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61T 112-2021 高延性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水印).pdf

DBJ61T 112-2021 高延性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水印).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3.6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61771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J61T 112-2021 高延性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水印).pdf

4.1.3用于加固砌体结构的高延性混凝土材料,其拌合物用

压抹施工时,稠度宜为25mm~40mm;用于喷射施工时,稠度宜为 60mm ~ 80mm。 4.2 力学性能 4.2.1 高延性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是指按标准方法

压抹施工时,稠度宜为25mm~~40mm;用 60mm ~ 80mm。 4. 2 力学性能

4.2.1高延性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是指按标准方汽 制作、养护的边长为100mm的立方体试件DB36T 1162-2019 国有林场森林可持续经营质量评价标准,在60d龄期以标准讨 验方法测得的具有95%保证率的抗压强度值。其强度等级采月 C与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表示

4.2.2高延性混凝土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应符合表4.2.2的规 定。

4.2.2高延性混凝土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应符合表4.2.2

表4.2.2高延性混凝土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

2.表中I类、ⅡI类、II类高延性混凝土的选用应符合本规程第7.1.2条的规定 4.2.3强度等级为C.50的高延性混凝,其轴心抗压强度设计 值f为27.6N/mm²,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l为3.8N/mm² 4.2.4强度等级为 C,50 的高延性混凝土,受压弹性模量取值为 2.20×104N/mm²。当有可靠试验依据时,弹性模量可根据实测 数据确定。 4.2.5高延性混凝土的泊松比宜根据实测数据确定。当无可靠 试验依据时,泊松比可取0.14。 4.2.6高延性混凝土的弯曲韧性可采用附录A的试验方法进行 测试,按表 4.2.2 进行评定。 4.3耐久性能 4.3.1 设计应根据加固部位及其所处环境确定高延性混凝土的

1.3.1设计应根据加固部位及其所处环境确定高延性混凝土的 耐久性要求,相应的耐久性能应符合表4.3.1的规定。

表4.3.1高延性混凝土的主要耐久性能指标

4.3.2高延性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 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的有关规定 进行试件制作、养护及性能测试,试件开始耐久性能测试时的龄 期宜为60d。并按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 IGJ/T193的有关规定进行等级评定。

4.4.1测试高延性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试件,其制作及养护方法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GB/T 50081的有关规定,养护龄期均为60d;高延性混凝土试件的标准 尺寸及力学性能测定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GB/T 50081的有关规定测定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试件尺寸为100mm ×100mm×100mm,且不再进行尺寸换算系数折减; 2按现行国家标准《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GB/ T17671的有关规定进行抗折试验,测定高延性混凝土的抗折强 度,标准试件尺寸为40mm×40mm×160mm; 3按本规程附录A的方法测定高延性混凝土的等效弯曲强 度和等效弯曲韧性,标准试件尺寸为40mm×40mm×160mm。

4.4.2结构实体中的高延性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可通过王

4.4.2结构实体中的高延性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可通过现场留 置同条件养护试件的方式进行检验,同条件养护时的等效养护龄 期可取日平均温度逐日累计达到1200℃·d时所对应的龄期,日 平均温度为0℃以下的龄期不计入。同条件养护试件性能检验除 应满足以上要求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 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有关规定。

1进场的高延性混凝土材料进场时应查验和收存使用说明 书、出厂检验报告(或产品合格证)、产品性能型式检验报告或全 项检验报告等质量证明文件。全项检验报告应包含本规程第4. 2.2条和4.3.1条规定的所有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检验项目,且 检验结果应满足本规程的相关规定; 2高延性混凝土材料进场后应见证抽样复检其主要力学性 能,检验合格后方可用于施工; 3进场复检的检验和评定方法应符合本规程附录B的有关 规定。 4.4.4 高延性混凝土的主要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评定方法应符合 下列规定! 高延性混凝土的等效弯曲强度代表值和等效弯曲韧性代 表值取3个试件测试结果的算术平均值: 【2高延性混凝土的抗折强度代表值的计算应符合《水泥胶 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GB/T17671的有关规定; 3高延性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评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的有关规定,且不再 进行尺寸换算系数折减

应通过试配确定,其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F30和《城镇道路路 面设计规范》CJJ169的规定。

5.2【配制强度的确定

5.2.1高延性混凝土的配制抗压强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feu.0 ≥fu.k + 1. 6450

ou.o一 高延性混凝土的配制抗压强度; fou.k 高延性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α一一高延性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标准差,宜通过试验确 定;当无可靠试验依据时,可取0.08fcu,kc 2高延性混凝土的配制抗压强度、抗折强度、等效弯曲强度 效弯曲韧性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5.2.2高延性混凝土的配制抗压强度、抗折强度、等效弯曲强度

和等效弯曲韧性均应符合设计要

0.8。 5.3.2配合比计算中每立方米高延性混凝土的纤维用量应按质 量计算;在设计参数选择时,可用纤维体积率表达。 5.3.3高延性混凝土中的纤维体积率不宜小于0.5%;高延性混 凝土的纤维体积率可参照表5.3.3的纤维体积率范围选择,且应 以试验结果最终确定

凝土的纤维体积率可参照表5.3.3的纤维体积率范围选择,且应 以试验结果最终确定,

表5.3.3高延性混凝土的纤维体积率范围

.3.4高延性混士的制备可选用不同种类的纤维,其抗压引 度、抗折强度、等效抗弯强度、等效弯曲韧性应满足相应的要求。

度、抗折强度、等效抗弯强度、等效弯曲韧性应满足相应

6.1高延性混凝土的制备

宜采用电子计量仪器,使用前应确认其标定合格。每盘高延性混 凝土原料计量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6.1.1的规定。

表6.1.1原料计量的允许偏差

5.1.2高延性混凝土应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搅拌,搅拌机转速不 宜小于45r/min。投料顺序为:首先加入全部的水,在搅拌过程中 加人干混料(骨料、水泥、矿物掺和料等);待搅拌均匀后加入纤 维,采取措施使纤维分散均匀无聚团后停止搅拌。当纤维体积率 超过1.5%时,宜适当提高搅拌机转速和延长搅拌时间。

高延性混凝士的施工和养护

1高延性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不应离析和泌水。 2高延性混凝土拌合物浇筑倾落的自由高度不应超过1.5m 页落高度大于1.5m时,应加串筒、斜槽、溜管等辅助工具

6.2.1高延性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不应离析和泌水。

6.2.1高延性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不应离析和泌水。

6.2.2高延性混凝土拌合物浇筑倾落的自由高度不应超过1.5m

行施工,应保证纤维分散的均匀性,注意构件转角处连续施工, 得在转角处留施工冷缝。喷射施工时,喷面应平整,待高延性汇 凝土初凝以前,应及时进行抹平,,并注意养护;采用手工压抹时 应分层抹面,每层厚度不宜大于15mm

6.2.7采用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砌体结构施工时,尚应符合第 章的有关规定。

6.2.8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配制的高延性混凝土白

湿养护时间不应少于7d;用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或复合水泥酉 制的高延性混凝土的湿养护时间不宜少于14d。

6.3.1高延性混凝土施工时环境温度不宜低于5℃,且不宜进行 冬期室外施工。若冬期施工,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 冬期施工规程》JGJ/T104的有关规定,且应制定有针对性的施工 方案,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施工培训

6.3.2冬期室内施工时,应监测室内温度,且不宜浇水养护

6.3.3高延性混凝土冬期施工时,应适当缩短高延性混凝土

结时间,但应经试配确定。高延性混凝土拌合物的储存容器应采 取保温措施

6.3.4雨天不宜进行室外高延性混凝土施工,如施工时,应

6.3.4雨天不宜进行室外高延性混凝土施工,如施工时,应采取 防雨措施,且高延性混凝土凝结前不应受雨淋。 6.3.5在高温、多风、空气干燥的季节进行室内高延性混凝土施 工时,宜对门窗进行封闭。 6.3.6夏季施工时,高延性混凝土应随拌随用,压抹施工时应控 制各层压抹的间隔时间不超过4h。 6.3.7夏季气温高于30℃时,外墙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应采取遮 阳措施,并应加强保湿养护

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砌体结构

层加固(图7.2.2),构件加固后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 验算:

其中截面受压区高度x,可由下式确定:

,=f, = x/ ho

力C 砌体受压区的截面面积: 一高延性混凝土强度利用系数,取αd为0.15; ·高延性混凝面层受压区的截面面积 偏心受压构件钢筋强度利用系数,对砖砌体,取α 为0.90;对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取α为 0. 80 ; 离轴向力N作用点较远一侧钢筋的合力点至轴向 力 N作用点的距离; 砌体受压区的截面面积对钢筋重心的面积矩; 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受压区的截面面积对钢筋重心 的面积矩; 加固后截面受压区相对高度的界限值,对HPB300 级钢筋,取0.47;对HRB400级钢筋,取0.36; 砌体受压区的截面面积对轴向力N作用点的面积 矩; 一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受压区的截面面积对轴向力N 作用点的面积矩; 一离轴向力N作用点较近一侧钢筋的重心至轴向力 N作用点的距离; 轴向力对加固后截面的初始偏心距,按荷载设计值 计算,当e<0.05h时,取e=0.05h; 加固后的构件在轴向力作用下的附加偏心距:

β一一加固后的构件高厚比; h'一加固后的截面高度; ho——加固后的截面有效高度,取 ho=h'-α; α和α'一一分别为离轴向力 N 作用点较远和较近一侧钢筋的 合力点至截面外侧边缘的距离; A一一距轴向力N较远一侧钢筋的截面面积: 一 距轴向力N较近一侧钢筋的截面面积

图7.2.2加固后的偏心受压构件

7.3.1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 后,墙体的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式中:V 一 墙体剪力设计值;

原墙体受剪承载力,按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

规范》GB 50003计算; V一采用高延性混凝土加固后提高的受剪承载力。 .2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 本的受剪承载力提高值V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a =0.7αaf°b.h +V V,=0.8αfyh

式中:fd 一高延性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按本规程4.2.3 条规定取值;当有可靠试验资料时,取值可根据试验 结果确定; αd 一高延性混凝土强度利用系数,墙体抗剪加固时,可取 αd 为 0. 66 ; ba一一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厚度(双面加固时,取其厚度之 和); h一一采用面层加固的墙体水平方向长度: V一 一墙体采用配筋面层加固后,水平钢筋承担的剪力设 计值; 钢筋强度利用系数,可取αs为0.90; 水平向钢筋的强度设计值; 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的水平向钢筋全部截面面积; 水平向钢筋的间距。

7.4.1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砌体培 的抗震受剪承载力应按下式验算:

V≤VRo + YRE

式中:Ve一—墙体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设计值; Vro——原墙体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按现行国家标准《砌 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计算; Va一一高延性混凝土加固后提高的受剪承载力,按本规程 7.3.2 条计算; 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取Re为0.85。 7.4.2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的砌 体结构楼层和墙段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其综合抗震能力指数:

式中:β。一一加固后楼层或墙段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 ㎡一一加固增强系数,可按本规程7.4.4 条计算; β。一一楼层或墙段原有的抗震能力指数,应分别按现行国 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规定的有关 方法计算; 1v2——分别为体系影响系数和局部影响系数,应根据房屋 加固后的状况,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 准》GB50023的有关规定取值。 7.4.3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 后,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只选 择从属面积较大或竖向应力较小的墙段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时 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可按下列公式验算:

式中:V—墙段的剪力设计值;

后,楼层抗震能力的增强系数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npi——高延性混凝土加固后第i楼层抗震能力的增强系 数; 第i楼层第i墙段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的增强系 数; 240mm厚墙体基准增强系数,可按本规程(式7.4. mo 6)进行计算; 第i楼层中验算方向原有抗震墙在1/2层高处净截 面的面积; Ai 第楼层中验算方向面层加固的抗震墙墙段在1/ 2层高处净截面的面积; 第i楼层中验算方向上的面层加固抗震墙的道数: two 原墙体厚度。

7.4.5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力

合抗震能力指数验算时,有关构件支承长度的影响系数应作相应 改变,有关墙体局部尺寸的影响系数应取1.0。

7.4.6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

7.4.6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回 后,墙体抗震受剪承载力的基准增强系数M。按下式计算:

后,墙体抗震受剪承载力的基准增强系数按下式计

Va/0.85 mo =1 + VMEO

注:原墙体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平均竖向压应力。>0.8F时,基准增强系 数mo应乘以0.8进行折减,f为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式中:VMEO 一一240mm厚原墙体的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可按现 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CB50003计算; o——基准增强系数,mo 大于 5.00 时,仍取 5. 00。 7.4.7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墙体 台刚库姐

240 240 k Mko two

式中:mk加固后墙体的侧向刚度提高系数; mk 240mm厚墙体加固后侧向刚度的基准提高系数,可 按本规程(式7.4.9)进行计算。 7.4.8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 后,墙体的侧向刚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墙体高宽比小于1时,可只计算剪切变形:

AG K= an,H

2墙体高宽比不天于4且不小于1时,应同时计算弯曲利 剪切变形:

H,H E.Am+EAd E AmAd

4采用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时,应采取措施防止面层端部剥 离破坏。如在墙上开槽将面层端部嵌入墙内或采用嵌缝、L形倒 角的形式加强端部锚固

4当窗间墙高宽比大于4 时,应采用高延性混凝土四面加 固的形式进行加固(如图7.5.2一2),面层厚度不宜小于20mm。 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厚度大于30mm时,应设置竖向钢筋和水平闭 合钢筋,竖向钢筋和水平钢筋间距均不大于300mm,竖向钢筋直 径不宜小于8mm,水平闭合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

6底层墙体的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应向下延伸至基础顶面。 7.5.3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对墙体 进行抗剪和抗震加固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1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受剪构件,宜采用双面加固,面层 厚度不应小于10mm;当采用单面加固时,面层厚度不应小于 15mm; 底层外墙墙体的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在室外宜伸入地面 以下200mm或伸至地圈梁顶面; 3独立砖柱的抗剪及抗震加固方法同受压加固; 4底层的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在室外地面下宜加厚并伸 入地面以下500mm。 7.5.4当圈梁和构造柱设置不满足要求时,可采用高延性混凝 土-砌体组合圈梁和高延性混凝土一砌体组合构造柱对房屋进 行整体性加固(图7.5.4),整体性加固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组合圈梁高度不小于350mm,面层厚度不应小于40mm; 2配筋时的高延性混凝土-砌体组合构造柱的面层厚度不 应小于40mm,且配筋面层在墙体拐角处应加宽不小于150mm;组 合构造柱不配筋时的面层厚度不应小于30mm,且在墙体拐角处 应加宽不小于300mm; 3不配置钢筋的组合构造柱适用于两层及两层以下且为标 准设防的砌体房屋加固; 4组合圈梁和组合构造柱的纵筋宜采用HRB400级钢筋 箍筋宜采用HPB300级钢筋;组合圈梁的纵筋和箍筋直径不小于 10mm 和6mm,组合构造柱的纵筋和箍筋直径不小于12mm 和 8mm,箍筋间距不宜大于300mm

7.5.5原结构未设置构造柱且房屋高宽比大于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CB50011及《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 对房屋高宽比的限值要求时,应对墙体采用双面加固,且宜采用 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当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时 应在楼盖处上下墙体面层中增设穿板钢筋等加强连接措施。楼 板钻孔直径不宜大于穿板钢筋直径的3倍,且应避开楼板钢筋 对预制楼板穿板钢筋宜丛板缝之间穿过

对预制楼板,穿板钢筋宜从板缝之间穿过。 7.6施工 7.6.1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砌体结构施工工序应符合下列规定: 铲除原墙抹灰层一凿缝或开槽(或者设置抗剪键)一→清理浮灰一 (安装钢筋网或拉结筋)一→浇水润湿墙面一→压抹(喷射)高延性混 凝土一保湿养护。 注:括号中“安装钢筋网或拉结筋”只在设计有钢筋网或拉结筋时进行。

7.6.2原砌体构件表面碱蚀严重时QGDW 13183.2-2018 变电站蓄电池组采购标准 第2部分:专用技术规范,应先清除松散部分并用

延性混凝土修补,已松动的勾缝砂浆应剔除。在清理、修整原结 构、构件过程中发现的裂缝和损伤,应逐个予以修补,当修补有困

难时,应进行局部拆砌。修补或拆砌完成后,应用清洁的压力力 冲刷干净。

GB 5135.6-2018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第6部分:通用阀门7.6.3当设计需要设置钢筋网或拉结筋时.其安装施工要求应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

7.6.4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施工前,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