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CS 349:2013 一体化给水处理装置应用技术规程.pdf

CECS 349:2013 一体化给水处理装置应用技术规程.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9.1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254618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CECS 349:2013 一体化给水处理装置应用技术规程.pdf

4.1.1生活饮用水应选择水质良好、水量充沛、易于

4.1.2生活饮用水的供水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

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SN/T 1279-2011 入出境特殊物品处理规程1.7检测仪表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应保障水厂的运行方便、安 靠及劳动条件的改善。参与控制和管理的机电设备应设置工 有事故状态的检测装置。

4.1.7检测仪表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应保障水厂的运行方便

4.1.8一体化给水处理装置的进水管宜设置流量计;进、

宜设置在线浊度仪、pH值测量仪;生活饮用水出水宜设余氯检测 仪。

手动控制、半自动控制或自动控制

4.1.10控制系统应具备运行参数的越限报警和机电设备的故障 报警功能。

恒压供水等配套设备的控制可通过现场可编程控制器(PLC)子 或中央控制柜进行操作。 4.1.12一体化给水处理装置应设置排泥管、排空管、溢流管利 力冲洗设施等。

4.1.14沉淀池宜采用上向流斜管(斜板)沉淀池,澄清池宜采用 水力循环澄清池

4.1.17压力式一体化给水处理装置应设安全阀、排水阀、压力表 和检修孔。

4.2.1采用次氯酸钠预氧化处理工艺时,投加量与接触时间应通

4.2.1采用次氯酸钠预氧化处理工艺时,投加量与接触时间应 过试验确定,投加点宜为取水口附近。在进水泵前投加时,水泵 轮宜采用耐氯离子腐蚀的材质。

1高锰酸钟投加点宜设在一体化给水处理装置取水口;当在 水处理流程中投加时,先于其他水处理药剂投加的时间不宜少于 3min; 2 经过高锰酸钾预氧化的水必须通过滤池过滤; 3高锰酸钾预氧化的药剂用量应通过试验确定并精确控制 4高锰酸钾湿投溶液浓度宜为2%~4%

行国家标准《饮用水化学处理剂卫生安全性评价》GB/T172 规定。

淀试验结果或参照相似条件下的水厂运行经验等,经综合比 定。

4.3.3混凝剂宜采用液体投加方式。混凝剂的溶解和稀彩

加量的大小、混凝剂性质选用水力、机械或压缩空气等搅拌、 冬方式。

素确定,每日不宜超过2次。混凝剂投加量较小时,溶解池可美 投药池,投药池宜设置备用。

3.5混凝剂投配的溶液浓度宜为5%~20%(按固体重量计 )。

4.3.8混凝剂的储存量应按当地供应、运输等条件确定,宜

4.3.9混合宜选用管式静态混合器,其水头损失应在1.

4.3.10折板絮凝池的设计宜符合下列要求

1絮凝时间宜为12min~20min; 2絮凝过程中的流速应逐段降低,分段数不宜少于三段,各 段的流速可分别为: 第一段:0.35m/s~0.25m/s; 第二段:0.25m/s~0.15m/s; 第三段:0. 15m/s~0. 10m/s。

4.3.11:网格(栅条)絮凝池的设计宜符合下列要求: 1絮凝池宜设计成多格竖流式; 2絮凝时间宜为12min~20min,用于处理低温低浊水时,絮 凝时间可适当延长; 3絮凝池竖井平均流速、过网(过栅)和过孔流速应逐段递 减,分段宜为三段,其流速宜按表 4.3.11 采用

表4.3.11絮凝池各段流速(m/s

4.4沉淀、澄清和气浮

4.4.1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斜管(斜板)沉淀区液面负荷,应按相似条件下的运行经验 确定,宜采用5.0m²/(m²·h)~7.0m²/(m²·h);对于水库水宜 取下限; 2斜管内切圆直径宜为35mm~50mm,斜板板间距为 30mm~40mm,斜长宜为0.8m~1.0m,倾角宜为60° 3沉淀池的清水区保护高度不宜小于1.0m,底部配水区高 度不宜小于1.5m。

4.4.2水力循环澄清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水力循环登滑池的设计应合 下列安求: 清水区的液面负荷,应按相似条件下的运行经验确定,可

清水区的液面负荷,应按相似条件下的运行经验

采用2.5m/(m²:h)~3.2m/(m²:h);当原水为低温低浊时, 应取下限; 2泥渣回流量可为进水量的2倍~4倍,原水浊度高时宜取 下限; 3清水区高度宜为2m~3m,超高宜为0.3m; 4第二絮凝室有效高度,宜为3m~4m; 5喷嘴直径与喉管直径之比可为1:3~1:4,喷嘴流速可为 6m/s9m/s,喷嘴水头损失可为2m~5m,喉管流速可为2.0m/s~ 3. 0m/s; 6第一絮凝室出口流速宜为50mm/s~80mm/s,第二絮凝 室进口流速宜为40mm/s~50mm/s; 7水在池中的总停留时间宜为1.0h~1.5h。第一絮凝室为 15s~30s,第二絮凝室为80s~100s; 8斜壁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应小于45°; 9为适应原水水质变化,应有专用设施调节喷嘴与喉管进口 的间距,

.3气浮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

1接触室的上升流速宜为10mm/s~20mm/s;分离室的向下流 速宜为1.5mm/s~2.0mm/s,即分离室液面负荷为5.4m²/m²·h~ 7.2m3/m².h; 2气浮池的有效水深宜为2.0m~2.5m; 3溶气罐的压力及回流比,应根据原水气浮试验情况或参照 相似条件下的运行经验确定,溶气压力宜为0.2MPa~0.4MPa: 回流比宜为5%~10%; 4溶气释放器的型号及个数应根据单个释放器在选定压力 下的出流量及作用范围确定; 5压力溶气罐的总高度可采用2.5m~3.0m,罐内需装填料时, 其高度宜为1.0m1.5m;罐的截面水力负荷可采用100m²/(m²·h)~

[50m²/(m² : h) ;

6气浮池宜采用刮渣机排渣,其行车速度不宜大于5m/min

洗或检修情况下的强制滤速校核。 4.5.3当为生活饮用水时,滤池的出水浊度应小于或等于0.8NTU。 4.5.4滤料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抗蚀性能,可采用石英砂、 无烟煤和锰砂等。单层石英砂及双层滤料滤池的滤料层厚度L 与有效粒径d10之比应大于1000 4.5.5滤池均采用小阻力配水系统。小阻力配水系统孔眼总面 积与滤池面积之比宜为1.25%~2.0%。当设计为单水反冲洗 时,应采用滤板加短柄滤头配水;设计为气水联合反冲洗时,应采 用滤板加长柄滤头配水配气。 4.5.6滤池应设进水管、出水管、冲洗水管和排水管,每种管道上 应设控制阀,进水管流速宜为0.8m/s~1.2m/s,出水管流速宜为 1.0m/s~1.5m/s,冲洗水管流速宜为2.0m/s~2.5m/s,排水管 流速宜为1.0m/s~1.5m/s;当采用气水反冲洗时,应增设反冲洗 气管及控制阀门。 4.5.7除滤池构造和运行时无法设置初滤水排放设施的滤池外, 洲

积与滤池面积之比宜为1.25%~2.0%。当设计为单水反冲 时,应采用滤板加短柄滤头配水;设计为气水联合反冲洗时,尽 用滤板加长柄滤头配水配气。

4.5.6滤池应设进水管、出水管、冲洗水管和排水管,每种管

4.5.8滤池反冲洗宜按过滤周期和水头损失进行控制

4.5.9滤池滤速及滤料组成的选用,应根据进水水质、滤后力 质要求、滤池构造等因素,通过试验或参照相似条件下已有滤活 运行经验确定,并宜按表 4.5.9的规定取值

表4.5.9滤池滤速及滤料组成

4.5.10滤池滤床、承托层及反冲洗方式的设计宜按表4.5.10的 规定取值。

4.5.10滤池滤床、承托层及反冲洗方式的设计宜按表4.5. 规定取值。

表4.5.10滤床承托层及反冲洗方式

4.5.11滤池冲洗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滤料层组成、配水配气系统 型式,通过试验或参照相似条件下已有滤池的经验确定。 4.5.12单水冲洗滤池的冲洗强度和冲洗时间,宜按表4.5.12的 规定取值。

4.5.12单水冲洗滤池的冲洗强度和冲洗时间,宜按表4.5 规定取值。

表4.5.12单水冲洗滤池的水冲洗强度及冲洗时间水温为20℃时

注:1当采用表面冲洗设备时,冲洗强度可取低值; 2应考虑由于全年水温、水质变化因素,有适当调整冲洗强度的可能; 3选择冲洗强度应考虑所用混凝剂品种的因素; 4膨胀率数值仅作设计计算用。

4.5.13气水冲洗滤池的冲洗强度及冲洗时间,宜按表4.

表4.5.13气水冲洗滤池的冲洗强度及冲洗时间

注:表中粗砂均匀级配滤料中,无括号的数值适用于无表面扫洗的滤池;括 数值适用于有表面扫洗的滤池,

采用12h~24h;气水冲洗滤池的冲洗周期,当为粗砂均匀级配滤 料时,宜采用 24h~36h。

1滤池冲洗前的水头损失可采用2.0m~2.5m,每个滤池应 设水头损失计、液位计及取样管; 2滤层表面以上的水深宜为1.5m~2.0m,池顶超高宜采用 0.25m~0.3m; 3冲洗排水槽的总平面面积,不应大于单个滤池面积的 25%,滤料表面到洗砂排水槽底的距离应等于滤层冲洗时的膨胀 高度; 4滤池冲洗水的供给方式宜采用冲洗水泵,水泵的能力应按 单格滤池冲洗水量设计,扬程应按冲洗水头严格控制,并应设置备 用泵。水泵出水管上应有调节流量的措施

1滤池的分格数宜采用2格~4格; 2每格滤池应设单独的进水系统,并应有防止空气进入滤池 的措施; 3当原水为沉淀池出水时,滤池滤料的设置,宜采用单层石 英砂滤料;当采用微絮凝直接过滤时,宜采用双层滤料; 4滤池冲洗前的水头损失可采用1.5m; 5滤池过滤室内滤料表面以上的直壁高度,宜按冲洗时滤料 层的最大膨胀高度加上100mm保护高度; 6滤池的反冲洗应设有辅助虹吸设施,并设调节冲洗强度和 强制冲洗的装置。

2滤池冲洗前的水头损失宜为5m~6m: 3滤池可采用立式或卧式,立式直径不宜超过3m;当直径大 于3m时,宜采用卧式; 4滤池冲洗强度宜为15L/(m²:s),冲洗时间宜为10min 滤池膨胀率宜为40%~50%; 5滤池应设排气阀、安全阀、排水阀、压力表和检修孔。

4.6.1生活饮用水的地下水水源中铁、锰含量超过现行国家标准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规定时,应除铁、除锰。 4.6.2生产用水水源的铁、锰含量超过工业用水的要求时,也应 除铁、除锰。

4.6.3地下水除铁、除锰宜采用曦气加上一级过滤或曝气加上二 级过滤。

4.6.4曝气装置的选择应根据原水水质、曝气程度及除铁、除锰 处理工艺流程等选定。一体化给水处理系统中曝气装置可采用跌 水和射流曝气等装置。

4.6.5采用跌水装置时,可采用1级~3级跌水,每级跨

量和出口压力等通过计算确定。工作水可采用全部、部分原水 其他压力水。

4.6.7一体化给水处理装置除铁、除锰工艺中常用滤池型式宜选

一体化给水处理装置除铁、除锰工艺中常用滤池型式宜选 无阀滤池或压力滤池。

用重力式无阀滤池或压力滤池

的粒径宜为:dmin=0.5mm~0.6mm,dmax=1.0mm~1.2mm;锰 砂宜为:dmin=0.5mm~0.6mm,dmax=1.2mm~2.0mm。厚度宜 为800mm~1200mm。滤速宜为5m/h~7m/h。 4.6.9除铁、除锰滤池宜采用小阻力配水系统,其承托层可按表 4.5.10采用。 4.6.10当采用锰砂滤料时,承托层应采用粒径2mm~4mm的 锰矿石,厚度为100mm。 4.6.11除铁、除锰滤池冲洗强度、膨胀率、冲洗时间可按表4.6.11 的规定取值。

表4.6.11除铁、除锰滤池冲洗强度、膨胀率、冲洗时间

注:表中所列锰砂滤料冲洗强度系按滤料相对密度在3.4~3.6之间,且冲洗水温 为8℃时的数据。

4.7.1一体化给水处理装置的处理水作为生活饮用水时必须消 毒。 4.7.2生活饮用水消毒可采用次氯酸钠、二氧化氯等。 4.7.3消毒剂投加点应根据原水水质、水质变化、工艺流程和消

4.7.1一体化给水处理装置的处理水作为生活饮用水时必须消 毒。

毒。 4.7.2生活饮用水消毒可采用次氯酸钠、二氧化氯等。 4.7.3消毒剂投加点应根据原水水质、水质变化、工艺流程和消 毒方法等确定,宜在滤后单独投加。当原水中有机物和藻类较多 时,也可在混凝沉淀前和滤后投加

运行经验按最大用量确定。

4.7.5消毒剂投加系统应有控制投加量的措施和指示瞬时投加 量的计量装置,必要时应考虑投加设备的备用,有条件时宜采用自 动控制投加系统

4.7.5消毒剂投加系统应有控制投加量的措施和指示瞬时

4.7.6消毒剂与水应充分混合,次氯酸钠、二氧化氯有效接角

4.7.7制备二氧化氯的原材料氯酸钠、亚氯酸钠和盐酸、氯

严禁相互接触,应分别贮存在分类的库房内,贮放槽应设置 墙。盐酸库房内应设置酸泄漏的收集槽。氯酸钠及亚氯酸钠 室内应备有快速冲洗设施。

4.7.8二氧化氯制备、贮备、投加设备及管道、管配件应有良

密封性和耐腐蚀性;其操作台、操作梯及地面均应有耐腐蚀的 处理。

4.7.9设备间内应有每小时换气8次~12次的通风设施,未

向外开启的门和固定观察窗。设备间外部应备有防毒面具、扌 设施和工具箱。照明和通风设备应设置室外开关。

4. 7.11 采用次氯酸钠消毒时,应以其有效氯作为投加和控制的 依据。

4.7.11采用次氯酸钠消毒时,应以其有效氯作为投加和控

4.7.12采用成品次氯酸钠时,宜选用耐腐蚀的隔膜计量泵投

5.1.4一体化给水处理装置应设置方便人员操作、维护、检修的 构造措施。

5.2.1一体化给水处理装置主体宜采用普通碳素结构钢板焊 钢材机械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的 定;在采用其他材料时,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钢材机械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的规 定;在采用其他材料时,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5.2.2.与生活饮用水直接接触的材料或器壁,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GB/T 17219的规定

5.2.2.与生活饮用水直接接触的材料或器壁,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GI 17219的规定。

5.3.1一体化给水处理装置的施焊应由考试合格的焊工承担,施

5.3.4装置的组焊不应采用十字焊缝;组装对接时,焊缝错升

5.3.5焊接接头基本型式和尺寸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气焊、焊 条电弧焊、气体保护焊和高能束焊的推荐坡口》GB/T985.1和 《埋弧焊的推荐坡口》GB/T985.2的有关规定

5.3.5焊接接头基本型式和尺寸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气焊、焊

5.3.6坡口表面应符合下列要文

5.3.7装置焊缝表面外观质

1焊接接头表面不得有裂纹、气孔、弧坑和飞溅物等缺陷; 2焊接接头咬边的连续长度不得大于100mm,焊接接头两 侧咬边的总长度不得超过该条焊接接头总长的10%,咬边深度不 得大于0.5mm; 3焊缝应均匀一致、表面光滑;焊缝与母材应圆滑过渡,并无 明显的不规则形状; 4为消除表面缺陷或机械损伤而经打磨的焊接接头厚度不 应小于母材的厚度; 5对接焊接接头余高不应大于3mm。 5.3.8装置制造中应避免钢板表面的机械损伤,对于尖锐伤痕以 及不锈钢耐腐蚀表面的局部伤痕、刻痕等缺陷应予修磨。对壳体 钢板的修磨斜度最大为1:3,修磨的深度应不大于该部位钢板名 义厚度的10%,且不大于2mm,否则应予焊补

5.4.1一体化给水处理装置应做防腐处理,其合理设计使用年限 不应低于15年。 5.4.2一体化给水处理装置的防腐宜采用涂装或涂装和阴极保 坑重院府烘旅

5.4.3涂装前装置应进行除锈处理,处理后的金属表面应符

行国家标准《涂覆涂料前钢材表面处理表面清洁度的目视 第1部分:未涂覆过的钢材表面和全面清除原有涂层后的 表面的锈蚀等级和处理等级》GB/T8923.1中除锈等级St2 规定。

5.4.4钢材表面在处理后的4h内应进行第一次涂刷。

其中底漆宜为1层或2层,面漆宜为2层或3层。装置内表 采用饮用水防腐涂料涂装。

雨、雪、雾及风沙等气候条件下露大进行除锈及涂装作业;涂

雨、雪、雾及风沙等气候条件下露大进行除锈及涂装作业;涂装时 环境温度宜为10℃~30℃。

6.1.1负责施工和安装的单位应具有相应的资质。 6.1.2 施工前应组织施工人员熟悉图纸、核对图纸尺寸。 6.1.3一体化给水处理装置基础宜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表面 平整度允许偏差应为土10mm。基础设计根据使用条件及地质勘 察报告进行。 6.1.4应按工程设计的要求,确认装置及水泵等的安装基础尺 寸、位置和标高。

6.1.5系统的管路应按相关规定设置管支架、管卡或管箍等

6.1.6加药、消毒系统的管道、阀门及管配件必须有良好的耐腐 蚀性,安装后密封良好。

6.1.6加药、消毒系统的管道、阀门及管配件必须有良好的耐腐

6.2一体化给水处理装置

6.2.1絮凝区内的絮凝器根据设计要求安装到位,并固

6.2.1絮凝区内的絮凝器根据设计要求安装到位,并固定可靠。 6.2.2塑料斜管(斜板)的安装,必须在沉淀区焊接作业全部完成 后进行。斜管(斜板)安装完毕后,沉淀区灌满水前不得在其上部 或周边进行任何的焊接作业。

或周边进行任何的焊接作业。 6.2.3沉淀池集水槽集水孔中心(或集水槽三角堰齿底、出水堰 堰口)水平度允许偏差应为土2mm。 6.2.4滤池排水槽水平度允许偏差应为土2mm。 5.2.5同格滤池中所有滤头、滤帽或滤柄的顶表面应控制在同 水平高程,滤池为气水反冲洗时其充许偏差应为士2mm,单水反 冲洗时其允许偏差应为土5mm。滤头安装应牢固且松紧适宜

5.2.6铺设卵石承托层宜采用滤池注水填装,并按设计级配自下 而上,从大到小分层填装。填装时应避免损坏滤头。 5.2.7应按设计高度填装滤料,滤料填装厚度允许偏差应为 +10mm

6.2.6铺设卵石承托层宜采用滤池注水填装,并按设计

.6铺设卵石承托层宜采用滤池注水填装,并按设计级配自下

6.2.7应按设计高度填装滤料GB/T 262-2010 石油产品和烃类溶剂苯胺点和混合苯胺点测定法,滤料填装厚度允许偏差厂 ±10mm.

6.2.7应按设计高度填装滤料,滤料填装厚度允许

6.3.1管式静态混合器与原水管之间宜采用法兰连接,安装 注意方向正确

6.3.2加药箱基础宜采用标号不低于C20的素混凝土,基 整度允许偏差为±10mm。

6.3.3加药泵吸入管路应安装过滤器,正压力吸入管路应安装隔 离阀门。

.4次氯酸钠消毒方式采用计量泵投加时,其安装施工应符合 见程第6.3.2条、第6.3.3条的规定

5.3.5使用次氯酸钠发生器或二氧化氯发生器消毒时GB/T 27776-2011 病媒生物综合管理技术规范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安装施工 应符合下列规定:

6.3.6反冲洗水泵安装时,应开箱清点并确认水泵零件、部件和 配套件完好无缺。

6.3.7盘车应灵活,无异常现象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