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1858-2020 高寒高海拔荒漠公路排水体系设计指南.pdf

DB63/T 1858-2020 高寒高海拔荒漠公路排水体系设计指南.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8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49176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63/T 1858-2020 高寒高海拔荒漠公路排水体系设计指南.pdf

.5.4排水沟一股米用梯形 支与底均不小 不具人 于500m,沟底纵坡一般与路线纵坡保持一致,不小于0.3%且不大于3.0%。 5.5.5排水沟平面布置应平顺,采用直线,转弯时弧形半径不宜小于10m。 5.5.6将取土坑连通形成纵向排水时,取土坑的坑底离最高地下水位不应小于0.15m,取土坑的坑底 向路堤外应有2%3%的横向坡度和不小于0.2%的纵坡。

5.6.1荒漠盐滩,不占用耕地的路段,为克服排水困难提高路基稳定性,可设反压护道或蒸发池排除 地表水。 5.6.2合理确定蒸发池边缘与路基之间的距离,避免影响路基稳定和路侧安全,并应不小于5m。蒸发 也设计水位应低于排水沟的沟底, 5.6.3蒸发池的容量应以一个月内汇入池中的雨水能及时完成渗透与蒸发作为设计依据,据水力、水 文计算后确定,并防止产生盐渍化或沼泽化。 5.6.4蒸发池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安全防护加固措施。 5.6.5蒸发池的容量不宜超过300m,蓄水深度不应大于1m,必要时池底与四周宜作防渗处理。

6.1.1存在水毁隐患、需进行路基防护加固的段落或公路水毁修复工程,应进行路基防护加固设计, 一般包括路肩墙、路堤墙、护脚墙、护坡、石笼式挡墙、反压护道等措施。防护构造物的结构形式、材 料类型、工程规模、防治效果应综合论证比较后选用,其设计应符合JTGD30的相关规定。 6.1.2沿河路基防排水设计应根据河流水文特性、设计洪水位、流量以及河道地形地质条件,合理布 设排水设施,做好排水设施出口处理,并与河道导流设施和调治构造物相协调JJG 631-2013 氨氮自动监测仪,防止水流冲刷路基边坡 及河岸。

3.1.3路肩墙、路堤墙、护脚墙等冲刷防护工程应符合以下规定:

a)冲刷防护工程顶面高程,应为设计水位加上波浪侵袭、雍水高度及安全高度之和; b)基底应埋设在冲刷深度以下不小于1m或嵌入基岩内,寒冷地区应在冻结深度以下不小于 当冲刷深度较深、水下施工困难时,可采用桩基或适宜的平面防护:

DB63/T18582020

施进行护坡,应选用冰草、针茅、早熟禾、披碱草、老芒麦等草种混播,可种植沙棘、柠条、红柳等耐 旱性灌木。 6.1.9岩盐路基宜考虑框格防护、干砌片石护坡、编织袋护坡等防护设施。 6.1.10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地段,应论证分析泥石流影响程度及通过方案,宜采用拦挡坝、格栅坝、排 导槽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护

河流容许流速为5.0m/s~8.0m/s时,沿河路堤与河岸相距很近,水深流急、为避免挤压河床,宜 设置采用仰斜式浸水挡土墙,应符合以下规定: a)墙体平面宜结合水流方向布置,不挤压河道; b) 挡土墙应每隔10m设置伸缩缝,伸缩缝之间以沥青麻絮填塞;在地基岩性变化处、墙高突变 处和构筑物连接处均应设置沉降缝; c)最高洪水位30cm以上,必须每隔2.0m~3.0m交错布设Φ10cmPE管作为泄水管; d)挡墙基底承载力要求不小于300KPa,不满足要求时应进行基底换填处理,

边坡过陡坡面水流冲蚀严重、易受水流冲刷发生滑塌的路段,宜设置重力式路堤挡土墙,应符合以 规定: a 挡土墙每隔10m设置伸缩缝,伸缩缝之间以沥青麻絮填塞;在地基岩性变化处、墙高突变处 和构筑物连接处均应设置沉降缝: b 墙背填料宜采用附近土源,尽量选用抗剪强度高和透水性强的砾石或砂土; C 地面线30cm以上,必须每隔2.0m~3.0m交错布设Φ10cmPE管作为泄水管; d) 基底承载力容许值要求不小于300KPa,不满足要求时应进行基底换填处理; 基坑不得全段开挖,必须采取跳槽开挖,及时分段支模浇筑的方法施工。

为防止水流侵蚀坡脚或收缩过远坡脚,宜设置护脚墙,应符合以下规定: a)护脚高度不宜超过5m; b)护脚墙基底高程应在局部冲刷线高程下有一定的安全距离:

DB63/T18582020

c)挡土墙每隔10m设置伸缩缝,伸缩缝之间以沥青麻絮填塞;在地基岩性变化处、墙高突变处 和构筑物连接处均应设置沉降缝

边坡冲毁严重路段宜采用水泥混凝土护坡,护坡宜与护脚墙、路堤墙结合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a 岩盐路基边坡防护设计,应考虑边坡雨水侵蚀、盐胀、冻胀变形的影响,宜采用框格防护、干 砌片石护坡、编织袋护坡等; b 岩盐路基冻胀路段宜采用框格防护,应减缓路基边坡坡度于1:1.25,并在框格的交点处,打 入0.5m~1.0m长的固定桩或钢筋; 干砌片石护坡要求坡面稳固,先垫以砂层,然后自上而下平整地铺砌片石,片石应逐块嵌紧且 错缝,护面厚度一般不小于20cm,干砌要勾缝; d 雨水集中或汇水面积较大时,应有排水设施相配合,如在挖方边坡顶部设截水沟,高填方的路 肩边缘设拦水带等; e) 简易防护的边坡高度与坡度不宜过大,边坡坡度一般不陡于1:1~1:1.5; 以沥青麻絮填塞

石笼式挡墙适用于沿河土质坡脚的冲刷防护,应符合以下规定: a)石笼式挡土墙外形可采用外台阶、内台阶、宝塔式等; b) 石笼可采用重镀锌钢丝、镀锌铁丝、普通铁丝编织。永久工程应采用重镀锌钢丝;使用年限8 年~12年时,可采用镀锌铁丝;使用年限3年~5年时,可采用普通铁丝石笼; 石笼内填充物应采用质地坚硬、不易崩解和水解的片石或块石,石料粒径宜为100mm~300mm 小于100mm的粒径不应超过15%,且不得用于石笼网格的外露面,空隙率不得超过30%; d 石笼式挡土墙背应设置一层透水土工布,以防止淤堵; e 石笼基础应嵌入原地面以下20cm30cm,以使底层石笼稳定

反压护道一般适用于非耕作地区且取土方便、运距较近的路段,应符合以下规定: a 反压护道填料材质及压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可根据需要设置一级或多级反压护道,每级的高 度和宽度应通过稳定计算确定,且应满足工后沉降的要求; 反压护道的最大高度不宜超过路堤高度的1/2; c)反压护道施工宜与路基同时填筑:分开填筑时,必须在路堤达到临界高度前将反压护道筑好。

为保证排水顺畅,坡面防护宜与防风固沙措施相结合,应符合以下规定: a) 设计时宜对铺设盐盖、柴草方格篱芭、塑料网方格等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b) 对迎风侧50m和下风侧20m范围内的凸出沙丘整平,再采用沙障进行防护; c)方格网沙障最外侧铺至沙丘迎风坡底部,沙障外露高度宜为20cm,立式植入; d)路基两侧固沙带固沙方格宜采用1m×1m。

DB63/T18582020

集中排水方式,设置拦水带、急流槽将路面水汇集,排入排水沟或自然沟渠。其余情况可采用横向漫流 分散排水,排入边沟、排水沟或自然沟渠。 7.2荒漠公路路堤或台口式路堑下边坡,坡面未做防护而易遭受路面表面水流冲刷,或者坡面虽已采 取防护措施但仍可能受到冲刷时,应在路肩外侧边缘设置拦水带。拦水带应符合以下规定: a)拦水带宜采用沥青混凝土或预制水泥混凝土路缘石制作; b) 拦水带顶面应略高于过水断面的设计水面高; c) 拦水带的泄水口可设置成开口(喇叭口)式。泄水口附近的拦水带,高度逐渐变化,与急流槽 等设施的进水口连接圆顺; 设在纵坡坡段上的泄水口为提高泄水能力,一般做成不对称的喇叭口,并在硬路肩边缘的外侧 设置逐渐变宽的低凹区: e 泄水口的间距应按有关规范计算确定,一般60m~100m设一处,其开口宽度为0.5m~1.0m, 在凹形曲线的底部、桥头端部或其它适当的位置可多设置2个~3个泄水口; f 风积沙地段,拦水带横断面应考虑淤砂的情况,设置为流线型。 7.3为保证路面基层防水效果,宜进行沥青同步碎石封层或改性沥青碎石封层。 7.4高等级公路的路缘带硬路肩,其结构层厚度宜与行车道部分相同,土路肩宜采用满铺式水泥混凝 土硬化。 7.5公路路面底基层、垫层宜铺至路基同宽

面横坡排出;设超高路段,超高段外侧路面表面水通过凸形中央分隔带设开口明槽,或通过平齐式中央 分隔带直接排出。 3.2中央分隔带表面未采用铺面封闭的,为防止中间植草、栽灌木的分隔带灌溉水下渗,必须做好防 渗处理,可设置碎石盲沟及横向排水管排水,并应设置防渗土工布。 3.3超高路段应采用分隔带开口明槽排水,开口明槽每隔5m~15m一道,将超高外侧路面汇水通过开 口明槽排向内侧路面,由路拱横坡将水排出。

1当路基范围内出露地下水或地下水位较高,影响路基、路面强度或边坡稳定时,应根据工程 文地质条件及路基挖填高度设置暗沟、渗沟、盲沟、排水垫层等地下排水设施,出水口应考虑保 2地下排水设施应采取反滤措施,防止堵塞、失效。

0.1.1桥涵排水系统应完整、通畅、便于维修。 .1.2桥涵排水系统宜与周围挡墙、路基等排水系统协调,保证水流汇集并排出桥涵范围,应符

DB63/T18582020

a 桥面横坡不宜小于1.5%,桥面铺装应能防止雨水渗透至结构混凝土表面。其他受雨淋或可能 积水的表面也应做成坡面,并应采取可靠的防渗和排水构造措施,避免水和腐蚀性介质侵蚀混 凝疑土表面: b 混凝土梁外侧翼缘应设置滴水檐或其他防止雨水流向混凝土梁侧面的构造措施; c)节段预制拼装桥梁的接封面应能阻止雨水侵入; 应防止桥面雨水从桥梁伸缩缝装置处渗流到梁端和墩台: e) 箱梁侧壁和底板应预留通风孔和排水孔,保证箱室内外通气和排水性能。 10.1.3桥涵防排水工程设计应符合JTGD60的相关要求。 10.1.4戈壁荒漠区域桥梁防排水设计应结合气象水文、地质情况、洪水流量,尽量减少盐害及风积沙 危害,提高抗灾能力及耐久性。 10.1.5桥梁设计时,其桥位、孔径、桥长应满足泄洪、通航要求,并应与周边环境、景观协调,防止 水土流失。宽滩河段及滩、槽难分的不稳定河段,一般不宜压缩河床。 10.1.6桥梁结构选型应从安全、耐久、适用、环保、经济、美观和技术先进等方面综合考虑,其建筑 材料选择上应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尽可能选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充分考虑各部件的检测、监 测、维护和更新的便利性。 10.1.7有条件的桥头锥坡设计宜采用生态植物护坡,种植乡土地被植物。 10.1.8合理设计桥梁基础施工工艺和安排施工时间,尽可能设计对水流、河床、河道扰动较小的围堰 方式或改河法成桥等施工工艺, 10.1.9路线通过湿地时,宜采用透水性路堤或桥涵形式穿越,强化水力联系措施。在河流及其支流较 密集的路段应适当加密涵洞数量,增强公路两侧的过水能力。涉及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区时,宜采用大跨 径桥梁减少涉水桥墩数量, 10.1.10戈壁荒漠区域多为季节性河流,桥梁应尽量预制化、标准化、系列化,避免不必要的多样性 盐渍土路段的桥涵构造物,需采取必要的防腐措施提高耐久性,桥涵混凝土强度等级应符合JTG/T3310 的要求且不宜低于C30。 10.1.11沙害地段,桥涵孔径布设应考虑后期养护中防治淤沙的需求。 10.1.12桥涵基础结构设计应充分考虑施工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且应进行耐久性设计。 10.1.13盐结晶环境环境下的桥涵构造物,应采用低渗透高性能混凝土、增加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宜 采用预制结构、蒸汽养生等措施。针对不同结构部位应采用相应的附加防腐蚀措施,如掺加钢筋阻锈剂、 外涂环氧沥青,采用聚丙乙烯纤维混凝土、防腐涂层、透水模板等, 10.1.14盐结晶环境环境下的涵洞进出口设置隔水墙,隔水墙材料宜采用具有防腐涂装的防渗混凝土, 并铺设防渗土工布并反包。 住信 10.1.15桥面防排水 10.1.16桥面水泥混凝土调平层顶面应设置防水层,桥面防水应符合CJJ139的相关规定。 10.1.17桥梁排水应设置桥面径流收集系统,通过纵、横管道排入事故应急池。管道应具有防紫外线 老化、防腐蚀、防冻胀、防堵塞等功能,

10.1.15桥面防排水

10.1.16桥面水泥混凝土调平层顶面应设置防水层,桥面防水应符合CJJ139的相关规定。 10.1.17桥梁排水应设置桥面径流收集系统,通过纵、横管道排入事故应急池。管道应具有防紫外线 老化、防腐蚀、防冻胀、防堵塞等功能。 0.1.18泄水孔宜设在桥面边缘、横坡低点处,一般沿纵桥向间距4m~5m设置。特殊情况下可适当 加大,但不宜超过20m。 10.1.19桥梁宜选择防水型伸缩缝,桥梁伸缩缝的上游方向应增设泄水孔。 10.1.20曲线桥内侧等易积水部位,泄水孔应适当加密 且桥面最低点应设置泄水孔

10.2桥涵下部结构防排水

.2.1桥(涵)台台背和支挡构造物墙背宜采用透水性材料回填,应采取回填区外设置拦截地表

DB63/T18582020

0.2.2台背或墙背回填透水性材料时,应在台身或墙身设置泄水孔排水。回填料透水性不良、回填区 水量大或有冻胀可能时,可选用连续排水层、铺设排水板等土工合成材料、设置软式透水干管、设置 水平向排水夹层等排水措施。 0.2.3桥梁下部结构在水位浮动部位处,应采用防水混凝土和涂防水涂料。墩柱应做附着式排水,并 避免受撞破坏。 0.2.4桥梁下部结构防排水设计应符合JTG/TD33的相关规定

0.4.1土质松散桥址处应加强河床、河岸防护,防正形成严重冲刷。 0.4.2拦水坝的设置条件、平面线形、设置长度宜论证确定,基础埋深宜计算确定。平面线形宜选择 水力性能较好的曲线型导流堤,基础埋深应满足防冲刷要求。 10.4.3拦水坝与路基相接处,坝顶应与路面顶自然顺接、高度平齐。拦水坝与桥涵形成通畅的排水系 统,有利于洪水的煊泄。 10.4.4桥涵导流设施与路基防排水设施连接闭合,拦水坝宜采用沙坝混凝土护面。 10.4.5调治构造物基础埋深应符合JTGC30的相关规定。位于河槽内的调治构造物基底应埋入总冲刷 以下不小于1m;位于河滩时应理入总冲刷线以下不小于0.5m。不能达到要求的深度时,应设置平面 防护工程。 10.4.6桥梁设计应尽可能不压缩河道,避免大的导流设施;若桥位处压缩河道,上下游需设置导流设 施、护岸和河槽铺底,避免水流对河岸的冲刷

靠、排水畅通。保证运营期间隧道内不渗不漏,基本干燥。 11.1.2隧道防排水应满足下列要求:不 a)结构不渗水,不挂冰,路面无湿渍,不结冰; b)衬砌背后不积水、排水管道不冻结。 11.1.3防排水材料应满足国家、行业标准和设计要求,有出厂合格证明,并按相关规范进行检验。不 得使用有毒、污染环境的材料。 11.1.4高寒高海拔隧道洞内应采用保温设施,使围岩水保持一定的温度而顺利排出。保温材料必须具 备保冷抗冻性好、防火性好、防水及耐腐蚀性好等特点;装饰抗冻层的面板必须具备优良的防火性和抗 东性,并能随隧道的轮廓弯曲成弧形。 11.1.5应结合隧道工程特点、地形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情况及勘测资料,进行隧道的防排水设计,应 符合下列规定: a)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应妥善处理,使洞内外形成完整、通畅、便于维修的防排水系统:

11.1.2隧道防排水应满足下列要求

DB63/T18582020

b)衬砌结构应有可靠的防排水设计,二次衬砌防水应以混凝土自防水为主,其施工缝和变形缝处 应加强防水措施。 11.1.6隧道结构的施工缝、伸缩缝等接缝的部位,宜避开不利的环境作用;当可能遭受腐蚀性环境侵 蚀时,应对接缝部位加强防排水、封堵措施,并宜采取附加防腐蚀措施。 11.1.7框架混凝土结构的表面形状应有利于排水,对于可能受雨淋或积水的部位宜设置倾斜面。对可 能产生蓄水的部位,宜设置排水通道。排水管的出口不得紧贴混凝土构件表面,宜离开混凝土构件表面 一定距离。 11.1.8有防水要求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其每侧暴露面上表层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宜低于0.4%; 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300mm。 11.1.9采取的隧道防排水措施,应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当隧道内渗漏水可能引起地表水减少,影响居 民生产、生活用水时,应对围岩采取堵水措施。 11.1.10隧道防排水设计应积极稳妥地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

11.2.1隧道内防水材料应符合现行GB50108的规定。防水材料可选用注浆正水材料、防水卷材、申 埋式止水带、背贴式止水带、排水盲管、防水混凝土等。 11.2.2隧道采用复合式衬砌,在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应设置防水板及无纺布,无纺布与防水板应 分次铺挂,不宜采用复合式防水板。隧道防排水材料的技术指标和参数应在常规参数基础上提高,建议 无纺布不应小于400g/m,防水板厚度不应小于1.5mm。 11.2.3在钢筋混凝土二衬段,可设置双层土工布中加防水板,以防止绑扎二衬钢筋时损伤防水板。 11.2.4二次衬砌混凝土应满足抗渗要求,抗渗等级不应低于P8。 11.2.5高寒、高海拔地区隧道衬砌结构的保温防冻设计主要考虑隧道衬砌内表面全断面设置隧道保温 系统。具体敷设段落应结合实测数据、相关计算或根据隧址区气候条件、气象特点及海拔等情况与同等 气候区工程经验类比确定。 11.2.6防水板厚度不应小于加强拱脚处防排水设计,纵向施工缝设置止水带,防水板向仰拱延伸1 Ⅱ~2m 11.2.7涌水量较大的隧道,施工缝及沉降缝宜选用背贴式止水带与中理式橡胶止水带组合型式防水构 造。 11.2.8当地下水有侵蚀性时,应采用铺设抗侵蚀防水层等措施,避免地下水侵蚀隧道结构。宜受地下 水侵蚀部位宜采用相应的抗侵蚀混凝士。

11. 3排水系统设讯

11.3.1隧道内纵向排水沟管坡度应与路线纵坡一致,一般排水坡度不小于0.5%,横向排水暗(盲) 构管坡度不应小于2%。 1.3.2洞内排水遵循“有水则设,无水则防”的动态设计原则设置环向排水盲管,可采用软式透水管、 Q型排水管等,间距3m~10m。二次衬砌的环向施工缝、沉降缝、变形缝处宜加设排水盲管。 11.3.3初喷后,喷射混凝土表面有集中渗漏水点时,应铺设环向排水管(辅以围岩集水孔)排水,使 地下水尽可能少的渗入到喷射混凝土表面;当无明显渗漏水时,环向排水管可设置在喷射混凝土表面, 但不宜侵入二次衬砌结构空间内, 1.3.4在二次衬砌两侧边墙脚外侧设置纵向排水(PE、HDPE等)花管,上半断面眼孔直径6mm~8mm, 间距10cm,并用无纺布包裹,纵向排水管管径不宜小于100mm。 11.3.5为克服中心水沟冰冻隐患,并考虑到疏通、排除衬砌外的渗水,有效降低衬砌外侧静水压力, 隧道中心水沟设置在冰冻线以下。

GB/T 22959-2008 河豚鱼、鳗鱼和烤鳗中氯霉素、甲砜霉素和氟苯尼考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DB63/T18582020

1.4洞口和明洞防排水

11.4.1应结合洞口地形、洞口防护和路基排水,设置排水系统。 1.4.2洞口设计受暴雨、洪水、泥石流影响时,应设置防洪设施, 1.4.3隧道、辅助坑道的洞口及明洞边坡、仰坡开挖线3m~5m以外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设置截水 沟。截水沟的布置应避免影响边、仰坡景观效果。 1.4.4寒冷及严寒地区隧道,应对洞口一定范围内进行衬砌防冻设计,提高其混凝主标号 11.4.5隧道洞口一定范围内宜设置防寒泄水洞,以利于中心排水管的畅通无阻,隧道防寒泄水洞的出 水口采用保温设施。 11.4.6隧道洞口和明洞防排水设计应符合JTG/TD33、JTG/T3310、JTG3370.1、JTG/T3660的相关 技术要求。

11.5.1对于反坡排水的隧道,可根据距离、坡度、水量和设备等因素合理布置排水管道,一次或分段 接力将水排出洞外。接力排水时应在掌子面设置临时集水坑,并每隔200m设置集水坑,通过水泵逐级 抽排至洞口。

1.5.1对于反坡排水的隧道,可根据距离、 坡度、水量和设备等因系合理他直排水官道,一次或分 接力将水排出洞外。接力排水时应在掌子面设置临时集水坑,并每隔200m设置集水坑,通过水泵逐级 抽排至洞口。 11.5.2顺坡排水时,排水沟必须距离拱脚位置1m以上,防止地下水浸泡软化拱脚,引起沉降, 11.5.3膨胀岩、土质地层、围岩松软地段的排水沟和集水坑(井)必须进行硬化处理。 11.5.4隧道洞内防排水、路面结构底部防排水、衬砌防排水设计应符合应符合JTG/TD33、JTG/T3310 JTG3370.1、JTG/T3660的相关规定。

DB63/T18582020

附录A (资料性) “柴达木荒漠"设计流量计算

A.1用于分析与计算的洪水资料,应审查其可靠性、一致性和系列代表性。 A.2洪水分析和计算,可根据资料情况及地区特点,采用不少于两种方法,经分析论证后,选用合理 的分析计算成果。 A.3无资料地区,求算的设计流量应有历史洪水流量的考证。“柴达木荒漠区”设计流量可参照公式(A. 1)、(A.2)、(A.3)进行计算

QB/T 4221-2011 谷物类饮料式中: Q一多年年最大洪峰流量平均值(m3/s) F一流域面积(Km²); C一变差系数; C。一偏差系数: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