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40867-2021统一潮流控制器技术规范.pdf

GB∕T 40867-2021统一潮流控制器技术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2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64975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GB∕T 40867-2021统一潮流控制器技术规范.pdf

针对电网中电源或负荷分布不均勾、线路参数不协调及运行方式受限等因素所导致的输电线路或 断面潮流分布不均、部分地区缺乏动态无功支撑等情况,在电网结构相对固定、潮流及无功电压等问题 长期存在的地区,可采用UPFC提高系统输送能力和电压稳定性,以及增强系统阻尼等

典型应用场景包括: 输电线路潮流分布不均匀,应用UPFC提高通道输电能力; 输电断面潮流分布不均匀,应用UPFC提高断面输电能力; 电网潮流复杂多变,应用UPFC优化区域潮流分布; 远距离天容量交流输电存在动态稳定问题,应用UPFC提高系统阻尼; e 电网存在电压稳定问题,应用UPFC提供动态无功支撑,提高电压稳定性; f 多直流馈人受端电网换流站近区,应用UPFC提供动态无功支撑,降低多直流同时换相失败 风险; g) 电网存在次同步谐振/振荡风险,应用UPFC提供附加阻尼控制

典型应用场景包括: a)输电线路潮流分布不均匀,应用UPFC提高通道输电能力; D 输电断面潮流分布不均匀,应用UPFC提高断面输电能力; 电网潮流复杂多变DB34T 1859-2013 岩棉板外墙外保温系统应用技术规程,应用UPFC优化区域潮流分布; d 远距离天容量交流输电存在动态稳定问题,应用UPFC提高系统阻尼; e 电网存在电压稳定问题,应用UPFC提供动态无功支撑,提高电压稳定性; 多直流馈入受端电网换流站近区,应用UPFC提供动态无功支撑,降低多直流同时换相失败 风险; g 电网存在次同步谐振/振荡风险,应用UPFC提供附加阻尼控制

[6. 1. 1基本功解

6.1.1.1潮流控制

根据拥电线路、拥电断面运不 联电压和并联注入电流,控制线路的有功功率、无

6.1.1.2无功电压控制

根据系统无功功率和电压运行要求,通过调节并联换流器注人电流,控制母线无功功率和电压, 统无功电压的灵活控制

6.1.2故障穿越功能

UPFC故障穿越控制功能要求如下: a)电网故障时,宜优先通过UPFC控制维持串联换流器和并联换流器运行; b) 电网故障时,若串联换流器的电流超过其承受能力,串联换流器应暂时退出运行,并在电网故 障清除后宜自动重新投入运行,投入过程应对系统无冲击,且从退出到再投人的时间应小于被 控线路短时过负荷或越限运行时间

6.1.3.1阻尼功率振荡控制

FC的控制回路中附加阻尼控制器,改善系统阻尼

6.1.3.2电网无功电压自动控制

通过接收电网自动电压控制主站的无功或电压参考值控制指令,实现并联侧接入点电压或无功 自动优化控制

6.1.3.3电网区域潮流控制

通过采集区域电网中线路潮流、母线电压信息,按照电网优化目标,控制UPFC所在线路和断面 ,实现区域电网潮流的优化分布。

6.1.3.4电网功率紧急控制

电网故障时,UPFC功率紧急控制功能应能按照既定策略实现被控线路功率紧急调节,防止设备 发生电流或功率越限,同时尽可能减少功率传输损失,

6.1.4.1UPFC运行方式

UPFC运行方式接线示意图见附录A中图A.1,该运行方式应满足以下要求: 设定线路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参考值及升降速率,通过自动控制串联换流器的输出电压,使 路功率运行在参考值:

GB/T 408672021

b) 设定UPFC并联侧接人系统电压或注人系统无功功率参考值及升降速率,通过自动控制并联 换流器的注入电流,使UPFC并联侧接人点电压或注入功率运行在参考值; C 串联侧功率控制与并联侧电压或无功控制之间应协调考虑,满足电网和UPFC设备的安全可 靠运行要求; d)多回线路UPFC运行时,应协调控制多回线路有功、无功功率

6.1.4.2STATCOM运行方式

UPFC宜具备单独的STATCOM运行方式,STATCOM运行方式接线示意图见图A.2,该运行方 式下应满足以下要求: a)设定UPFC并联侧接人系统电压或注人系统无功功率参考值及升降速率,通过自动控制并联 换流器的注人电流,使UPFC并联侧接人点电压或注入功率运行在参考值; 之间的协调控制功能

.1.4.3SSSC运行方式

UPFC可具备单独的SSSC运行方式,SSSC运行方式接线示意图见图A.3,该运行方式下应满足 以下要求: a)设定线路有功功率参考值及升降速率,通过自动控制串联换流器的输出电压,使线路有功功率 运行在参考值; b)多个换流器运行在SSSC运行方式时,应具备换流器之间的协调控制功能

6.2.1.1潮流控制误差要求

UPFC潮流控制误差要求如下: a)UPFC控制线路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稳态误差不宜超过土5%。 b)进行无功功率控制时,UPFC并联侧输出无功功率的稳态误差不宜超过土2.5% c)进行交流电压控制时,UPFC并联侧交流电压的稳态误差不宜超过士1%。 误差计算方法见附录B。 注:c)中规定的稳态误差不宜超过土1%的前提是设备容量可满足交流电压控制要求

6.2.1.2过载能力

换流阀过载能力取决于阀的损耗、冷却条件、环境条件、功率器件等部件的温度限值。应依据工程 支术规范对过载能力的要求,设计换流阀的部件及冷却系统。换流阀、桥臂电抗器、串联变压器和并联 变压器的设计都应满足连续或短时过载耐受要求。过载能力可参照以下要求执行: a)连续过电流运行不小于额定电流的1.05倍; b)超出上述过载能力时,装置具备可靠保护; c)特殊需求根据具体工程的要求确定

6.2.2.1 一般要求

UPFC动态性能一般要求如下!

a 电网发生故障并满足UPFC快速控制启动条件时,UPFC应能在能力允许范围内快速响应; b) UPFC动态性能应采用指令阶跃响应试验来进行考核,应进行增加和降低两个方向的阶跃; 动态阶跃响应包括:线路有功功率阶跃响应、线路无功功率阶跃响应、并联侧无功功率阶跃响 应及并联侧电压阶跃响应; 应根据UPFC接人交流系统的要求,对功率控制器、电压控制器、电流控制器参数进行优化, 以满足UPFC动态响应及其他相关性能要求

6.2.2.2线路有功功率阶跃响应

对于UPFC的线路有功功率阶跌响应要求如下: a)UPFC或SSSC运行方式下,对UPFC进行线路有功功率阶跃响应试验,功率阶跃量可采用线 路功率基准值的5%~10%,线路功率基准值计算方法见附录C; b 线路有功功率阶跃响应时间宜不超过80ms,超调量宜小于阶跃量的30%,稳定时间宜小于 120ms; c)特殊需求应根据具体工程的要求确定

6.2.2.3线路无功功率阶跃响应

a)UPFC运行方式下,对UPFC进行线路无功功率阶跃响应试验,功率阶跃量可采用线路功率 基准值的5%~10%; b 线路无功功率阶跃响应时间宜不超过80ms,超调量宜小于阶跃量的30%,稳定时间宜小于 120ms; 特殊需求应根据具体工程的要求确定

6.2.2.4并联侧无功功率阶跃响应

对于UPFC的并联侧无功功率阶跃响应要求如下: a)UPFC或STATCOM运行方式下,并联侧采用无功控制模式,对并联侧无功功率进行阶跃试 验,功率阶跃量可采用额定值的5%~20%; D 并联侧无功功率阶跌响应时间不宜超过50mS,超调量宜小于阶跌量的15%,稳定时间宜小于 90mS; C 特殊需求应根据具体工程的要求确定

6.2.2.5并联侧交流电压阶跃响应

对于UPFC的并联侧交流电压阶跃响应要求如下: a)UPFC或STATCOM运行方式下,并联侧采用交流电压控制模式,对交流电压进行阶跃试验, 电压阶跃量可采用额定值的0.2%~0.5%; b) 并联侧交流电压阶跃响应时间不宜超过80m5,超调量宜小于阶跃量的30%,稳定时间宜小于 120ms; c)特殊需求应根据具体工程的要求确定

6.2.3故障穿越性能要求

3.1电网故障时,UPFC串联侧需具备一定故障穿越能力,基本要求如下: a)电网严重故障时可短时闭锁串联换流器,并将换流器旁路,换流器旁路应在UPFC保护动 5ms内完成;

GB/T 408672021

D 如发生线路瞬时故障或邻近线路故障,闭锁旁路的串联换流器宜在故障清除后10S内完成自 动重启,或满足工程运行需求。 .2.3.2 电网故障时,UPFC并联侧需具备故障穿越能力,基本要求如下: a 并联变压器网侧电压在不低于10%额定电压时,应通过控制保证并联换流器持续运行; b) 并联变压器网侧电压低于10%额定电压时,应通过控制保证并联换流器并网运行时间不小于 200ms,或满足工程运行需求

UPFC接人电网后对接入点电能质量的影响要求如下: a)UPFC接人后,接人点的谐波电压、谐波电流应满足GB/T14549及设计技术规范的要求; b) UPFC接人后,接入点电压波动和闪变应满足GB/T12326的要求; UPFC接人后,接入点三相电压不平衡应满足GB/T15543的要求; d 特殊需求应根据具体工程的要求确定

UPFC的二次系统电磁发射应符合GB/T14598.26一2015第5章规定的发射限值。抗扰度应符合 GB/T14598.26—2015第6章的要求和GB/T17626.8—2006、GB/T17626.9—2011、GB/T17626.10—2017 的试验等级5级要求

UPFC中的串并联变压器、桥臂电抗器的噪声应满足GB/T1094.10的要求,换流阀的噪声应满足 GB/T30553一2014的要求,换流阀冷却系统的噪声应满足GB/T22075的要求。厂界的可听噪声水平 应控制在GB12348和GB3096要求的限制值以内

6.2.7.1UPFC换流器损耗采用损耗值与换流器额定容量的比值指标来评估,在额定输出情况下,换流 器损耗不高于0.8%,具体要求可根据工程实际需求确定。其中,换流阀损耗计算应按照GB/T20989、 GB/T30553一2014和GB/T35702(所有部分)的规定进行 6.2.7.2变压器损耗采用制造厂设计值或试验所得的数据,采用损耗值与对应换流器额定容量的比值 指标来评估,变压器损耗不宜超过0.4%。 6.2.7.3辅助系统损耗包括水泵、风机、加热等系统的损耗,在标称电压下进行该部分损耗的估算

6.2.8强迫停运次数

应商协商确定UPFC的年强迫停运次数

环境条件主要包括: a)海拔高度:

气象条件,主要包括:气温、气压、湿度、风速等; c 污移等级; d) 地震烈度或动峰值加速度; e) 地下水深度、土壤电阻率等; 噪声标准

7.1.2.1交流母线电压变化范围

UPFC接人点的交流母线稳态电压变化范围,包括:正常运行电压范围、正常连续运行电压范围、极 端连续运行电压范围

7.1.2.2交流母线频率变化范围

围、故障时频率变化范围、故障清除后频率波动的工 上下限范围

7.1.2.3电能质量

UPFC拟接人电网的电能质量背景,包括:电网谐波、频率偏差、电压偏差、三相电压不平衡、电压波 动和闪变、电压暂降与短时中断、暂时过电压和瞬态过电压等

7.1.2.4短路电流水平

UPFC接入点的交流系统母线及所安装线路的短路电流水平,包括:最大三相短路电流、最大单相 短路电流、最小三相短路电流、短路电流对应的短路容量及系统电抗与电阻的比值

7.1.2.5故障切除时间

UPFC所在系统稳定要求的主保护和后备保护切除故障时间

7.1.2.6 重合闻方式与时序

主参数的设计应满足UPFC运行方式、基本功能、故障穿越功能和附加功能的要求,同时对于电网 远景发展应具有适应性, UPFC装置的串/并联侧容量应结合规划,根据近/远期电网的潮流调节需求和无功电压支撑需求 加以确定,并对规划中的不确定因素具有适应性。为提高装置运行的可靠性,可兼顾考虑并联侧与串联 则的互为备用的需求,优化串/并联侧容量选择。 UPFC装置串/并联侧容量确定后,应按照技术/经济最优的原则确定换流阀交/直流侧额定电压和 额定电流。变压器变比应根据交流侧额定电压和阀侧额定电压确定

7.2.2主要内容及参数

主要内容及参数应包括: a)UPFC装置容量:

GB/T 408672021

b)UPFC串联侧容量; UPFC并联侧容量; d)并联侧注人电流; e)并联变压器容量、变比、短路阻抗; f)接地方式和接地电阻; g)启动电阻器的阻值及吸收能量值; h)接人线路短路电流; ) 串联侧注人电压; 串联变压器容量、变比、短路阻抗、励磁特性: k)直流电压: 桥臂级联单元数目; m)阀电抗器的电抗值; n)开关器件的电压/电流等级选择; 0)子模块的电容器参数值; 晶闻管旁路开关的额定运行电压和最大承受电流: 断路器、隔离刀闸、电缆、母排的短路电流耐受水平; 避雷器的持续运行电压、额定电压、保护水平和能量值; s)换流阀冷却容量; 过电流倍数; 故障穿越性能

b)UPFC串联侧容量; UPFC并联侧容量; d)并联侧注人电流; e)并联变压器容量、变比、短路阻抗; f)接地方式和接地电阻; g)启动电阻器的阻值及吸收能量值; h)接人线路短路电流; 串联侧注人电压; 串联变压器容量、变比、短路阻抗、励磁特性; k)直流电压: 桥臂级联单元数目; m)阀电抗器的电抗值; n)开关器件的电压/电流等级选择; 0)子模块的电容器参数值; 晶闸管旁路开关的额定运行电压和最大承受电流; 断路器、隔离刀闸、电缆、母排的短路电流耐受水平; 避雷器的持续运行电压、额定电压、保护水平和能量值; 换流阀冷却容量; 过电流倍数; 故障穿越性能

在同时出现潮流和动态无功问题的情况下,作为UPFC运行。在单独出现潮流复杂多变、输电线 路或断面潮流分布不均的情况下,可作为SSSC独立运行。在单独出现动态无功缺乏的情况下,可作为 STATCOM独立运行。 UPFC在串联侧换流器发生故障时,可作为STATCOM独立运行;在并联侧换流器发生故障时,可 乍为SSSC独立运行。

7.2.4潮流调节范围

应针对系统的典型运行方式,明确UPFC的有功功率潮流调节范围。该调节范围根据系统运行方 式、控制需求及UPFC串联侧容量确定。 单位容量调节系数用于衡量UPFC的潮流调节效果,可从线路、通道的输电能力提高值和安全稳 定控制措施量变化值方面考虑。方案比选时应比较UPFC的调节效果,宜选取单位容量调节系数高的 技术方案。

7.2.5无功电压调节范围

应针对系统的典型运行方式,明确UPFC的交流母线电压调节范围。该调节范围应满足系统静 态、动态电压稳定要求。 对于存在电压稳定问题的场景,UPFC并联侧容量选取应满足对系统动态电压稳定极限的提升 需求

GB/T 40867—2021

7.3过电压与绝缘配合

7.3.1绝缘配合原则

7.3.1.1绝缘配合程序

UPFC的绝缘配合程序一般有以下步骤: a 研究UPFC各种过电压,并对UPFC过电压进行仿真计算; 根据过电压研究结果及保护对象的重要性,初步确定避雷器配置方案,包括避雷器类型、数 量、安装位置、额定电压及避雷器的伏安特性; C 对配置避雷器后的UPFC,进行过电压研究,得到UPFC过电压水平及避雷器的暂态应力,其 中避雷器暂态应力包括避雷器的暂态电压,暂态电流及吸收能量; d 根据步骤C的研究结果,综合考虑设备绝缘水平及避雷器造价,确定是否需要调整避雷器配 置,如果是,则返回步骤c),如果不是,确定避雷器保护水平、能量及设备绝缘水平,绝缘配合 结束。

7.3.1.2避雷器的配置原则

a)交流侧产生的过电压应由交流侧避雷器加以限制 b)直流侧产生的过电压应由直流侧避雷器加以限制; c)关键的设备,应由与其相连的避雷器保护

7.3.1.3避雷器的保护水平及能量要求

避雷器的保护水平及能量要求如下: a)安装于并联变压器网侧和串联变压器网侧对地联接交流避雷器的保护水平及能量要求,由交 流系统在操作和故障期间在UPFC接人点处产生的操作过电压和雷击交流线路在UPFC接 人点处产生的雷电侵人波过电压确定, b) 安装于串联变压器绕组两端跨接交流避雷器的保护水平及能量要求,由交流系统接地故障在 串联变压器绕组两端产生的操作过电压及雷击交流线路在串联变压器绕组两端产生的雷电侵 人波过电压决定。 安装于变压器阀侧对地交流避雷器及换流阀交流侧对地交流避雷器的保护水平及能量要求, 由交流系统接地故障期间通过串联变压器传递到UPFC内部的操作过电压以及UPFC内部 故障产生的操作过电压决定。UPFC内部故障包括换流阀直接侧接地故障、换流阀交流侧单 相接地故障、变压器阀侧单相接地故障、变压器阀侧两相接地故障、变压器阀侧三相接地故障、 变压器阀侧两相短路故障以及换流阀桥臂短路故障等 安装于换流阀直流侧的直流避雷器保护水平及能量要求,由UPFC的换流阀直流侧单极接地 故障产生的操作过电压决定

7.3.2运行中的电压

根据UPFC的系统结构和运行特点,可将其分为六个关键区域,包括并联变压器网侧、并联变压器 阀侧、换流器阀底、换流器直流侧、串联变压器阀侧、串联变压器网侧,如图5所示

GB/T 408672021

图5UPFC关键区域划分

UPFC的额定电压和最高运行电压是过电压计算、确定避雷器性能参数的基础数据,可按以下原则 定: a)串、并联变压器网侧交流额定电压及最高运行电压取决于其联网的交流系统电压。 b)串、并联变压器阀侧最高运行电压根据式(1)计算得到:

UIM=UIN .....

U1M一一串、并联变压器阀侧最高运行电压; k——配合系数,220kV及以下系统k=1.15,220kV以上系统k=1.1; U1N一一串、并联变压器阀侧额定电压。 换流器阀底最高运行电压根据式(2)计算得到

U2M换流器阀底最高运行电压; M一最大调制度; U2N一换流器直流侧额定电压。 d) 换流器直流侧最高运行电压可取为1.05倍直流额定电压(考虑运行过程中极线电压的波云 及测量误差等因素)

7.3.3设备的保护和绝缘水平

UPFC设备接照所处区域总体可分为交流侧设备和直流侧设备。对于交流侧设备,如变压器、隔离 开关、启动电阻等,可参照交流系统的相关绝缘配合标准进行选取;对于直流侧设备,在采用惯用法进行 绝缘配合时,可参考GB/T311.3中的相关规定,该标准对海拔1000m以下的常规直流输电工程换流 站设备给出了要求的绝缘耐受电压与冲击保护水平比值。 根据以上原则,UPFC的绝缘裕度如表1所示。每一个或一类设备的绝缘水平确定应接以下4个 步骤进行: a)确定哪种避雷器动作将会在设备上引起最高的过电压。 b)根据配合电流确定对应避雷器在各种冲击电压下的保护水平。 c)根据规定的绝缘裕度要求,确定设备的最低绝缘水平,如式(3)所示。在雷电过电压、操作过电

压作用和波前冲击过电压时,式中设备的绝缘耐受强度分别为雷电冲击耐受电压、操作冲 耐受电压和陡波前冲击耐受电压

Uw=kmUp ·(3) 式中: Uw一一设备的绝缘耐受强度; km一一绝缘裕度; U一一避雷器的保护水平。 d) 根据GB/T311.1中规定的标准试验电压序列,将设备绝缘水平向上规整到最近的一个标准 试验电压,

表1UPFC设备绝缘配合裕度

注1:RSIWV 要求的操作冲击耐受电压(RequiredSwitchingImpulseWithstandVoltage): SIPL 操作冲击保护水平(SwitchingImpulseProtectiveLevel): RLIWV ——要求的雷电冲击耐受电压(RequiredLightningImpulesWithstandVoltage) LIPL 雷电冲击保护水平(LightningImpulesProtectiveLevels); RSFIWV——要求的陡波前冲击耐受电压(RequiredSteepFrontImpulseWithstandVoltage): STIPL 陡波前冲击保护水平(SteepWaveFrontImpulesProtectionLevel)。 注2:配合系数仅适用于由紧靠的避雷器直接保护的设备, 注3:STIPL用于阀避雷器,

换流阀应满足如下通用要求: a)UPFC所用换流阀宜为空气绝缘、水冷却的户内支撑式或悬挂式换流阀。 b) 换流阀结构宜采用基于半桥型子模块级联的模块化多电平拓扑结构。 C 阀桥臂中的各子模块应可独立控制且故障时可隔离,运行期间故障模块可以被旁路器件旁路。 阀应设计成故障容许型,子模块穴余度的确定宜满足如下要求,特殊需求可根据具体工程的 需求确定: 1)在两次计划检修之间的12个月运行周期内,如果在此运行周期开始时没有损坏的子模

GB/T 408672021

2)各桥臂中的穴余子模块级数应不小于12个月运行周期内损坏的子模块级数的期望值的 2.5倍,也不应少于每阀子模块总数的5% 阀的损耗计算参考标准GB/T35702(所有部分)进行,特殊需求可根据具体工程的要求确定 f)换流阀机械性能应满足静态载荷和抗震要求

8.1.2过电压防护及绝缘要求

换流阀的过电压防护及绝缘应满足如下要求: a)换流阀的绝缘设计需要考虑换流阀和阀支架耐受交流电压、直流电压、操作冲击电压、雷电冲 击电压、陡波前冲击电压的能力, b 换流阀的过电压能力设计需要考虑足够的安全系数,且承受各种过电压的要求。安全系数的 确定需考虑串联子模块或可关断半导体器件的电压不均匀分布、过电压保护水平的分散性,以 及换流阀内其他因素对换流阀耐压能力的影响 C 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考虑适当的绝缘裕度系数,在所有余子模块都损坏的条件下,阀内各 点的绝缘宜具有以下安全系数: 1)对于操作冲击电压,超过避雷器保护水平的15%; 2)对于雷电冲击电压,超过避雷器保护水平的15%; 3)对于陡波头冲击电压,超过避雷器保护水平的20%

8.1.3电流耐受能力要求

换流阀电流耐受能力应满足如下要求: a)换流阀的电流耐受能力设计需要考虑换流阀的部件(可关断阀器件、电容器等)承受正常运行 电流和暂态过电流的水平,包括幅值、持续时间、周期数、电流上升率等,同时还需要考虑足够 的安全裕度。 b 换流阀的暂态过电流与故障类型、UPFC接人交流系统短路容量、直流系统电压、模块化多电 平换流器子模块的数量和电容值以及桥臂电抗器电感值等参数有关, C 换流阀的暂态过电流计算时,需要考虑UPFC接入交流系统故障和直流系统故障等产生的暂 态过电流。 d) 短时过载电流与换流阀的损耗、冷却条件、环境条件、功率器件温度等限值有关。应依据工程技术 要有可关断阀器件电容器等)及冷却系统

8.1.4阀基控制器要求

阀基控制器应满足如下要求: a 阀基控制器应设计为完全穴余系统,并具有完善的自检功能和符合规范要求的接口,用于触发 和监测换流阀,阀基控制器的故障不应造成阀损坏。 b 阀基控制器的功能包括但不限于: 阀基控制器应能接收上层控制保护系统发送的控制保护信号,将其转换为控制脉冲后分 配给子模块控制板,对子模块的状态进行监测并上报至上级控制保护系统 2) 子模块控制板实现子模块单元的控制、电容电压监测和子模块状态监测,并将电容电压 模块状态等信息回报给阀基控制器 3) 任一子模块损坏时,阀基控制器应发出报警信号。如果子模块损坏数超过余数,应向上 级控制保护系统发出跳闸请求。 4)子模块电容电压平衡控制功能,应确保子模块电容电压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GB/T 40867—2021

阀保护功能应根据子模块回报的状态信息,进行故障判断,并根据故障等级进行相应的处 理.不发生误动作

唤流阀冷却系统应满足GB/T29629的相关规定

8.2.2.1水冷室要求

水冷室宜满足以下条件: a)全封闭户内,带通风或空调; b 温度范围为5℃~40℃; C) 机械设备间相对湿度不大于80%,水冷控制柜室相对湿度不大于70%,如控制柜室和机械设 备安装在同一房间,相对湿度按高要求确定; d) 无导电或爆炸性尘埃,无腐蚀金属或破坏绝缘的气体或蒸汽; e) 无剧烈振动或冲击

8.2.2.2内冷却水的水质要求

内冷却水采用密闭式循环的去离子水。部分内冷却水经旁路由去离子装置去除杂质离子。内冷 其补充水的水质应满足表2要求

表2内冷却水的电导率和pH值

注1:根据现场使用情况GB/T 31341-2014 节能评估技术导则,水质要求可适当调整。在寒冷地区,可在内冷却水中加一定比例的有机防冻液。 注2:表中参数为水温在25℃时的测量值,

内冷却水流量应在换流阀设计提出的最力 内冷却水进人每个换流阀塔 的流量宜保持一致。如户外热交换器不止 组,内冷却水进入每组热交换器的流量也宜保持一致

8.2.2.4去离子装置要求

去离子装置要求如下: a)部分内冷却水流经去离子装置去除水中的杂质离子,以维持内冷却水的电导率在规定范围内; b)应设置不少于两套去离子装置,采用至少一套备用的工作方式。每个去离子装置中的离子交 换树脂的使用寿命至少应为一年

8.2.2.5主循环过滤器要求

DZ/T 0064.47-2021 地下水质分析方法 第47部分:游离二氧化碳的测定滴定法GB/T 408672021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