藏深度。 5.6.3调查开采层顶底板和上覆松散层岩性、厚度及工程地质特征。 6.6.4调查矿区地表水文与地下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地下水位埋深,分析地表水、地下水和开采层的水 力联系。 6.6.5调查采空区的总面积、空间展布、冒落、积水、抽排水情况。 6.6.6调查地面塌陷对地面破坏影响总面积、已造成和潜在的危害,确定地面塌陷发育程度和危害 程度。 6.6.7 7调查地面塌陷特征,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地面塌陷成因和变形特征,确定地面塌陷的诱发 因素。 6.6.8根据地面塌陷形成过程和特点.分析地面陷所处阶段和发展趋势

5.6.1调查矿山开采历史与现状、规划设计,调查采掘工作面的布置、采深、采厚、开采方式、开采强度 顶板管理方式、与周边开采和工程活动的关系。 6.6.2调查矿层的种类、分布、层数、单层厚度和总厚度、埋藏深度。 5.6.3调查开采层顶底板和上覆松散层岩性、厚度及工程地质特征。 6.6.4调查矿区地表水文与地下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地下水位埋深,分析地表水、地下水和开采层的水 力联系。 6.6.5调查采空区的总面积、空间展布、冒落、积水、抽排水情况。 6.6.6调查地面塌陷对地面破坏影响总面积、已造成和潜在的危害,确定地面塌陷发育程度和危害 程度。 6.6.7 7调查地面塌陷特征,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地面塌陷成因和变形特征,确定地面塌陷的诱发 因素。 6.6.8根据地面塌陷形成过程和特点,分析地面陷所处阶段和发展趋势

6.7.2调查地层的沉积类型、地貌特征、地层厚度和岩性特征 6.7.3调查地裂缝发育区周边松散层孔隙水开采强度和降落漏斗的分布范围,确定地裂缝与降落漏 的关系,分析地裂缝成因和诱发因素。 6.7.4调查地裂缝宽度、长度、深度、产状和密度,分析确定地裂缝发育程度。 6.7.5调查地裂缝对地面的破坏特征、影响范围、已造成和潜在的危害,确定地裂缝发育程度和危害 程度。 6.7.6搜集和调查地裂缝出现的时间、历史出现的时间间隔,分析地裂缝的发展趋势和活跃程度

6.8.1调查地面沉降所处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位置 6.8.2调查松散层沉积类型、地貌特征、地层厚度和岩性特征。 6.8.3调查压缩层的厚度、岩性特征、埋藏深度和分布条件。 6.84调查松散层水文地质件确定念水层愿度尝性特征埋薪深度和分布条件

6.8.1调查地面沉降所处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位置 6.8.2调查松散层沉积类型、地貌特征、地层厚度和岩性特征。 6.8.3调查压缩层的厚度、岩性特征、埋藏深度和分布条件。 6.8.4调查松散层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含水层愿度岩性特征埋藏深度和分布条件

6.8.5收集地下水开采历史、开采量、地下水位动态,绘制地下水位等值线图。 6.8.6收集地面沉降观测、构筑物变形破坏等资料,绘制地面沉降等值线图。结合地质环境条件,确定 也面沉降的发生时间、范围、累计沉降量和沉降速率、已造成和潜在的危害,确定地面沉降发育程度和危 售程度。 6.8.7分析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开采强度的关系,确定地面沉降的成因和诱发因素

6.9.1调查评估区内自然斜坡或人工边坡分布范围和规模。 6.9.2调查斜坡坡度、坡向、地层倾向、结构面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 .9.3调查坡体地层分布、厚度、岩性特征、风化层或松散层厚度。 6.9.4调查坡体含水层与隔水层分布、出水或渗水点位置、地下水对岩土体的软化程度 .9.5调查坡体上方裂缝发育程度、坡面掉块流土现象、坡脚挤压变形特征、潜在的危害,确定斜坡的 发育程度和危害程度, 6.9.6根据坡体及周边人类工程活动、河岸侵蚀、降水对坡体的影响程度等,确定不稳定斜坡变形的诱 发因素。 6.9.7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确定为不稳定斜坡: 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 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 坡角; 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 d)J 顺坡向卸荷裂发育的高陡斜坡; e) 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已发生蠕动或变形的斜坡; f) 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 g) 位于库岸或河岸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附近,工程建成后可能经常处于浸湿状 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

6.9.1调查评估区内自然斜坡或人工边坡分布范围和规模, 6.9.2调查斜坡坡度、坡向、地层倾向、结构面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 6.9.3调查坡体地层分布、厚度、岩性特征、风化层或松散层厚度。 6.9.4调查坡体含水层与隔水层分布、出水或渗水点位置、地下水对岩土体的软化程度 6.9.5调查坡体上方裂缝发育程度、坡面掉块流土现象、坡脚挤压变形特征、潜在的危害,确定斜坡的 发育程度和危害程度, 6.9.6根据坡体及周边人类工程活动、河岸侵蚀、降水对坡体的影响程度等,确定不稳定斜坡变形的诱 发因素。 6.9.7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确定为不稳定斜坡: 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 b) 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 坡角; 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 d)J 顺坡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斜坡; e) 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已发生蠕动或变形的斜坡; f) 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 g) 位于库岸或河岸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附近,工程建成后可能经常处于浸湿状 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7.1.1在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应对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不 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诱发因素进行现状评估。 7.1.2根据地质灾害体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诱发因素,结合地质环境条件,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 状评估。

7.2.1根据滑坡的调查资料,按表4和表5确定清坡的发育程度;按表15确定滑坡的危害程度;按 表16确定滑坡的诱发因素。 7.2.2根据滑坡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诱发因素,结合地质环境条件,按表17进行滑坡地质灾害危 险性现状评估。

7.4.1根据泥石流的调查资料,按表7、表8和表9确定泥石流的发育程度;按表15确定泥石流的危 程度;按表16确定泥石流的诱发因素。 7.4.2根据泥石流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诱发因素,结合地质环境条件,按表17进行泥石流地质灾 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7.4.1根据泥石流的调查资料,按表7、表8和表9确定泥石流的发育程度;按表15确定泥石流的危害 程度;按表16确定泥石流的诱发因素。 7.4.2根据泥石流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诱发因素,结合地质环境条件,按表17进行泥石流地质灾 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7.5.1根据岩溶塌陷的调查资料,按表10确定岩溶塌陷的发育程度;按表15确定岩溶塌陷的危害程 变;按表16确定岩溶塌陷的诱发因素。 7.5.2根据岩溶塌陷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诱发因素,结合地质环境条件,按表17进行岩溶塌陷地 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7.6.1根据采空塌陷的调查资料,按表11确定采空塌陷的发育程度;按表15确定采空塌陷的危害 度;按表16确定采空塌陷的诱发因素, 7.6.2根据采空塌陷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诱发因素,结合地质环境条件,按表17进行采空塌陷地 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7.7.1根据地裂缝的调查资料,按表12确定地裂缝的发育程度;按表15确定地裂缝的危害程度;按表 16确定地裂缝的诱发因素。 7.7.2根据地裂缝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诱发因素,结合地质环境条件,按表17进行地裂缝地质灾 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7.8.1根据地面沉降的调查资料,按表13确定地面沉降的发育程度;按表15确定地面沉降的危害程 度;按表16确定地面沉降的诱发因素。 7.8.2根据地面沉降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诱发因素,结合地质环境条件,按表17进行地面沉降地 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7.9.1根据不稳定斜坡的调查资料,按表14确定不稳定斜坡的发育程度;按表15确定不稳定斜坡的危 售程度;按表16确定不稳定斜坡的诱发因素。 7.9.2根据不稳定斜坡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诱发因素,结合地质环境条件,按表17进行不稳定斜 坡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7.9.1根据不稳定斜坡的调查资料,按表14确定不稳定斜坡的发育程度;按表15确定不稳定斜坡的危 售程度;按表16确定不稳定斜坡的诱发因素。 7.9.2根据不稳定斜坡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诱发因素,结合地质环境条件,按表17进行不稳定斜 坡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8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HB/T 40112202

3.1.2工程建设中至建成后的期间包括自征地到建设工程峻工验收,受灾对象为施工人员、设备和 材料。 3.1.3应对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预测评估

8.2.1确定工程建设与滑坡体的位置关系,分析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滑坡的可能性。 8.2.2按表4、表5确定滑坡体的发育程度,按表15确定滑坡的危害程度,按表16确定滑坡的诱发 因素。 8.2.3根据滑坡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诱发因素,结合现状评估,按表18进行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 发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星建设中、建成后引发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8.3.2按表6确定崩塌体的发育程度,按表15确定崩塌的危害程度,按表16确定崩塌的诱发因素。 8.3.3根据崩塌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诱发因素,结合现状评估,按表19进行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 发崩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崩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8.4.1确定工程建设与泥石流的位置关系,分析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泥石流的可能性 8.4.2按表7、表8和表9确定泥石流的发育程度,按表15确定泥石流的危害程度,按表16确定泥石 流的诱发因素。 8.4.3根据泥石流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诱发因素,结合现状评估,按表20进行工程建设中、建成后 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表20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分级表

8.5.1确定工程建设与岩溶塌陷的位置关系,分析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岩溶塌陷的可能性。 8.5.2按表10确定岩溶陷的发育程度,按表15确定岩溶塌陷的危害程度,按表16确定岩溶塌陷的 诱发因素。 8.5.3根据岩溶塌陷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诱发因素,结合现状评估,按表21进行工程建设中、建成 后引发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3.6.1确定工程建设与采空塌陷的位置关系,分析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采空塌陷的可能性, 3.6.2按表11确定采空塌陷的发育程度,按表15确定采空塌陷的危害程度,按表16确定采空塌陷的 秀发因素。 3.6.3根据采空塌陷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诱发因素,结合现状评估,按表22进行工程建设中、建成 后引发采空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设中、建成后引发采空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

.7.1确定工程建设与地裂缝的位置关系,分析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裂缝的可能性

8.7.2按表12确定地裂缝的发育程度,按表15确定地裂缝的危害程度,按表16确定地裂缝的诱发 因素。 8.7.3根据地裂缝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诱发因素,结合现状评估DB13(J)T 113-2010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按表23进行工程建设中、建成后 引发地裂缝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表23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裂缝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分级表

8.8.1确定工程建设与地面沉降的位置关系,分析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面沉降的可能性。 8.8.2按表13确定地面沉降的发育程度,按表15确定地面沉降的危害程度,按表16确定地面沉降的 诱发因素。 3.8.3根据地面沉降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诱发因素,结合现状评估,按表24进行工程建设中、建成 后引发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表24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分级表

8.9.1确定工程建设与不稳定斜坡的位置关系,分析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不稳定斜坡发生变形的 可能性。 8.9.2按表14和表15确定不稳定斜坡的发育程度,按表15确定不稳定斜坡的危害程度,按表16确定 不稳定斜坡的诱发因素, 8.9.3根据不稳定斜坡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诱发因素,结合现状评估,按表25进行工程建设中、建 成后引发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表25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分级表

9.1.1应对提出的工程建设中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可行性进行分析评估, 9.1.2分析建设工程峻工后在运营期间对地质环境条件改变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结合建设工程建设 类型和建设工程运营特点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9.1.3建设工程运营期间为设计使用寿命期,受灾对象为使用和服务人员及财产。 9.1.4应对建设工程和规划区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预测评估

TZZB 1908-2020 水晶泥9.2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

9.2.1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主要包括房屋建筑和构筑物。 9.2.2房屋建筑和构筑物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预测评估按表26进行。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