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11496-2016 模块化二次设备设计技术导则.pdf

Q/GDW 11496-2016 模块化二次设备设计技术导则.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Q/GDW 11496-2016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4.6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256959
VIP资源

Q/GDW 11496-2016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Q/GDW 11496-2016 模块化二次设备设计技术导则.pdf

通信模块宜包括光端机、PCM、调度总机等

蓄电池模块宜包括蓄电池组及相关附件

Q/GDW114962016

间隔层模块宜包括某一电压等级的单间隔或多间隔的保护、测控、计量等二次设备,具体原则如下: a)一个半断路器接线宜按串设置模块。 双母线接线宜按母线段设置模块。 c) 单母线接线宜按母线段设置模块。 d)对于就地布置的间隔层设备宜按间隔设置模块。 e)主变压器宜按变压器单元设置模块

过程层模块宜包含合并单元、智能终端、在线监测IED等GB/T 33051-2016 光学功能薄膜 表面硬化薄膜 硬化层厚度测定方法,宜按间隔设

模块宜采用标准的结构设计,综合考虑模块内功能单元数量、尺寸、柜内检修维护、柜体运输条 等,模块外观应整齐一致。

模块的外形尺寸及功能单元数量应结合运输、安装

模块应采用积木式结构,设置一个或多个模块标准接口,标准接口包含电气、通信、机械等多个方 面

模块的接口要求如下: 模块底部或顶部设置统一集中的对外接口,用于线缆进出。当线缆采用上进线方式时,模块项 部应预留安装二次桥架的标准接口。 b 模块与外部设备之间的连接宜采用预制光缆、预制电缆: 预制电缆连接器宜采用防水型室外连接器或分支器结构,具备高强度金属外壳或金属套管保 护,带拖电孔,结构紧凑; d) 对于双重化配置的保护,模块内配线及与外部快速插头均应独立配置

6.5模块内部安装与走线要求

Q/GDW114962016

模块的内部安装与走线要求如下: 模块应根据线路路径及铺设顺序预先规划合理的模块内布线方案,有效利用线缆收纳设备,合 理收纳线缆余长,满足模块内布线整洁美观、模块内布线分区清楚、线缆标识明晰的要求,便 于运行维护; 模块应根据内部空间的具体情况来布置连接器插座,针数较多的连接器一般布置在模块的底部 或顶部,以确保模块内整体布线美观及安装布线顺利; C 模块内布线应充分考虑电缆弯曲半径要求,结合连接器插座安装位置、电缆出线方式等在模块 内合理布置支架以实现对预制电缆的支撑与固定、

6.6模块接地及抗干扰要求

模块的接地与抗干扰要求如下: a)模块及其内部功能单元在站内完成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 b)功能单元与模块内部应采用铜排接地; c)模块的接地系统应符合GB50065的要求。

7功能单元主要技术要求

功能单元应适应模块的应用目的和要求,功能完整、齐全。功能单元应相互独立,各自具备一套完 整的处理功能,且功能相对独立,重复度最小。功能单元应合理地安装布置于模块内,功能特点清楚、 罗辑清晰、设计合理,功能单元具有以下特征: a)单一类型功能单元应具备完整、独立、合理的功能; b)各功能单元应有统一的标准化接口与其他单元互联; c)不同功能单元外型尺寸应采用标准化模数设计,具有互换性; d)不同数量和功能单元的组合可形成不同规模的模块

功能单元宽度宜为标准19英寸或19/2英寸, 高度宜为1U、2U、4U或6U,不同功能、外形尺寸 同的功能单元可实现互换,更换任何一个功能单元时, 不影响其它模块的正常运行

功能单元的安装要求如下: )功能单元采用积木式设计,可通过标准件安装于模块本体上,尽量不用或少用紧固件,装拆方 可实现带电更换,即插即用; )功能单元的布置要求应符合DL/T5136。

功能单元的接口要求如下: a)功能单元宜通过标准件,实现功能单元与模块在电气、通信及机械方面的连接,并支持功能单 元的在线更换; 功能单元间网络通信宜采用DL/T860协议

D/GDW11496201I

功能单元的供电宜以模块为单位统一考虑: a)交流电压:220V; b)直流电压:110V/220V c)UPS电压:AC220V; d) 额定频率:50Hz; e) 工作电源:间隔层设备(包括网络设备)采用DC110/220V:站控层设备采用AC220VUPS电源。

8.1110kV户外变电站模块布置

模块布置方案如下: a)全站宜设置一个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站控层模块、交直流电源模块、通信模块、蓄电池模 块、110kV间隔层模块、主变间隔层模块均布置于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 b)35kV(10kV)间隔层模块宜就地布置于开关柜二次小室; c)过程层模块宜就地布置于智能控制柜。

8.2110kV户内变电站模块布置

模块布置方案如下: a) 站控层模块、交直流电源模块、通信模块应布置于二次设备室; b) 蓄电池模块可布置于蓄电池室; c) 110kV间隔层模块宜就地布置于智能控制柜; d) 35kV(10kV)间隔层模块宜就地布置于开关柜二次小室; e) 主变间隔层模块宜就地布置于智能控制柜; f) 过程层模块宜就地布置于智能控制柜。

8.3220kV户外变电站模块布置

模块布置方案如下: a) 站控层模块、交直流电源模块、通信模块宜布置于二次设备室 b) 蓄电池模块应布置于蓄电池室: c) 220kV间隔层模块宜就地布置于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 d) 110kV间隔层模块宜就地布置于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 e) 35kV(10kV)间隔层模块宜就地布置于开关柜二次小室; f 主变间隔层模块宜布置于二次设备室; 过程层模块宜就地布置于智能控制柜。

8.4220kV户内变电站模块布置

模块布置方案如下: a)站控层模块、交直流电源模块、通信模块应布置于二次设备室; b 蓄电池模块应布置于蓄电池室; 220kV间隔层模块宜就地布置于智能控制柜; d)110kV间隔层模块宜就地布置于智能控制柜:

Q/GDW114962016

Q/GDW114962016

e)35kV(10kV)间隔层模块宜就地布置于开关柜二次小室; f)主变间隔层模块宜布置于二次设备室; g)过程层模块宜就地布置于智能控制柜。

8.5330kV变电站模块布置

模块布置方案如下: a) 站控层模块、交直流电源模块、通信模块应布置于二次设备室: b) 蓄电池模块应布置于蓄电池室; 330kV间隔层模块宜就地布置于装配式建筑物,也可布置于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 d) 110kV间隔层模块宜就地布置于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 e) 主变及无功间隔层模块宜布置于二次设备室; f)过程层模块宜就地布置于智能控制柜

3.6500kV变电站模块布置

模块布置方案如下: 站控层模块、交直流电源模块、通信模块应布置于二次设备室; b) 蓄电池模块应布置于蓄电池室: 500kV间隔层模块宜就地布置于装配式建筑物,也可布置于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 220kV间隔层模块宜就地布置于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 主变及无功间隔层模块宜布置于二次设备室; 过程层模块宜就地布置智能控制柜

3.7750kV变电站模块布置

模块布置方案如下: a)站控层模块、交直流电源模块、通信模块应布置于二次设备室: b) 蓄电池模块应布置于蓄电池室: 750kV间隔层模块宜就地布置于装配式建筑物,也可布置于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 d 330kV(220kV)间隔层模块宜就地布置于装配式建筑物,也可布置于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 e 主变及无功间隔层模块宜布置于二次设备室; 过程层模块宜就地布置于智能控制柜。

9.1模块可实现拆分运输,现场组装。 9.2配备模块公路运输车辆时,应考虑所运输模块的规格尺寸和额定总质量对车辆的要求,选择公路 运输车辆。 9.3模块应可靠固定在运输车上,固定及拆卸方式应快速简便。 9.4模块应直立放置固定,不应倒置、侧放

D/GDW11496201G

模块化二次设备技术规范

Q/GDW114962016

编制主要原则. 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 4主要工作过程.. 标准结构和内容.. 条文说明

D/GDW11496201

D/GDW114962016

本标准依据《国家电网公司关于下达2015年度公司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家电网科 (2015)4号)的要求编写。 本标准编制背景:公司创新变电站工程建设模式,开展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大力推行“标准化 设计、模块化建设”,全面提升电网建设能力,创新提出采用模块化二次设备,同步开展技术研究和标 准编制,实现整套二次设备由厂家集成,最大化实现工厂化加工,减少现场二次接线,减少设计、施工、 调试工作量,简化检修维护工作,缩短建设周期。 本标准编制主要目的用于指导模块化智能变电站的设计,使公司系统内智能变电站模块化二次设备 设计制造、设备采购等工作有所遵循。

为适应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新的要求,认真总结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建设新的实践经验,充分总结 及收国家电网公司首批投产的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试点工程模块化二次设备设计、制造、施工和运行 经验,以及通用设计等公司标准化成果 本标准项目计划名称为“预制式二次组合设备技术规范”,因预制式二次组合设备包含范围不准确, 并且标准描述的内容为设备的设计原则,为贴近实际运用,经编写组与专家商定,更名为“模块化二次 设备设计技术导则”

3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

本标准与相关技术领域的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保持一致。 本标准不涉及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使用问题。 本标准主要参考文献: GB30155 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 GB50217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DL/T 720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柜、屏通用技术条件 DL/T5218 220kV~750kV变电站设计技术规程 DL/T5457 变电站建筑结构设计技术规程 Q/GDW 11152 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技术导则 Q/GDW11154 智能变电站预制电缆技术规范 Q/GDW11155 智能变电站预制光缆技术规范

2015年3月初,项目启动,成立了标准编写组。 2015年3月底,完成标准大纲编写,组织召开大纲研讨会,确定了标准大纲。 2015年4月,对各装配式变电站工程以及生产厂家进行调研,开展模块化二次设备技术专项研究, 同时吸取了有关专家的意见,编制《模块化二次设备设计技术导则》的初稿

2015年3月初,项目启动,成立了标准编写组, 2015年3月底DB37T 3964-2020 大型浮顶储罐安全技术规程,完成标准大纲编写,组织召开大纲研讨会,确定了标准大纲。 2015年4月,对各装配式变电站工程以及生产厂家进行调研,开展模块化二次设备技术专项研务 同时吸取了有关专家的意见,编制《模块化二次设备设计技术导则》的初稿

Q/GDW114962016

2015年7月,在北京召开会议对《模块化二次设备设计技术导则》初稿进行了审查,修改后形 成征求意见稿。 2015年9月,结合重点技术专项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在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形成 送审稿。 2015年11月13日,公司工程建设技术标准专业工作组组织召开了标准审查会,会议听取了标准 编写组汇报,经认真讨论,形成了审查意见,审查结论为一致同意修改后报批。 2015年11月底,编写组按审查专家意见对送审稿进行修改,形成报批稿。

本标准接照《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标准管理办法》(国家电网企管(2014)455号文)的要求编写。 本标准主题章分为6章,对模块化二次设备的基本技术条件、模块划分与布置、主要技术要求等内 容进行编制。第4章对模块化二次设备的设计理念进行了描述;第5章对站内二次设备模块划分做了细化, 对站内典型模块进行描述;第6章对模块的主要技术要求进行了规定;第7章对功能单元的主要技术要求 进行了规定:第8章对不同电压等级不同形式变电站的模块化二次设备的布置方案进行细化;第9章为对 莫块化二次设备运输和安装要求进行规定。6个主题章是逐步推进关系,第4章规定了第5章、第6章、第 章、第8章、第9章的指导原则,第5章在第4章总则的要求下规定了模块划分原则与典型模块,第6章根 第5章的划分原则规定了模块的主要技术要求,第7章根据第6章模块要求的基础上规定了模块内功能 单元的主要技术要求。第8章结合第5~7章制定了模块化二次设备的布置方案。第9章根据第8章的布置方 案规定了模块的运输和安装要求

本标准第3章中,为了查阅方便和执行标准条文时能正确理解相关的专业名称术语,列出了模块化 二次设备所涉及的主要专业术语及其解释。为了使术语的解释尽量标准化、规范化,本章所列术语的解 释尽量引自已有的标准、规程或词典;对于新的术语,尽量以简洁易懂的语言方式定义。 本标准第3.2条中功能单元主要包括保护、测控、故障录波、网络分析仪、同步时钟、服务器、交 换机、辅助控制设备、交直流馈线单元、交流ATS、直流充电模块、DC/DC模块、数据网设备、二次 安防设备、光端机、PCM等。 本标准第5.1.1条中各模块在工厂内完整组装和调试,每个模块整体运输和安装,出厂后不再拆解。 到现场后成不同模块之间的联结和调试,解决传统建设模式存在的现场施工量大、施工周期长、建设质 量难以掌控、二次设备接线工作量大的问题。 本标准第5.1.2条中模块化二次设备的模块划分体现“安全性、独立性、适应性、灵活性、通用性、 先进性、经济性”相协调统一的原则,对二次设备按功能分区,以模块为单位布局。各模块服务对象清 晰,根据内部二次设备的具体功能再划分子模块。 本标准第5.1.3条中变电站可根据功能设置站控层模块、交直流电源模块、通信模块、蓄电池模块、 各电压等级间隔层模块及过程层模块等(放编制说明)。也可结合变电站具体建设规模、布置方式等进 行选择调整组合。 本标准第5.2条中各电压等级间隔层模块宜就地布置,节省电缆,对于环境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可 布置于就地继电器室或二次设备室 本标准第6.3条中积未式模块按标准规格成批制造,降低造价,便于设计和施工。施工时,如搭积 木玩具一样,将模块组装在相应的位置上

Q/GDW114962016

本标准第6.3条中无缝拼接是指多个模块之间拼接缝隙非常小,可忽略不计。 本标准第6.3条中模块电气方面拼接是指将多个模块的装置电源、外部强弱电开入等电气接口进行 整合;模块网络方面拼接包括以太网、现场总线等网络通信方式进行整合;模块机械方面拼接是指模块 的安装、固定以及模块拼接部位的密封性处理等。 本标准第6.5条中对于端子排,可自上而下布置于柜内左右两侧或自左而右布置于上下两侧。对于 页制电缆插座端,可设置固定钢板,钢板面向柜门横向布置于柜内中间空档位置。板上根据插座端数量 及大小留孔。插座端在孔上固定,外接预制电缆头一侧朝向柜门,另一侧朝内用于与柜内设备连接。若 由于某些预制电缆接头是直接下出线形式,可能会存在上、下预制电缆与插座抵碰的情况TICW 06-2009 计算机与仪表电缆,则插座板上 各插座孔横向布置不超过两排,且两排孔位应上下错开。若插座端较多,柜内可设多块插座钢板,相邻 的两钢板可上下布置并在柜深方向上错开。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