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1029-2021 辐射供暖及供冷应用技术规程.pdf

DB33/T 1029-2021 辐射供暖及供冷应用技术规程.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33/T 1029-2021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1 M
标准类别:城镇建设标准
资源ID:253630
VIP资源

DB33/T 1029-2021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33/T 1029-2021 辐射供暖及供冷应用技术规程.pdf

由电极、聚合物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材料和电绝缘片层压形 成的薄片状发热元件。分常规电压和安全电压两种,

2.0.11 输配管 distribution pipe

预制轻薄供暖板地面辐射供暖系统中,在分水器、集水器和 供暖板分水、集水装置之间,起中间输配作用的管道

YD/T 3530-2019 为移动通信终端提供互联网接入的设备安全能力技术要求2.0.12 面层 surface course

建筑地面与室内空气直接接触的构造层,包括装饰面层及其 找平层。

2.0.13找平层toweling cours

2. 0. 14隔离层

在填充式辐射供暖供冷地面绝热层上设置加热供冷部件用 构造层,起到保护加热供冷部件并使地面温度均匀的作用。

采用预制沟槽保温板供暖地面时,铺设在加热部件之下或之 上、或上下均铺设的可使加热部件产生的热量均匀散开的金属板 或金属箔。

2.0.17绝热层insulating course

辐射供暖供冷中,用于阻挡冷热量传递,减少无效冷热损 失,在现场单独铺设的构造层(不包括预制沟槽保温板和预制 轻薄供暖板的保温基板)。绝热层分辐射面绝热层和侧面绝 热层。

2.0.18防潮层moisture proofing

3.1.1低温热水辐射供暖系统的热源宜选用热泵机组或燃气锅 炉。冬季供暖夏季供冷的辐射供暖供冷系统,冷热源设备宜选用 热泵机组。

3.1.3采用辐射供暖的集中供暖小区,当外网的热媒温度高于

室内设计供回水温度时,宜在楼栋的供暖热力入口处设置混水装 置或换热装置。

3.1.4地面上的固定家具、设备或卫生器具下方,不应布置加 热供冷部件

3.1.5生活给水管道、电气系统管线等不得与地面加热供冷部

1设计说明; 2楼栋内供暖供冷系统和加热供冷部件平面布置图: 3供暖供冷系统图和局部详图: 4 温控装置及相关管线布置图,当采用集中控制系统时 应提供相关控制系统布线图: 水系统分水器、集水器及其配件的接管示意图: 6 地面构造及伸缩缝设置示意图: 7 供电系统图及相关管线平面图。 3.1.7 施工图设计说明中应包括下列内容: ? 室内外计算温度; 2 采用的辐射供暖供冷系统类型:

3房间总热负荷或冷负荷、热媒总供热量或冷媒供冷量、 加热电缆总供电功率; 4热源或楼栋集中供暖供冷系统形式和热媒或冷媒参数: 5热水或冷水系统选用的管材或预制轻薄供暖板、毛细管 网及其工作压力,塑料管材的管系列(S)、公称外径及壁厚: 铝塑复合管和铜管的公称外径及壁厚; 6加热电缆配电方案、类型、线功率、总长度、工作电压 工作温度等技术数据和条件; 7绝热材料的类型、导热系数、表观密度、规格及厚度等: 8采用的温控措施和温控器形式,及其电控系统的工作电 压、工作电流等技术数据和条件:当采用集中控制系统时,应说 明控制要求和原理: 9分户热计量方式; 10填充层、面层伸缩缝的设置要求。 3.1.8楼栋内供暖供冷系统和加热供冷部件平面布置图应包括 下列内容: 1采用水系统时,应绘制分水器、集水器位置及与其连接 的供暖供冷管道: 2采用现场敷设加热供冷部件时,应绘出各房间加热供冷 部件的具体布置形式,标明敷设长度、间距、加热供冷部件管径 或规格、各加热供冷部件环路或回路的敷设长度:配电线路布置 平面图; >3采用预制轻薄供暖板、毛细管网地面供暖时,应绘出铺 设位置及输配管走向; 4伸缩缝敷设平面图。 3.1.9采用辐射供暖供冷系统的楼板隔声性能应符合相关标准 的规定。

应天于60℃,供回水温差不宜天于10℃,且不宜小于5℃。民 用建筑供水温度宜采用35℃~~45℃。当采用热泵机组作为热源 时,供水温度宜采用35℃,最高不大于45℃,供回水温差不宜 大于8℃。

3.2.2辐射供暖时,辐射体的表面平均温度宜符合表3.2.2的

表3.2.2辐射供暖表面平均温度(℃)

3.2.3毛细管网辐射供暖系统供水温度宜符合表3.2.3的规定, 供回水温差宜采用3℃~6℃。

供回水温差宜采用3℃~6℃

表3.2.3毛细管网供水温度(℃)

3.2.4辐射供冷系统的供水温度应高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1℃~ 2℃;供回水温差不宜大于5℃,且不应小于2℃。辐射供冷表面 平均温度宜符合表3.2.4的规定。

表3.2. 4辐射供冷表面平均温度(℃)

3.3.1辐射面的构造做法应根据其设置位置和加热供冷部件的 类型确定。不同类型辐射供暖辐射面构造做法可按本规程附录A 选用

3.3.3下列场合应设置防潮层或隔离层:

1当与土壤接触的底层地面作为辐射地面时,绝热层与土 壤之间应设置防潮层; 2潮湿房间的填充式供暖地面的填充层上、装饰面层采用 地砖的预制沟槽保温板或预制轻薄供暖板供暖地面的面层下,应 设置隔离层。 3卫生间应在填充层和找平层之间、楼板或地面与绝热层 之间各做一层隔离层。 3.3.4填充式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绝热层热阻应根据设计计算确

定,且不应小于表3. 3. 4 的数值,

式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绝热层最小热阻规

3.3.5采用预制沟槽保温板或预制轻薄供暖板时,如下层为有 人居住的房间或与土壤相接,可不设置附加绝热层。直接与室外 空气接触的地板以及与无人居住的不供暖房间相邻的地板,附加 绝热层的设置应符合表3.3.5的要求,

可槽保温板或预制轻薄供暖板供暖地面附

3.3.6采用毛细管网顶棚或吊顶辐射供暖供冷,以及自限温电 热片墙面供暖时,绝热层热阻不应小于0.35m²:K/W。 3.3.7填充层应采用导热系数较高的材料。应根据辐射供暖系 统所采用的绝热层材料和加热部件类型确定填充材料类别及厚 度。填充式辐射供暖系统的填充层和面层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填充层材料及其厚度宜按表3.3.7选择确定; 2加热电缆应敷设于填充层中间,不应与绝热层直接接触: 3细石混凝土填充层上部应根据装饰面层的需要铺设找

平层; 4 没有防水要求的房间,水泥砂浆填充层可同时作为面层 找平层

表3.3.7填充式辐射供暖地面填充层材料和厚度

注:预制复合模块填充层厚度应从模块顶部

3.3.8预制沟槽保温板辐射供暖地面均热层设置应符合下列

1加热部件应采用铺设有均热层的保温板: 2加热电缆不应与绝热层直接接触: 3直接铺设木地板装饰面层时,应采用铺设有均热层的保 温板,且在保温板和加热管或加热电缆之上宜再铺设一层均 热层。

1加热部件应采用铺设有均热层的保温板: 2 加热电缆不应与绝热层直接接触: 3直接铺设未地板装饰面层时,应采用铺设有均热层的保 温板,且在保温板和加热管或加热电缆之上宜再铺设一层均 热层。 3.3. 9 地面供暖供冷装饰面层热阻宜小于0.05m²·K/W。墙面 和顶棚供暖供冷采用抹灰装饰面层时,面层热阻宜小于 0. 02 m² : K/ W 。 3.3.10采用预制轻薄供暖板供暖时,房间内未铺设预制轻薄供 暖板的部位和敷设输配管的部位应铺设填充板采用预制沟槽保

和顶棚供暖供冷采用抹灰装饰面层时,面层热阻宜小于 0. 02 m² : K/ W 。

暖板的部位和敷设输配管的部位应铺设填充板。采用预制沟槽 温板时,分水器、集水器与加热区域之间的连接管,应敷设在 制沟槽保温板中。

3.3.11当地面荷载大于供暖地面的承载能力时,应采取加固 措施。

3.4房间热负荷与冷负荷计算

3.4.1辐射供暖供冷房间热负荷与冷负荷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及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有关规定 进行计算。

3.4.3局部辐射供暖系统的热负荷应按全面辐射供暖的热负荷 乘以表3.4.3的计算系数的方法确定

3.4.3局部辐射供暖系统的热负荷应按全面辐射供暖的热负

表3.4.3局部辐射供热负荷计算系数

3.4.4进深大于6m的房间,宜以距外墙6m为界分区,分别计 算热负荷和冷负荷,并进行管线布置。 3.4.5对敷设加热供冷部件的建筑地面、顶棚和墙面,围护结 构传热负荷不应包含其传热损失。 3.4.6采用分户热计量或分户独立热源的辐射供暖系统,应考 虑户间传热等因素。如资料不全、户间传热可采用下式计算。

3.4.6采用分户热计量或分户独立热源的辐射供暖系统,应考 虑户间传热等因素。如资料不全,户间传热可采用下式计算:

3.4.6采用分户热计量或分户独立热源的辐射供暖系统

虑户间传热等因素。如资料不全,户间传热可采用下式计算:

qh 通过分户墙或户间楼板(不含带加热供冷部件的分 户墙或楼板)单位面积平均传热量(W/m²),可近 似取 qh = 7 W /m²; M—一分户墙或户间楼板的面积(m²)。

3.5辐射面传热量的计算

3.5.1辐射面传热量应满足房间所需供热量或供冷量的需求

3.5.1辐射面传热量应满足房间所需供热量或供冷量的需求

辐射面传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地面供暖、顶棚供冷时

地面供暖、顶棚供冷时

式中:q一 辐射面单位面积传热量(W/m²); f一 辐射面单位面积辐射传热量(W/m²); qd一 辐射面单位面积对流传热量(W/m): 一一室内空气温度(℃)。 3.5.2填充式热水辐射供暖地面向上供热量和向下传热量应通 过计算确定。当辐射供暖地面与有人居住的房间相邻或与土壤接 触时,其单位地面面积向上供热量和向下传热量可按本规程附录 B确定。 3.5.3辐射供冷地面向上供冷量应根据地面构造、供冷管敷设 间距、供回水温度、室内空气温度等通过计算确定。

式中:q 辐射面单位面积传热量(W/m²); qf 辐射面单位面积辐射传热量(W/m²); qd 辐射面单位面积对流传热量(W/m): 辐射面表面平均温度(℃); t. 室内空气温度(℃)。

3.5.2填充式热水辐射供暖地面向上供热量和向下传热量应通 过计算确定。当辐射供暖地面与有人居住的房间相邻或与土壤接 触时,其单位地面面积向上供热量和向下传热量可按本规程附录 B确定。

3.5.3辐射供冷地面向上供冷量应根据地面构造、供冷

向上供热量或供冷量,以及向下传热量应按产品检测数据

3.5.5房间所需单位面积供热量或供冷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3.5.5房间所需单位面积供热量或供冷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91—一单位面积所需散(吸)热量(W/m²); Q1一一房间所需的有效供热(冷)量,按3.4节计算出的 房间热(冷)负荷(W); F一一房间内铺设供热(冷)部件的辐射面面积(m²): β一一考虑家具等遮挡的安全系数。 3.5.6确定供暖辐射面供热量时,应校核辐射面表面平均温度 确保其符合本规程第3.2.3条的规定。地面的表面平均温度宜按 下列公式计管

确保其符合本规程第3.2.3条的规定。地面的表面平均温度宜按 下列公式计算:

qx 0.969 “pj = tn +9. 82 × 100

式中:tpj 地表面平均温度(℃); tn 室内计算温度(℃);

3.5.7确定辐射面供冷量时,必须校核表面平均温度

g一一单位辐射面积的供冷量,W/m² 3.5.8供暖供冷房间热冷媒的供热供冷量,应包括辐射面的供 热供冷量和另一侧通过绝热层的传热损失。 3.5.9当辐射系统冬季供暖和夏季供冷共用时,应综合考虑冷

热负荷和辐射面的供冷量与供热量

受的最低工作压力和水力平衡要求进行竖向分区设置,并应符合 下列规定: 1现场敷设的加热供冷管及其附件应满足系统工作压力 要求; 2采用预制轻薄供暖板地面辐射供暖时,应根据辐射供暖 系统压力选择相应承压能力的产品。预制轻薄供暖板的承压能力 应根据产品样本确定

3.6.2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水质及其保证措施,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供暖空调系统水质标准》GB/T29044的要求。预制轻 薄供暖板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应设置脱气除污器。毛细管系统应独 立设置系统,并设置脱气除污器。

家标准《供暖空调系统水质标准》 29044的要求。 顶贝制轻 薄供暖板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应设置脱气除污器。毛细管系统应独 立设置系统,并设置脱气除污器。 3.6.3户内系统的热媒温度、压力或资用压差等参数与热源不 元配时,应根据需要采取设置换热器或混水装置等措施。换热器 或混水装置宜接近终端用户

3.6.4采用集中热源或冷源的住宅建筑,楼内供暖供冷系统

1应采用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系统形式。 2同一对立管宜连接负荷相近的户内系统 3一对共用立管在每层连接的户数不宜超过3户。 4共用立管接向户内系统的供、回水管应分别设置关断阀 其中一个关断阀应具有调节功能。 5共用立管和分户关断调节阀门,应设置在户外公共空间 的管道井或小室内。 6每户的分水器、集水器,以及必要时设置的热交换器或 混水装置等入户装置宜设置在户内,并远离卧室等主要功能 方间;

7采用分户热计量的系统应安装相应的热计量或热量分摊 装置。

5.5分支环路的设置应符合下列

1连接在同一分水器、集水器的相同管径的各环路长度宜 接近;现场敷设加热供冷管时,各环路管长度不宜超过120m; 当各环路长度差距较大时,宜采用不同管径的加热管,或在每个 分支环路上设置平衡装置。 2每个主要房间应配置独立的环路,面积小的附属房间可 与相邻房间加热或供冷管串联。 3进深和面积较大的房间,当按分区域计算热负荷或冷负 荷时,各区域应配置独立的环路。 4不同标高的房间地面,不宜共用一个环路。 3.6.6对于冬季供暖夏季供冷的地面辐射系统,卫生间等地面 温度不宜过低的房间,应独立设置环路。 3.6.7加热供冷管的敷设间距和预制轻薄供暖板的铺设面积 应根据房间所需供热量或供冷量、室内计算温度、平均水温、地 面传热热阻确定

音奇 回衣此 离宜为200mm~300mm。加热管距离卫生间墙体内表面宜为 100mm~150mm。 3.6.9现场敷设的加热供冷管应根据房间的热工特性和保证地 表面温度均匀的原则,分别采用回折型旋转型或平行型直列型等 布管方式。热负荷或冷负荷明显不均匀的房间,宜采用将高温管 段布置于房间热负荷或冷负荷较大的外窗或外墙侧。 3.6.10加热供冷管应按系统实际工作条件确定,并应符合本规 程附录C的规定。 3.6.11加热供冷管和预制轻薄供暖板的输配管流速不宜小于 0.25m/ s。

3.6.12预制轻薄供暖板供暖系统的输配管宜采用与预制轻薄供

暖板内加热管相同的管材。 3.6.13每个环路进、出水口,应分别与分水器、集水器相连 接。分水器、集水器最大断面流速不宜大于0.8m/s。每个分水 器、集水器分支环路不宜多于8路。每个分支环路供回水管上均 应设置可关断阀门。 3.6.14分水器前应设置过滤器。分水器、集水器上均应设置手 动或自动排气阀。分水器的总进水管与集水器的总出水管之间宜 设置带阀门的旁通管。设置混水泵的混水系统应设置平衡管并兼 作旁通管使用,当外网为定流量时,平衡管上不应设置阀门。旁 通管和平衡管的管径不应小于连接分水器和集水器的进出口总管 管径。 3.6.15加热(供冷)管出地面与分、集水器连接时,其外露 部分应加柔性塑料套管。 3.6.16辐射供冷用分、集水器表面应做防结露处理。 3.6.17每个分支环路理设部分不应有连接件。 3.6.18采用热水地面供暖的住宅,宜采用楼内热力站的模式 楼内热力站的形式可为换热器或混水装置,实现外网天温差小流 量,楼内地暖系统大流量小温差的运行模式。 3.6.19各种管道的压力损失,可按《辐射供暖供冷技术规程 JGJ142相关规定计算。 3.6.20预制轻薄供暖板、毛细管的压力损失应根据产品检测报 告确定。 3.6.21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分水器、集水器环路的总压力损 失不宜大于30kPa。 3.6.22冬季供暖夏季供冷的辐射供暖供冷系统,水系统设计 时,应以夏李供冷工况确定的水流量进行水力计算。

暖板内加热管相同的管材。

3.6.13每个环路进、出水口,应分别与分水器、集水器相连 接。分水器、集水器最大断面流速不宜大于0.8m/s。每个分水 器、集水器分支环路不宜多于8路。每个分支环路供回水管上均 应设置可关断阀门

动或自动排气阀。分水器的总进水管与集水器的总出水管之间宜 设置带阀门的旁通管。设置混水泵的混水系统应设置平衡管并兼 作旁通管使用,当外网为定流量时,平衡管上不应设置阀门。旁 通管和平衡管的管径不应小于连接分水器和集水器的进出口总管 管径。 3.6.15加热(供冷)管出地面与分、集水器连接时,其外露 部分应加柔性朔料套管

3.6.16辐射供冷用分、集水器表面应做防结露处理

楼内热力站的形式可为换热器或混水装置,实现外网天温差小流 量,楼内地暖系统大流量小温差的运行模式。 3.6.19各种管道的压力损失,可按《辐射供暖供冷技术规程》 JGJ142相关规定计算。 3.6.20预制轻薄供暖板、毛细管的压力损失应根据产品检测报 告确定。

3.6.21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分水器、集水器环路的总压力损 失不宜大于30kPa.

3.6.22冬季供暖夏季供冷的辐射供暖供冷系统,水系统设计 时,应以夏季供冷工况确定的水流量进行水力计算。

3.6.22冬季供暖夏季供冷的辐射供暖供冷系统,水系统设计

3.7.1加热电缆热线间距不宜小于100mm:距离外墙内表面不

3.7.1加热电缆热线间距不宜小于100mm:距离外墙内表面不

得小于100mm,与内墙最近的电缆与墙面距离宜为200mm 300mm。不得交叉重叠敷设, 3.7.2加热电缆长度和布线间距应按下式计算确定:

式中:L一按加热电缆产品规格选定的电缆总长度(m); S一向下热损失占加热电缆供热功率的比例,可根据地 面构造参考表3.7.2取值; β一一考虑家具等遮挡的安全系数; Qi一一房间所需地面向上的有效散热量(W),按本规程 第3.5.5条计算确定;; P一 加热电缆额定电阻时的线功率(W/m),应根据加 热电缆产品规格选取; S一加热电缆布线间距(mm); F 一一敷设加热电缆的地面面积(m²)

表3.7.2加热电缆供暖地面向下热损失占加热电缆供热功率的比例

K注:计算条件为:加热电缆外表面温度为45℃、敷设间距为200mm;绝热层为 20mm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填充层厚度为40mm。

率和加热电缆总长度超过产品规格中单根加热电缆的最大总功率 或总长度时,应分设成2个或多个独立回路

7.4加热电缆宜采用平行型布置

3.7.5采用加热电缆地面辐射供暖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当敷设面积受限制,采用50mm敷设间距,且加热电缆

连续供暖时,加热电缆的线功率不宜大于17W/m。当敷设间距 大于50mm时,加热电缆线功率不宜天20W/m。 2当面层采用带龙骨的架空木地板时,应采取散热措施; 加热电缆的线功率不应大于10W/m,且功率密度不宜大于 80W/m²。

1安全电压自限温电热片单个电极的最天电流不宜超 过8A; 2 常规电压自限温电热片单个电极的最大电流不宜超 过5A。 3.7.7 供暖房间所需要的自限温电热片数量应按下式计算:

f= (1+k) 0/P

式中:N 自限温电热片数量(m); Q——计算房间热负荷值(W); Pm 每米自限温电热片向上传热量的有效电功率(W); k——附加运行系数,取0.2~0.3。

3.7.8常规电压自限温电热片功率密度不宜大于200W,

3.8.1热水辐射供暖系统应分房间或区域设置室温调控装 新建住宅集中热水辐射供暖系统应设置分户热计量装置。 3.8.2辐射供暖供冷系统应能自动控制供水温度,且宜采用 候补偿联合控制

3.8.1热水辐射供暖系统应分房间或区域设置室温调控装置。 新建住宅集中热水辐射供暖系统应设置分户热计量装置。 3.8.2辐射供暖供冷系统应能自动控制供水温度,目宜采用气 候补偿联合控制。 3.8.3辐射供暖供冷水系统室温控制宜采用分环路控制。公共 建筑辐射供暖也可采用总体控制方式。自动控制阀可采用电热式 控制阀、自力式温控阀或电动式控制阀,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3.8.3辐射供暖供冷水系统室温控制宜采用分环路控制。公

建筑辐射供暖也可采用总体控制方式。自动控制阀可采用电热式 控制阀、自力式温控阀或电动式控制阀,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采用分环路控制时,应在分水器或集水器处的各个分 支管上分别设置自动控制阀,控制各环路所在房间或区域的室内

空气温度; 2当采用总体控制时,应在分水器或集水器总管上设置自 动控制阀,控制整个区域的室内空气温度。 3.8.4采用加热元件的辐射供暖系统的每个独立环路对应的房 可或区域应设置温控器。 3.8.5温控器设置及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温控器应集成定时控制功能 2室温型温控器应设置在附近无散热体、周围无遮挡物 不受风直吹、不受阳光直晒、通风十燥、周围无热源体,能正确 反映室内温度的位置,且不宜设在外墙上; 3在需要同时控制室温和限制地表面温度的场合,应采用 双温型温控器: 4当辐射供暖系统仅负担一部分供暖负荷或作为值班供暖 时,可采用地温型温控器: 5对开放大空间场所,室温型温控器应布置在所对应回路 的附近。当无法布置在所对应的回路附近时,可采用地温型温 控器; 6地温型温控器的传感器不应被家具、地毯等覆盖或遮挡, 宜布置在人员经常停留的位置且在加热部件之间; 7对浴室、带沐浴设备的卫生间、游泳池等潮湿区域,温 控器的防护等级和设置位置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 8温控器的控制器设置高度宜距地面1.4m,或与照明开关 在同一水平线上。 3.8.6辐射供冷系统应设置防止辐射面结露的控制装置,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住宅建筑宜采用分室多点控制,在温湿度最不利的房间 及变化最大的房间应分别设置:公共建筑宜选用分区控制方式: 2防结露控制可采用露点传感器直接探测露点的方法,也 可采用温湿度传感器探测并计算出露点的方法:

3采用露点探测方法时,埋设点应靠近最易结露的位置, 传感器可固定在冷水管表面,也可埋设在辐射体表面; 4采用温湿度探测方法时,安装位置不宜靠近门窗等结露 风险较大的区域。 3.8.7采用壁挂式燃气采暖热水炉为热源的辐射供暖系统宜采 用混水装置,并宜采用室内温控、循环水泵及壁挂炉联动的整体 控制方式,

3.9.1配电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度表的设置应符合当地供电部门规定并满足节能管理 要求; 2电热辐射供暖系统与其他用电设备合用配电箱时,应分 别设置回路; 3电热辐射供暖系统配电回路应装设过载、短路及剩余电 流保护器。剩余电流保护器脱扣电流应为30mA,且不得采用延 时型剩余电流保护器。 3.9.2电热辐射供暖系统应做等电位连接,且与配电系统的保 护导体连接。 3.9.3电热辐射供暖系统配电导线设计时,应合理布置温控器 接线盒等位置,减少连接管线,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导线应采用铜芯导线:导体截面应按敷设方式、环境条 件确定,且导体载流量不应小于预期负荷的最大计算电流和按保 护条件所确定的电流; 2固定敷设的电源线的最小芯线截面不应小于2.5mm: 3.9.4温控器的工作电流不得超过其额定工作电流:当所控制 回路的工作电流大于温控器的额定工作电流时,可采用温控器与 接触器等其他控制设备相结合的形式实现控制功能。

3.9.5热水系统电驱动式自动调节阀和户内混水泵等用电设备

的电气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源回路应设置过载、短路及剩余电流保护: 2当采用220V或380V交流电压为热水系统用电设备供电 时,不得将相关电气线路、接线端子等部分外露;用电设备外壳 等外露可导电的部分,均应进行保护接地; 3当采用24V交流电压为热水供暖系统用电设备供电时, 其电气元件、线路应与220V交流电压等级的电器元件、线路相 互隔离。

4.1.1辐射供暖供冷系统中所使用的材料,应根据热工性能、 系统工作温度、系统工作压力、建筑荷载、设计使用年限、防 水、防火以及施工性能等要求HJ 823-2017发布稿 水质 氰化物的测定 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 发布稿,经综合比较后确定。 4.1.2辐射供暖供冷系统中所使用材料的性能指标均应符合国 家和地方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4.2.1绝热层材料应采用导热系数小、防火性能好,具有足 承载能力的材料,耳不应含有殖菌源,不得有散发异味及可能 害健康的挥发物。

4.2.1绝热层材料应采用导热系数小、防火性能好,具有足够 承载能力的材料,直不应含有殖菌源,不得有散发异味及可能危 害健康的挥发物。 4.2.2当室内顶棚、墙面、地面和隔断装修材料内部安装电加 热供暖系统时,室内采用的装修材料和绝热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 应为A级。当室内顶棚、墙面、地面和隔断装修材料内部安装 水暖供暖系统时,其顶棚采用的装修材料和绝热材料的燃烧性能 等级应为A级,其他部位的装修材料和绝热材料的燃烧性能等 级不应低于B1级。 4.2.3辐射供暖供冷工程中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材时,主 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4.2.3的规定:当采用热固复合聚苯乙烯范 沫保温板时,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热固复合聚苯乙烯泡沫保 温板》JGT536;当采用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时,性能指标应符 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绝热用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GB/T 21558的有关规定。

热供暖系统时,室内采用的装修材料和绝热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 应为A级。当室内顶棚、墙面、地面和隔断装修材料内部安装 水暖供暖系统时,其顶棚采用的装修材料和绝热材料的燃烧性能 等级应为A级,其他部位的装修材料和绝热材料的燃烧性能等 级不应低于B1 级。

4.2.3辐射供暖供冷工程中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材时,主 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4.2.3的规定;当采用热固复合聚苯乙烯泡

4.2.3辐射供暖供冷工程中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材

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4.2.3的规定:当采用热固复合聚苯乙烯范 沫保温板时,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热固复合聚苯乙烯泡沫保 温板》JGT536;当采用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时QXAXY 0001S-2016 新郑市爱心苑红枣有限公司 夹心枣,性能指标应符 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绝热用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GB/T 21558的有关规定。

表4.2.3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材主要技术指标性能指标模塑挤塑项目供暖地面预制沟槽供暖地面预制沟槽绝热层保温板绝热层保温板类别II 1)II I)X2002)X200表观密度(kg/m3)≥20.0≥30. 0≥30. 0≥30. 0压缩强度3)(kPa)≥100≥150≥200≥200导热系数4)(W/m·K)≤0. 041≤0.039≤0.030≤0.030尺寸稳定性(%)≤3.0≤2. 0≤2.0≤2.0水蒸气透过系数(ng/(Pa·m·s)≤4.5≤4.5≤3.5≤3.5吸水率(体积分数)(%)≤4.0≤2.0≤1.5 ≤1.5断裂弯曲负荷2535熔结性5)弯曲变形≥20≥20氧指数≥30≥30燃烧性能燃烧分级热媒为水大于等于B1级注:1模塑IⅡI型密度范围在20kg/m²~30kg/m3之间,Ⅲ型密度范围为在30kg/m3~40kg/m²之间;x200为压缩强度≥30.0kPa的带表皮挤塑材料;压缩强度是按现行国家标准《硬质泡沫塑料压缩性能的测定》GB/T8813要求的试件尺寸和试验条件下相对形变为10%的数值;4导热系数为25℃时的数值;5模塑断裂弯曲负荷或弯曲变形有一项能符合指标要求,熔结性即为合格。4.2.41辐射供暖供冷工程顶棚、墙面采用玻璃棉毡、岩棉做绝热材料时,玻璃棉毡和岩棉的主要性能指标应符合表4.2.4的规定。: 23:

2.4玻璃棉毡和岩棉的主要性能指标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