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9788-2021 系统与软件工程 性能测试方法.pdf

GBT 39788-2021 系统与软件工程 性能测试方法.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4.8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52983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GBT 39788-2021 系统与软件工程 性能测试方法.pdf

7.1.3导出测试用例

负载测试用例按以下步骤导出: a)确定前提条件: 1) 根据业务场景实际情况,确定待测业务的前置业务条件; 2)确定需要同时运行的测试用例组合。 b) 设计输人数据: 1) 确定各操作所需的输入数据; 2)确定输人数据的来源,例如历史数据或相似系统的数据。 选择用户操作: 1) 依据用户使用场景确定用户操作; 2) 确定正常/峰值时间用户数; 3) 确定用户活动趋势; 确定思考时间。 确定预期结果: 1) 确定各项业务的预期输出; 2)适用时,确定系统的监视指标(如响应时间、并发用户数、资源利用率等); 3) 确定负载测试的通过/不通过准则,例如响应时间或资源占用率天于某國值时则视为不通 过该次负载测试。 表1给出了某场景下负载测试的测试覆盖项和测试用例的示例

表1负载测试的测试覆盖项和测试用例示例

压力测试用于评估软件在极重负载下是否健壮、可用 限负载下的状态GB/T 17901.3-2021 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密钥管理 第3部分:采用非对称技术的机制, 注:状态通常包括响应时间、并发用户数、吞吐量和资源利用率等。 压力测试模型的构建过程包括: a)确定压力测试的指标需求; b) 确定压力测试的关键业务场景; 确定被测业务的用户角色分布; d)确定压力测试用例的生成方法

7.2.2导出测试覆盖项

力测试,每项被测业务的压力测试需求为一个测

7.2.3导出测试用例

压力测试用例按以下步骤导出: a)确定前提条件: 1)根据实际业务场景,确定关键业务预期的最大负载; 2)确定需要同时运行的测试用例组合。 b)设计输人数据: 1)确定各操作所需的输入数据; 2)确定输人数据的来源,例如历史数据或相似系统的数据; 3转 输入数据设计时通常要考虑如下内容: 提供要求处理的信息量,超过预期的最大负载; 数据传输能力的饱和试验,要求比设计能力传输更多的数据:内存的写入和读出,外 部设备,其他分系统及内部界面的数据传输等; 存储范围(如缓冲区、表格区和数据库)超过额定大小的能力, c)选择用户操作: 1) 依据用户使用场景确定用户操作; 2)确定正常/峰值时间用户数,通常采用负载递增加载和峰谷加载(高低突变加载); 3) 确定用户活动趋势; 4)确定思考时间。 d) 确定预期结果: 1)确定各项业务的预期输出:

GB/T397882021

2)适用时,确定系统的监视指标(如响应时间、并发用户数、资源利用率等); 3)确定系统与软件在极限状态下(超出预期峰值或者可用资源少于最低要求时)的性能。 表2给出了某业务场景下压力测试的示例。负载是采用递增加载方式,当负载(用户数)达到100 时,系统响应时间增加过快,但在运行范围内;当负载(用户数)达到150时系统存在异常。由表中数据 可知,该系统的性能瓶颈是由数据库查询时间导致

表2压力测试用例示例

峰值测试模型由峰值负载业务、峰值负载量强度、峰值持续时间和监视指标来描述。对于指定的负 载业务,当负载业务瞬间峰值(超过系统所能正常承载的强度)来临时,系统将降级运行;当负载业务负 载逐渐降低至正常水平,检查系统是否能恢复正常运行。 峰值测试模型的构建过程包括: a)确定所需测试负载的业务; 确定被测各业务的用户角色分布; 确定对应的监视指标; d) 确定被测各业务的峰值负载量强度、峰值持续时间、负载恢复至正常的下降步长/时间; e)确定被测各业务负载生成方法。 峰值测试模型中的负载量强度设计可与压力测试结合确定,由压力测试中所测量得出的软件崩溃 的极限负载量,如系统的响应时间、并发用户数、吞吐量、资源利用率等,作为当前峰值测试的峰值负载 量强度

7.3.2导出测试覆盖项

,每项被测业务的峰值负载强度计划测试值为一

7.3.3导出测试用例

峰值测试用例按以下步骤导出: a 确定前提条件: 1)根据业务场景实际情况,确定待测业务的前置业务条件; 2)确定需要同时运行的测试用例组合。 b) 设计输入数据: 1)确定各操作所需的输入数据; 2)确定输人数据的来源,例如历史数据或相似系统的数据。 c) 选择用户操作:

GB/T39788—20211)依据用户使用场景确定用户操作;2)确定用户活动趋势,包括用户数起始量、峰值量、峰值持续时间和负载下降步长:3)确定思考时间。d)确定预期结果:1)适用时,确定系统的监视指标(如响应时间、并发用户数、资源利用率等);2)确定各项业务正常运行的预期输出;确定当前计划测试的峰值上各项业务的降级运行预期输出;4)确定当前计划测试的峰值过后各项业务的恢复运行预期输出。表3给出了某场景下峰值测试的测试覆盖项和测试用例的示例。表3峰值测试的测试覆盖项和测试用例示例测试用例测试覆盖项负载场景活动业务比例输人预期输出监视指标TCOVER1思考时间:5s~8s;登录20%用户名密码无闲时并发数:40;搜索结果TCOVER2检索50%搜索条件峰值并发数:3000;列表峰值持续时间:3min;TC1闲时指标:3min后负载开始下降。响应时间<5s;负载下降步长:每分钟结果TCOVER330%条目编号结果详情CPU占用率<40%;并发数降低100,直至选择内存占用率<60%;低于闲时并发数为止峰值时段仅记录指标TCOVER4思考时间:5s~8s:登录20%用户名密码无数据,不做判断;负载下降到低于闲时闲时并发数:40;搜索结果TCOVER5检索50%搜索条件并发数后,重新判断峰值并发数:4000;列表指标是否依旧符合峰值持续时间:5min;TC2要求5min后负载开始下降。TCOVER6负载下降步长:每分钟结果30%条目编号结果详情并发数降低80,直至低选择于闲时并发数为止7.4可扩展性测试7.4.1建立模型可扩展性测试用于评估软件在外部性能需求或环境变化情况下的性能处理能力,通过在基准测试的性能需求、性能测试环境基础上进行扩展(如用户负载支持、事务数量、数据量等性能需求,处理器、内存、磁盘等硬件资源环境扩展)后的系统性能表现情况。基准测试可以包括前述章节中的负载测试、疲劳强度测试等方式,或者采用单独的基准测试场景进行。可扩展性测试模型的构建过程包括:a)确定所需可扩展性测试的业务;b)确定被测各业务的用户角色分布;c)确定被测各业务的扩展量需求;d)确定可扩展性测试用例生成方法。10

7.4.2导出测试覆盖项

7.4.3导出测试用例

GB/T397882021

测试,每项被测试业务的可扩展性测试需求为一

可扩展性测试用例按以下步骤导出: a)确定前提条件: 1) 根据业务场景实际情况,确定可扩展性测试业务的前置业务条件; 2) 根据可扩展性测试需求,确定基准测试、可扩展性测试环境条件,如被测试系统服务器数 量的扩展,服务器内存的扩展等; 3)确定需要进行性能扩展比较的测试用例组合。 b)设计输人数据: 1)确定可扩展性测试各操作所需的输人数据,宜保证基准测试与可扩展性测试的输人数抗 一致; 2 确定可扩展性测试输入数据的来源,例如历史数据或相似系统的数据,宜与基准测试所但 用的数据来源相同,并在基准测试数据基础上进行扩展; 3 可扩展性测试输人数据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内容: 与基准测试相比较的业务数据扩展内容,如用户数据量、订单数据量等; 与基准测试相比较的业务数据扩展方式,如通过数据库语句进行数据批量生成等; 与基准测试相比较的业务数据扩展比例,如基准测试业务数据的整数倍。 选择用户操作: 1) 依据基准测试用户使用场景确定可扩展性测试用户操作; 2)确定业务、环境资源等扩展后的用户数; 3)确定用户活动趋势; 4)确定思考时间。 d)确定性能指标及监控方式: 1 依据基准测试场景中的性能指标,确定可扩展性测试对应性能指标,如响应时间、内存中 用率等; 2) 确定测试需求、测试环境扩展后的性能指标的监控方式,如响应时间、硬件资源等性能打 标的监控方式。 e 确定具体扩展场景及执行顺序: 1 依据基准测试场景中的性能场景,确定可扩展性测试对应场景; 注:单一场景主要是指针对某一项资源单独扩展情况下(如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数据资 等)测试场景的设计;混合场景主要是指针对某几项资源共同扩展情况下测试场景的设计。 2 依据可扩展性测试需求或扩展环境,确定每个测试场景对应的测试用例执行顺序或逻辑 关系,以及测试场景启动或停止的条件。 f)确定预期结果: 1)确定各项业务的预期输出; 2)适用时,确定系统的监视指标(如响应时间、并发用户数、资源利用率等); 3) 确定可扩展性测试的通过/不通过准则,例如在业务、环境资源等扩展后的响应时间或费 源占用率大于某阅值时则视为不通过该次可扩展性测试。 表4给出了某场量下可扩展性测试的测试覆盖项和测试用例的示例

表4可扩展性测试的测试覆盖项和测试用例示例

疲劳强度测试模型由用户规模、负载分布和执行时间来描述。疲劳强度测试通常和被测软件的可 靠性能力相关,在指定用户规模、负载分布和执行时间情况下,验证被测软件的持续稳定运行能力或软 件失效后的恢复能力的饱和性试验。 疲劳强度测试模型的构建过程包括: a)确定满足性能指标(时间特性、资源特性等)要求的用户规模; b) 构建被测软件的混合业务模型; 确定测试执行时间; d) 确定场景中其他要素(思考时间、集合策略等)

7.5.2导出测试覆盖项

对于疲劳强度测试,被测软件混合业务模型的健壮性需求为一个测试覆盖项。

7.5.3导出测试用例

疲劳强度测试用例按以下步骤导出: a) 明确用户规模: 1)选择满足软件性能指标要求的最大用户数作为疲劳强度测试的用户规模数; 2)明确各业务相关用户的群体分布、行为趋势和交互模式。 b 构建业务模型: 1)选择性能关键程度高的业务模块组成多组混合业务模型; 2)根据业务场景实际情况,确定各组混合业务模型的业务处理比例; 3)确定各组混合业务模型中业务的执行顺序和前置条件。 C 确定执行时间: 宜根据软件生产环境运行情况或根据对软件的扩展性评估进行估算。 注:通常选择24h、3×24h或7×24h执行

GB/T397882021

d)设计数据模型: 1)明确数据使用要求,如数据文件大小限制或重用性限制等; 2)确定各业务所需的数据类型和数据量; 3) 构建数据模型,涵盖输人参数数据和背景业务数据等; 4) 制定数据备份和恢复策略等。 e 明确测试时机: 1) 软件已完成功能和性能测试,进入试运行阶段时; 2 软件运行一定时间后,出现性能能力降级时; 3) 为提高软件性能水平,进行硬件升级或系统扩展时。 f 确定预期结果: 1) 确定各项业务的预期输出; 2)适用时,确定系统的监视指标(如响应时间、并发用户数、资源利用率等); 3 确定疲劳强度测试的通过/不通过准则,例如响应时间或资源占用率超过预期或被测试软 件无法继续提供正常服务等则视为不通过该次疲劳强度测试。 表5给出了某场景下疲劳强度测试的测试覆盖项和测试用例的示例

表5疲劳强度测试的测试覆盖项和测试用例示

容积测试模型由吞旺量和存储容量来描述。在指定数据量(通常达到最大指定容积或接近最天值 的条件下,测量待测系统与软件的容积。容积测试的目的是评估测试项在处理指定数量的数据时的性 能,为系统扩容、性能优化提供参考。 容积测试模型宜按照以下步骤构建: a)确定所需测试指定的数据量;

b)确定待测系统与软件的用户操作; c)确定待测系统与软件的容积需求; d)确定容积检验方法。

7.6.2导出测试覆盖项

7.6.3导出测试用例

容积测试用例按以下步骤导出: a 确定前提条件: 根据业务场景实际情况,确定待测业务的前置业务条件。 b 设计输人数据: 确定输人数据的来源,例如历史数据或相似系统的数据。 c 对系统进行监控: 1)加载大容量的数据; 2) 依据用户使用场景确定用户操作; 3)确定正常/峰值时间用户数; 4)对CPU/内存/磁盘/响应时间/事务成功率等指标进行监控。 确定预期结果: 1)确定各项业务的预期输出; 2 适用时,确定系统的监视指标(如响应时间、并发用户数、资源利用率等); 3) 确定容积测试的通过/不通过准则,例如只要限定的某项资源达到最大使用状态或某项指 标超出可接受值,则视为不通过该次容积测试。 表6给出了某场景下容积测试的测试覆盖项和测试用例的示例

表6容积测试的测试覆盖项和测试用例示例

GB/T397882021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性能效率的质量测度

待测系统与软件为移动应用软件,主要功能为在线发送消息,分为两部分:一为移动应用终端,运 境为Android平台:Android版本需大于5.O:二为服务器端应用,负责消息的存取功能 该系统包含如下两种角色: a)普通用户; b)系统管理员。 主要功能如下: a)系统登录:所有用户均可进行此操作; b 发布消息:普通用户可以创建消息并保存或者发布消息; C 审核消息:系统管理员可以审核用户发布的消息,可以通过审核或者取消发布

客户端性能需求如下: a)空闲状态下,软件运行时内存消耗最大不超过200MB,且在软件退出时应当自行清理内存 安装目标应用软件前后待机功耗无明显差异: 应用后台连续运行2h的流量值不超过20MB,如大于20MB应给出提示。 服务器端性能需求如下: a)审核功能应能具备10个并发用户操作; b) 发布消息功能应能具备100个并发用户操作; 满足上述容量的前提下响应时间不超过2S。

客户端测试用例设计如表B.1所示。

表B.1客户端测试用件

GB/T397882021

服务器端测试用例设计如表B.2所示。

表B.2服务器端测试用

GB/T39788—202121. 8 1. 6 1. 41. 2S/10. 80. 6 0. 4 0. 2 时间图B.1服务器响应时间表 B.3服务器响应时间统计结果最小值平均值最大值第90百分位标准偏差ssss0.1200.2060.3000.2800.065B.4.4应用服务器资源消耗应用服务器CPU占用率变化趋势如图B.2所示,表B.4给出了部分统计量。50 45 40 35 %/由3025201510 40时间图B.2应用服务器CPU占用率表B.4应用服务器CPU占用率统计最小值平均值最大值9%11%13%19

GB/T39788—2021应用服务器内存消耗变化趋势如图B.3所示,表B.5给出了部分统计量。16 1412 108642时间图B.3应用服务器内存消耗表 B.5应用服务器内存消耗统计最小值平均值最大值GBGBGB0.50.7 1.2 B.4.5数据服务器资源消耗数据服务器CPU占用率变化趋势如图B.4所示,表B.6给出了部分统计量。100908070%/率由早nd6050 40 302010 0时间图B.4数据服务器CPU占用率20

GB/T 39788—2021表B.6数据服务器CPU占用率统计最小值平均值最大值8%12 %15%数据服务器内存消耗变化趋势如图B.5所示,表B.7给出了部分统计量。16141210 86420时间图B.5数据服务器内存消耗表 B.7数据服务器内存消耗统计最小值平均值最大值GBGBGB0.4 0.81.621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大型信息系统性能测试应用案例

待测系统与软件为大型信息系统中的关联查询模块,主要功能为根据关键词检索信息,分为两部 分:一为网页客户端,运行在Windows7平台;二为服务器端,运行在WindowsServer2008平台,负责 通过主题向数据库搜索并获取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该软件模块主要功能如下: a)根据关键词检索相关信息; b)点击查询结果进入并加载详情页面。

客户端性能需求如下: a)前台页面检索可以正常显示搜索结果; b)打开一个目标的详情页,页面展示正常。 服务器端性能需求如下: a)搜索功能,能够支持150个用户并发操作,检索响应时间不超过5s; b)访问页面信息功能,能够支持150个用户并发操作,页面打开响应时间不超过5s

客户端测试用例设计如表C.1所示

GB/T39788—2021服务器端测试用例设计如表C.2所示。表 C.2服务器端测试用例名称关联查询检索及查看详情性能测试版本号1.0测试目的测试关联查询检索及查看详情的性能设计人员测试时间前置条件待测系统与软件已完成功能测试测试环境Windows Server 2008 R2 Enterprise 64 位搜索关键词:初始50个线程,每15s增加50个用户,共计150个用户;思考时间:0s;持续时间:5min测试场景查看详情页面:初始50个线程,每15s增加50个用户,共计150个用户;思考时间:0s;持续时间:5min测试用例用例描述150用户并发搜索关键词操作步骤编号操作测试数据服务器监控1打开关联查询主页用户角色:LHQB响应时间150个用户并发进行搜索随机关键词关键词:“××指挥所”“×X机通过事务数2操作场”莫×森”等随机取失败事务数应用服务器打开QB系统客户端,打开关联查询页CPU占用率3面,输人关键词进行搜索操作,查看页内存消耗面是否加载流畅,正常显示搜索结果堆内存消耗用例描述150个用户并发查看详情操作前置条件150个用户成功搜索关键词,且并发过程中服务器资源消耗未见异常步骤编号操作测试数据服务器监控1打开关联查询搜索结果页用户角色:LHQB响应时间150个用户并发进行查看目标详情页面通过事务数2关键词:“××人员”等随机取操作失败事务数应用服务器打开QB系统客户端,打开搜索结果页CPU占用率3面,点击某条进入详情页面,查看页面内存消耗是否加载流畅,正常显示详情信息堆内存消耗C.4测试结果C.4.1概述本测试结果案例仅考虑服务器测试中,150个并发用户搜索关键词、查看详情的结果记录。C.4.2测试场景初始50个线程,每15s增加50用户,共计150个用户;思考时间:0s;持续时间:5min。23

表C.3150用户并发进行搜索操作服务器响应时间统计结果

150个并发用户查看人员详情服务器响应时间统计

在150个并发用户压力测试同时,在客户端查看 浏览器记录的请求响应时间在1S以 内。由于查看详情页操作请求数较多,响应时间记录最后一个请求返回的时间,所以结果超出了5S,但 是由于网页访问使用异步加载策略,虽然有个别请求返回较慢,但网页先展示了大部分请求返回的数 据,所以对用户来说加载较快,不会有卡顿或者长时间等待展示数据的情况

C.4.4应用服务器资源消耗

在压力测试期间, 20M,内存消耗正常:而应用服务器的CP0

GB/T397882021

待测系统与软件为基于云的购票应用,提供在线购票和在线支付等功能,主要功能如下: a) 系统登录:所有用户均可进行此操作; b)在线购票:所有用户均可以在线购票并提交订单; c)在线支付:所有用户均可以对已提交的订单进行支付操作。 待测系统与软件的用户群体主要为全国各地的购票人员,在购票时可能存在并发压力,因此待测系 统与软件设计时重点考虑两点:一是个人信息保护,二是需要强大的计算资源支持子系统业务,待测系 统与软件的特点如下: a 系统分布式部署于云平台上,系统架构分为四部分,即接人层、Web层、应用层和数据层; b 采用虚拟化机制实现,包含2组运行数据库,每组均包括售票节点、支付节点; 待测系统与软件只将部分流程的环节交由云服务供应商提供服务,系统全流程未采用按需扩 容的托管模式; d 为了保证用户的数据安全,采用混合云架构,即融合公有云和私有云,系统将敏感数据存放于 私有云的数据中心,同时获得公有云的计算资源.将业务子系统部署于公有云

待测系统与软件的用户群体分布于全国各地,汉 创试时需模拟不同地域、不同网络环境和服务器环境 发起请求,更真实的模拟系统上线后的使用需求,同时监控云服务集群中应用服务器集群、数据库服务 器集群等网络资源、服务器资源的资源利用性。性能测试需求如下: a)在线购票应满足1000个并发用户操作: b)在线支付应满足1000个并发用户操作;

GB/T 39788—2021互联网控制消息服务器性能测试控制中心潍路分布式压测集群A分布式压测集群B分布式压测集群C分布式压测集群N1云应用服务器云数据库服务器云环境图D.1基础技术架构图性能测试控制中心:测试时的性能测试接口,提供环境管理、性能测试、性能监控、性能分析、性能报告等功能的云测试平台,可将性能测试任务传递至控制消息服务器。控制消息服务器:接收测试控制中心任务消息传递给分布式压测集群运行,接收分布式引擎传递回来的数据,并传递给测试控制中心。分布式压测集群:由2台控制器和16台代理组成,控制器接收到任务后,将任务传递给代理进行加压,目前分布式压测集群部署于多个区域,D.4测试用例测试范围主要是在线购票和在线支付两个功能点,根据其操作流程设计测试用例,具体见表D.1。表 D.1测试用例名称在线购票支付性能测试版本号1.0测试目的测试在线购票支付业务的性能设计人员测试时间前置条件待测系统与软件已完成功能测试测试环境云平台环境在线购票:并发用户数:1000;静态加压;思考时间:忽略;持续时间:5min测试场景在线支付:并发用户数:1000;静态加压;思考时间:忽略;持续时间:5min26

GB/T39788—2021云应用服务器内存消耗变化趋势见D.4。600500400300200100图 D.4云应用服务器内存消耗D.5.4.3云数据服务器资源消耗云数据服务器CPU占用率变化趋势见图D.5。10080%/串nd6040 20图D.5云数据服务器CPU占用率云数据服务器内存消耗变化趋势见图D.6。1 4001 2001 000800600400200图D.6云数据服务器内存消耗29

GB/T39788—2021附录E(资料性附录)嵌入式软件性能测试案例E.1系统描述待测系统与软件为嵌人式机载软件,是分系统的核心软件,完成分系统内综合化管理和数据处理工作。该软件固化于机载设备中,随机载设备一同上下电。该软件主要功能包括:a)参数加载:接收航电系统指令,对分系统内各设备进行参数加载,并上报加载结果;b)设备自检:接收航电系统指令,控制分系统内各设备进行自检测,并上报自检测结果;c)参数控制:接收航电系统指令,对分系统内各设备当前工作参数进行控制;d)周期数据上报:接收分系统内各设备周期上报的数据,经过处理后上报航电系统。E.2性能需求被测软件性能需求如下:a)对机载设备上电后,该软件的初始化时间不超过5s;b)当航电系统启动设备自检测时,该软件需在100ms内将自检测指令下发分系统内各设备;c)该软件以3s为周期向分系统内各设备发送周期自检测指令;d)当航电系统对分系统内某设备进行参数设置时,若该设备不在线(未应答),被测软件需在500ms内进行数据重传,重传2次仍未收到设备应答,判设备总线故障,并上报航电系统;e)被测软件需周期上报分系统内各设备主动上报的参数,其中A设备的距离参数,处理精度为毫米级;当距离数据有效时,上报距离数值和有效状态;当距离数据无效时,上报无效状态。该距离参数计算公式为:s=/²一(h一d)²,s为A设备距离,r为A设备主动上报的距离数据,h为气压高度,d为A设备台站高度;f)被测软件FLASH余量、内存余量和CPU余量均大于30%;g)I/O总线传输不超过100kbit/s。E.3测试用例E.3.1平均启动时间表E.1给出了软件初始化时间测试用例设计。表E.1软件初始化时间测试用例名称软件初始化时间版本号1.0测试目的验证被测软件从上电到初始化完成的时间是否小于或等于5s设计人员测试时间a)被测软件与航电系统和分系统各设备连接正常;前置条件机载设备加电过程正常30

GB/T39788—2021表E.1(续)测试环境模拟/实装环境测试场景通过插桩代码验证被测软件初始化时间是否满足要求步骤编号操作预期结果a)在软件代码初始化函数前插桩测试代码,记录当前系统时间TI;在初始化函数后插桩测试1代码编译成功代码,记录当前系统时间T2;对代码进行重新编译2将通过编译后的代码烧写至机载设备FLASH中代码烧写成功正确获取到初始化开始前时间T,和初始化完成3对机载设备进行上电,通过打印消息记录T;和T2后时间T24计算T。一T:的值(T2T,)≤5 s重复步骤3和4,采集若干次数据,计算平均值和最初始化时间的平均值≤5s;大值初始化时间的最大值≤5sE.3.2平均响应时间表E.2给出了启动自检转发时间测试用例设计。表E.2启动自检转发时间测试用例名称启动自检转发时间版本号1.0测试目的验证被测软件是否在接收到航电系统下发的启动自检测命令后在100ms内下发分系统各设备设计人员测试时间a)被测软件与航电系统和分系统各设备连接正常:前置条件b)机载设备加电过程正常测试环境模拟/实装环境测试场景通过插桩代码验证被测软件启动自检测命令转发时间是否满足要求步骤编号操作预期结果a)在软件代码启动自检函数中插桩测试代码,当接收到航电系统下发的启动自检测命令时计1当前系统时间为T,当被测软件向分系统各代码编译成功设备发送自检测命令时计当前时间为T2;b)对代码进行重新编译2将通过编译后的代码烧写至机载设备FLASH中代码烧写成功3对机载设备进行上电机载设备上电成功4通过航电系统发送启动自检测命令启动自检测命令发送成功查看打印信息,通过打印消息记录T,和T2,计算5(T²T)≤100msT2—T,的值重复步骤2~4,采集若干次数据,计算平均值和最启动自检测命令转发时间的平均值≤100ms;6大值启动自检测命令转发时间的最大值≤100ms31

GB/T39788—2021E.3.5处理器平均占用率表E.6给出了CPU余量测试用例设计。表E.6CPU余量测试用例名称CPU余量测试版本号1.0验证被测试软件在峰值运行过程中CPU平均占用率是否小于70%,以及CPU余量是否满足大于30%测试目的的要求设计人员测试时间a)被测软件与航电系统和分系统各设备连接正常;前置条件b)机载设备加电过程正常测试环境模拟/实装环境测试场景通过插桩代码验证被测软件CPU平均占用率和余量是否满足要求步骤编号操作预期结果a)对被测软件插桩测试代码,采集嵌入式操作系1统的实时CPU占用率,3s采集一次并打印;代码编译成功b)对代码进行重新编译2将通过编译后的代码烧写至机载设备FLASH中代码烧写成功对机载设备进行上电机载设备上电成功开启最大任务a)通过分系统各设备进行周期数据上报;4任务执行正常通过航电系统进行参数加载;c)通过航电系统启动自检通过打印消息持续采集CPU占用率,计算CPU占CPU占用率平均值≤70%;5用率的平均值和最大值CPU占用率最大值≤70%E.3.6内存平均占用率表E.7给出了内存余量测试用例设计。表E.7内存余量测试用例名称内存余量测试版本号1.0验证被测试软件在峰值运行过程中内存平均占用率是否小于70%,以及内存余量是否满足大于30%的测试目的要求设计人员测试时间a)被测软件与航电系统和分系统各设备连接正常;前置条件b)机载设备加电过程正常测试环境模拟/实装环境测试场景通过在被测软件中插桩代码占用30%内存,验证被测软件是否正确处理各软件功能34

GB/T39788—2021表E.7(续)步骤编号操作预期结果a)对被测软件插桩测试代码,定义一个全局数组,占用30%内存容量(9.6Mbit):1代码编译成功UINT32 test[314573J=(0);b)对代码进行重新编译2将通过编译后的代码烧写至机载设备FLASH中代码烧写成功3对机载设备进行上电机载设备上电成功开启最大任务a)通过分系统各设备进行周期数据上报;4b)通过航电系统进行参数加载;任务执行正常,无任务挂起,无明显延时c)通过航电系统启动自检;d)验证被测软件是否正确处理各软件功能表E.8给出了FLASH余量测试用例设计。表E.8FLASH余量测试用例名称FLASH余量版本号1.0测试目的验证被测软件占用的FLASH存储空间是否满足小于70%的要求设计人员测试时间a)被测软件与航电系统和分系统各设备连接正常;前置条件b)机载设备加电过程正常测试环境模拟/实装环境测试场景计算烧写代码占用FLASH存储空间的大小是否小于FLASH总存储空间的70%步骤编号操作预期结果计烧写到FLASH的.out文件(或等效文件,如.bin)所占1用FLASH存储空间大小为a,FLASH总存储空间为(b—a)/b<70%b,计算剩余容量和总容量的比例(b一α)/b的值E.3.7I/0总线传输平均占用率表E.9给出了I/O总线传输平均占用率测试用例设计。表E.9I/O总线传输平均占用率测试用例名称/O总线传输平均占用率版本号1.0测试目的验证被测软件运行过程中的I/O总线平均占用率是否小于I/O总线额定设计速率大小设计人员测试时间a)被测软件与航电系统和分系统各设备连接正常;前置条件b)机载设备加电过程正常35

E.4.1平均启动时间

表E.10给出了软件初始化时间结果示例

表E.10软件初始化时间结果示例

E.4.2平均响应时间

了启动自检转发时间结果示例,表E.12给出了数

11启动自检转发时间络

GB/T397882021

测试结论:被测软件启动自检转发时间最大值为99ms,平均值为97ms,满足要求。

表E.12数据重传时间结果示例

测试结论:被测软件重传时间约为495ms~503ms.满足要求。

测试结论被测软件重传时间约为495ms~503ms.满足要求。

E.4.3响应时间的充分性

表E.13给出了周期自检发送时间结果示例

表E.13周期自检发送时间结果示例

被测软件周期自检测指令发送时间约为2.997s

E.4.4数据精度处理

表E.14给出了数据精度处理结果示例

表E14数据精度处理结果示例

E.4.5处理器平均占用率

表E.15给出了处理器平均占用率结果示例

表E.15处理器平均占用率结果示例

支测软件在峰值情况下,嵌入式操作系统CPU平均占用率为17%,最大占用率为19%,

测试结论:被测软件在峰值情况下,嵌入式操作系统CPU平均占用率为17%,最 满足要求。

QYST 0001S-2015 昆明易生堂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植物饮料E.4.6内存平均占用率

测试结论:在已消耗系统30%内存的情况下,被测软件执行各功能正确,无明显延时,任务未出 起情况。

E.4.7/O总线传输平均占用率

表E.16给出了1/O总线传输平均占用率结果示

GB 20941-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水产制品生产卫生规范GB/T397882021

表E.161/O总线传输平均占用率结果示例

测试结论:被测软件1/O总线传输平均占 为15104bit/30s=503bit/s,满足要求。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