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 15-92-2013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pdf

DBJ 15-92-2013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J 15-92-2013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3.7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60406
VIP资源

DBJ 15-92-201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J 15-92-2013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pdf

为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安全性和使用舒适性,可采用 销能减震(振)设计。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除应符合本规程的 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

1.0.7为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安全性和使用舒适性,可采用隔 震和消能减震(振)设计。 1.0.8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

10层及10层以上或房屋高度大于28m的住宅建筑和房屋高 度大于24m的其他高层民用建筑。

2.1.3框架结构frame strud

NBSHT 0886-2014 石油产品倾点的测定 自动倾斜法由无梁楼板与柱组成的板柱框架和剪力墙共同承受竖向和水 平作用的结构。

由筒体为主组成的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高层建筑结构。筒 体结构的筒体分剪力墙围成的薄壁筒和由密柱框架或壁式框架围 成的框筒以及由斜交叉杆系构成的斜交网格筒等。 加一饮山

2.1.9简中筒简结构

由核心筒与外围框筒、斜交网格筒等组成的高层建筑结构。

由钢框架(框筒)、型钢混凝土框架(框筒)、钢管混凝王 框架(框筒)与钢筋混凝土核心简体所组成的共同承受水平和 竖向作用的结构

2.1.11转换结构构件

完成上部楼层到下部楼层的结构形式转变或上部楼层到下部 楼层结构布置改变而设置的结构构件,包括转换梁、转换桁架 转换板等。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转换亦称为框支梁

.1.12转换层transferstor

转换结构构件所在的楼层,包括水平结构构件及其 结构构件。

设置连接内筒与外围结构的水平伸臂(梁或桁架)结 层,必要时还可沿该楼层外围结构周边设置带状水平梁

除裙楼以外,两个或两个以上塔楼之间带有连接体( 廊)的结构。

2.1.15多塔楼结构

地面以上未通过结构缝分开的裙楼上部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塔楼的结构。

.1.16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在建筑结构中设置隔震装置而形成的结构体系。包括上部结 构、隔震层、下部结构和基础。 2.1.20消能减震结构energydissipationstructure 设置消能器的结构。包括主体结构和消能部件。

2.2.1材料力学性能和抗力

2.2.2作用和作用效应

asa' 分别为纵向受拉、受压钢筋合力点至截面近边的 距离; A.A' 分别为受拉区、受压区纵向钢筋截面面积; A 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的全部截面面积; Av 梁、柱同一截面各肢箍筋的全部截面面积; Asw 剪力墙腹板竖向分布钢筋的全部截面面积; A 建筑物总迎风面积;剪力墙截面面积; A T形、I形截面剪力墙腹板的面积; 6 矩形截面宽度; bh、b。、bw 分别为梁、柱、剪力墙截面宽度; B 建筑平面宽度、结构迎风面宽度; 么 建筑物平面的长度; d 钢筋直径;桩身直径;

Q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值; maxalvmax 分别为水平、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α 受压区混凝土矩形应力图的应力与混凝土轴心抗 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 β 水平向减震系数;墙肢计算长度系数: β。 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 βz 艺高度处的风振系数; Yo 结构重要性系数; 振型的参与系数; YEh 水平地震作用的分项系数: YEN 竖向地震作用的分项系数;

YG 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重力荷载的分项系数: YL 考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荷载调整系数; Yw 风荷载的分项系数; YRE 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7 构件重要性系数: m1 直线下降段下降斜率调整系数; 12 阻尼调整系数: p 弹塑性位移增大系数: ne 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mve 柱端剪力增大系数: 入 水平地震剪力系数;剪跨比; 入 配箍特征值; 楼层延性系数;扭转位移比; N 柱轴压比;墙肢轴压比; 风荷载体型系数;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V 风荷载的脉动影响系数; $ 风荷载的脉动增大系数;承载力利用系数; $ 楼层屈服强度系数: $ 受拉钢筋搭接长度修正系数:剪压比: Psv 箍筋面积配筋率; PV 体积配箍率: Pw 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配筋率; 楼面活荷载组合值系数: 业 风荷载的组合值系数

alim 结构顶点风振加速度: 入 最小配箍特征值; EJa 结构一个主轴方向的弹性等效侧向刚度; D 第i楼层的弹性等效侧向刚度;

避免因局部构件的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承载力。 3.1.2在风荷载及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 可继续使用;在偶遇(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结构经修复后 可继续使用;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允许结构有部分构件屈服、破 坏,但不应倒塌。 加

避免因局部构件的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承载力。

继续使用;在偶遇(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结构经修 继续使用;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允许结构有部分构件屈服 但不应倒塌。

墙、板一柱一剪力墙、筒体结构以及巨型框架一核心筒等结构体

墙、板一柱一剪力墙、筒体结构以及巨型框架一核心筒等结构体 系。

3.1.4高层建筑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结构体系,并应符合下

1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平、立面宜简单、规则、对称,不 宜采用特别不规则的结构体系。建筑结构存在表3.1.4所列举的 平面或竖向不规则类型,属于不规则结构体系。 2结构的布置宜使结构具有合适的刚度和合理的承力方式, 避免出现明显的薄弱部位及薄弱层。 3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宜有多道防线,对薄弱部位及薄弱 层应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

表3.1.4建筑结构不规则类型

续表 3. 1. 4

3.1.5当结构适用高度、平面及竖向不规则性和结构复杂性等 多项控制指标均超过现行规范及有关规定的限值时,可根据建筑 物的重要性及结构体系的具体情况,提出合适的抗震性能目标及 具体的加强措施,进行详细的计算分析及论证(必要时进行局 部或整体结构模型试验),保证结构的抗震安全性。 3.1.6高层建筑的填充墙及隔墙宜采用轻质材料,并与主体结 构有可靠连接。

部或整体结构模型试验),保证结构的抗震安全性。 3.1.6高层建筑的填充墙及隔墙宜采用轻质材料,并与主体结 构有可靠连接。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宜采用高强高性能结构材料,注重

3.2.2结构用混凝土强度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抗震设计日寸不宜低于C30。 2 抗震等级一级或特一级的竖向构件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C30。 3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 4 转换梁、柱等转换结构构件的混凝士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5。 5除转换层楼盖外,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的混凝土强 度等级不宜高于C40。 6抗震设计的竖向构件,当采用C70及以上的高强混凝士 时,应有改善其延性的有效措施:柱宜提高配筋率、配箍率或采 用型钢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柱;剪力墙宜设端柱,提高端柱或 边缘构件以及分布筋的配筋率、加强对竖向受力钢筋的约束,必 要时可采用型钢、钢板或钢管混凝土剪力墙

钢材。当构件截面尺寸为刚度或稳定性控制时可采用Q235等级 的钢材。

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CB50010的有关规定。按一、 二、三级抗震等级设计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其纵向受力钢筋尚应 符合下列规定: 1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 于1.25。

14 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 1.25。 2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 1.30

钢材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抗拉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大 于0.85。 2 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伸长率不应小于20%。

A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的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指地面以上结构带托墙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 甲类建筑,6、7度时宜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后符合本表的要求 度时应专门研究。 当房屋高度超过表中数值时,结构设计应有可靠依据,并采取有效的加 措施。

2 甲类建筑,6、7度时宜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后符合本表的要求,8 度时应专门研究。 3 当房屋高度超过表中数值时,结构设计应有可靠依据,并采取有效的加强 措施。

3.3.2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的高宽比不宜超过表3.3.2的

表3.3.2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宽比

3.4 结构平面布置

3.4.1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平面形状宜简单、规则、对 称,质量和刚度分布宜均匀。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平面布置。 3.4.2 高层或超高层建筑宜选用风作用效应较小的平面形状。 3.4.3 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平面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

表3.4.3平面尺寸及突出部位尺寸的比值限值

3.4.4抗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平面布置应避免或减少结构整体扭

上数成件 效应。A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扭转位移比不宜大于1.2,不应大

转效应。A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扭转位移比不宜大于1.2

B级高度建筑的扭转不规则程度分

扭转位移比μ指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位移之比,计算时采 用刚性楼板假定,并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2 当楼层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不大于本规程第3.7.3条规定的限值的0.5倍时 该楼层扭转位移比限值可适当放松,但A级高度建筑不大于1.8,B级高 度不大于1.6。计算楼层的最大层间位移角时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3.4.5当楼板平面比较狭长、有较大的凹入和开洞而便楼板有 较大削弱时,应在设计中考虑楼板削弱产生的不利影响。有效楼 板宽度不宜小于楼面宽度的50%;楼板开洞总面积不宜超过楼 面面积的30%:在扣除凹入或开洞后,楼板在任一方向的最小 净宽度不宜小于5m,且开洞后每一边的楼板净宽度不应小于 2m。 3.4.6#学形、井字形等外伸长度较大的建筑,当中央部分楼 板有较大削弱时,应加强楼板以及连接部位墙体的构造措施,必 要时可在外伸段凹槽处设置连系梁或连系板。

3.4.8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宜调整平面形状和结构布置,避 免结构不规则,尽可能不分缝。当建筑物平、立面复杂、严重不 规则时,可设置防震缝将其划分为较规则的几个结构单元。

防晨键览度应付合下列安永: 1)框架结构房屋,高度不超过15m时不应小于100mm; 超过15m时,6度、7度和8度分别每增加高度5m、 4m和3m,宜加宽20mm; 2)框架一剪力墙结构房屋不应小于本款第1)项规定数 直的70%,剪力墙结构房屋不小于本款第1)项规定 数值的50%,且二者均不宜小于100mm。 2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取较大值:防 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可按较低的房屋高度确 定。 3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可能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增大防震 逢的宽度。 4防震缝应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基础可不设防震缝, 但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应加强构造和莲接,必要时可设置防撞 墙。

5结构单元之间或主楼与裙房之间若无可靠措施,不宜采 用牛腿托梁的做法设置防震缝。 3.4.10抗震设计时,伸缩缝、沉降缝的宽度均应符合防震缝最 小宽度的要求。

3.4.11高层建筑结构伸缩缝

表 3. 4. 11 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注:1 框架一剪力墙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布置情况取表中框架结构与 剪力墙结构之间的数值。 2 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混凝土的收缩较大或室内结构因施工外露时间 较长时,伸缩缝间距应适当减小。 3 位于气候干燥地区、夏季炎热且暴雨频繁地区的结构,伸缩缝的间距宜适 当减小。 4 当有可靠的经验,采用有效措施减少温差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 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

3.4.12可采用下列构造和施工措施减少温差和混凝土收缩对结

构的影啊: 1提高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受温度变化影响 较大的部位的配筋率。 2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 3每30m~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mm~ 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滞后45天以上浇 筑。 4控制混凝土的水泥用量、砂率及水灰比,在混凝土中加 入适宜的外加剂;采用浸水养护或其他有效的养护措施。 5提高梁、板的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

的外挑和内收。结构的侧向刚度宜下大上小,逐渐均习变化。 3.5.2抗震设计时,当地下室顶板为计算嵌固端时,首层侧向 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一层的1.5倍。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 于相邻上层楼层侧向刚度的90%。 注,楼层侧向刚度

3.5.2抗震设计时,当地下室顶板为计算嵌固端时,自层侧问

3.5.3A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

不宜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80%,不应小于其相邻上 一层受剪承载力的65%;B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层间抗侧力 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75%。 注:1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是指在所考虑的水平地震作 用方向上,该层全部柱、剪力墙、斜撑的受剪承载力之和。 2加强层、带斜腹杆桁架的楼层及转换层不在此限。

3.5.5抗震设计时,当结构上部楼层收进部位到室外地面的高

度H,与房屋高度H之比大于0.2时,上部楼层收进后的水平尺 寸B,不宜小于下部楼层水平尺寸B的75%[(图3.5.5(a)、图 3.5.5(b))1;当上部结构楼层相对于下部楼层外挑时,上部楼 层出挑后的水平尺寸B,不宜大于下部楼层水平尺寸B的1.1倍 (图3.5.5(c)、图3.5.5(d))。

部楼层质量的1.5倍。

图3.5.5结构竖向收进和外挑示意

3.5.7不宜采用同一楼层刚度和承载力变化同时不满足本

3.5.7不宜采用同一楼层刚度和承载力变化同时不满

3.5.8楼层侧向刚度变化、承载力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连续 性不符合本规程第3.5.2、3.5.3、3.5.4条,该楼层应视为薄弱 层,其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应乘以1.25的增大系数。 3.5.9突出屋面的建筑或顶层取消部分墙柱形成的空旷房间 抗震设计时应考高振型的影响并采取有效措施。

3.5.9突出屋面的建筑或顶层取消部分墙柱形成的空旷房间

3.6.1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结构应采用现浇楼盖结构或装配整 本式楼盖结构。一般楼盖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00mm。房屋首层 及顶层的板厚不应小于120mm。地下室顶板宜采用梁板结构, 板厚不宜小于150mm。Ⅱ类竖向构件不连续的梁式转换层板厚 不宜小于180mm;箱式或桁架转换层顶板及底板的板厚不宜小 于150mm;I类竖向构件不连续时转换层楼盖板厚不应小于 120mm

3.6.2现浇预应力混漆

3.6.3一般现浇楼板受力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首层

3.6.4转换层楼盖不宜开大洞口。转换梁不宜做成反梁。

3.6.4转换层楼盖不宜开大洞口。转换梁不宜做成反梁。

.7水平位移限值和舒适度

3.7.1高层建筑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刚度,避免产生过大的位移 而影响结构的承载力、稳定性和正常使用要求。 3.7.2结构的水平位移应按本规程第4章规定的风荷载、地震 作用和第5章规定的弹性方法计算。 3.7.3按弹性方法计算的风荷载或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的楼 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u/h宜符合以下规定:

7.3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1

2高度不小手2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 层高之比△u/h不宜大于1/500。 3高度在150m~250m之间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 位移与层高之比△u/h的限值可按本条第1款和第2款的限值线 性插人取用。 注:楼层层间最大位移△u以楼层最大的水平位移差计算,不扣除整体 弯曲变形。计算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时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1下列结构应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 1)7~8度时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小于0.5的框架结构: 2)甲类建筑; 3)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建筑结构: 4)房屋高度大于150m的结构。 2下列结构宜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 1)本规程表4.3.4所列高度范围且不满足本规程第 3.5.2~3.5.5条规定的竖向不规则高层建筑结构; 2)7度Ⅲ、N类场地和8度抗震设防的乙类建筑结构: 3)板一柱一剪力墙结构。 注:楼层屈服强度系数为按构件实际配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楼 层受剪承载力与按罕遇地震作用计算的楼层弹性地震剪力的比值。

式中: 层间弹塑性位移角; [,] 层间弹塑性位移角限值,可按表3.7.5采用;对框 架结构,当轴压比小于0.40时,可提高10%;当 柱子全高的箍筋构造采用比本规程中框架柱箍筋最 小配箍特征值大30%时,可提高20%,但累计不 超过25%; h 层高。

表3.7.5层间弹塑性位移角限值

3.7.6高层建筑应满足风振舒适度要求。在现行国家或地方

表3.7.6结构顶点风振加速度限值αm

M,W10A aw=5 mtol

风荷载体型系数; W10 重现期为10年的风压(kN/m²),按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或广东省标准《建 筑结构荷载规范》的规定采用; SV 分别为脉动增大系数和脉动影响系数,按现行国家 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或广东省标 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的规定采用; A一 一建筑物总迎风面积; mtot 建筑物总质量(t)。 2横风向顶点最大加速度

式中:αr 横风向顶点最大加速度(m/s²); Un.m 建筑物顶点平均风速(m/s),n.m=40/u,W10;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YB 结构所受的平均重力(kN/m): ti.cr 结构横风向的阻尼比; TLI 结构横风向第一阶自振周期(s); B、L 分别为建筑物平面的宽度和长度(m)。

3.7.7楼盖结构竖向振动舒适度的计算

表3.7.7楼盖竖向振动加速度限值

DG/T J08-230-2006 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表3.7.7楼盖竖向振动加速度限值

3.8构件承载力设计

高层建筑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验算: #久设计状况、短暂设计状况

3.8.1 高层建筑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验算:

3.8.1高层建筑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验

特久设计状况、短暂设计状况

中:o 结构重要性系数,对安全等级为一级的结构构件不 应小于1.1;对安全等级为二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 于1.0; S.一一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GB/T 42009-2022 滤波器用高压交流断路器,应符合本规程第5.6.1~ 5.6.4条的规定; R。一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YRE一一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8.2抗震设计时,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 表3.8.2采用:型钢混凝土构件和钢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 应按本规程第12.1.7条的规定采用。当仅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合时,各类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均应取为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