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2-2004.pdf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2-2004.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1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59885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2-2004.pdf

2.2.4计算系数及其他

效率系数; 考虑无粘结预应力筋壁每米长度局部偏差的 K一 摩擦系数; 从 摩擦系数; Ps 非预应力钢筋配筋率; 6一一考虑荷载长期作用对挠度增大的影响系数; Octk,limctq,lim 荷载标准组合、准永久组合下的混凝土拉应力 限值。

效率系数; 考虑无粘结预应力筋壁每米长度局部偏差的 K一 摩擦系数; 从 摩擦系数; O 非预应力钢筋配筋率; 6一一考虑荷载长期作用对挠度增大的影响系数; ctq,lim 荷载标准组合、准永久组合下的混凝土拉应力 限值,

3.1.1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对于板不 应低于C30,对于梁及其他构件不应低于C40。 3.1.2制作无粘结预应力筋宜选用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DB33T 884-2013 社区档案管理规范,其 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的规 定。常用钢绞线的主要力学性能应按表3.1.2采用

表3.1.2常用预应力钢绞线的主要力学性能

注:经供需双方同意也可采用表3.1.2所列规格及强度级别以外的预应力钢绞 制作无粘结预应力筋。

3.1.3钢绞线弹性模量E。应按1.95×10N/mm²采用;·必要时 钢绞线可采用实测的弹性模量。 3.1.4无粘结预应力筋用的钢绞线不应有死弯,当有死弯时应 切断;无粘结预应力筋中的每根钢丝应是通长的,可保留生产工 艺拉拔前的焊接头。 左工灶

3.2.2无粘结预应力筋外包层材料,应采用高密度聚乙烯,

3.2.2无粘结预应力筋外包层材料,应采用高密度聚乙烯,严 禁使用聚氯乙烯。其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一20~+70℃温度范围内,低温不脆化,高温化学稳 定性好; 2必须具有足够的韧性、抗破损性; 3对周围材料(如混凝土、钢材)无侵蚀作用; 4防水性好。 3.2.3无粘结预应力筋涂料层应采用专用防腐油脂,其性能应 符合下列要求: 1在-20~+70℃温度范围内,不流涧,不裂缝,不变脆 并有一定韧性; 2使用期内,化学稳定性好; 3 对周围材料(如混凝土、钢材和外包材料)无侵蚀作用: 4 不透水,不吸湿,防水性好; 5 防腐性能好; 润滑性能好,摩阻力小。

na ≥ 0.95 Eapu ≥ 2.0%

a= 7pFpm tpmA

3.3.2无粘结预应力筋锚具的选用,应根据无粘结

3.3.2无粘结预应力筋锚具的选用,应根据无粘结预应筋的 品种,张拉力值及工程应用的环境类别选定。对常用的单根钢绞 线无粘结预应力筋,其张拉端宜采用夹片锚具,即圆套筒式或垫 板连体式夹片锚具;埋人式固定端宜采用挤压锚具或经预紧的垫 板连体式夹片锚具。 注:夹片具的夹片、锚环及连体锚具所采用的材料由预应力锚具体 系确定,但均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3.3.3夹片锚具系统张拉端可采用下列做法:

1圆套筒锚具构造由锚环、夹片、承压板、螺旋筋组成 (图3.3.3a),该锚具一般宜采用凹进混凝土表面布置,当采用凸 出混凝土表面布置时,应符合本规程第4.2.6条的有关规定; 2采用垫板连体式夹片锚具凹进混凝土表面时,其构造由 连体锚板、夹片、穴模、密封连接件及螺母、螺旋筋等组成(图 3.3.3b)

图3.3.3张拉端钳固系统构造

(a)圆套简锚具;(b)垫板连体式锚具 一夹片;2一锚环;3一承压板;4一螺旋筋;5一无粘结预应力筋;6一穴模; 7一连体锚板:8一塑料保护套:9一密封连接件及螺母;10—模板

3.3.4当锚具系统固定端理设在结构构件混凝土中时,可采用 下列做法: 1挤压锚具的构造由挤压锚具、承压板和螺旋筋组成(本 规程图4.2.4a)。挤压锚具应将套筒等组装在钢绞线端部经专用 设备挤压而成,挤压锚具与承压板的连接应牢固; 2垫板连体式夹片锚具的构造由连体锚板、夹片与螺旋筋 等组成(本规程图4.2.4b)。该锚具应预先用专用紧楔器以不低 于75%预应力筋张拉力的顶紧力使夹片预紧,并安装带螺母外 盖。

3.3.5对夹片锚具系统,张拉端锚具变形和

可按下列规定采用:有顶压时取5mm,无顶压时取6~8m 具变形和预应力筋内缩值也可根据实测数据确定;单根无 应力筋在构件端面上的水平和竖向排列最小间距不宜小于

具变形和预应力筋内缩值也可根据实测数据确定;单根无粘结预 应力筋在构件端面上的水平和竖向排列最小间距不宜小于60mm。 3.3.6无粘结预应力筋锚具系统应按设计图纸的要求选用,其 锚固性能的质量检验和合格验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预应力筋 用锚具、夹具和莲接器》GB/T1437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 量验收规范》GB50204及《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 用技术规程》JGI85 的规定。

固性能的质量检验和合格验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预应力 锚具、夹具和莲接器》GB/T1437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 验收规范》GB50204及《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 技术规程》JGJ85的规定。

4设计与施工的基本规定

4.1.1无粘结预应刀混凝王结构构件,除应根据使用条件进行 承载力计算及变形、抗裂、裂缝宽度和应力验算外,尚应按具体 情况对施工阶段进行验算。 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士结构设计,应按照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荷载效应组合,并计入预应力荷载效应 确定。对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当预应力效应对结构有利时,预应 力分项系数应取1.0;不利时应取1.2。对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预应力分项系数应取1.0。 4.1.2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正截面的裂缝控制应符合 下列规定: 1一级:产格要求不出现裂缝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按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计算时,构件受拉边缘混凝土不应产生拉应 力(表4.1.2); 2二级:一般要求不出现裂缝的构件,按荷载效应标准组 合及按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计算时,根据结构和环境类别构件受 拉边缘混凝土的拉应力应符合表4.1.2的规定; 3三级:允许出现裂缝的构件,按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并考 虑长期作用影响计算时,构件的最大裂缝宽度不应超过表4.1.2 规定的最大裂缝觉度限值。 在做初步设计时,按表4.1.2所规定的裂缝控制等级要求, 可采用本规程附录A名义拉应力方法估算受拉区纵向无粘结预 应力筋的截面面积。

4.1.3当无粘结预应力筋长

当筋长超过60m时,宜采取分段张拉和锚固。 注:当有可靠的设计依据和工程经验时,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长度可不 受此限制

表4.1.2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裂缝控 混凝士拉应力限值及最大裂缝宽度限值

注:1一类、二类及三类环境类别的分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 计规范》GB50010第三章有关规定; 2表中规定的裂缝控制等级,混凝士拉应力限值和最大裂缝宽度限值仅适 用于正截面的验算,斜截面的裂缝控制验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 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 3若施加预应力仅为了减小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裂缝宽度或满足构件的充许 挠度限值时,可不受本表的限制; 4表中的混凝土拉应力限值及最大裂缝宽度限值仅用于验算荷载作用引起 的混凝土拉应力及最大裂缝宽度。

注:1一类、二类及三类环境类别的分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 计规范》GB50010第三章有关规定; 2表中规定的裂缝控制等级,混凝士拉应力限值和最大裂缝宽度限值仅适 用于正截面的验算,斜截面的裂缝控制验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 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 3若施加预应力仅为了减小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裂缝宽度或满足构件的充许 挠度限值时,可不受本表的限制; 4表中的混凝土拉应力限值及最大裂缝宽度限值仅用于验算荷载作用引起 的混凝土拉应力及最大裂缝宽度。

4.1.4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应具有整体稳定性,结构的局 部破坏不应导致大范围倒塌。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单向多跨连 续梁、板,在设计中宜将无粘结预应力筋分段锚固,或增设中间 锚固点。 4.1.5直接承受动力荷载并需进行疲劳验算的无粘结预应力混 K芯

注:如耐火等级较高,当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能满足表列要求时,应使用防火涂 料。

4.2.3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中不得掺用氯盐。 在混凝土施工中,包括外加剂在内的混凝土或砂浆各组成材料 中,氯离子总含量以水泥用量的百分率计,不得超过0.06%。

4.2.3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中不得掺用

.2.4在预应力筋全长工及锚具与连接套管的连接部位,外

材料均应连续、封闭且能防水。在一类、二类及三类环境条件 下,锚固区的保护措施应符合第4.2.5条及第4.2.6条的有关规 定;对处于二类、三类环境条件下的无粘结预应力锚固系统,尚 应符合第4.2.7条的规定(图4.2.4)。

4.2.5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完毕后,应及时对锚固区进行保护。 当锚具采用凹进混凝土表面布置时,宜先切除外露无粘结预应力 筋多余长度,在夹片及无粘结预应力筋端头外露部分应涂专用防 腐油脂或环氧树脂,并罩帽盖进行封闭,该防护帽与锚具应可靠 连接;然后应采用后浇微膨胀混凝土或专用密封砂浆进行封闭。 4.2.6错固区也可用后浇的钢筋混凝土外包圈梁进行封闭,但

4.2.5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完毕后,应及时对锚固区进行保护。

4.2.6锚固区也可用后浇的钢筋混凝土外包圈梁进

外包圈梁不宜突出在外墙面以外。当锚具凸出混凝土表面布置 时,锚具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外露预应力筋的 昆凝土保护层厚度要求:处于一类室内正常环境时,不应小于 30mm;处于二类、三类易受腐蚀环境时,不应小于50mm。 对不能使用混凝士或砂浆包裹层的部位,应对无粘结预应力 筋的锚具全部涂以与无粘结预应力筋涂料层相同的防腐油脂,并 用具有可靠防腐和防火性能的保护罩将锚具全部密闭。 4.2.7对处于二类、三类环境条件下的无粘结预应力锚固系统 应采用连续封闭的防腐蚀体系,并符合下列规定: 1锚固端应为预应力钢材提供全封闭防水设计: 2无粘结预应力筋与锚具部件的连接及其他部件间的连接 应采用密封装置或采取封闭措施,使无粘结预应力锚固系统处于 全封闭保护状态: 3连接部位在10kPa静水压力(约1.0m水头)下应保持不 透水; 4如设计对无粘结预应力筋与锚具系统有电绝缘防腐蚀要 求,可采用塑料等绝缘材料对锚具系统进行表面处理,以形成整 体电绝缘。

4.2.8本规程中对材料及设计施工质量有具体限值或充许偏差

5.1.1一般民用建筑采用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板结构,其 跨高比可按表5.1.1 的规定采用。

5.1.1一般民用建筑采用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板结构,其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士梁板结构的

筑,平衡荷载值可取恒载标准值或恒载标准值加不超过50

建筑,平衡荷载值可取恒载标准值或恒载标准值加

的活荷载标准值。柱网尺寸各向不等时,平衡荷载值各向可取不 同值。 由预加应力对结构产生的内力和变形,可用等效荷载法进行 计算。

pe = Ocon OL

式中αcon——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控制应力; αln一一第n项预应力损失值。 预应力损失值应取下列五项: 张拉端锚具变形和无粘结预应力筋内缩u; 2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摩擦α12; 3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应力松弛l4; 4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 i5; 5采用分批张拉时,张拉后批无粘结预应力筋所产生的混 凝士弹性压缩损失。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总损失设计取值不应小于80N/mm?

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cu(N/mm²)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α一张拉端锚具变形和无粘结预应力筋内缩值(mm), 按本规程第3.3.5条采用; l一张拉端至锚固端之间的距离(mm); E一无粘结预应力筋弹性模量(N/mm²)。 5.1.5无粘结预应力曲线筋或折线筋由于锚具变形和预应力筋 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值611,应根据无粘结预应力曲线筋或折 线筋与护套壁之间反向摩擦影响长度范围内的无粘结预应力 筋变形值等手锚具变形和预应力筋内缩值的条件确定,反向摩擦 系数可按本规程表5.1.6中数值取用

常用束形的无粘结预应力筋在反向摩擦影响长度,范围内 的预应力损失值u可按本规程附录B计算。 注:当有可靠依据时,也可采用其他方法计算由于锚具变形和预应力 筋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值l10 5.1.6无粘结预应力筋与护套壁之间的摩擦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012 = Ocon ekx+ pug

α12 = (kcx + μ0)ocon

考虑无粘结预应力筋护套壁(每米)局部偏差对摩 擦的影响系数,按表5.1.6采用; 5.1.6采用; x一一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曲线长度(m),亦可近似取 曲线在纵轴上的投影长度; 一一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曲线部分切线夹角(rad)的总和。

图5.1.6预应力摩擦损失计算 1一张拉端:2一计算截面

表 5.1,6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摩擦系数

5.1.7低松弛级无粘结预应力筋由于应力松弛引起

5.1.7低松弛级无粘结预应力筋由于应力松弛引起的预应力损 失值α14(N/mm²)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7低松弛级无粘结预应力筋由于应力松弛引起的预应力

当 0con≤0.7fpk时

3当αcon≤0.5fpk时,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应力松弛损失值可 取为零。 5.1.8对一般情况,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受拉区和受压区纵 向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预应力损失值i5、αis(N/mm²)可按下列 公式计算:

35 + 280 %p f'cu 015= 1 + 15p d'pc 35 + 280 f'cu 0's = 1 + 15p

受拉区、受压区无粘结预应力舫合力点处混 疑土法向压应力; 施加预应力时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受拉区、受压区无粘结预应力筋和非预应力 钢筋的配筋率:=(Ap+A)/An,β’= (A+A)/An;对于对称配置预应力筋和非 预应力钢筋的构件,配筋率β、β应按钢筋

时,预应力损失值仅考虑混凝土预压前(第批)的损失6i1与 Qi2之和;pc、α值不得大于0.5f℃u;当αpc为拉应力时,公式

此时,应力设计值m尚应符合下列条件:

Opu = pe + Dop lo f.bhp

ape ≤ pu ≤ py

Ope 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无粘结预应力筋中的 有效预应力(N/mm²);

A 无粘结预应力筋中的应力增量(N/mm²); 50 综合配筋指标,不宜大于0.4; 1o 受弯构件计算跨度; 受弯构件截面高度; hp一无粘结预应力筋合力点至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 对翼缘位于受压区的T形、I形截面受弯构件,当受压区高 度大于翼缘高度时,综合配筋指标。可按下式计算:

此处,h为T形、1形截面受压区的翼缘高度;6为T形、1 形截面受压区的翼缘计算宽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 设计规范》GB50010有关规定执行。 5.1.12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结构,在进行正截面 受弯承载力计算及抗裂验算时,在弯矩设计值中次弯矩应参与组 合:在进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及抗裂验算时,在剪力设计值 中次剪力应参与组合。次弯矩、次剪力及其参与组合的计算应符 合下列规定: 1按弹性分析计算时,次弯矩M2宜按下列公式计算:

sk dcg Wmax = αcr 1.9c + 0.08 Es

筋,取 U;= 1.0。

5在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下,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士受弯构 可受拉钢筋等效应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As 受拉区纵向非预应力钢筋截面面积; A。 受拉区纵向无粘结预应力筋截面面积: Mk 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计算的弯矩值: M2 一 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士超静定结构构件中的次 弯矩,按本规程第5.1.12条的规定确定; Mcr 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开裂弯矩值; pc 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由预加力在抗裂验算边缘 产生的混凝士预压应力: Y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截面抵抗矩塑性影响系 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的有关规定热行。

Mk 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计算的弯矩,取计算区段 内的最大弯矩值; Mg 按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计算的弯矩,取计算区 段内的最大弯矩值: 6一一考虑荷载长期作用对挠度增大的影响系数,取 2.0; 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作用下受弯构件的短期刚度。

按本规程第5.1.17条的公式计算。 在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作用下,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 的短期刚度B。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西山件

按本规程第5.1.17条的公式计算。

1要求不出现裂缝的构件

2充许出现裂缝的构件

B= 0.85E.I0

式中Io一 一换算截面惯性矩; αE 无粘结预应力筋弹性模量与混凝士弹性模量的比 值; 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QNGB 0003S-2016 南阳市广寿保健品有限责任公司 乌梢蛇木瓜酒,取β=(Ap+A。)/(bho); 无粘结预应力筋配筋指标与综合配筋指标的比值

值; 入一一无粘结预应力筋配筋指标与综合配筋指标的比值 OpeAp 取入= peAp + f,As' Mcr一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开裂弯矩值; Y 受拉翼缘截面面积与腹板有效截面面积的比值; bfhf 受拉翼缘的宽度、高度: kcr一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的开裂弯矩 Mcr与弯矩Mk的比值,当ker>1.0时,取ker= 1.0。 注:对预压时预拉区出现裂缝的构件,B。应降低10%。

OpeA, 取入= fyAs

值,可用结构力学方法按刚度 E.I.进行计算,并应

力长期作用的影响,将计算求得的预加力反拱值乘以增大系数 2.0;在计算中,无粘结预应力筋中的应力应扣除全部预应力损 失。 对重要的或特殊的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长期反拱值,可 根据专门的试验分析确定或采用合理的收缩、徐变计算方法经分 析确定;对恒载较小的构件,应考虑反拱过大对使用的不利影 响。

天 对重要的或特殊的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长期反拱值,口 根据专门的试验分析确定或采用合理的收缩、徐变计算方法经分 析确定;对恒载较小的构件,应考虑反拱过大对使用的不利影 响。 5.1.19在设计中宜根据结构类型、预应力构件类别和工程经 验,采取下列措施减少柱和墙等药束构件对梁、板预加应力效果 的不利影响。 1将抗侧力构件布置在结构位移中心不动点附近:采用相 对细长的柔性柱子: 2板的长度超过60m时,可采用后浇带或临时施工缝对结 构分段施加预应力; 3将梁和支承柱之间的节点设计成在张拉过程中可产生无 约束滑动的滑动支座: 4当未能按上述措施考虑柱和墙对梁、板的侧向约束影响 时,在柱、墙中可配置附加钢筋承担约束作用产生的附加弯矩 司时应考虑约束作用对梁、板中有效预应力的影响。 5.1.20在无粘预应力混凝土现浇板、梁中,为防止由温度、 收缩应力产生的裂缝GB/T 6890-2012 锌粉,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范》GB50010有关要求适当配置温度、收缩及构造钢筋

5.2.1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受拉区非预应力纵向受力

5.2.1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受拉区非预应力纵向受力 钢筋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单向板非预应力纵向受力钢筋的截面面积A。应符合下式 规定: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