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3913-2020 综合管廊矩形顶管工程技术标准.pdf

DB32T 3913-2020 综合管廊矩形顶管工程技术标准.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1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49905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32T 3913-2020 综合管廊矩形顶管工程技术标准.pdf

表6.3.8地下管线探测内容

6.4.2勘察报告应满足设计、施工的具体要求,提供顶管段和始发并、接收并设计及施工所需 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参数,以及地下水和环境资料,并做出针对性的分析评价、结论和建议。 6.4.3不同阶段的勘察报告应分别满足工程规划、设计、施工阶段的技术要求。初步勘察报告 述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场地稳定性和适应性,推荐管廊最优线路方案,为合理确定平面布置、 顶进标高,防治不良地质影响提供依据;详细勘察报告应分段评价岩土工程条件,应提供顶管和工 设计、施工所需的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以及地下水资料,对工作井和顶管设计、施工方案提 议,并作出针对性的分析评价。 6.4.4勘察报告主要由文字和图表构成。勘察报告文字部分应包含以下内容: 勘察目的和任务要求和依据的技术标准; 2. 勘察方法和工作布置: 3. 拟建顶管法管廊工程的基本特性: 4. 场地地形、地质(地层、地质构造)、地貌、岩土性质、地下水及不良地质作用的阐述和评价: 5.地基稳定性评价及建议地基处理方案; 6.岩土参数的搜集、分析和选用; 7.工程施工期间可能发生的岩土工程问题的预测及监控、防治措施的建议; 8.顶管施工中障碍物的类型、大小、理深预测、分析和评价; 9.顶管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的分析和评价 10.有关顶管工程设计和施工措施的建议,包括:顶管始发(接收)井端头岩土加固方法的建议: 对不良地质作用及特殊性岩土可能引起的顶管法施工风险提出控制措施的建议;邻近堤岸、重 要管线和建(构)筑物时,顶管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评估; 11.图表部分应包括以下内容:勘察点平面布置图、工程地质柱状图、工程地质剖面图、原位测试 成果图表、室内试验成果图表和地下管线及障碍物勘察成果图表,

7.1.1顶管范围内若与其他地下管线交叉或距离较近时,应对其他地下管线进行拆改或采取保 护措施。 7.1.2矩形顶管结构安全等级应为一级,设计使用年限不应小于100年。 7.1.3矩形顶管结构应按乙类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结构抗震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 7.1.4矩形顶管结构构件的裂缝控制等级不应小于三级,结构构件的最大裂缝宽度限值不大于 0.2mm,且不得贯通。 7.1.5宜根据管节尺寸、运输条件、吊装和生产能力等确定采用预制整体式或预制拼装式管节 7.1.6工作井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35,抗渗等级不低于P8。 7.1.7顶管始发洞口应采取密封措施,以防止顶管机始发时正面的水土涌入工作井内和顶进施 工时压入的减阻泥浆从此处流失。 7.1.8对于始发段和接收段遇不良地质情况时,应对始发段和接收段整体进行土体进行改良或 加固。 7.1.9顶管施工结束后,工作井宜作为永久结构使用,

7.2.1始发井、接收井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便于大型设备、构件进出场和渣土外运: 2.尽量避开建(构)筑物、地下管线、架空杆线等不利于施工的场地; 3. 始发井宜设在管廊高程较低一端,有利于顶管机姿态控制和管道内排水; 4多排顶进或多向顶进时,宜尽可能利用同一个工作并作为始发并。 7.2.2矩形顶管宜采用直线,纵向坡度应满足廊体排水和顶进需要,不小于0.2%且不宜大于3% 量避开建(构)筑物基础,穿越河道时应选择在河床稳定的河段。 7.2.3矩形顶管可在淤泥质粘土、粘土、粉土及砂土等土层中施工,长距离顶管不宜在土层软 显的界面上顶进。如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则不宜采用土压平衡矩形顶管施工: 1.土体承载力小于30kPa; 2.岩体强度大于5MPa; 3.土层中砾石含量大于30%或粒径大于200mm的砾石含量大于5%; 4. 江河中覆土层渗透系数大于或等于10cm/s。

GB/T 28136-2011 农药水不溶物测定方法7.2.4覆土厚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管顶覆土层厚度不宜小于顶管机高度的1倍,且

2.穿越河道时,管廊应布设在河床的最大冲刷线以下,管顶至远期规划河道底的最小覆土厚度不 宜小于顶管机高度的1倍,且不宜小于3.5m; 3.穿越通航河段时,管顶上覆土层厚度应满足通航安全要求; 4.在有地下水地区及穿越河道水底时,管顶上覆土层的厚度还应满足管节抗浮要求; 5.穿越轨道交通、铁路、公路、堤防或其它重要设施时,管顶上覆土层厚度应遵守轨道交通、铁 路、公路、堤防或其他设施的相关安全规定。 7.2.5下穿(上跨)建(构)筑物、轨道交通、铁路、公路、重要地下管线等时应符合下列规 定: 1.应对穿越建(构)筑物等地段进行详细调查,评估施工对建(构)筑物的影响,并针对性地采 取保护措施,控制地层变形; 6.宜根据建(构)筑物基础与结构的类型、现状,采取地基加固或桩基托换措施; 7.穿越轨道交通、铁路、公路、重要地下管线等时,宜垂直穿越;受条件限制时可斜向穿越,其 交叉角宜大于60°; 8.穿越轨道交通、铁路、公路等设施时,除需符合本标准的有关规定外,尚应遵守相关行业的有 关技术安全的规定。 7.2.6与现状相邻地下管道及地下构筑物平行、交叉时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空间交叉管道的垂直净距,不宜小于管道外径的1倍,且不宜小于1.0m; 2.与相邻地下管线及地下构筑物的最小水平间距应根据地质条件和相邻构筑物的性质确定,且不 宜小于1.0m。

7.3.1矩形顶管管节的基本构成应包括钢筋混凝土管体、承插口、止退钢环、定位钢环、压浆 孔、试压孔、吊装孔、木衬垫板;断面尺寸应与明挖断面尺寸相适应,且满足综合管廊标准断面内部净 高和净宽的相关要求。 7.3.2矩形顶管管廊内部净高宜根据综合管廊容纳管线的种类、规格、数量、安装要求等综合 确定,不宜小于2.4m。 7.3.3矩形顶管管道内部净宽宜根据综合管廊容纳管线的种类、数量、运输、安装、运行、维 护等要求综合确定。 7.3.4多舱管廊的内隔墙采用顶通后施工时,应预留相应的连接构造。 7.3.5预制管节的长度应根据管节吊装、运输等施工过程的限制条件综合确定,管节长度一般 为1.5m,断面较小时可采用2.0m,单节重量不宜大于50t。 7.3.6矩形管节断面宜设计为四个角为圆弧的仿矩形,管节各方向壁厚相等,具体参数可参考 图5.3.6和表7.3.6。

表7.4.8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强度计算的作用组合表

式中:E。、1一一分别为各边的混凝土弹性模量与截面惯性矩; Sad一底边抗挠刚度系数。 3.a及b结点的分配系数u按下式进行计算: a结点:

4.分配不平衡弯矩,得出结点弯矩; 5.根据结点弯矩与外荷载求得梁上每点内力

Sab Sad Sab + Sad

Sbe S+Sh She She + Sha

5. 根据结点弯矩与外荷载求得梁上每点内力。 7.4.13抗震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矩形顶管工程应按乙类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抗震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并应满 足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2管廊结构在E2地震(设防地震)作用下,不破坏或轻微破坏,应能够保持其正常使用功能, 结构处于弹性工作阶段:结构在E3地震(罕遇地震)作用下,可能破坏,经修补,短期内应 能恢复器正常功能,结构局部进入弹塑性工作阶段; 3 周围地层分布均匀、规则且具有对称轴的纵向较长的顶管管节,结构分析可选择平面应变分析 模型并采用反应位移法或等效水平地震加速度法、等效侧力法计算;长宽比和高宽比均小于3 的顶管管节,宜采用空间结构分析计算模型并采用土层一结构时程分析法计算; 4工程线位宜选择密实、均匀、稳定的地层,当处于软弱土、液化土或断层破碎带等不利地段时, 应分析其对结构抗震稳定性的影响,采取相应措施; 5管节内布置应力求简单、对称、规则、平顺; D 受力主筋应采用抗震钢筋,抗震构造措施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7.4.14对位于历史最高水位以下的工程,应根据设计条件计算结构的抗浮稳定;计算时管廊内 我和设备的自重不应计入,其他各项作用应取标准值;不考虑侧摩阻力时抗浮安全系数取值不低于 :当考虑计入侧壁摩阻力时,抗浮安全系数取值不低于1.15

13抗震设计应符合下孕

7.4.14对位于历史最高水位以下的工程,应根据设计条件计算结构的抗浮稳定;计算时管廊内 管线和设备的自重不应计入,其他各项作用应取标准值;不考虑侧摩阻力时抗浮安全系数取值不低于 1.05:当考虑计入侧壁摩阻力时,抗浮安全系数取值不低于1.15。

7.4.15顶管管节的构造要求应符合下列

管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小于C50,抗渗等级不小于P8:

2钢筋宜采用HPB300级钢、HRB400级钢,其技术标准应分别符合《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 热轧光圆钢筋》GB/T1499.1和《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T1499.2的有 关规定; 预埋钢板、型钢宜采用Q235钢、Q345钢,其技术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 700的有关规定; 钢筋混凝土矩形管节厚度不应小于250mm; 5 矩形顶管的纵向配筋不应少于0.2%配筋率的钢筋量,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的 规定; 矩形顶管管壁外侧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管壁内侧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5mm。

16结构接地应符合下及

矩形管道内的接地系统应形成环形接地网,接地电阻不应小于12; 接地网宜采用热镀锌扁钢,且截面积不应小于40mm×5mm。接地网应采用焊塔搭接,不得采 用螺栓搭接; 内部金属构件、电缆金属套、金属管道以及电气设备金属外壳均应与接地网连通; 作为天然气管道舱室的接地系统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 50058的有关规定。

7.5.1矩形顶管工程应根据气候条件、水文地质情况、结构特点、施工方法和使用条件等因素 行防水设计,防水等级标准应为二级,并应满足结构的安全、耐久性和使用要求。 7.5.2矩形管廊的结构防水设计应以工作井及钢筋混凝土管节的结构自防水和管节接头防水为 点,并应满足以下要求: 1 防水混凝土应通过调整配合比或添加外加剂、掺合料等措施配制而成,管节混凝土强度等级不 得低于C50,抗渗等级不得小于P8。施工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抗渗等级应比设计要求提高 一级(0.2MPa); 2管节表面应平整,无缺棱、掉角、麻面和露筋; 3 钢筋混凝土管片应制作抗压强度试件进行检测,并应做单块管节检漏测试,在设计抗渗压力下 保持时间不应少于2h,渗水深度不应超过管片保护层的厚度; 4 防水混凝土的设计抗渗等级,应符合表7.5.2的规定

表7.5.2防水混凝士设计抗渗等级

当地下水介质对混凝土具有腐蚀性时,应对管节内外分别做防腐蚀处理。砂性地层顶进的 的外表面宜设耐磨涂层。

7.5.3管廊外防水防腐蚀应符合下列规定

7.5.3管廊外防水防腐蚀应符合下列规定:

7.7.4中继间液压油缸的布置形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中继间的油缸数量应根据该施工长度的顶进力计算确定,并沿周长均匀分布安装;其伸缩行程 应满足施工和中继间结构受力的要求; 2.中继间油缸宜取偶数,且其规格宜相同;当规格不同时,其行程应同步,并应将同规格的中 间油缸对称布置: 3.中继间油缸的油路应并联,每台中继间油缸应有进油、退油的控制系统: 4.中继间安装前应检查各部件,确认正常后方可安装;安装完毕应通过试顶检验后方可使用。 7.7.5中继间结构须在安装前进行防腐处理。顶管施工完成后,拆除中继间内部零部件,保留 壳体并做好壳体防水结构,加做钢筋混凝土衬砌作为管廊永久性结构。

式中:Hd一一始发井底板面最小深度(m); h——顶管埋深(m); ha——管底操作空间(m),钢筋混凝土管可取h,=0.4m0.5m; 5.接收井的最小长度和宽度应满足顶管机在并内拆除和起吊的要求。 7.8.3始发井后座墙应满足以下要求: 1..应有足够的强度,确保在顶管施工中能承受主顶工作站油缸的最大反作用 2. 应有足够的刚度,在受到主项工作站的反作用力时其变形在允许范围内; 后座墙表面应平直,并垂直于顶进管道的轴线

7.8.4后座墙承载能力可按下列方法计算:

L.一般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在不考虑后背支撑情况的

在考虑后背支撑情况时:

式中:H.始发并的深度(m):

后座墙深入基坑底部深度(m)

安全系数,通常取n≥1.5:

7.8.5后靠土体需要加固时,应符合下列

7.8.7洞门外土体加固应符合下列规定

8.1.1施工单位应按照设计资料编制相应施工组织设计,宜对土体加固、注浆减阻、始发和接 收等关键分项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8.1.2施工单位必须遵守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施工 现场的各种粉尘、废气、废弃物以及噪声、振动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危害。 8.1.3工程所用的管材、管道附件、构(配)件和主要原材料等产品进入施工现场时必须进行 进场验收井妥善保管。 8.1.4现场配置的混凝土、砂浆、防腐与防水涂料等工程材料应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8.1.5所用管节、半成品、构(配)件等在运输、保管和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 其损坏、锈蚀或变质。 8.1.6在质量检验、验收中使用的计量器具和检测设备,必须经计量检定、校准合格后方可使 用。承担材料和设备检测的单位,应具备相应的资质。 8.1.7两条或多条平行管廊采用顶管法施工时,宜先深后浅、先大后小;平行管道掘进时,其 净距不宜小于0.5m,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先行顶进管道加强安全监测。 8.1.8施工质量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各分项工程应按照施工技术标准进行质量控制,每分项工程完成后,必须进行检验: 2.相关各分项工程之间,必须进行交接检验,所有隐蔽分项工程必须进行隐蔽验收,未经检验或 验收不合格不得进行下道分项工程。 8.1.9施工应按照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对工程进行全过程控制,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 位、监理单位等各方应按有关规定对工程质量进行管理

8.2.1综合管廊矩形顶管施工前应按照设计文件要求编写施工组织设计, 8.2.2施工组织设计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工程概况:主要介绍施工场地条件、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地面及地下建(构)筑物、地 下管线及其他地下障碍物、施工过程中主要风险及重难点等内容; 2. 编制依据及采用标准; 3. 施工场地总平面布置; 4. 工作井技术措施:根据工作井结构型式制定相应技术措施:

5.设备选型:应根据管廊断面尺寸、顶管长度、估算的总顶进力、顶管方法等确定顶管设备类型, 包括顶管机型、中继间构造和数量、泥浆泵、主顶泵站、主顶油缸、泥浆搅拌机等,注明主要设备 的性能参数,以及顶管施工参数的选定; 矩形顶管机选型应符合下列要求:刀盘形式应满足盲区最小的原则;对切削下的土体应满足 定的搅拌率;刀具组合应对可能穿越的不同地层条件具有适应性;螺旋出土器的出土口宜具备远程 操作关闭的能力;具备应急处理能力; 7.主要施工技术措施,具体详见8.2.3节; 8. 工程施工安排:包括施工进度计划、机械设备计划及劳动力安排计划等; 施工安全和质量控制措施; 10.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措施; 11.施工应急预案:包括应急动力配置、应急电源配置、障碍物处理措施、周边环境控制、机械故 障处理措施和顶管施工关键分项的突发事故处理预案等: 12.施工组织管理措施:包括始发和接收条件保障管理(人员准备、管节准备、机械准备、材料准 备等):

13.现场远程管理和视频监控

.2.3施工应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应包括下列

总顶进力估算、后背承载力估算: 后靠背、止水圈、基坑导轨、顶管机、油泵、油缸的安装方法,应附安装图: 始发和接收措施及安全控制: 4. 管节预制场地及运输、吊装措施、管材的选择及管节长度的确定、管节的连接与防水; 5. 管节的内外防腐及保护措施; 顶进减阻措施,触变泥浆的配制与管理方法; 7. 洞口外缘宜设过渡导轨: 8. 排渣方式和渣土的处置,附渣土暂存位置图; 9. 顶进纠偏措施:

10.管道定位和测量方法,采用的测量仪器,测量精度分析; 11.地面变形的控制及对周边环境影响的控制措施; 12.中继间的布设位置、安装、使用与拆除措施; 13.顶管施工时的通风、供电、照明、通讯等措施; 14.工程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技术措施: 15.管道贯通后的处理措施、泥浆置换的措施和方法。

8.3.1管节的生产应采用钢模。钢模的设计制作除各部件的几何尺寸、公差应符合产品设计图 丁尺寸的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结构的设计应合理,内模、外模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2. 钢模的使用应拆装方便,使用安全; 3.管节钢模的承口、插口部分应加工,加工精度应高于管节承口、插口的设计精度。 8.3.2每套钢模生产100节管节后应进行1次综合检验,其检验内容应包括内模、外模的几何 十偏差及形位误差。偏离公差范围的钢模,不得继续使用, 8.3.3混凝土强度检测应采用150mm×150mm×150mm的试块 8.3.4混凝土管节所使用的水泥和砂石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场地没有侵蚀性介质作用时,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 煤灰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 2.当防水混凝土中掺入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硅灰等活性矿物掺合料时,宜采用普通硅酸盐 水泥或硅酸盐水泥; 3.混凝土骨料的碱含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技术规范》GB/T50733的 规定; 4.采用外加剂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的规定: 5.在受侵蚀性介质作用时,应按侵蚀性介质的性质选用相应的水泥品种; 6.用于防水混凝土的砂、石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的有关规定;

8.3.5钢筋混凝土管节长度应根据使用条件和起吊能力确定,起吊强度不得低于70%设计强度。 8.3.6管节接口及连接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插口工作面不应有气泡、裂缝,接口处应做好防 可采用弹性密封填料或密封胶圈填充。 8.3.7对钢筋工程、预理件工程等隐蔽工程实施“三检"制度,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不予验收 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8.3.8管节传力面上应设置木垫圈,并用胶粘剂粘在传力面上。 8.3.9管节的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浇筑成型后可采用蒸汽养护或自然养护方式进行 2.蒸汽养护应严格遵守养护规定,必须分静停、升温、恒温、降温四个阶段进行,蒸汽养护环境 相对湿度不得小于90%; 3. 采用自然养护时应保持管节混凝土表面湿润,当气温超过25℃时应采用软织物覆盖并及时浇 水。 8.3.10管节、构(配)件和主要原材料等产品进入施工现场时必须进行进场验收并妥善保管 8.3.11管节运输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管节在搬运、吊装及运输过程中,应轻吊、轻装、严禁碰撞: 2.管节在搬运、吊装及运输过程中,应采用专用工具和起吊设备进行翻转、搬运,不得损坏管节 的承口、插口部位; 3.管节运往施工现场,应先行对运行道路的路况进行踏勘,制定详尽的运输方案和安全措施,并 取得交通管理部门的许可: 4.应使用专用车辆,专用垫衬,将管节的插口部分竖直、平稳地放置在运输车上,并应绑扎牢固; 5.车辆运行时应在车身的左右两侧和车辆尾部安放警示灯,还应在交通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运输 途中应有特种车引道。

8.4.1起重设备应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 管节、配套设备等的起吊要求的起 吊能力。 8.4.2在工作井内应安设钢扶梯,上铺走道板 8.4.3顶进施工前在洞圈上安装帘布橡胶板密封洞圈。

8.4.4基座必须定位准确、安装稳固,在顶进过程中不位移、不变形、不沉降;基座上的两根 九道必须平行、等高;在基座的两侧应安装有止退装置,防止油缸回缩时顶管机和管节后退。 8.4.5顶管后座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后座所用材料厚薄均匀一致; 2. 后座表面要平直,且必须垂直顶进轴线 3. 后座可采用装配式后座或整体式后座: 4. 后座承载能力应满足最大顶进力的要求,其整体刚度和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5.连续顶进时,可利用已顶进完毕的管道作为后座支撑

8.4.6导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导轨支架采用钢材制作并安装牢固,其整体刚度和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使用过程中不应 位移; ,导轨对管道的支承角宜为60°,导轨高度应保证管道中心对准穿墙孔中心,导轨走向应 计轴线一致:

8.4.8主站油泵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油泵应与油缸性能相匹配,其流量宜满足顶进速度要求; 2.油泵宜设置在油缸附近,油管应顺直、转角少:

, 顶进开始时,应缓慢进行,待各接触部位密合后,再按止常速度进: . 顶进过程中,若油压突然升高,应立即停止顶进,检查原因并经处理后方可继续顶进。 8.4.9顶管机的安装和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顶管机应适应穿越土层的物理力学特性、有无地下水、是否存在氧气、有毒有害气体如甲烷 地下障碍物处理情况和需要保护的构建筑物等因素,并具备精确测量迎面阻力的装置; 2.顶管机始发井内配套组装顺序为:导轨→后靠钢盒→油缸架→主顶油缸→顶环→过渡顶铁; 3.顶管机吊装顺序为:后配套吊装→主机吊装→液压系统吊装→其它配套系统吊装 4.主机组装顺序为:前壳体1→动力系统→前壳体2→中后壳体1→中后壳体2→刀盘安装→螺旋 输送机安装→后配套与主机连接; 5.顶管机组装包括始发并底板处理及始发导轨的安装、前壳体安装、动力系统安装、中后壳体安 装、螺旋输送机下并安装、刀盘下井组装、顶管机调试、顶管机拆解及倒运等; . 顶管机吊下井后,需对顶管机进行精确定位,使顶管机轴线与设计轴线一致: 7.在顶管机准确定位后,必须进行反复调试,在确定顶管机运转正常后,方可进行顶管始发和正 常顶进工作。 8.4.10顶铁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顶铁两个受压面应平整、平行; 2. 顶铁应具有刚度大、稳当性好和满足传递顶进力的要求: 3. 顶铁与管口之间的接触面应衬垫缓冲材料: 4. 单行纵向顶铁中心线与管道轴线一致,双行纵向顶铁的两条中心线要平行,并与管轴线距离相 等,且要垂直于管端平面: 5.更换顶铁时,应先使用长度大的顶铁,顶铁拼装后应锁定。

8.4.9顶管机的安装和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8.4.11管节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拼装管节时,主顶油缸在缩回前应对已顶进的管节与井壁或导轨进行临时固定,相关止退措施 应通过设计计算确定:

造成管节及井内设施碰撞、损坏: 3.每节管节安装前,需先粘贴止水圈及木衬垫,管节与管节的接口部分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嵌填, 同时,应保证管节与机体处于同心同轴状态,管节相连后应在同一轴线,不应有夹角、偏转,受力 面应均匀。

3.4.12中继间的安装、运行、拆除应符合下列

匀分布安装,其伸缩行程应满足施工和中继间结构受力的要求; 2.中继间油缸宜取偶数,且其规格宜相同;当规格不同时,其行程应同步,并应将同规格的中继 间油缸对称布置; 3.中继间油缸的油路应并联,每台中继间油缸应有进油、退油的控制系统; 4.中继间安装前应检查各部件并确认正常后方可安装,安装完毕应通过试顶检验后方可使用; 5.中继间的设计允许顶进力不应大于管节的允许顶进力; 6.中继间外壳在伸缩时,滑动部分应具有止水性能和耐磨性,且滑动时无阻滞; 7.中继间的启动和拆除应由前向后依次进行: 8.拆除中继间后,应将中继间间体复原成管道,原中继间处的管道强度和防腐性能应满足管廊原 设计功能要求,中继间的外壳若不拆除,应在安装前进行防腐处理,

8.5.1现场应设置减阻泥浆站,满足顶管工程所需不同泥浆的配置需求, 8.5.2顶管过程中应向管外壁与土体间注入润滑浆的方式减阻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 选择优质的触变泥浆材料,对膨润土造浆率、失水量和动塑比进行取样测试: 2.在管道上预设压浆孔,压浆孔的设置要确保顶进时管外壁和土体之间的间隙能形成稳定、连续 的泥浆套; 3. 膨润土的贮藏及浆液配制、搅拌、水化时间必须按照产品的性能要求进行,使用前必须先进行 试验;

4.当顶管机始发进入地层一定距离后,开始第一节管节的压浆,并在以后顶进中压浆位置逐 移,保证顶管始发阶段形成完好的泥浆套:

5.注浆应遵循“同步注浆与补浆相结合”和“先注后顶、随顶随注、及时补浆”的原则; 注浆设备和管路必须可靠,应具有足够的耐压和良好的密封性能; 长距离顶管的注浆与补浆应分别设独立的注浆系统,注浆宜使用低压力、大流量的注浆泵,补 浆可使用高压力、小流量的注浆泵

8.5.3注浆浆液选择宜符合下列要求:

1.触变泥浆可用于粘性土、粉质土和渗透系数不大于10cm/s的砂性土。渗透系数大于10~cm/s 时应另添加化学稳定剂: : 渗透系数大于或等于10cm/s的粗砂和砂砾层宜采用高分子化学泥浆: 5. 石蜡、废油脂等非亲水减阻剂可用于无地下水的硬土层: 沿海地质条件下宜使用抗盐膨润土。

8.5.4触变泥浆注浆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制浆装置容积应满足形成泥浆套的需要: . 注浆泵可选用液压泵、活塞泵或螺杆泵: 注浆管分为主管和支管两种,应根据顶管长度和注浆孔位置设置。主管道宜选用直径为 40~50mm的钢管,支管可选用25~30mm的橡胶管。管接头拆卸方便且在工作压力下无渗漏现象; 4.注浆孔的布置应按管道断面大小确定;相邻断面上的注浆孔可平行布置或交错布置;注浆孔宜 有排气功能,每个注浆孔宜安装球阀,在顶管机尾部和其他适当位置的注浆孔管道上应设置压力表; 宜根据地层条件设置一定数量的润滑站,其中第一个润滑站要尽可能地靠近顶管机布置; 每套中继间应单独设注浆孔,中继间的注浆应与中继间启动同步,在运行中连续注浆; 7.注浆前,应检查注浆装置水密性; 8. 注浆时注浆压力应逐步升至控制压力: . 当注浆遇有机械故障、管路堵塞、接头渗漏等情况时,经处理后方可继续顶进。 8.5.5采用触变泥浆减阻时,应编制施工设计,包括以下内容:

2.泥浆制备和输送设备及其安装规定; 3. 注浆工艺、注浆系统及注浆孔的布置: 4..顶管始发的泥浆封闭措施; 5.顶管贯通后对润滑浆的置换方法。 8.5.6触变泥浆的配合比,应按照管道周围土层的类别、地下水条件、膨润土的性质和触变泥 浆的技术指标确定。 8.5.7注浆孔的实际注浆量,对于粘性土和粉土不宜大于理论注浆量的1.5~3.0倍,对于中粗 砂层宜大于理论注浆量的3倍以上。 1.1.1注浆压力Ps可按公式8.5.8进行计算。在注浆过程中,应根据减阻和控制地面变形的实际监测数 据,及时调整注浆量和注浆压力等工艺参数。为计算方便,在施工现场也可以取Ps=(2~3)H。

或存在卸力拱时:P=wH,+Yh

PA ≤ Ps ≤ PA + 30

管工作井结构一致;为保证管节与工作井的可靠连接,需在洞口处及其相应的管节预埋钢框,以便 后浇混凝土井圈与管节和工作井结构形成整体:

管工作并结构一致;为保证管节与工作并的可靠连接,需在洞口处及其相应的管节预埋钢框,以便 后浇混凝土井圈与管节和工作井结构形成整体: . 在软弱地层,洞口外缘宜设支撑点。 8.6.2为防止在软土地区顶管始发时出现顶管机倾斜下沉,应采取以下措施: , 基坑导轨前端应尽量接近洞口,缩短顶管机的悬空长度; 2. 始发、接收作业应迅速连续,不应停顿; 3.宜在洞口内设置支撑顶管机的临时装置。 8.6.3顶管始发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 洞口凿除物应清楚干净,导轨上的管道应与洞口的止水装置保持同轴,避免损坏洞口的止水装 置; 始发井为沉井时,应先拆除内侧的临时砖墙或混凝土封门,然后拆除井壁封板或其他封填措施; 3. 在顶管机未进入土体前,止水装置启用后应立即填注惰性浆液: 4. 在不稳定土层中始发时,封门拆除后应马上将顶管机切入土层,避免前方土体松动和塌; 5. 顶管及进入地层后应慢速推进,减小迎面土压力: . 应做好软土地区顶管始发时顶管机倾斜下沉的防控措施: . 始发后应立即封闭洞口间隙,防止水土流入坑内。 8.6.4顶管机接收和洞口封门拆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于钢板桩工作井,可拨起或切割钢板桩露出洞口,并采取措施防止洞口上方的钢板桩下落: 2. 当工作井的围护结构为沉并时,应先拆除洞圈内侧的临时门,再拆除井壁外侧的封板或其他封 填物: 3.在不稳定土层中接收时,封门拆除后,顶管机应立即顶入土层并连续顶进,直至洞口及止水装 置发挥作用为止; 4.在高地下水压环境下施工时,应防止封门在水压作业下突然倒塌造成人员伤亡GB 29922-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同时利用顶管 机头直接磨穿顶进封门,确保顶管机安全接收。

管工作并结构一致;为保证管节与工作并的可靠连接,需在洞口处及其相应的管节预理钢框,以 后浇混凝土井圈与管节和工作井结构形成整体: 9. 在软弱地层,洞口外缘宜设支撑点。 8.6.2为防止在软土地区顶管始发时出现顶管机倾斜下沉,应采取以下措施: 1.基坑导轨前端应尽量接近洞口,缩短顶管机的悬空长度; 2.始发、接收作业应迅速连续,不应停顿 3.宜在洞口内设置支撑顶管机的临时装置。 8.6.3顶管始发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洞口凿除物应清楚干净,导轨上的管道应与洞口的止水装置保持同轴,避免损坏洞口的止水装 置; 2. 始发井为沉井时,应先拆除内侧的临时砖墙或混凝土封门,然后拆除井壁封板或其他封填措施 3. 在顶管机未进入土体前,止水装置启用后应立即填注惰性浆液: 4. 在不稳定土层中始发时,封门拆除后应马上将顶管机切入土层,避免前方土体松动和塌: 5.顶管及进入地层后应慢速推进,减小迎面土压力: 6.应做好软土地区顶管始发时顶管机倾斜下沉的防控措施; 7.始发后应立即封闭洞口间隙,防止水土流入坑内。 8.6.4顶管机接收和洞口封门拆除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于钢板桩工作井,可拔起或切割钢板桩露出洞口,并采取措施防止洞口上方的钢板桩下落 2.当工作井的围护结构为沉井时,应先拆除洞圈内侧的临时门,再拆除井壁外侧的封板或其他圭 填物: 3.在不稳定土层中接收时,封门拆除后,顶管机应立即顶入土层并连续顶进,直至洞口及止水装 置发挥作用为止; 4.在高地下水压环境下施工时,应防止封门在水压作业下突然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同时利用顶管 机头直接磨穿顶进封门,确保顶管机安全接收

8.6.3顶管始发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QSY GD0208.1-2012 油气管道投产方案编制导则 原油成品油管道8.6.5顶管机拆解与吊出应符合下列要求

1.管机到达接收并进行后,应按依次为力盘、前壳体上分体、前壳体下分体、动力系统、中后 壳体、螺旋输送机及其他部件的顺序进行拆解和吊出; 2.每块拆解完成后立即装车,采用大型液压平板拖车转运,运输前对运输线路进行实地考察;运 输过程中,确保每个部件固定可靠,并做充分的防护措施。

8.7.1顶进前的管节准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顶进前应对成品管道、钢套环、橡胶密封及衬垫材料进行检测和验收并符合相关要求: 2. 钢套环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防腐处理,刃口无疵点,焊接处应平整; 3. 钢筋混凝土管传力面上应设置木垫圈,并用胶粘剂粘在传力面上,保证均匀传力: 4.管节承插前,应用粘结剂将橡胶圈正确固定在槽内,并涂抹对橡胶无腐蚀作用的润滑剂,承插 时外力必须均匀,承插后橡胶圈不应产生移位和翻转。 8.7.2顶进工艺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初始顶进速度宜控制在5mm10mm/min范围; 2.正常顶进时,顶进速度宜在10mm20mm/min范围 3.出土量宜控制在理论出土量的95%~105%; 4.工作面压力值、刀盘扭矩等参数应根据顶管机机型合理确定, 8.7.3当采用中继间时,应对中继间进行编组控制,从顶管机头向后按次序依次将每段管节向 前推移,当一组中继间伸出时,其它中继间应保持不动,在所有中继间依次完成作业后,主顶工作站完 成该顶进循环的最后项进作业。 8.7.4施工参数的记录要求包括以下内容: 1.顶管始发前应测定顶管机头的轴线和标高,并将测量数据及时反馈进行调整; 2.顶进施工中的原始数据记录应连续、真实、完整; 3.原始记录和测量分析资料应完整存档。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