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5206-2021 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监测及评价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DB37/T 5206-2021 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监测及评价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8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65323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37/T 5206-2021 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监测及评价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4.1.1应从项目建设与实施的有效性、能否实现海绵城市建设 效果等方面对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进行监测。 4.1.2监测应选择排水分区、典型项目与设施、管网关键节点 及其对应的受纳水体进行系统监测。 编制实可行的医测安

效果等方面对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进行监测。

及其对应的受纳水体进行系统监测。

4.2.1 监测点位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选择积水内涝、污染等问题突出的排水分区: 2 应对建筑小区类源头减排项目进行监测; 3 典型海绵体应进行监测: 4 河道监测点位应包括监测区入口、出口和污染物排放点 下游; 5源头监测项目的下游有过程或末端集中调蓄项目时GA/T 1260-2016 人行出入口电控通道闸通用技术要求,应 对其进行监测:

4.2.2城市雨水控制利用设施监测点位宜在设施上游入口和下

汇水范围 生物滞留带

1充分衔接和体现相应排水分区的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 建设方案和实施效果: 2 明确阶段性监测和长期监测的工作目标: 3 应包括项目与设施监测、管网监测与水体监测内容。 4.3.2 监测应包括流量、水质、水位、气象监测。 4.3.3 流量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根据监测流量范围和精度要求选择适用的流量监测 设备; 2应在雨季或汛期前后对设施表层土壤和其他渗透材料或 基质的渗透系数和体积含水率各监测一次。 4.3.4水质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采用在线采样与人工采样相结合的方式: 2监测指标应包括悬浮物SS、总氮、氨氮、硝氮、总磷、 化学需氧量、pH值、溶解氧DO、氧化还原电位ORP等水质 指标。

4.3.4水质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采用在线采样与人工采样相结合的方式; 2监测指标应包括悬浮物SS、总氮、氨氮、硝氮、品 化学需氧量、pH值、溶解氧DO、氧化还原电位ORP等 指标。 4.3.5水位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根据现场工况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和安装方式; 2水位连续监测数据的自动记录和上报步长不应大于 5min,在桥区等预期水位变化较快的区域,不宜大于2min。 4.3.6 气象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1个监测项目宜配备1套气象监测设备; 2气象监测应包括雨量、气温、湿度、气压、风速和蒸发 数据等内容。 4.3.7监测数据采集与分析应包括:数据采集、校核与质量控 制、应用。

1 应根据现场工况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和安装方式: 2水位连续监测数据的自动记录和上报步长不应大于 5min,在桥区等预期水位变化较快的区域,不宜大于2min。

4.3.6气象监测应符合下列要

4.3.8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要求:

4.3.8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要

1监测数据采集与记录应完整,并应符合《城市排水防涝 设施数据采集与维护技术规范》(GB/T51187); 2监测数据采集与记录应包括监测数据、设备数据等其他 相关数据。 4.3.9数据校核与质量控制应对野外监测数据(人工与在线) 与第三方检测数据进行校核评估,对数据异常值进行筛选

与第三方检测数据进行校核评估,对数据异常值进行筛

4.4.1水量监测技术应符合下列要求:

1常用的流量计量方法包括电磁、超声波、涡轮、薄壁堰 超声多普勒流速一面积法、雷达流速-面积法等; 2根据雨水计量多为敬开或非满管的特点,推荐采用流速 面积法、薄壁堰流以及专用流量计进行测量(图4.4.1); 3设施表层土壤渗透系数可采用渗透仪、双环入渗仪进行 监测:设施土壤体积含水率可采用土壤湿度仪进行蓝测。 4.4.2水质监测技术应符合下列要求: 1悬浮物SS、pH值、溶解氧DO、氧化还原电位ORP等水 质指标可选择在线监测; 2径流污染严重且易干扰在线监测设备导致监测误差较大 时,应采用人工采样方法,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质采样

图4.4.1雨水口/溢流口在线流量计装置 一雨水口:2一雨水口流量计:3一雨水口流量计

方案设计技术规定》(HJ495)的规定; 3水质人工检测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污水水质标准检 验方法》(CJ/T51)和《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 的规定。

4.4.3水位监测技术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位可采用压力、超声波、雷达、浮筒、磁阻、电容等 传感器或视频图像加标尺方式进行监测; 2应结合测量精度要求和现场情况制定水位监测方案

4.4.4气象监测技术应符合下列要求: 1雨量数据的自动记录时间步长宜为1min,采用翻斗式雨 量计时,宜对每次翻转进行记录并实时上传: 2气温、湿度、气压、风速、蒸发数据的自动记录步长不 宜大于5min; 3可以集成雨量、气温、湿度、气压、风速、蒸发等监测 要素进行一体化安装和数据集中采集

4.5.1编制方案前,应对现场进行踏勘和资料调研,充分收集 水文水利、环保、气象、地质、下垫面、市政设施、前期监测数 据等资料。

1明确监测目标:监测目标应包含积水内涝、水体环境质 量与污染控制、热岛效应、地下潜水水位等; 2资料收集:资料收集内容应包含排水管渠等设施、城市 水体、地形地貌、下垫面构成、既有监测资料等,据此明确汇水 和排水分区边界; 3确定监测内容:监测内容应包含项目与设施、管网、水 体等监测对象、点位、指标; 4明确监测方法:明确设备选型、安装点位、数据采集 方法; 5监测设备安装与管理:应包括设备测试和校准、设备维 护等内容; 6数据收集与分析:应包括数据校验、效果分析、目标支 撑度评估等内容; 7监测方案优化调整; 8 监测工作组织与质量保证。 4.5.3项目与设施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的对象应包括建筑小区类源头减排项目、下游集中 调蓄项目、易涝点所在项目(道路、建筑小区等)、道路、停车 场项目; 2对各监测点的流量、水质进行连续同步监测: 3应同步进行气象监测; 4可对项目或周边的地下(潜)水位进行监测: 5设施监测点位除进水口与溢流排水口外,应根据不同类 型设施构造特点、径流水量与水质控制原理确定监测点位和监测 内容; 6应对连续实际降雨进行长历时监测,并选取典型实际降 雨下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 途网洲西

.5.4管网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的对象应包括排水分区内市政管网的末端排放口 可对上游关键节点进行监测,可考虑布置在重要集中调蓄设施或

泵站的上下游、主十管线的支线接入点等流量可能发生剧烈变化 的位置; 2监测内容包括水位和流量,并根据需要同步对水质进行 监测; 3管网监测点上下游管网的拓扑关系、缺陷情况、运行工 况等应清晰明确; 4为减少设备投资和后期运行维修,在满足需求的情况下, 可根据阶段性监测和长期监测计划设置轮换监测点。 4.5.5水体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对象应包括河流、湖库等排水管网的受纳水体,水 体的流域范围应涵盖所选的监测排水分区: 2河流的监测内容应包括水质、流量和水位等; 3湖库的监测指标应包括水质和水位等; 4监测断面或点位应能反映水体的总体水质、流量或水位 状况,有代表性,并考虑采样的方便可行性; 5河流的监测断面应包括水体的上游和下游断面; 6湖库的监测点位应包括主要河流与管渠排放口的汇入点、 湖库中心点及出流点,当湖库等水体面积较小时,可仅在水体中 心区域设置1个监测点; 7应根据水体水质目标和主要污染源情况确定水质监测 指标。

泵站的上下游、主十管线的支线接人点等流量可能发生剧烈变化 的位置; 2监测内容包括水位和流量,并根据需要同步对水质进行 监测; 3管网监测点上下游管网的拓扑关系、缺陷情况、运行工 况等应清晰明确: 4为减少设备投资和后期运行维修,在满足需求的情况下, 可根据阶段性监测和长期监测计划设置轮换监测点。

.5.5水体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4.6.1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要

4.6监测数据采集与分析

+.6.1 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宜建立可评估、可追溯的一体化监测管控系统,实现设 备管理、数据查看、日志查询、统计分析、数据对比、报警信息 等基本管理功能; 2在线监测数据储存系统应具有足够的数据储存容量,可 检索、可扩展,应及时进行数据备份和加密; 3应记录降雨量、气温、湿度、气压、水位、水量、水质

5.1.1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建设效果评价应从项目建设与实

5.1.2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评价内容宜包括

1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其径流体积控制,其确定方法 见本标准附录A; 2 源头减排项目实施有效性; 3 路面积水控制与内涝防治: 4 城市水体环境质量; 自然生态格局管控与城市水体生态岸线保护; 6 地下水理深变化趋势: 7 城市热岛效应缓解。

制、源头减排项目实施有效性、路面积水控制与内涝防治、城市 水体环境质量、自然生态格局管控与城市水体生态岸线保护;城 市热岛效应缓解宜作为考察内容:地下水埋深变化趋势可根据各 地区实际情况确定为考核或考察内容

5.1.4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各评价内容的要求应符合现行

5.2.1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其径流体积控制、源头减排项 目实施有效性、路面积水控制与内涝防治、城市水体环境质量、 自然生态格局管控与城市水体生态岸线保护、地下水理深变化趋 势、城市热岛效应缓解的评价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海绵

双文 5.2.2除了对建筑小区、市政管网排水口旱天有无污废水直排 现象进行现场检查的方法进行评价外,还应对餐饮商铺或摊位有 无直接向水体、雨水口、绿地或路面等倾倒污废水现象进行现场 检查评价。

A.0.1确定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意义

A.0.2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的确定

根据所在区域自然状态下的降雨径流系数确定雨水年径流总 量控制率,即:

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1一径流系数 (A. 0. 2) 十旱少雨地区,自然渗透能力强,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尽 可能取上限值:在多雨地区,地下水位高、渗透能力差,可取下 限值。在雨水资源化利用需求较大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可根 据居经济发展条件适当提高径流总量控制目标,雨水年径流总量控 制率的取值范围在85%~90%:对于广西、广东及海南等南方沿 海地区,由于极端暴雨较多,可适当降低径流总量控制目标,雨 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取值范围在60%~85%。

A.0.3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深度的关系

根据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所对应的设计降雨深度,以及项 目控制区面积,计算得到需控制的径流体积,以此作为径流控制 设施的设计规模,

A.0.5雨水径流污染控制

L'=L·β。据此可知,可通过源头径流体积控制达到径流污染 控制目标。

A.0.6雨水场径流总量控制模拟及其应用

表A.0.6.3)初选,再利用实测降雨径流数据在合理的范围内对 参数值进行率定。

式中:C为场径流总量控制率,%;R为总降雨量,mm;D为总径 流深,mm。

1为了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 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该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该这样做的 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可以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可”;反面词采用“不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 合的规定”或“应按· ·热行

《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 《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数据采集与维护技术规范》GB/T51187 《城镇污水水质检验方法标准》CJ/T51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 《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HJ495

《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 《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数据采集与维护技术规范》GB/T51187 《城镇污水水质检验方法标准》CJ/T51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 《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HJ495

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监测及评价

DB37/T5206—2021

住房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6715一2021

术语 30 基本规定· 31 监测· 33 评价

.0.1制定本标准的意义和目的

括河、湖、池塘、湿地等大然水体,也包括下凹绿地、雨水花园 等人工修建的可对雨水进行控制并加以利用的城市雨水控制利用 系统。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从而可有 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通过海绵城市 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 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 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 达到目标要求。 2015年4月以来,国家先后公布两批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 市建设试点。山东省2016年也启动海绵城市省级试点建设,确 保到2020年全省城市建成区25%以上的面积实现海绵城市改 造。因此为便于科学管理,特制定本标准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保证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规范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的监测和 评价。

1.0.2规定了本标准的适用范围。

传统城市开发建设模式下,建筑及交通用地需求急剧增大, 城市下垫面不透水比例持续显著增加,水的循环路径遭到破坏, 城市水文特征发生变化,水生态、水环境和水资源等受到巨大影 响,灾害风险发生的频率增加。通过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建 设,构建水源涵养型城市生态下垫面,强化雨水径流管控,能最 大限度维持城市开发前后自然水文特征不变,修复水生态、保护 水环境、涵养水资源、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传统做法过度依靠管网进行排水,切断了雨水的径流过程 使城市下垫面对雨水径流的滞蓄、渗透和净化的功能丧失,自然 的海绵体功能消失。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建设改变了传统的技 术路线和方法,充分发挥自然下垫面海绵体功能,既能缓解生 态、环境、资源的压力,又能通过灰绿结合,降低工程造价和运

维成本。 技术路线由传统的“末端治理”转为“源头减排、过程控 制、系统治理”;管控方法由传统的“快排”转为“渗、滞、 蓄、净、用、排”,通过控制雨水的径流冲击负荷和污染负荷 等,实现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建设的综合目标。

2.0.2雨水场径流总量控制率能够反映不同强度、类型场降雨

雨水控制利用系统雨水径流控制要求的建设项目或其包含的一个 或若干设施所服务的汇水范围

2.0.4城市水体包括但不限于城市排水系统的各类受纳力

2.0.5海绵城市表明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具有“吸水”利

2.0.5海绵城市表明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具有“吸水”和“释

水”功能,主要指城市能够截留和积蓄部分或很大部分的降水。 每绵城市要想实现这一功能,就需要大量的海绵体,而海绵体正 是指一个个吸水和释水的天然场地或者人工修建的设施(单 本),是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原有或规划新建设的城 中河、池塘、湖泊,以及人工修建的屋顶绿化、透水铺装、下凹 式绿地、雨水收集利用设备等基础设施,具有对雨水的吸纳、蓄 滞和缓释作用GB 15193.10-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体外哺乳类细胞DNA损伤修复(非程序性DNA合成)试验,均是构成“海绵城市”这一块“大海绵”的海 绵体,

3.0.1规定了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建设效果的评价原则和评 价结果。 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建设应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资源流 失、水体黑臭等问题为突破口,优先选择城市积水内涝、水体污 染等问题突出的排水或汇水区域,推进区域整体治理,逐步实现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可根 据积水点、污废水排水口和合流制溢流排水口上溯,科学划定排 水分区并制定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建设方案。 城市建成区面积以《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评价年的数据 为准。

3.0.2规定了项目实施有效性评价中监测项目的选择

为了节约评价成本和时间,提高评估效率,选择具有典型代 表性的项目进行监测评价,借此可以总结当地城市雨水控制利用 系统建设的典型做法,也为水文水力模型评价的参数率定与验证 提供数据支撑。 监测的典型项目类型主要包括建筑小区、道路、停车场及厂 场、公园与防护绿地。其中,所选建筑小区类监测项目宜涵盖居 住、商业和工业用地等用地类型。可在典型项目内选择对应汇水 范围明确,且进出水设施便于安装水量、水质监测设备的单项设 施进行监测。 典型监测项目的选择宜符合以下原则:(1)对解决排水分区内 的积水、径流污染等问题具有较显著贡献;②项目采用的技术措 施和规模具有代表性;③管网资料齐全,对管网缺陷进行检测并 完成修复(如清淤等)工作。

水文特征具有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三个典型特征年份, 但其水文变化是以年为一个周期,故本标准要求进行至少一年的 连续监测。 城市雨水工程基于统计学意义上的城市水文进行设计,实际 降雨径流水量、水质的随机性与不确定性均很大,采用实际暴雨 或大量监测来评估工程设施的建设成效是不现实的,故采用现场 监测与水文模型模拟、图纸查阅和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城市 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建设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4.1.1规定了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建设的具体监测内容

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建设通过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和系统 冶理的方式较好地模拟自然水循环,维持和保护土地开发前的自 然水文状态,调节和改善城市雨水一径流关系,改善径流水质 从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应结合数据监测和数值模拟方式 科学评估设施对项目、排水分区外排峰值流量、峰现时间、径流 本积、积水内涝的控制效果;渗滞设施表层土壤或人工介质渗透 能力、表层滞蓄空间的排空时间变化情况及对径流控制效果的影 问;监测年及各月的径流体积控制率、水量平衡分析;下垫面的 径流污染特征;设施及其对项目、排水分区径流污染的控制效果 EMC);水体水质的变化特征。 通过恢复自然径流过程,来实现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建设 的目标。监测主要包括监测点位、监测方案、监测方法和监测数 据采集与分析四部分内容,对径流体积、峰值流量、频率和水质 等进行科学有效的监测,是城市雨水控制利用系统监测的主要 内容。

Q/GZJ 0013 S-2014 云南古之极营养品有限公司 玛咖制品(压片糖果)4.2.1典型海绵体包括下沉绿地、透水铺装、植草沟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