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建筑2009版.pdf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建筑2009版.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0.9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56492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建筑2009版.pdf

·8·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

2.6.4绿化带宽度降低噪声效果

2.6.5居住区住宅建筑应避免视线干扰,有效保障私密性,窗对窗、窗对阳台防视线千扰距离不宜小 于18m。 2.6.6住宅区应避免光污染,无霓虹灯和强烈灯光广告SY/T 5244-2014 钻井液循环管汇,并能有效防止镜面玻璃幕墙等产生的光污 染。

竖向设计是为了满足道路交通、场地排水、建筑布置和维护、改善环境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 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和改造所进行的,以确定场地坡度和控制高程、平衡土石方等内容为主的专项技 术设计。在干旱、贫水地区,竖向设计应做到使雨水就地渗入地下,或使雨水便于收集储存和利用。 在降雨量大、洪涝多发地区,为减少排放至江、河、湖、海的雨水量,竖向设计可考虑雨水就地收集 利用

3.1.1竖向设计的内容包括:

1制定利用与改造地形的方案,合理选择、设计场地的地面形式; 2 确定场地坡度、控制点高程、地面形式; 3 合理利用或排除地面雨水的方案; 4 合理组织场地的土石方工程和防护工程; 配合道路设计、环境设计,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与要求。 3.1.2 竖向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减少土石方、挡土墙、护坡和建筑基础工程量,减少对土壤的冲刷; 2 各项工程建设场地的高程要求以及工程管线适宜的埋设深度; 3 场地地面排水及防洪、排涝的要求; 4车行、人行及无障碍设计的技术要求; 5场地设计高程与周围相应的现状高程(如周围的城市道路标高、市政管线接口标高等)及规划 控制高程之间,有合理的衔接; 6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建筑物与场地之间(包括建筑散水、硬质和软质场地),建筑物与道路 停车场、广场之间有合理的关系; 7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建设场地及周围场地的环境景观。 3.1.3场地竖向设计的原则。 1采用统一的坐标和高程系统,对起控制作用的城市坐标及高程不得任意改动,水准高程系统换 算应符合表3.1.3的规定

3.1.2竖向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表 3. 1. 3 高程系统换算 (m)

·10·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

3.2各类场地的适用坡度

3.2.1场地的地面形式,依据不同的自然地形坡度,可分别处理成平坡式、台地式和混合式。 1场地的地面坡度不宜小于0.2%。 2当自然地形坡度小于5%时,应采用平坡式布置。 3当地面坡度大于8%时,宜采用台地式,台地的高度宜为1.5~3.0m,台地之间应设挡土增 护坡连接。 4采用混合式布置时,台地的划分应与场地的功能和使用性质相协调。 3.2.2各种场地的设计坡度应符合表322的航宝

表3.2.2各种场地设计坡度

的地面排水坡度,不宜小于0.2%;坡度小于0.2%时,宜采用多坡向或特殊措方

.3山地地形各类坡度的划分及与之相应的竖向设计处理

3.3.1结合地形特点,合理加以利用。配合建筑群体布置和单体设计,控制合理的场地坡度。同时 应少开挖土石方,做好场地的护坡及挡土墙。 3.3.2山地地形坡度划分及利用见表3.3.2

表3.3.2山地地形坡度利用

3.3.3山地建筑处理手法与坡度的关系见表3.3.3

3.3.3山地建筑处理手法与坡度的关系见表3.3.3。

3.3.3山地建筑处理手法与坡度关系

·12·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

竖向设计·13·续表3.3.3处理与坡度的关系简图说明及举例手法掉层对坡度的适应范围与掉层高度H、进深b及竖向布置有关。左图为当掉层高度在2.7~3.3m房20之间时的建筑进深与地形坡度之掉间的变化关系。当掉层高度为二卡深3m,进深为9.6m时,其适应坡度8061/2677范围为31%~60%。当掉层高度(m)下H=2.7m306090H=3.0m在2.7~3.3m之间,进深为9.6m层坡度(%)上H=3.3m和13.2m时,其适应坡度范围分别为29%~70%和21%~52%。但当坡度大于45%时,易产生过高的室内堡坎。错迭的高差等于建筑的层高,一般在2.7~3.3m之间,错迭法的水平距离可以根据平面布局及房错屋结构情况任意调整,故适应坡限进较宽。左图为当层高H为一定时,深6错迭的水平距离6与适应坡度之间(m)20H=2.7m20406080H=3.0m的变化关系。当层高为2.7~3.3m100120坡度(%)H=3.3m时,水平错动距离为3~6m,则其适应坡度分别为46%~90%和55%~110%。但当坡度太陡时,易造成道路及环境工程的困难。3.3.4山地可采用边沟或排(截)水明沟组织场地地面雨水排除。3.4土地平整及土石方量计算3.4.1土地平整应根据场地的适合坡度和确定的地面形式进行。3.4.2应本着满足使用要求、节省土石方和防护工程量的原则,确定平整方案。3.4.3土石方平衡应遵循“就近合理平衡”的原则,根据建设时序,分工程、分阶段地充分利用周围有利的取土和弃土条件进行平衡。3.4.4土地平整工程应按表3.4.4的规定,列出主要指标进行土石方量计算。表3.4.4土石方量计算表项目单 位数量备注挖方土石方工程量填方m3总量余方m土石方平衡余缺量缺方m3

14·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

3.5各类土壤土石方量的换算系数(自然状态、压实状态)

内土壤,经开挖、回填、压实,其体积会发生变化。土石方量计算须依据不同的 表3.5.0。

各类土壤土石方自然、压实状态换算系楼

3.6.1竖向设计标注的标高宜为绝对标高,或设计等高线如标注相对标高,则应注明相对标高与绝对 标高的换算关系。 3.6.2建筑物、构筑物、铁路、道路、管沟等应标注下列部位的标高: 1 建筑物室内地坪,标注建筑图中±0.00处的标高,对不同高度的地坪,分别标注其标高; 2 建筑物室外散水,标注建筑物四周转角处或对称两角处的室外地坪标高; 3 构筑物标注其有代表性的标高,并用文字注明标高所指的位置; 4 铁路标注轨顶标高; 5 道路标注路面中心或变坡点标高; 6 挡土墙标注墙顶和墙脚标高,路堤、边坡标注坡顶和坡脚标高,排水沟标注沟顶和沟底标高; 场地平整标注其控制位置标高,铺砌场地标注其铺砌面标高。 3.6.3 水系、水体的标高注法: 自然水系、水体应标注常年水位标高和水底标高。 2人工水系、水体应标注设计水面标高和设计水底标高。

4.1.1道路系统应有利于各类用地的功能分区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功能的合理布局,并有利于雨水 排泄,便于管线敷设。 4.1.2居住区道路系统应保障内外联系通畅、安全,避免迁回。便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物、垃 圾运输和居民小汽车通行。 4.1.3居住小区内道路应人车有序,主要道路至少有两个出入口(可以是两个方向也可是同一方向) 居住区因规模较大应有两个方向与外界道路相连接。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4.1.4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宜大于120m;基地内尽端道路大于35m应设置不小于12m×12m 的回车场。回车场型式见图4.1.4。

图4.1.4回车场型式(单位:m)

5距学校、公园、儿童及残疾人等使用的建筑出人口不小于20m。 6距城市道路立体交叉口的距离或其他特殊情况应由当地主管部门确定。 4.1.6人员密集建筑的基地道路设置的有关规定: 1电影院、剧场、文化娱乐中心、会堂、博览建筑、商业中心等人员密集建筑的基地,应至少一 面直接临城市道路,该城市道路应有足够的宽度,以保证人员疏散时不影响城市正常交通; 2基地沿城市道路的长度应按建筑规模或疏散人数确定,至少不小手基地周长的1/6; 3基地应至少有两个以上的不同方向通向城市道路的出入口,出入口处应进行无障碍设计:

·16·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

基地或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应避免直对城市主要干道交叉口: 5建筑物主要出入口前应有供人员集散的空地。

4.2.1消防车道宽度不应小于4m,穿过建筑物门洞时其净高不应小于4m。 4.2.2尽端式消防车道应设有不小于15m×15m的回车场。 4.2.3交 建筑物的封闭内院、高层建筑的内院或天井,当其短边长度超过24m时,宜设有进入内院的消 防车道,车道距高层建筑的外墙宜大于5m。 4.2.4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环形消防车道。当设环形车道有困难时,可沿高层建筑两个长边设置消防 车道。当建筑物的沿街长度超过150m或总长度超过220m时,应在适中位置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 道。 沿街建筑应设有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通道之间的距离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 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4.2.5大型民用建筑、超过3000座位体育馆、超过2000座位的会堂和超过3000m的展览馆等公共建 筑,宜设环形消防车道。 4.2.6消防车道下管道及暗沟应能承受消防车的压力。

居住区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见表4.3.1。

居住区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见表4.3.1

4.3基地内道路技术标准

表4.3.1道路纵坡控制坡度(%)

注:L为坡长(m)。

2基地机动车道与城市道路相接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且不应占用城市道路空间。 3在地形坡度较大的个别困难地段,道路纵坡不宜大于11%,其坡长不超过100m,路面应有防 骨措施。 4当地形高差较大基地内道路纵坡在10%以上,且坡长超过30m时,应在道路一侧设步行梯道 每段梯步不少于3级,梯道每升高1.2~1.5m宜设置休息平台,宽度不小于1.5m;梯道连续升高超过 5m时,除应设置休息平台,还应设置转折平台,其宽度不小于梯道宽度,并在坡道旁附设推行自行车 坡道。 5居住区各级道路的人行道应考虑无障碍设计,人行道纵坡不宜大于2.5%,在人行步道设台阶 应同时设轮椅坡道和扶手。

1机动车、非机动车道路横坡为1.5%~2.5%。 2人行道横坡为1.0%~2.0%

1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2小区级道路路面宽度6~9m,建筑控制线之间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 线的不小10m。 3组团级道路路面宽度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无供热 管线的区不小于8m。 4宅前路路面宽度不小于2.5m。 5在道路单侧或双侧设置人行道时,其宽度不宜小于1.5m。其他地段人行道宽度不宜小于 0.75mo 6基地内人行道路通行轮椅的坡道宽度不小于1.5m。居住区公共活动中心无障碍通道宽度为2.5m

4.3.8道路最小转弯半径

1道路最小转弯半径视道路等级及通行车辆不同 长8~9m)最小转弯半径为10m。 2满足消防车通行道路的最小转弯半径为12m。 4.3.9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最小距离见表4.3.9。

表4.3.9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最小距离(m)

注: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具道路 边缘指便道边线。

4.4.1商业步行区的道路应满足送货车、清扫车和消防车通行的要求,道路宽度可米用10~15m,具 间可配置小型广场。 4.4.2商业步行区的紧急安全疏散出口间隔距离不得大于160m。 4.4.3商业步行区距城市次干路的距离不宜大于200m,步行出口距公共交通站的距离不宜大于 100m。 4.4.4商业步行区附近应有相应规模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场、库,其距步行区进出口距离不宜大 于100m。 4.4.5商业步行区应进行无障碍设计。

4.4.5商业步行区应进行无障碍设

应合理利用地形,防止水土流失和塌方

78·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

路土十道设在平缓坡地或谷地,次干道可采取较大坡度,线型上采取迁回敷设或其他 特殊处理,以降低道路坡度; 3车行道与人行道分开设置自成系统 4居住区的一般道路应满足自行车行驶要求,自行车行驶坡度宜在3%以下,坡度达到3%时连续 行驶距离小于50m; 5山区可根据不同地形采取不同标高的道路横断面,以节约十石方(图4.5.1)

图4.5.1山区道路断面类型

5.1.1地面停车场地应平整、坚实、防滑,并满足排水要求,应有遮阳树木并宜以植草砖铺设。 5.1.2居住区内地面停车用地面积均以小型车计算,停车场宜设置在行车方便、不影响居民生活宁静 和不影响景观环境地段。 5.1.3机动车停车场用地面积按当量小汽车停车位数计算。停车场用地面积每个停车位为25~30m², 摩托车每个车位为2.5~2.7m。 5.1.4当量小汽车换算系数,见表5.1.4。

5.1.5停车场规模:少于等于50辆的停车场可设一个出入口,其宽度采用双车道;50~300辆的停车 场应设两个出入口;大于300辆的停车场出入口应分开设置,两个出入口之间的距离宜大于20m,其宽 度不小于7m。 5.1.6停车场车位宜分组布置,每组停车数量不宜超过50辆,组与组之间距离不小于6m。 5.1.7停车场出人口应符合行车视点要求,并应右转出入车道。 5.1.8住宅区内采用道路一侧停车时,停车带宽度不小于2.5m,路面宽度不小于7.5m。 5.1.9停车场坡度不应超过0.5%,以免发生溜滑。 5.1.10需设置残疾人停车位的停车场,应有明显指示标志;其位置应靠近建筑物出人口处;残疾人 停车位与相邻车位之间应留有轮椅通道,其宽度大于等于1.2m。 5.1.11机动车停车场设计参数,见表5.1.11。

表5.1.11机动车停车场设计参数

5.1.14机动车在停车场内的排列方式,见表5.1.14

5.1.14机动车在停车场内的排列方式,见表5.1.14。

1.14小型机动车推

22·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

5.2.1居住区内坡道式地下、半地下车库地面出入口位置与基 人行路网无交叉干扰。 5.2.2机动车停车库出入口的坡道终点面向城市道路时,与城市 平行城市道路或与城市道路斜交时,应后退基地的出入口不小于 5.2.3基地机动车出人口应有良好的视线,在距出入口边线内 7.5m以上不应有遮挡视线障碍物(图5.2.3)。 5.2.4在城市道路上设置的机动车出入口数,宜符合 下列要求: 当机动车停车数大于50辆、小于300辆时,出入口 LIC 不应超过2个; 当机动车停车数大于300辆、小于500辆时,出人 图 口不应超过3个;

5.2.1居住区内坡道式地下、半地下车库地面出入口位置与基地外部道路连接顺畅,与基地内车行 人行路网无交叉干扰。 5.2.2机动车停车库出入口的坡道终点面向城市道路时,与城市道路的规划红线距离不应小于7.5m 平行城市道路或与城市道路斜交时,应后退基地的出入口不小于5m。 5.2.3其地机动车出入口应有良好的视线,在距出入口边线内2m处作视点的120°范围内至边线外

图5.2.3汽车库出人口人的通视要求

当机动车停车数大于500辆时,出人口不应超过4个,并宜分别布置在不同的城市道路上。 5.2.5停车库出入口与城市人行过街天桥、地道、桥梁或隧道等引道口距离应大于50m。 5.2.6地下汽车库出入口坡道纵向坡度大于10%时,坡道上下端均应设缓坡。直线缓坡段的水平长度 不应小于3.6m,缓坡坡度应为坡道坡度的1/2;曲线缓坡段的水平长度不应小于2.4m,曲线半径不应 小于20m。见图5.2.6。

图5.2.6车道缓坡设置

5.2.7汽车库地面出入口的宽度,小型和微型车单车行驶时不宜小于3.50m,双车行驶时不宜小于 6.0m;大中型汽车单向行驶不应小于5m,双向行驶不小于7m。 5.2.8地下汽车库车出人地面的坡道端,应设置与坡道同宽的截流水沟和耐轮压的金属沟盖及闭合的 水槛。 5.2.9居住区内地下、半地下车库顶板宜考虑不小于0.6m厚的覆土层。

5.3.1 自行车停放每个车位按1.5~1.8m计算。 5.3.2大型自行车停车场和机动车停车场应分别布置,机动车与自行车交通不应交叉。 5.3.3 自行车停放宜分段设置,每段长度15~20m。每段应设1个出入口,其宽度不小于3m

图5.3.7自行车排列尺寸(m

24·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

6.1.1居住区室外活动场地和运动场地应与城市道路有5~10m隔离带,并为居民日常体育锻炼提供 方便,又不扰民。

6.1.1居住区室外活动场地和运动场地应与城市道路有5~10m隔离带,并为居民日常体育锻炼提供 方便,又不扰民。 6.1.2室外活动场地,需采用适宜的铺装材料,便于场地排水,宜采用渗水砖。 1 设置健身器材,供成年人健身活动场地应独立设置。 2 各类室外活动场地的铺装材料,应考虑防滑。 3 室外活动场地在入口通道处应进行无障碍设计。 6.1.3 室外运动场地应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 6.1.4 室外运动场地布置方向(以长轴为准)基本为南北向,根据地理纬度和主导风向可略偏南北 向,但不宜超过表6.1.4的规定

6.1.4室外运动场地布置方向(以长轴为准)基本为南北向,根据地理纬度和主导风向可略偏南北 向,但不宜超过表6.1.4的规定。

表6.1.4运动场长轴偏角(°)

6.2.1各类室外运动场占地面积见表6.2.1

6.2.1各类室外运动场占地面积见表6.2.1

6.2各类室外运动场占地面积

表6.2.1各类室外运动场占地面积

室外活动和运动场地·25·

26·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

7.1.1绿化景观环境设计是城市绿地系统和基地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土

7.1.1绿化景观环境设计是城市绿地系统和基地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土 质、水体、植被合理设置。 7.1.2各类民用建筑基地绿化景观环境设计应与建筑群体、区内道路、地下建筑物、构筑物、地下管 线设计进行综合考虑。 7.1.3根据所处地区的气候带、土壤类型、自然植被分布特点,绿化种植应以本地区植物配置为主 7.1.4绿化景观环境设计原则

1应有整体构思,结合建筑群体、地域文化,具有功能性、观赏性。 2注重景观环境设计的完整性。 1)人口空间,是与外部街区环境划分领域的空间,也是创造内部空间的起始点。 2)视觉驻留点,是视觉空间停留场所。 3)有连续性又富变化,景观设计成为历时性与同时性相结合的系列。 4)突出重点,景观设计应有主次,多以公共空间作为重点景观。 3各类公共活动空间入口应进行无障碍设计

7.2.1水景设计要点

1水景构成包括自然水景与人工水景; 2充分利用自然水体,加强沿岸防护,创造临水空间和设施; 3水景设计应考虑水体的安全措施,利用自然水系,应考虑最高洪水位、最高潮位,并依据所在 城市有关规定处理; 4水景供水宜采用循环水,可采用冷却水、中水处理水,减少用水量和能源消耗; 5 保证水质符合卫生及观感要求; 6水景设计应充分注重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变化对水景做相应处理; 7水景设计流水声或音乐喷泉要避免扰民

1)具有较大面积开阔平静的水面,如自然湖泊,可供划船的湖面最小面积为2.5ha,最小水深为0.7m 2)水体的进水口、排水口、溢水口和闸门的标高,应适应于水位、泄洪和清淤的要求。 3)硬底人工水体的近岸2.0m范围内水深不得大于0.7m。 2水池。 1)根据不同功能确定水池类别,确保循环、过滤等装置所需用地及空间,并注意隐蔽。 2)水池类型。 ①溢流池和倒影池。满池溢流,流速宜缓慢

绿化景观环境设计·27

②倒影池宜临近倒影景物主体,池体宜大。 ③戏水池。供儿童戏水,水深0.2~0.3m,池底宜粗糙防滑。 ④种植池。以水生植物造景,植物可分挺水植物(如荷花),适宜水深1.0m;浮水植物(如睡 莲),水深0.5~3.0m:漂浮植物(如浮萍),池深不限。种植池示意图见图7.2.2。

图7.2.2水生植物栽培池

28·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

3)旱喷泉。设置喷泉采用地面排水、喷水管道、喷头全部设在地下,省去水池结构部分,在北方 城市冬季较长,此种型式便于防冻和维护管理。 ①注意在喷泉喷洒范围内不宜设置道路,以免喷洒时影响交通。 ②旱喷泉的地面铺装应考防滑。 6涌泉。 1)涌泉。喷头在水下,水自下垂直向上涌出水面,水压不大,宜成组设置。

1)涌泉。喷头在水下,水自下垂直向上涌出水面,水压不大,宜成组设置 2)珠泉。水与气泡混合自下涌出

1)依据水池不同功能,设置水泵及循环系统、过滤装置,并采取防滑、安全等措施 2)水池进水口、溢水口、排水坑、泵坑过滤装置宜设置在池内较隐蔽的位置。 3)池体应采用防水及抗渗漏材料,并依据不同地区气温增加防冻措施。 4)为使池水清澈可用饰砖或不饱和聚酯树脂饰面,为表现水深时水池饰面做深色处理。 2护坡。 1)防止雨水冲刷水土流失,多采用混凝土或石砌,边坡一般为1:1或1:1.5,边坡有足够的透水 层,以防土壤自坡下流失。 2)硬底人工水体近岸2m范围内水深大于0.7m时应设护栏。 3)依据不同地区气温考虑护坡防冻措施

7.3环境小品设计要点

7.3.1环境小品具有分隔空间、观赏、休息、标志、使用等功能。各类小品造型设计应有特色,尺度 适宜,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7.3.2环境小品设计应与主体建筑设计风格协调一致,与绿化种植设计结合组织景观。 7.3.3 应保证结构牢固安全。 7.3.4 应便于清洁和维护。 7.3.5 环境小品的类型及设计要求见表7.3.5

GB/T 10188-2013 电子设备用固定电容器 第13部分:分规范 金属箔式聚丙烯膜介质直流固定电容器绿化景观环境设计·29

表7.3.5环境小品类型及设计要求

·30: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

7.4.1植物材料的分类

TCMSA 0027-2022 区域陆地碳汇评估技术指南1按植物的外部形态分类

绿化景观环境设计·31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