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474-2010 强夯置换墩复合地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pdf

DB15/T 474-2010 强夯置换墩复合地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5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53999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15/T 474-2010 强夯置换墩复合地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pdf

(1)搜集拟处理场地的水文、地质详细勘察资料、环境情况,场地范围内的地下管线、 地下障碍物及路基设计资料等。 (2)确定软土地基处理的目的、处理范围和处理后要求达到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等。 (3)掌握了解置换材料的来源、性质。 (4)结合工程情况,了解当地强夯置换墩处理软土地基的经验和施工条件,以及其它地 区相似场地上同类工程的强夯置换墩处理软土地基的经验和处理效果等。 4.1.2强夯置换墩法适用于处理高饱和度的砂土、粉土、软塑~流塑状的粘性土或泥炭等 地基工程。对处理后要求地基承载力大于350kPa的工程,应慎重使用。 4.1.3强夯置换墩法在设计前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 4.1.4强夯置换墩法施工前,应在具有代表性的场地上选取一个或几个试验区,进行试夯。 根据试夯结果,调整或完善设计与施工参数。试验区数量应根据场地复杂程度、构筑物规模 和类型确定。 4.1.5强夯置换墩施工应精心组织,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做好施工过程的检查和记录,出 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会同有关人员妥善会商解决,以确保工程质量。 4.1.6施工过程中,应安排专门监理机构负责工程监理,施工结束后应进行工程质量检验和验收

(1)搜集拟处理场地的水文、地质详细勘察资料、环境情况,场地范围内的地下管线、 地下障碍物及路基设计资料等。 (2)确定软土地基处理的目的、处理范围和处理后要求达到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等。 (3)掌握了解置换材料的来源、性质。 (4)结合工程情况,了解当地强夯置换墩处理软土地基的经验和施工条件,以及其它地 区相似场地上同类工程的强夯置换墩处理软土地基的经验和处理效果等。 4.1.2强夯置换墩法适用于处理高饱和度的砂土、粉土、软塑流塑状的粘性土或泥炭等 地基工程。对处理后要求地基承载力大于350kPa的工程,应慎重使用。

考虑对居民、构造物等周围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减少影响的措施

5.1.1强夯置换墩的深度、直径应根据地上构造物及结构对地基承载力、稳定和沉降的要 求确定,应尽量穿透软士层,到达较硬土层上。当单击夯击能低于5000kN*m时,处理深度 不宜超过7m。

LY/T 2924-2017 林业数据质量数据成果检查验收5.1.2墩位宜采用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

5.1.3墩间距应根据荷载大小和原状土的承载力选定,一般不宜小于2倍锤径。当满堂布 置时可取夯锤直径的2~3倍。对独立基础或长条形基础可取锤直径的1.5~2倍。墩的计 算直径可取夯锤尺度的1.1~1.2倍。当墩间净距较大时,应适当提高上部结构和基础的刚 度。

5.1.4强夯置换墩地基处理加固范围应大于地上构造物及结构基础范围,具体范围应根据 上部结构性质或冻土深度等因素综合确定。对于一般路基,处理加固范围宜超出路堤坡脚列 /21/3墩长,且不小于3m;对于特殊条件下的路基,宜超出1倍墩长;若为非稳定边坡 应处理加固到最危险的滑弧范围外。

5.1.6墩顶应设置级配碎石褥垫层,褥垫层厚度3050cm、碎石粒径不宜大于

垫层内宜铺设土工格栅或格室。对地下水位较高并有防冻要求的路基,应在褥垫层上部设置 两布一膜的防水土工织物,防水土工织物单位面积质量不小于350g/m、刺破强度不小于 0.5KN

5.1.7强夯置换墩设计时,应预估地面抬高值,并在试夯时予以校正。

5.1.7强夯置换墩设计时,应预估地面高值,开在试分时予以校正。 5.1.8强夯置换墩法的单击夯击能应根据地基土类别和设计处置深度等因素综合确定,必 要时应通过现场试夯确定。

5.1.9夯点的夯击次数应根据土层厚度、表层情况及使用要求确定、必要时通过现场试夯

5.2.1强夯置换墩单墩承载力除与墩身材料性质及密实程度有关外,主要取决于墩周围土体 的侧限能力,破坏模式是以鼓胀破坏为主。其承载力应根据现场荷载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 可根据经验确定。

5.2.2确定软粘性士中强夯置换墩复合地基承载力时,可只考虑墩体,不考患墩间土的作用, 其承载力按单墩承载力采用式(5.2.2)确定:对饱和粉土地基可按复合地基考虑。

fspx =O, / A,

式中:fs减k一强夯置换墩复合地基承载力(Kpa): Q,一单墩承载力(kN); A,一单墩加固面积,为墩体横截面积加上分摊的加固土体面积(㎡)。 5.2.3强夯置换墩复合地基承载力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也可用墩 体和处理后墩间士承载力通过下式估算:

式中:n一一墩土间应力比,在无实测资料时,可取2一4,原状土强度低取大值,否则取小 值;

5.3.2强夯置换墩复合地基的总沉降量由加固区压缩变形量Si、加固区下卧层的压缩变形 量S、褥垫层压缩变形量S三部分组成。褥垫层压缩变形量S较小,且多发生在施工期间, 故一般不考虑。即复合地基总沉降量S可表示为:

式中:Ss—加固区范围内原地基的压缩变形,按分层总和法计算;

式中,m、n分别为墩土面积置换率和墩土应力比。墩土应力比,在无实测资料时, 对粘性土可取2~4,对粉土和砂土可取1.53,原状土强度低取大值,原状土强度高取小 值。

4加固区下卧层压缩变形量S可用分层总和法

5.4强置换墩复合地基路堤稳定性

5.4.1强夯置换墩复合地基上填筑公路路堤时,应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规定 的方法分析路堤整体稳定性,并满足相应的稳定安全系数要求。 5.4.2计算路堤整体稳定性时,按下式确定复合地基内滑动面上的抗剪强度。

式中:ps一复合地基范围内的抗剪强度; T,一复合地基范围内墩体的抗剪强度; T。复合地基范围内地基土的抗剪强度 m一墩对土的置换率。

6强夯置换墩施工与监测

样、检测仪器等准备工作等。 6.1.2强夯锤质量可取10~40t,其底面形式宜采用圆形或多边形,锤底直径不应小于强 夯墩设计直径的1.5倍。锤的底面宜对称设置若干个与其顶面贯通的排气孔,孔径可取250~ 300mm。 6.1.3为减少界面下沉范围,降低扩散能量,利于墩柱体形成,应采用直径比较大的夯锤。 6.1.4强夯机具设备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机械宜采用带有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 或其他专用设备。起重能力应为锤重的1.5~2.0倍,采用履带式起重机时,可在臂杆端部 设置辅助门架,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防止落锤时机架倾覆。 6.1.5应备好充足的填充片石或碎石材料。如用片石其最大直径应小于1/4夯锤直径、但 不大于50c用,填充材料含泥量应小于8%。

5.1.3为减少界面下沉范围,降低护散能量,利于墩杜体形成,应采用 6.1.4强夯机具设备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机械宜采用带有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 或其他专用设备。起重能力应为锤重的1.5~2.0倍,采用履带式起重机时,可在臂杆端部 设置辅助门架,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防止落锤时机架倾覆。 6.1.5应备好充足的填充片石或碎石材料。如用片石其最大直径应小于1/4夯锤直径、但 不大于50c,填充材料含泥量应小于8%。 6.1.6施工前对场地范围内的地下构筑物和各种地下管线,应采取安全措施,避免因施工 而造成损坏。当强夯施工所产生的振动对邻近建筑物或设备会产生有害的影响时,应在适当 位置设置监测点,并采取挖隔振沟等隔振或防振措施,沟底宽度宜大于50cm,沟深要超过 已有构筑物基础50cm,且不小于2m 6.1.7坑内或场地积水应及时排除,当场地表土软弱或地下水位较高,宜采用人工降低地 下水位或铺填一定厚度的松散性材料,应保证强夯设备在场地上行走的方便。 6.1.8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使强夯墩顶部的基面保持基本平整。在平整以后的场地上按 设计要求对墩位进行放线定位,其定位偏差不得大于5cm。 6.1.9对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以及地基场地条件比较复杂的情况,当采用强夯 辟石墩进行地基处理时,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提前修筑试验工程,以研究软1地基特性、验 证并完善处治设计、探索施工下艺。

6.1.6施工前对场地范围内的地下构筑物和各种地下管线,应采取安全措施,避免因 而造成损坏。当强夯施工所产生的振动对邻近建筑物或设备会产生有害的影响时,应在 位置设置监测点,并采取挖隔振沟等隔振或防振措施,沟底宽度宜大于50cm,沟深要 已有构筑物基础50cm,且不小于2m。 6.1.7坑内或场地积水应及时排除,当场地表士软弱或地下水位较高,宣采用人工降 下水位或铺填一定厚度的松散性材料,应保证强设备在场地上行走的方便。 6.1.8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使强夯墩顶部的基面保持基本平整。在平整以后的场

6.2.1强夯置换墩的施工宜遵循如下步骤

(1)清理、平整施工场地,当场地表土软弱时,应于其上铺设一层厚度为1.0~2.0m 的夯填料作为施工垫层,以便于强夯设备的行走移动。 (2)测量平整后的场地高程,进行置换墩夯点位置放样。 (3)起重机就位。 (4)夯锤置于点位置,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5)将夯锤起吊到设计高度,启动脱钩器,使夯锤自由下落。利用夯锤的势能,冲切垫 层,形成夯坑。 (6)在夯坑内用推土机推填进墩体材料块石,直至与坑周原始场地标高持平,记录填料

数量,继续夯击,使块石墩逐渐向下延长。如此重复直至满足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后, 完成一个墩体的夯击,并移位至下一根置换墩墩位。 (7)按由内而外,隔行跳打原则完成全部夯点施工。 (8)推平场地,测量场地地面高程。 (9)铺设垫层,并分层压密实。

数量,继续夯击,使块石墩逐渐向下延长。如此重复直至满足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后, 完成一个墩体的夯击,并移位至下一根置换墩墩位。 (7)按由内而外,隔行跳打原则完成全部夯点施工。 (8)推平场地,测量场地地面高程。 (9)铺设垫层,并分层碾压密实。 6.2.2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场地的地质条件和工程使用要求,正确地选用强夯参数,包括 单击夯击能、夯击次数、填充材料、相邻两夯击置换墩之间的间歇时间等。 6.2.3当夯点周围软土挤出影响施工时,可随时清理并在夯点周围铺垫碎石。 6.2.4夯坑宜及时填充和整平,对多排夯墩基础施工宜采用横排推进施工。

6.2.2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场地的地质条件和工程使用要求,正确地选用强夯参数,包括 单击夯击能、夯击次数、填充材料、相邻两夯击置换墩之间的间歇时间等。 6.2.3当夯点周围软土挤出影响施工时,可随时清理并在夯点周围铺垫碎石。 6.2.4夯坑宜及时填充和整平,对多排夯墩基础施工宜采用横排推进施工

6.3.1施工过程中应有专人负责施工监测工作。 6.3.2开夯前应检查夯锤质量和落距,以确保单击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 6.3.3在每一遍夯击前,应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或漏夯 应及时纠正。 6.3.4按设计要求检查夯坑填料的质量,记录夯坑填料使用数量。 6.3.5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每击夯坑沉降量及夯坑周边土体的侧向位移量。 6.3.6监测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增长及消散情况。 6.3.7检查每遍夯击结束并推平后的场地标高。

6.3.7检查每遍夯击结束并推平后的场地标高。

7.2.2地基峻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除应采用单墩载荷试验检验外,尚应采用动力触探等 有效手段查明置换墩着底情况及承载力与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对饱和粉土地基可采用复合 地基载荷试验代替单墩载荷试验。对墩间土加固效果检验可选用静力触探或十字板,对砂 土地层可选用标准贯入方法,对重要工程可进行载荷试验与室内实验进行质量检验。 7.2.3竣工验收承载力检验的数量,应根据场地复杂程度和构筑物的重要性确定。对于简 单场地上的一般构建筑物,载荷试验检验点不应少于3个;对复杂场地或重要构筑地基应 增加检验点数。强夯置换地基载荷试验检验和置换墩着底情况检验数量均不应少于墩点数 的1%,自不应少于3点,

DB15/T4742010

A.1.1.1本试验要点适用于单墩和复合地基静

A.1.1.2静载荷试验用于测定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单墩或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参数。 A.1.1.3单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承压板应具有足够刚度,承压板可采用圆形或方形板。板的面积为 根置换墩所承担的处理面积。承压板中心应与墩的中心(或形心)保持一致,并与荷载作用点相重合。 A.1.1.4承压板底面标高应与墩顶设计标高相适应。承压板底面下宜铺设粗砂或中砂垫层,垫层厚度 取50~150mm,墩身强度高时宜取大值。试验标高处的试坑长度和宽度,应不小于承压板尺寸的2倍。基 准梁的支点应设在试坑之外。 A.1.1.5试验过程中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因试验场地地基土含水量变化或地基土扰动,而影响到试 验结果的准确性。

4.1.1.7每级荷载施加后第一小时内,以1’、5、15’、30’、45、60’各测读一次沉降 每半个小时读记一次,直至达到稳定标准。

A.1.1.7每级荷载施加后第一小时内,以1’、5、15’、30’、45’、60’各测读一

A.1.1.8连续两个一小时内沉降量小于0.1mm/h时,即可施加下一级荷载。

A.1.1.9当出现下列现象之一时可终止试验:

1.总加荷量达到试验最大加载压力: 2.沉降急剧增大,土被挤出或承压板周围出现明显的隆起; 2.承压板的累计沉降量已大于其宽度或直径的10%; 3.当前级荷载作用下,载荷板的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的两倍,且经过24小时尚未稳定

2.承压板的累计沉降量已大于其宽度或直径的10%; 3.当前级荷载作用下,载荷板的沉降量大于前一一级荷载的两倍,且经过24小时尚未稳定。 A.1.1.10卸载级数可为加载级数的一半,等量卸载。每卸一级荷载,维持半小时,读记回弹量。回弹 测读时间为:1、5’、15’、30”。最后一级卸载至0后,应测读回弹量至稳定标准,测读时间为1” 5”、15'、30',以后每隔半小时测读一次。

.1.1.10卸载级数可为加载级数的一半,等量卸载。每卸一级荷载,维持半小时,读记回弹量 则读时间为:1、5’、15’、30’。最后一级卸载至0后,应测读回弹量至稳定标准,测读时间 ”、15、30',以后每隔半小时测读一次。

A.1.1.11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1.当压力一沉降曲线上极限荷载能确定,而其值不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2倍时,可取比例界限; 当其值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2倍时,可取极限荷载的一半; 2.当压力一沉降曲线是平缓的光滑曲线时,可按相对变形值确定: 1)当以粘性土为主的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15所对应的压力(s为载荷试验承压板的沉 降量;b和份别为承压板宽度和直径,当其值大于2m时,按2m计算);当以粉土或砂上为主的地基, 可取s/b域s/d等于0.01所对应的压力。 2)对有经验的地区,也可按当地经验确定相对变形值。 按相对变形值确定的承载力特征值不应大于最大加载压力的一半,

DB15/T4742010

4.1.1.12试验点的数量不应少于3点TCNTAC 10-2018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数字图像技术评级,当满足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可取其平均值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DB15/T4742010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本规定用词说明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或“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或“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B.1.1.2规定中指定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规定””或“应按执

B.1.1.2规定中指定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NY/T 2377-2013 葡萄病毒检测技术规范,写法为:“应符合.规定””或“应按执 行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