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检修规则.pdf

桥梁检修规则.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7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49037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桥梁检修规则.pdf

紧),其扣紧长度范围为每联长的1/2,螺栓扭矩为80~120N·m。 (2)无伸缩纵梁的连续梁,当连续梁两端设有钢轨伸缩调节器时,宜采用全部扣紧方 式,螺栓扭矩为50~70Nm。若采用分段扣紧方式,仅在设有伸缩调节器的活动端扣紧, 螺栓扭矩为80~120N·m。扣紧与不扣紧长度范围各为1/2。 5.桥面钢轨接头冻结或焊接时,轨卡螺栓扭矩为40~60N·m。 第3.1.9条道桥面应符合下列要求: 1.运营桥梁道作槽顶面外缘宽度不应小于3.9m,枕底高出挡雄墙顶不应小于0.02m; 桥面应铺设一级道作,枕下道雄厚度不应小于0.25m(行车速度大于160km/h区段一般不 应小于0.35m),也不应超过0.45m;桥上木枕应根据情况逐步更换为混凝土枕或新IⅢI型 混凝土桥枕。 2.改建桥梁挡墙内侧至线路中心最小距离不得小于2.2m;桥面防水层应采用耐久 性好的新型防水层,保护层采用等级不低于C40的纤维混凝土;桥面应铺设一级道诈,枕 下道诈厚度不小于0.35m,并铺设混凝土枕或新III型混凝土桥枕。 第3.1.10条温度跨度超过100m的明桥面钢梁,在活动端上的线路应设伸缩调节器, 每一温度跨度安设一组。其铺设及养护标准应符合《曲线型钢轨伸缩调节器及铺设、养护 维修技术条件》(TGW35一95)的要求。 第3.1.11条铺设无缝线路桥梁的作业条件: 1.更换分开式扣件、防磨胶垫或单根更换及移动桥枕时,在实际锁定轨温加20℃以 下; 2.上盖板涂装、更换铆钉、成段更换或方正桥枕及其他原因须起道时,在实际锁定 轨温加5℃减15℃以内; 3.起梁、移梁及拨移支座、揭垫砂浆等整治支座作业时,在实际锁定轨温内加减5℃ 以内; 4.架空线路施工,必要时需采取钢轨应力放散或其他措施进行; 5.在单独设计铺设无缝线路的桥梁上,应在设计允许的轨温范围内进行桥梁或线路

其顶部应切成不陡于1:1的斜面并联结密贴,梭头尖端悬出轨枕的长度不得大于5mm,见图3.1.13。斤台后端或托盘后所台指载编前面图3.1.13桥上护轨布置图7.对既有明桥面,护轨下可加垫总厚度不大于30mm的垫板。当护轨与基本轨头部间净距为350~500mm时,护轨下应设普通铁垫板,扣压每股护轨的钩头道钉应在每根木桥枕上靠基本轨一侧钉两个,另一侧钉一个。当净距为220~350mm时,护轨下可不加垫铁垫板;垫板厚度在20mm及以下时,应在每隔一根木桥枕上钉两个道钉扣压每股护轨的两侧;垫板厚度超过20mm时,应在每根木桥枕上钉两个道钉扣压每股护轨的两侧。对既有道作桥面,当护轨下组装通长铁垫板时,铁垫板下可设厚度不小于4mm的橡胶垫板,固定通长铁垫板的螺栓扭矩不应小于80Nm,扣板螺栓的扭矩应为40~60Nm。新型扣板式扣件螺栓扭矩应为30~50Nm。8.自动闭塞区间,护轨应安装绝缘装置。当桥上线路中心设有应答器时,护轨应在应答器处断开。9.每股护轨接头安装4个螺栓,每端安装2个,螺帽应安装在线路中心一侧,在伸缩调节器处应采用一端带长圆孔的夹板。10.护轨爬行严重时,允许安装防爬器。11.伸缩调节器范围内护轨按设计办理。12.因道口、道岔或其他因素影响,护轨不能按标准设置时,应经铁路局批准,按特· 19 ·

殊情况处理。(二)木桥枕第3.1.14条明桥面枕木应采用优质防腐木桥枕,其尺寸应符合表3.1.14的规定。木桥枕质量标准应符合附录三的要求。现有木桥枕断面尺寸不符合规定时,应逐步更换为标准木桥枕。木桥枕尺寸表3.1.14木桥枕标准断面主梁或纵梁中心距(m)长度(mm)附 注宽度(mm)高度(mm)1.5~2.02202403000双腹板或多腹板的主2.0以上~2.22202603000梁中心距以内侧腹板2.2以上~2.32202803000间距为准2.3以上~2.52403003200或3400第3.1.15条木桥枕铺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木桥枕间净距为100180mm(横梁处除外)。2.木桥枕不能铺设在横梁上,与横梁翼缘边应留出15mm及以上缝隙。3.横梁两侧木桥枕间净距在300mm以上,且木桥枕顶面高出横梁顶面50mm以上时,应在横梁上垫短枕承托,短枕与护轨应联结牢固,并与基本轨底留出5~10mm空隙,如图3.1.15。下得小于钢梁中心线横架中心线时如设之超赖酒网区网区网宁图器横染上短枕铺设图(约爆检及护木螺检末示)• 20 :

图3.1.15横梁处木桥枕布置图

4.有桥面系的上承钢梁,木桥枕只能铺在纵梁上(设计容许铺设在主梁翼缘上的除 外),在行车情况下不容许压着钢梁联结系。 5.为调整桥面钢轨上拱度,木桥枕容许挖深30mm以内的槽口,或使用比标准断面 稍厚的木桥枕,也可在未桥枕下加垫未垫板,用螺钉(栓)或胶合联结牢固。 6.木桥枕与螺栓头(铆钉头)接触处可挖钉窝或纵槽。 7.每根木桥枕应用两根经过防锈处理的直径22mm标准型钩螺栓与钢梁钩紧。螺栓 均应安装110mm×110mm×8mm的铁垫圈及610mm厚的胶垫圈。在自动闭塞区间SL 540-2011 光伏提水工程技术规范,钩 螺栓铁垫圈与钢轨扣件间应留不小于15mm的间隙。行车速度大于120km/h区段钢梁明桥 面的钩螺栓不允许有缺少和连二失效。 8.行车速度大于160km/h区段钢桥明桥面的木桥枕必须采用优质木材,断面尺寸应 不小于220(宽度)×260(高度)mm。 第3.1.16条木桥枕应注油防腐,加工新面和栓钉孔眼应按规定作好防腐处理。木桥 沈发生腐朽、裂缝或损伤,应及时进行削平、灌缝、捆扎、挖补等修理工作 第3.1.17条木桥枕有下列状态之一时,即为失效木桥枕 1.标准断面木桥枕因腐朽、挖补、削平和挖槽累计深度超过80mm 2.钉孔周围腐朽严重,无处改孔,不能满足持钉及保持轨距的需要 3.木桥枕内部严重腐朽。 4.通裂严重,影响共同受力。 第3.1.18条钢轨接头处4根木桥枕(支接时为5根)中有一根或其他部位有连续2 根及以上的失效木桥枕时,行车速度大于120km/h区段钢梁明桥面有隔一或连二失效木桥 枕时,均应立即抽换。单根抽换时,可使用整修后的旧木桥枕。 孔钢梁上的木桥枕失效达25%及以上时,行车速度大于120km/h区段一孔钢梁上的 木桥枕失效达20%及以上时,行车速度大于160km/h区段一孔钢梁上的木桥枕失效达15% 及以上时,均应进行整孔更换。

(三) 护木与防爬角钢

第3.1.19条钢桥明桥面上应按以下要求铺设护木: 1.护木断面尺寸为150mm×150mm,材质为一级松(杉)木。 2.护木接头采用半木搭接,设在木桥枕上。护木与木桥枕联结处应将护木挖深20 30mm的槽口,紧扣在木桥枕上。 3.护木与木桥枕的联结采用I式或II式,见图3.1.19。 I式为护木与木桥枕、钢梁上翼缘用经过防锈处理(如渗锌处理)的直径22mm标准 型钩螺栓联结。 II式为护木与每隔一根木桥枕用直径20mm或22mm螺栓联结;每孔梁两端第一根桥 枕与护木必须联结。每根木桥枕与钢梁上翼缘用两根经过防锈处理(如渗锌处理)的直径 22mm标准型钩螺栓联结。 螺栓顶端不应超过基本轨顶面20mm。 行车速度大于120km/h区段钢梁明桥面的护木螺栓不允许有缺少和连二失效 4.护木内侧与基本轨头部外侧的距离,1式为220~500mm,I式为300~500mm 在钢梁活动端处,护未须断开,并留出空隙,使护未能与钢梁共同移动。 5.护木应尽可能位于一条直线上。如相邻两孔不能顺直时,应在护木内侧加楔 接,在曲线桥上可呈折线

人行道侧面图扶手[75×75×8ⅡI式钩螺栓安装图I式钩螺栓安装图)步行板110×110X×8铁垫陷10~20厚木挚图0SSTX8~12防磨垫板人行步板200×50×94磨垫板0桥梁中心线10× 1500991 ×150×10×6403.分开式扣件未示.5.B表示人行道步行板的宽度,与A有关。图3.1.19第3.1.20条铺设木桥枕的钢梁顶面应按以下要求安装防爬角钢:1.防爬角钢的最小尺寸为125mm×80mm×12mm。2.每孔钢梁两端至少各安装一对防爬角钢,必要时在梁的中部每隔5~10m再安装一对。有桥面系的钢梁,每个节间纵梁两端各安装一对。若节间长度少于4m时,可在每两个节间纵梁两端各安装一对。行车速度大于160km/h区段的钢梁明桥面,其桥枕与纵梁之间,应采用螺栓、加密防爬角钢等可靠连接。3.钢梁两端防爬角钢的水平肢应安装成相反方向,防爬角钢的长肢与木桥枕应用直径20~22mm螺栓串联牢固,此处木桥枕可不安装钩螺栓。(四)人行道及栏杆第3.1.21条明桥面应在轨道中心铺设步行板,并设置单侧或双侧人行道。道诈桥面应设置双侧人行道,既有桥为单侧人行道的可结合大修逐步改造。轨道中心步行板和人行道板可用钢筋混凝土、花纹钢板或按设计要求的材料制成。第3.1.22条人行道栏杆内侧至线路中心的净距应符合表3.1.22的要求,线路允许速度大于120km/h的桥梁,线路中心至避车台内侧的净距不小于4.25m。既有桥改造困难时,· 23 .

可维持现状,但必须采取其他保证作业人员安全的措施

桥上线路中心至人行道栏杆内侧的净距

注:R为桥上线路曲线半径

第3.1.23条人行道支架及与梁的连接应符合设计要求。既有桥梁人行道不满足第 3.1.22条规定需要加宽时,应检算联结支架用的预埋件的强度, 第3.1.24条人行道、栏杆在梁的活动端处均应断开,不得影响梁的伸缩,

第3.2.1条钢梁、钢塔架、钢拱肋、人行道栏杆支架、限高防护架等都应进行保护 涂装,防止钢结构生锈。 第3.2.2条涂装前表面清理: 在涂装底漆前,应将钢料表面的污泥、油垢、铁锈、旧漆皮和氧化皮彻底清除干净。 清除方法应根据钢表面清理等级要求分别采用喷砂、喷丸,手工清理和溶剂擦洗。严禁使 用腐蚀性物质清理钢表面。 第3.2.3条清理等级及粗糙度要求: 1.清理等级要求 根据使用的涂料品种、施工方法和构件部位的不同,涂装对钢结构表面清理等级要求

如下,对应除锈程度应达到附录四要求: (1)电弧喷铝或涂装环氧富锌底漆时,钢表面清理应达到Sa3.0级。 (2)涂装酚醛红丹、醇酸红丹底漆时,钢表面清理应达到Sa2.5级。 (3)箱形梁内表面涂装环氧沥青底漆时,钢表面清理应达到Sa2.0级, (4)限高防护架、人行道栏杆、扶手、托架、墩台吊篮、围栏等附属结构及铆钉头、 螺栓头或局部维护涂装使用红丹底漆时,钢表面清理应达到St3.0级。 2.清理粗糙度要求 (1)涂装涂料涂层时,钢表面粗糙度为Rz25~60μum;选用最大粗糙度不得超过涂装 体系十膜厚度的1/3。表面粗糙度超过要求时,需加涂一道底漆。 (2)电弧喷铝时,钢表面粗糙度为Rz25~100μm;当表面粗糙度超过Rz100μm时, 涂层应至少超过轮廓峰125~150μm。 第3.2.4条钢梁连接板层之间大于0.5mm的缝隙须将缝内污垢和铁锈清除十净,在 第一道底漆干燥后,用石膏腻子填塞,待腻子表面干燥后,方可继续进行涂料涂装。小于 0.5mm的缝隙可用油漆封闭。腻子应与所用防锈底漆配套使用。 第3.2.5条钢梁初始涂装及运营中钢梁重新涂装: 1.钢梁初始涂装如在制造)进行,应完成底漆、中间漆和第一道面漆涂装工作(节 点或拼接部位只进行喷铝或涂无机富锌漆),其余面漆涂装在桥位上进行。 既有线电气化改造时,应对下承式钢桁梁及上跨的铁路钢梁重新进行长效涂装 2.运营中钢梁保护涂装起泡或裂纹或脱落的面积达33%,点锈面积达5%,粉化劣化 达4级且底漆已失效时,应进行整孔重新涂装。 3.对于距离水面较近的钢梁底面(包括桁梁下弦杆、纵横梁底面,下承板梁主梁和 上承板、箱梁底面)、跨越受污染的河流的钢梁底部应增加涂装底漆一道、中间漆一道。 第3.2.6条钢梁涂装体系: 1.钢梁涂装体系

2.钢梁的电弧喷涂金属涂装

(1)电弧喷铝用铝丝材质应采用GB/T3190中LF2,含铝量为99.5%以上。 (2)金属涂层采用环氧类封孔剂进行封孔时,封孔层厚度无要求,涂覆的封孔剂至不 被吸收为止;封孔后应加涂相应的配套涂料。 3.栓焊梁螺栓连接部分摩擦面涂装 (1)采用电弧喷铝时,涂层厚度为150um土50μm;采用无机富锌防锈防滑涂料时,涂 层厚度为120μm40um。涂层的抗滑移系数不小于0.55。 (2)杆件栓接点外露的铝表面、无机富锌防锈防滑涂料表面与涂料涂层搭接处应涂装 特制环氧富锌防锈底漆。钢梁组装后,栓接点外露的铝涂层应按前述2(2)点的规定进行 涂装。栓接点螺栓、螺栓头处涂装特制环氧富锌防锈底漆,涂装前螺栓应除油,螺母和垫

片应水洗清除皂化膜。 第3.2.7条钢结构的维护涂装: 1.钢梁涂膜粉化达3级时,应清除涂层表面污渍,用细砂纸除去粉化物,然后覆盖 相应的面漆二道。当涂膜粉化达4级且底漆完好时,也应按以上要求处理。 2.涂膜起泡、裂纹或脱落劣化达2~3级时,底漆完好,清理损坏区域周围蔬松的涂 层,并延伸至未损坏的涂层区域50mm~80mm坡口,局部涂相应的底漆和相应的中间漆、 面漆。如要保持涂层表面一致,可在局部涂面漆后,全部再覆盖面漆。 3.涂膜劣化达2~3级生锈时,应清除松散的涂层,直到良好结合的涂层区域为止, 表面清理应达到St2.0级,未损坏的涂层区域边缘按本条第2款要求处理,然后局部涂装 相应的底漆和相应的中间漆、面漆。如要保持涂层表面一致,可在局部涂面漆后,全部再 覆盖面漆。 4.旧喷锌或铝涂层发生锈蚀劣化类型为23级生锈时,应除去松动的锌或铝涂层和 涂料涂层直到良好结合的锌或铝涂层区域为止,钢表面锈蚀清理应达到Sa2.5级。对于未 损坏的涂料和锌或铝涂层区域边缘按本条第2款要求处理。对于电弧喷锌或铝涂层清理部 位,也可改涂特制环氧富锌防锈底漆二道,然后涂相应的中间漆和面漆, 5.涂膜局部严重损坏应及时清理和涂装。 6.限高防护架底漆采用第一套涂装体系,面漆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3.2.8条钢梁涂装技术要求和施工条件: 1.涂装技术要求 (1)涂装用漆应符合《铁路钢桥用面漆、中间漆供货技术条件》(TB/T2772)、《铁 路钢桥用防锈底漆供货技术条件》(TB/T2773)及无机富锌防锈防滑涂料、灰色丙烯酸脂 肪族聚氨酯面漆、氟碳面漆技术指标(TB/T1527一2004附录D、E)的要求,并有复查合 格证。施工前应对涂料的颜色及外观、弯曲性能、附着力、细度、干燥时间、流出时间等 主要技术指标进行复验和试涂,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正式涂装。

涂装体系应根据杆件的部位和环境地区确定。 (3)涂膜维护涂装时,应对局部劣化部位按要求进行清理,按原涂装系逐层进行涂装, 并延伸至未损坏的涂层区域50mm80mm坡口,局部修理处干膜总厚度不应小于原涂装 干膜的厚度。 (4)涂料涂层涂装时,应注意不同溶剂涂层间的搭配。在节点和上盖板交界处,封孔 层、中间层及聚氨酯盖板漆等强溶剂不充许搭在其他漆上。进行维护涂装时,如不可避免 搭在其上时,应妥善处理。 (5)涂料涂层施工时,应严格按要求的道数及涂膜厚度进行涂装,每道十膜厚度达不 到要求时,应增加涂装道数,杆件边棱和难以涂装的部位应加厚或加涂一道。 (6)涂料中可加稀释剂调整施工黏度,稀释剂的品种应与所用涂料相适应。涂装时可 根据油漆说明书实施。 2.涂装施工条件 (1)钢表面清理,严禁在雨、雪、凝露和相对湿度大于80%及风沙天气进行。 (2)环氧类漆不允许在10℃以下施工,无机富锌防锈防滑涂料、酚醛漆、醇酸漆、聚 氨酯漆、氟碳面漆不允许在5℃以下施工。 不允许在相对湿度80%以上、雨大、雾天或风沙场合进行涂装施工。 (3)钢结构表面清理后应在4h内涂装第一道底漆或电弧喷铝涂层,电弧喷铝完成后应 立即覆盖封孔剂。 (4)涂装涂料涂层需在上一道涂层实干后,方可涂装下一道漆,底漆、中间漆最长暴 露时间不超过7d,两道面漆间隔若超过7d时需用细砂纸打磨涂层表面成细微毛面后方能 涂下一道漆。 第3.2.9条涂层质量要求: 1.涂料涂层表面平整均匀,不允许有剥落、起泡、裂纹、气孔,允许有不影响防护 性能的轻微橘皮、流挂、刷痕和少量杂质。厚度符合标准。 2.金属涂层表面均匀一致,不允许有起皮、鼓泡、大熔滴、松散粒子、裂纹、掉块,

允许有不影响防护性能的轻微结疤、起皱。厚度符合标准。

第3.3.1条钢结构应具有要求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运营中根据钢结构形式,加 强对各部联结节点、杆件、铆钉、销栓、焊缝的检查养护,使其经常处于良好状态。对承 载能力或刚度不足、结构不良的钢梁,应进行加固或改善,确保行车安全。 第3.3.2条钢结构应保持清洁,要经常清扫污垢、尘土,冬季要及时清除冰雪。钢 梁上的存水处所应设直径不小于50mm的泄水孔,钻孔前须对杆件强度进行检算。 第3.3.3条钢梁杆件伤损容许限度超过表3.3.3的规定时,应及时进行整修、加固或 更换(经检定不影响钢梁正常使用者除外)。

钢梁杆件伤损容许限度

第3.3.4条不良铆钉的容许限度见表3.3.4的规定

表3.3.4中顺号1、2、3、4项的不良铆钉应予更换,其他不良铆钉可根据不良程度

定是否更换。 第3.3.5条更换铆钉时,可用双帽精制螺栓或高强度螺栓代替,应拆除一个,上紧 或铆合一个,必要时可使用30%以下的冲钉过渡。禁止使用铸斧和大锤铲除钉头。 第3.3.6条新换钢梁或加固件的组拼应符合以下要求: 1.组拼或加固部件尺寸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2.组拼板层用螺栓均匀拧紧,板层密贴,缝隙用0.3mm插片探入深度不大于20mm, 3.组拼杆件工作应在无活载情况下进行,并至少有1/3的孔眼安装螺栓及冲钉,其中 2/3为冲钉,1/3为螺栓。 4.无活载情况下更换铆钉时,一般应每隔2个钉孔装一个螺栓,螺栓间距不得超过 400mm,必要时,应每隔1个钉孔穿一个螺栓,每组孔眼应打入10%的冲钉。 5.栓焊梁使用的高强度螺栓、螺母及垫圈的技术条件必须符合《钢结构用高强度螺 栓》(GB/T1228~1231)的规定,并附有出厂合格证。施工前应按规定对成品进行抽查。 无出厂合格证或抽查不合格者,不得使用。 6.铁路钢桥主体结构用钢材应符合治金工业部推荐的《桥梁用结构钢》标准。 第3.3.7条高强度螺栓的施工预拉力应符合设计要求,欠拧值或超拧值均不应超过 规定值的10%,各种型号的高强度螺栓的设计预拉力值如表3.3.7所列。

高强度螺栓的设计预拉力值

第3.3.8条高强度螺栓的初拧值应根据试验确定。一般取终拧值的40%~70%,终 柠方法可采用扭矩法或转角法。 1.扭矩法一一采用扭矩法施拧时,根据选用的施拧工具,应先进行螺栓扭矩系数的 式验,从试验数据中求算平均值作为施拧依据,如离散性过大,应认真研究采取措施。供 货时如扭矩系数值有保证,可不再作扭矩系数试验, 施拧时,使用示功扳手将螺母拧紧到规定的扭矩。扭矩值按下式计算:

式中d一螺栓计算直径(mm); M一扭矩值(N·m); k一扭矩系数; P一螺栓施工预拉力(kN)。 2.转角法一一采用转角法施拧时,确定初预拉力值后,按板束厚度及层数,试验 测定螺栓轴向力与相应转角的关系,作为施拧依据,即在初拧后的螺杆和螺母的端面相对 位置划一细线,再用长扳手或风动扳手将螺母拧至规定的角度。 第3.3.9条高强度螺栓更换,对于大型节点,同时更换的数量不得超过该节点螺栓 总数的10%,对于螺栓数少的节点则要逐个更换。在一个连接处(或节点)少量更换的螺 栓、螺母及垫圈的材质、规格、强度等级应与原桥上使用者相同,不准混用。 第3.3.10条高强度螺栓拧紧后,为防止雨水及潮湿空气侵入板缝,节点板束四周的 裂缝均应用腻子封闭。高强度螺栓、螺母和垫圈的外露部分均应进行涂装防锈

第3.3.11条钢梁有下列状态之一时,应及时处理: 1.主桁腹杆铆接接头处裂纹长度≥50mm。 2.下承式桁梁的端横梁与纵梁连接处下端裂纹长度≥50mm。 3.受拉翼缘焊接盖板端部裂纹长度>20mm。 4.主梁、纵横梁受拉翼缘边裂纹长度>5mm,焊缝处裂纹长度≥10mm。 5.纵梁上翼缘角钢裂纹。 6.主桁节点和板拼接接头铆栓失效≥10% 7.主桁构件、板梁结合铆钉松动连续5个及以上。 8.纵横梁连接铆钉拨头。 9.纵梁受压翼缘、上承板梁主梁上翼缘板件断面削弱≥20%。 第3.3.12条对于栓焊梁、全焊梁,若在焊缝及附近钢材上发现裂纹,可根据裂缝位 置、性质、大小及数量,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1.在裂缝的尖端钻圆孔,孔的直径大致与钢板厚度相等,但最大不超过32mm,裂 缝的尖端,必须落入孔中。 2.用高强度螺栓连接拼接的方法进行加固。加固前裂缝尖端处凡能钻孔者均应钻孔 3.抽换杆件或换染。 第3.3.13条对运营中的钢梁,禁止使用电焊加固或采用电焊联结主梁的方式增加检 查和安全设备。 第3.3.14条相邻钢梁间及梁端与桥台挡诈墙间的净距,必须满足梁跨的正常伸缩 并不得小于100mm(既有钢梁净距不足100mm时,经检算及观测不影响正常伸缩者,可 暂缓处理),如净距大于300mm,可增加悬臂(牛腿),或在两孔梁间增加连接梁。 第3.3.15条对使用年久,跨度40m及以下的上承钢板梁、技术状态不良的跨度32m 及以下的其他钢梁,应看计划地更换或改造

第3.3.11条钢梁有下列状态之一时,应及时处理: 1.主桁腹杆铆接接头处裂纹长度≥50mm。 2.下承式桁梁的端横梁与纵梁连接处下端裂纹长度≥50mm, 3.受拉翼缘焊接盖板端部裂纹长度>20mm。 4.主梁、纵横梁受拉翼缘边裂纹长度>5mm,焊缝处裂纹长度≥10mm 5.纵梁上翼缘角钢裂纹。 6.主桁节点和板拼接接头铆栓失效≥10% 7.主桁构件、板梁结合铆钉松动连续5个及以上。 8.纵横梁连接铆钉拨头。 9.纵梁受压翼缘、上承板梁主梁上翼缘板件断面削弱≥20%。 第3.3.12条对于栓焊梁、全焊梁,若在焊缝及附近钢材上发现裂纹,可根据裂缝位 、性质、大小及数量,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1.在裂缝的尖端钻圆孔,孔的直径大致与钢板厚度相等,但最大不超过32mm,裂 的尖端,必须落入孔中。 2.用高强度螺栓连接拼接的方法进行加固。加固前裂缝尖端处凡能钻孔者均应钻孔。 3.抽换杆件或换。 第3.3.13条对运营中的钢梁,禁止使用电焊加固或采用电焊联结主梁的方式增加检 和安全设备。 第3.3.14条相邻钢梁间及梁端与桥台挡诈墙间的净距,必须满足梁跨的正常伸缩, 不得小于100mm(既有钢梁净距不足100mm时,经检算及观测不影响正常伸缩者,可 缓处理),如净距大于300mm,可增加悬臂(牛腿),或在两孔梁间增加连接梁。 第3.3.15条对使用年久,跨度40m及以下的上承钢板梁、技术状态不良的跨度32m 以下的其他钢梁,应看计划地更换或改造,

4.支座锚栓直径不应小于25mm,锚栓埋入墩台深度不得少于300mm,支座预留锚栓 孔必须填满捣实,螺栓标准件应采用渗锌或多元合金共渗处理。 5.钢质部分防腐涂装应采用TB/T1527规定的第6套涂装体系。 6.具有聚四氟乙烯板滑动面的支座应设置可靠的便于拆装的防尘装置。 第3.4.3条固定支座应设在纵向水平作用力的前端,一般规定: 1.在坡道上,设在较低一端。 2.在车站附近,设在靠车站一端。 3.在区间平道上,设在重车方向的前端。 如遇上述条件不一致时,按水平力作用影响较大的情况设置,一般应先满足坡道的要 求。 4.除特殊设计外,不应将顺桥方向相邻两孔的固定支座安设在同一桥墩上。 第3.4.4条钢支座质量应符合《铁路桥梁钢支座》(TB/T1853)、《客运专线桥梁圆柱 面钢支座暂行技术条件》、《SQMZ型双曲面钢支座暂行技术条件》等相关要求,其温度适

包围:一40℃~60℃。 第3.4.5条辊轴(摇轴)支座使用时,其构造的最大纵向位移应满足以下要求: 圆辊轴的边缘超出底板边缘不应大于1/4直径,或削扁辊轴的倾斜角不应大于14°(或 昆轴与下摆、底板的接触线至辊轴边缘不应小于25mm),摇轴倾斜角不应大于7°。 辊轴(摇轴)支座实际纵向位移值测量及计算方法见附录五。 第3.4.6条圆柱面、双曲面钢支座适用线路纵坡坡度≤20%0,超过20%o时采用梁底 里钢板调整坡度。调整后线路坡度与支座顶板坡度差值不应大于4%o。 第3.4.7条钢支座使用时,应保持各部分完好,有下列状态之一时,应及时处理 1.钢部件裂纹深度≥10mm,主要受力部位焊缝脱焊。 2.辊轴支座底板变形凹陷≥3mm。 3.销钉剪断或锚栓折断数量>25%。 4.支座位移超限,纵向>5mm、横向>2mm。 5.活动支座不活动。 6.支承垫石开裂、积水、翻浆。 7.摇轴倾斜、辊轴位移或倾斜超过容许值。 8.聚四氟乙烯板磨耗严重,外露厚度不足0.2mm。 第3.4.8条板式橡胶支座使用应符合以下规定: 1.限于在线路纵坡小于或等于6%的混凝土梁上使用。 2.常温型支座温度适用于一25℃~+60℃,耐寒型支座温度适用于一40℃~+60℃ 3.板式橡胶支座应在接近年平均温度时落梁,否则应在接近年平均温度时再顶落梁 整到正确位置。 4.为减少梁的横向位移或板式橡胶支座的横向剪切变形,应设置可靠的限位装置。 5.更换橡胶支座时,原则上同一墩台或同一片梁应同时更换。 第3.4.9条板式橡胶支座有下列状态之一时,应及时处理: 1.支座压溃,四周出现明显不规则的凹凸、弯曲或扭曲。 2.支座剪切变形过大,活载作用时剪切变形≥24°,无活载作用时永久剪切变形≥

3. 橡胶剥落掉块,导致加劲钢板表面或周边外露长度>100mm。 4.橡胶裂纹宽度≥2mm,且连续长度达周边长度的50%以上。 5.支座串动大于相应边长的25%或有脱空。 第3.4.10条盆式橡胶支座质量应满足《铁路桥梁盆式橡胶支座》(TB/T2331)的要 求。常温型支座适用温度为一25℃~+60℃,耐寒型支座适用温度为一40℃~+60℃。 第3.4.11条盆式橡胶支座出现下列状态之一时,应及时处理: 1.盆环开裂或脱焊。 2.聚四氟乙烯板磨耗严重,外露厚度不足0.2mm。 3.位移或转角超限,位移量≥10mm,转角超过设计值的20%。 4. 锚栓剪断数量>25%

第3.5.1条工梁、拱及墩台应具有要求的强度、刚度、抗渗、耐久性和整体稳定 生,并经常保持状态良好。如发现下列状态,应及时处理: 1.防排水设施失效,梁体表面泛白浆 2.混凝土保护层中性化大于25mm。 3.钢筋混凝土梁沿主筋裂纹流锈水。 4.混凝土梁碱一集料反应导致梁体产生裂纹。 5.工梁、拱及墩台恒载裂缝宽度大于表3.5.4规定的限值 6.预应力混凝土梁跨中道作厚度不足20cm。 7.相邻跨梁端或梁端与桥台胸墙间顶紧,或相邻跨人行道栏杆顶紧,影响梁跨自由 伸缩。 局部溃碎或钢筋变形、折断

第3.5.1条工梁、拱及墩台应具有要求的强度、刚度、抗渗、耐久性和整体稳定 生,并经常保持状态良好。如发现下列状态,应及时处理: 1.防排水设施失效,梁体表面泛白浆 2.混凝土保护层中性化大于25mm。 3.钢筋混凝土梁沿主筋裂纹流锈水。 4.混凝土梁碱一集料反应导致梁体产生裂纹。 5.工梁、拱及墩台恒载裂缝宽度大于表3.5.4规定的限值 6.预应力混凝土梁跨中道作厚度不足20cm。 7.相邻跨梁端或梁端与桥台胸墙间顶紧,或相邻跨人行道栏杆顶紧,影响梁跨自由 伸缩。 8.意外事故造成梁体或墩台混凝土局部溃碎或钢筋变形、折断。

第3.5.2条工梁、拱及墩台严重裂损,可采用修补、灌浆、表面封闭、加固等办 法处理。墩台倾斜、下沉、冻害等病害,可采用地基加固、加深或扩大基础、台后换填、 卸载等办法处理。病害严重、危及行车安全、整治处理不经济的梁拱及墩台,应进行更换 或改建。 第3.5.3条更换或改建的混凝土梁或预应力混凝土梁跨宜采用整体结构,不得采用 无联结的双主梁、多主梁结构。预应力混凝土桥跨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40, 钢筋混凝土桥跨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预应力及钢筋混凝土梁采用的钢材 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既有无雄无枕、无雄有枕小跨度结合梁,应根据轻重缓急逐步更换 或改造;横向无连接的混凝土并置梁应逐步增设横向连接 第3.5.4条亏工梁拱、墩台恒载裂缝宽度限值如表3.5.4所列

亏工梁拱、墩台恒载裂缝宽度限值

第3.5.5条墩台上相邻钢筋混凝土梁间、梁端与墩台挡雄墙间的间距,应能保证梁 体自由伸缩,一般梁跨小于等于16m时为6cm,梁跨大于16m时为10cm。梁端及两片主 梁中间的缝隙均应设有挡诈盖板,防止道礁流失。拱桥跨度大于10m的混凝土边墙或跨度

第3.5.5条墩台上相邻钢筋混凝土梁间、梁端与墩台挡诈墙间的间距,应

大于15m的石砌边墙,应在拱脚附近设置温度伸缩缝,相邻孔的拱上刚架及刚架与墩台间 也应设伸缩缝,缝宽一般为1.0~2.0cm。 第3.5.6条桥面及梁端应加强防排水设施。桥面排水坡应不小于2%,泄水管内径不 宜小于15cm,泄水管向下设置,出水端须伸出梁体不少于15cm。泄水管顶端应采取可靠 的防渗漏措施。道诈槽板内、外侧下缘宜设置通长滴水檐(槽)。 框构桥涵顶面应沿轴向设置人字形排水坡,雨水不应排向路基内。 第3.5.7条工梁拱、框构桥及桥台顶面可能被积水渗入的处所,均应铺设防水层。 若发现与工体表面有湿润渗水、流锈水白浆时,应查明防水层状态,如有破损应进行修 理,必要时予以更换或增设。防水层应采用耐久性好的新型材料和C40级纤维混凝土保护 层,厚度不小于4cm。 第3.5.8条桥墩台受船、役、漂流物撞击、磨损或受冰压力等作用时,在上述外力 作用高度以下,不宜采用空心墩。墩台承受船只或排筱的撞击力可按下式估算:

撞击力(kN); 动能折减系数,当船只或排筱斜向撞击墩台( 船只或排筱驶近方向与撞击点处墩台面法线方向不 致)时,可采用0.2,正向撞击时,可采用0.3; 船只或排筱撞击墩台时的速度(m/s),此项速 度对于船只采用航运部门提供的数据,对于自放排筱 采用水流速度; α一一船只(或排筱)驶近方向与墩台撞击的夹角: W一船只(或排筱)的重量(kN); C, +C, 船只或排筱的弹性变形系数和墩台工的

F=xvxsinα, W C, + C2

第3.5.9条桥墩有可能受到汽车撞击且影响行车安全时,应对桥墩采取加固等措施。 第3.5.10条桥涵结构中的混凝土、石料及其砌筑用的水泥砂浆的最低等级和使用范 围,应符合表3.5.10的规定。

在寒冷地区采用石砌体时,主体工程所用石料应符合抗冻试验要求。 严寒地区,宜采用整体灌筑混凝土墩台,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对于涵洞 的帽石、翼墙及其基础,如采用砌体,其水泥砂浆等级不应低于M20,并应作好勾缝。 第3.5.11条石砌体应采用不易风化的石料。处于浸水和潮湿地区的石砌体,主体工 程用石料的软化系数应不低于0.8。 第3.5.12条位于水库、江河中的桥梁,其墩台不足以承受冰压力时,应在冬季结冰 期进行破冰工作。

虽度等级不低于C35;有抗渗要求时,应采用抗渗等级不低于P8的混凝土;轴长不应小 于路基宽度。 第3.6.2条桥涵顶进施工需架空线路时,应采用可靠的加固体系。 第3.6.3条框构桥涵外形尺寸误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宽度为±50mm,轴向长度为±50mm,顶板、底板厚度为2mm,中、边墙厚度为+2mm; 便肋为±3%。 第3.6.4条框构桥涵的顶进误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中线:一端顶进时为200mm;两端顶进时为100mm。 高程:顶程的1%,但偏高不得超过150mm,偏低不得超过200mm 第3.6.5条圆涵的顶进误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中线:50mm; 高程:偏高20mm,偏低50mm; 管节错口:一端顶进时为10mm;对顶时为30mm, 第3.6.6条顶进桥涵的接口应采取可靠的防渗漏措施,并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地质 不良地段,应进行地基加固;就位后应对边墙两侧路基进行加固处理。 第3.6.7条通行车辆、行人的立交桥涵,应有良好的防排水设施。 第3.6.8条框构主体顶面和侧墙外面应按规定作防水层,顶面防水层还应设有C40 的纤维混凝土保护层;带土顶进时,顶部防水层的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8cm

强度等级不低于C35;有抗渗要求时,应采用抗渗等级不低于P8的混凝土;轴长不应小 于路基宽度。 第3.6.2条桥涵顶进施工需架空线路时,应采用可靠的加固体系。 第3.6.3条框构桥涵外形尺寸误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宽度为±50mm,轴向长度为±50mm,顶板、底板厚度为2mm,中、边墙厚度为+2mm; 梗肋为土3%。 第3.6.4条框构桥涵的顶进误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中线:一端顶进时为200mm;两端顶进时为100mm。 高程:顶程的1%,但偏高不得超过150mm,偏低不得超过200mm 第3.6.5条圆涵的顶进误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中线:50mm; 高程:偏高20mm,偏低50mm; 管节错口:一端顶进时为10mm;对顶时为30mm, 第3.6.6条顶进桥涵的接口应采取可靠的防渗漏措施,并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地质 不良地段,应进行地基加固;就位后应对边墙两侧路基进行加固处理。 第3.6.7条通行车辆、行人的立交桥涵,应有良好的防排水设施。 第3.6.8条框构主体顶面和侧墙外面应按规定作防水层,顶面防水层还应设有C40 的纤维混凝土保护层;带土顶进时,顶部防水层的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8cm

第3.7.1条运营隧道内应有衬砌。衬砌可为模筑整体式、砌体拼装式、复合式或喷 锚式。既有隧道无衬砌地段,应有计划地地补做衬砌或加固。 第3.7.2条改建隧道单线III级以上、双线IⅢI级及以上围岩地段应设置仰拱;单线III 级、双线IⅡI级及以下围岩地段是否应设置仰拱,应根据岩性、地下水情况确定。仰拱及以

上回填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拱部相同。无仰拱地段应设钢筋混凝土底板,其厚度单线不小于 25cm,双线不小于30cm,混凝土等级不低于C30,且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小于3cm。 第3.7.3条隧道、明洞应保持状态完好。如发现下列病害,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1.衬砌开裂、变形、损坏一一衬砌裂纹长度>5m、宽度>5mm;衬砌变形速率>10mm/ 年;拱部衬砌压溃范围>1m、掉块深度>10mm。衬砌多条裂缝贯通有掉块可能时应立即安 排加固。 2.衬砌严重风化、腐蚀造成衬砌崩塌、剥落;衬砌腐蚀疏松深度大于衬砌厚度的1/6、 面积在0.3m以上。 3.严重漏水、涌砂、涌水一一电力牵引区段隧道拱部漏水,影响接触网正常使用; 非电力牵引区段隧道拱部漏水成线;边墙尚水,造成严重翻浆冒泥,道床下沉;严寒地区 漏水造成结冰侵限;涌水、涌砂浸泡道床。 4.仰拱或整体道床变形损坏,导致基床下沉、道床翻浆,影响轨道稳定。 5.洞门仰坡塌、落石,危及行车安全。 6.洞内外排水设施损坏、失效,影响排水功能。 第3.7.4条隧道内应保持清洁,定期清除衬砌表面及整体道床上的煤粉、尘土、杂物 第3.7.5条隧道洞口应设置洞门。洞门端墙顶面高出仰坡脚不少于0.5m,仰坡脚至 洞门端墙顶帽背的水平距离应不少于1.5m。洞门端墙与仰坡之间的水沟底至衬砌拱顶外缘 的厚度不宜小于1.0m。 第3.7.6条洞口其他设施设置应符合如下规定: 1.洞口仰坡周围须设置排水、截水设施。 2.洞口仰坡及进出口路堑边坡有剥落可能时,坡面应予防护。 3.洞口应有必要的检查设施和有关的标志。对设有巡守的隧道,应设巡守房屋 4.旅客列车行车速度160km/h及以上隧道,当隧道洞口50m范围内无建筑物且洞口 外20m处的微压波峰值大于50Pa,或隧道洞口50m范围内有建筑物且建筑物处的微压波

峰值大于20Pa时,应设置洞口缓冲结构。对建筑物处的微压波峰值有特殊要求时,洞口 缓冲结构应进行特殊设计。 第3.7.7条洞口缓冲结构断面有效面积应为隧道内轨面以上净空面积的1.4~1.5 倍,在缓冲结构纵向中心附近沿两侧对称分布开孔,开孔总长宜为1/2缓冲结构长度,开 孔面积为隧道内轨顶面以上净空面积的0.2~0.3倍,缓冲结构长度不应小于隧道断面的水 力直径。

第3.7.8条隧道洞门及衬砌建筑材料可按表3.7.8一1和表3.7.8一2选用,其混凝土 强度等级和水泥砂浆等级不应低于表列规定

第3.7.9条选用的建筑材料应符合结构强度和耐久性的要求。同时,根据结构功 需要还应满足抗冻、抗渗、抗侵蚀的要求。

第3.7.9条选用的建筑材料应符合结构强度和耐久性的要求。同时,根据结构功能

.7.9条选用的建筑材料应符合结构强度和耐久性的要求。同时,根据结构功能 应满足抗冻、抗渗、抗侵蚀的要求。

内需要还应满足抗冻、抗渗、抗侵蚀的要

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寒冷地区有冻害地段和严寒地区不应低于P10,其他地区不应低 于P8。 第3.7.10条在寒冷及严寒地区隧道受冻害影响的地段,应采用整体式混凝土衬砌, 混凝土强度等级应适当提高

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寒冷地区有冻害地段和严寒地区不应低于P10,其他地区不应低 于P8。 第3.7.10条在寒冷及严寒地区隧道受冻害影响的地段,应采用整体式混凝土衬砌, 混凝土强度等级应适当提高,

第3.7.11条隧道内外应有完整的防排水设施,以保证结构和设备的正常使用,要求 达到: 1.拱部不滴水,边墙不尚水,安装设备之孔眼不渗水: 2.道床排水畅通,不浸水; 3.在有冻害地段的隧道,拱部和边墙基本不渗水,衬砌背后不积水。 第3.7.12条隧道全长范围内均应设置排水沟、疏水盲沟、纵向盲管(沟)、环向盲 管等,组成完整的排水系统。并符合下列规定: 1.排水沟底及疏水盲沟中心的深度应在铺底或仰拱底面0.5m以下,排水沟断面宽度 应便于清淤。 2.排水沟坡度应与线路坡度一致。在隧道中的分坡平段范围内和车站内的隧道,排 水沟底应有不小于1%的坡度,流入排水沟的横向排水坡宜为2%,不应小于1%。 3.排水沟间隔一定长度应设置检查井,以便于清理和检查,沟顶应设有盖板, 4.靠近道床一侧的侧沟墙身应增设构造钢筋,并留泄水孔,泄水孔直径为4~10cm 间距为100~300cm。 5.寒冷及严寒地区的排水设备,应有防寒设施,或设有在冻结线以下的深理水沟。 6.运营中隧道因电气化改造落底时,其原有排水沟应同时下落,沟底至铺底或仰拱 底面不得小于0.5m,必要时边墙基础亦应下落。 第3.7.13条隧道内有漏水时,应查明水源、漏水位置及漏水量大小,遵循“防、截、 排、堵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整治,达到防水可靠,经济合理。

第3.7.14条整治隧道漏水,视漏水部位和漏水量,可选用以下措施: 1.拱部(或边墙)漏水一快凝水泥或化学堵水材料封堵;围岩及回填层压注普通水泥 或特种水泥浆液;衬砌内灌注速凝止水化学浆液;涂抹防水砂浆等,禁止使用水玻璃浆液 作永久堵水材料。 2.边墙尚水一边墙内设竖向排水暗槽或边墙背后设竖向盲沟等。 3.施工缝、伸缩缝、沉降缝渗漏嵌填弹性防水橡胶条、橡胶止水带等。 4.隧底冒水一压注水泥砂浆;加深或增设排水沟;翻修隧底仰拱或铺底等。 整治隧道衬砌漏水,宜采取“拱堵边排”方案,整治的部位均应设置临时堵漏、柔性 防水、刚性防水等防水层,以防止堵水材料收缩而渗漏。 隧道内漏水结冰危及行车安全时,应及时刨除 第3.7.15条增设明洞时,其防排水应符合以下要求 1.明洞顶应设置必要的截排水系统。 2..靠山侧边墙或边墙后,应设置纵向或竖向盲沟,将水引至边墙泄水孔排出。纵向 盲沟设置纵坡不小于2%。 3.衬砌外壁应敷设外贴式防水层,防水层表面应设3~5cm水泥砂浆保护层。洞门与 既有隧道的接头处,应做好防水处理。 4..回填土表面宜铺设粘性隔水层,并与边坡搭设良好。 第3.7.16条隧道外部的地表水丰富时,应有良好的地表和洞顶排水系统。地表沟谷 亢洼积水渗水对隧道有影响时,宜采用疏导、铺砌和填平等措施,不使洞外地表水渗流至 隧道内

第3.7.17条当条件适宜时,长度1000m及以上隧道应采用无作道床。 第3.7.18条隧道内铺设无确道床时,无诈道床与有诈道床之间应铺设道床弹性逐渐 变化的过渡段,其长度不宜小于20m。

第3.7.19条板式无作道床轨道板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60;轨枕理入式 无诈道床道床板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40;弹性支承块式无道床支承块混凝土 设计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50,道床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不低于C40。

设计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50,道床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不低于C40。 (五)隧道通风 第3.7.20条运营隧道内空气的卫生标准应达到:列车通过隧道后15min以内,空气 中CO浓度在30mg/m²以下,氮氧化物(换算成NO2)浓度在10mg/m以下。电化运营隧 道内的卫生标准还应符合:湿度应小于80%,温度应低于28℃,臭氧浓度小于0.3mg/m, 含有10%以下游离Si02的粉尘浓度应小于10mg/m。 瓦斯隧道在运营期间,必须进行瓦斯检测,隧道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瓦斯浓度不 得大于0.5%。 第3.7.21条自然通风条件不良的隧道,经过空气化验或通风试验,不能在规定时间 内达到规定标准时,应设置机械通风。机械通风洞内风速不应大于8m/s。 第3.7.22条机械通风方式宜采用射流风机通风,射流风机安装应牢固可靠,启动灵 活,便于维修。洞内通风设备应具有防潮、防腐蚀、防漏电功能。 第3.7.23条机械通风设备必须经常保持良好状态和正常运行。工务段应配设专职通 风司机及机电检修人员,负责通风机的使用和检修。 第3.7.24条根据环卫规定,对通风不良隧道内的作业人员应采取劳保措施,定期对 巡守和维修人员进行身体检查。 第3.7.25条隧道内为自然通风设置的通风并两端衔接必须圆顺,边墙面必须平滑 外口应有防护设施。如有妨碍空气流通的地方,应予整修, 第3.7.26条改建隧道设置机械通风时,验交前必须进行通风试验,其试验结果作为 隧道交接验收资料移交

第3.7.27条隧道照明设施按其设置方式和功能作用分为固定照明和移动式照明。 十及安装应符合《铁路隧道照明设施与供电技术条件》(TB/T2275)的要求,

固定式照明设施包括:高压引入线及变电设备;低压线路及接头配件,配电、稳压控 制设备及配电房以及灯具、插座(插座箱)、接地装置及固定件等。 移动式照明设施包括:高压引入线及变电设备(或发电机);低压电缆,插座:(固定 插座箱或便携式插座箱)和作业照明灯具等。 第3.7.28条全长1000m及以上的直线隧道和全长500m及以上的曲线隧道宜设照明 设备;全长大于3000m的隧道宜设置固定式照明设施。 第3.7.29条隧道照明安装及照度应符合以下要求: 1.固定指示照明灯具安装高度一般距轨面4m左右,单线隧道安装在同一侧,双线随 道安装在两侧,间距为30m; 2.固定指示照明灯具及配件应具有防潮、防腐、防震动的“三防”性能,并满足《铁 路隧道固定式照明灯具技术条件》(TB/T2796)的要求; 3.洞内所有照明设备,都应安装在基本建筑限界以外; 4.固定指示照明最小照度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11x,作业照明最小照度不小于15lx 第3.7.30条工务段应配有电工人员,经常保养、定期检修隧道照明设备,使其经 常保持完好状态。 应设置应急照明设施

第3.8.1条排洪涵洞的最小孔径不应小于1.25m,且全长不应大于25m。当全长大 于25m时,孔径还应相应加大。无淤积的灌溉涵孔径不应小于0.75m。当孔径为0.75m 且净高(或内径)小于1.0m时,长度不宜大于10m;净高(或内径)大于等于1.0m时 长度不宜超过15m。城市或车站范围内涵洞的孔径,需酌情加大。 现有涵洞不符合上述规定者,应结合具体情况逐步改造。 第3.8.2条涵身应铺设新型防水层,并做好管节接缝、沉降缝、伸缩缝的防水工作 确保不漏水。有压涵洞、倒虹吸管的管节接缝,应密不透水,无渗透现象,保证路堤及基

底的稳定性。 第3.8.3条涵洞如有满流情况时,可采用在入口处拾高管节及增砌漏斗形进口的办 法处理,必要时应进行改建或扩孔。涵管裂损严重或管节离缝过大,应进行整治, 第3.8.4条速度大于160km/h时,涵洞顶至轨底的填土厚度不应小于1.2m。既有涵 洞顶填土厚度小于1.2m时,可采用铺设弹性轨枕等措施;对填土厚度小于0.6m涵洞,应 进行专门研究,提出整治措施。速度160km/h及以下时,填土厚度不宜小于0.8m,站线 涵洞填土厚度不应小于0.6m。 第3.8.5条涵上线路拨移,应按《铁路桥梁检定规范》对涵洞基础和地基进行检算 当检算结果不满足要求时,应进行加固。 第3.8.6条涵洞的轴长不应小于对应高度处路基宽度,并满足路肩安装封闭网的要 求。 第3.8.7条涵洞必须保持状态完好,如发现下列状态之一时,应及时处理: 1.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宽度大于等于0.3mm;混凝土拱形结构(含砖、石等砌体拱 形结构)裂缝宽度大于等于20mm。 2.涵身破损变形、错位、拉开造成漏土或排水不畅;冻害引起线路变形。 3.涵身、端、冀墙基础冲环、基底全部或局部冲空。 4.涵洞基底冒水潜流,洞内渗漏水,影响路基稳定。 5.涵洞严重腐蚀风化、脱落深度≥20mm,面积≥0.5m²。 6. 涵洞淤积严重,影响排洪。 7涵洞进出口护锥及防护设施冲毁

第3.9.1条为了保证洪水和流冰的正常通过,必须清除桥涵附近河道的淤土杂物。 对有泥石流的桥涵,可采取在上游修建拦砂坝(谷坊)、拦石栅或加陡桥涵下游河道坡度等 方法,以防止河床发生淤塞。

第3.9.2条有流泳的河流,在墩台前应设有破冰棱和其他防冰设施。破泳设备可附 在墩身上或单设。单设时破冰棱的结构形式,视水流流向与墩台交角而定,破冰棱尾端距 墩台一般为2~8m。如流冰量较大,可在破冰棱前30~50m处设置前哨破冰棱,其数量为 墩台数的1/2~1/3。 第3.9.3条对有冻害的桥涵应予以整治,在未彻底整治前须采取防冻措施。 第3.9.4条对浅基墩台应进行防护加固。加固方法一般采用局部防护、整体防护或 钻孔桩围幕等。防护标高应符合下列原则: 1.局部防护的防护面不高于一般冲刷线,整体防护的防护面一般不高于河床最低点: 2.防护的标高不得影响桥孔规定的泄洪能力,也不允许造成淹没堤防及上游农田的 后果; 3.防护的形式和标准,力求做到全桥等强度。 第3.9.5条对桥长大于50m的浅基墩台,宜采用桩基托换或其它可靠的局部防护措 施。 第3.9.6条遇有下列情况时,应修建或加固防护设备和调节河流建筑物,也可根据 具体情况,对河道作适当的裁弯取直。 1.水流威胁桥台、桥头路基及淘刷桥头路基的堤脚。 2.河道变迁,流向不顺,造成集中冲刷,影响局部墩台的稳定。 3.防护设备或调节河流建筑物位置不当,数量不够,强度不足,可能造成冲毁或损 环

明桥面防火设备设置数量及安设位置

注:水桶容量不小于0.15m,并备提水桶:砂箱容量0.1m,并备有砂铲或将砂装袋存放。

1.隧道长度为300~400m时NY/T 2369-2013 户用生物质炊事炉具通用技术条件,可在隧道中部设一个大避车洞,长度小于300m时, 可不设大避车洞; 2.洞口紧接桥或路堑,当桥上无避车台、路堑侧沟无平台时,应与隧道一并考虑布 置避车洞; 3.避车洞不应设于衬砌断面变化处或变形缝处; 4.旅客列车行车速度为160km/h及以上的隧道内,避车洞内应沿洞壁设置高1.2m 的钢制扶手。

避车洞的间距和尺寸(m)

注:1.双线隧道小避车洞每侧间距按30m设置,单线隧道每隔30m两侧交错设置。

2.避车洞洞门涂成白色、侧壁划有白色指示箭头

下,上述设备的安装,必须限于桥梁承载力容许范围内,并不得侵入铁路桥隧建筑限界及 妨碍桥隧的检查修理工作。 路内外单位需要通过路基增设立交桥、涵渠等设备,应与设备管理单位协商,报铁路 高批准后,按有关规定实施。 第3.10.12条路内外单位在桥隧建筑物上安装的各种设施,穿越铁路修建的桥涵设 备,为利于养护管理,保证铁路行车安全,按有关规定明确产权归属,并与设备管理单位 签订养护管理协议,明确安全责任。 第3.10.13条为了加强公路、铁路两用桥梁安全管理,按照《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 列》规定,铁路养护管理单位应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联系,建立健全桥梁管理机构,制订 具体管理办法,明确设备管理范围、养护费用分摊和安全责任。具体办法按《关于加强城 市道路、铁路两用桥梁行车安全管理的通知》(经交(1982)17号)的规定办理。

第4.0.1条桥隧设备的检查维修管理工作由工务段负责,实行检养修分开的管理体 制。工务段应根据管辖桥隧建筑物的数量,设立桥隧车间,在桥隧车间下设桥隧检查工区 和保养工区,或将检查工区和保养工区合并成立检查保养工区,同时设置机械化维修工区 (或工队),设置桥隧车间的管辖换算长度一般为12000米,不得超过20000米;对新线 不应超过50000米,且营业长度不不应超过400公里。有长大隧道或隧道较多的工务段, 还应视情况设置专门工区负责隧道通风、照明及消防工作。在工务段的统一安排下,负责 乔隧设备的检查维修工作。 第4.0.2条桥隧检查工区负责桥隧设备及附属安全检查设施的日常检查和观测;保 养工区负责经常保养工作;机械化维修工区(或工队)负责桥隧设备及附属安全检查设施 的综合维修工作。 第4.0.3条桥隧车间、工区按照专业化管理的需要应配备相应的交通运输工具、动 力机械、专用检测设备及作业机具。其机具配备标准按附录六办理。机具的运用情况应 建立相应台帐(养桥机具运用统计表(工桥一1)),并按月统计。 第4.0.4条桥隧检查维修费用和人员应按管辖设备的桥隧换算长度核定。长大桥隧 应按规定设巡守工,负责经常检查监视工作;养护人员的配置标准按铁道部有关规定执行。 第4.0.5条维修长度指维修的桥隧建筑物长度。单线桥为全长,双线及多线桥为各 线相加;单孔涵洞为全长,双孔及多孔涵洞为各孔相加;单线隧道为全长,双线及多线隧

CCGF 402.2-2008 杀菌剂1.跨度40m以下的钢板梁(包括结合梁、箱形梁)一维修长度每米折合1 算米。

2.跨度40m及以上的钢板梁、结合梁、箱形梁及跨度小于64m的钢桁梁一维修长度 每米折合1.5桥隧换算米。 3.跨度64~80m的钢桁梁一维修长度每米折合2.0桥隧换算米。 4.跨度大于80m的钢梁一维修长度每米折合3.0桥隧换算米。 5.工桥一维修长度每米折合0.3桥隧换算米;框构桥按工桥计算。 6.隧道、明洞和棚洞一维修长度每米折合0.4桥隧换算米(全长在1500m及以上的 隧道,每米折合0.5桥隧换算米)。设有整体道床的隧道,维修长度每米增加0.1桥隧换算 米。设有通风及照明的隧道,维修长度每米增加0.005换算来, 7.涵洞一维修长度每米折合0.2桥隧换算米。 8.调节河流建筑物及桥涵上下游防护设备一每1m²体积折合0.025桥隧换算米。 9.混合桥按类分别计算一公路、铁路两用桥的公路部分及站内灰坑、渡槽比照工 桥,天桥比照桥梁,地道比照隧道,倒虹吸管比照涵渠。 10.“铁跨公”立交桥涵限高防护架: 钢管或型钢防护架一每吨钢材折合1.0换算米: 钢轨防护架一每吨钢材折合0.5换算米; 钢筋混凝土防护架一每米(按跨度)折合0.2换算米

第5.1.1条检查制度包括:水文观测、经常检查、定期检查、临时检查、专项检查 验定试验等。各项检查必须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和考核制度,保证各项检查工作的落实 第5.1.2条各有关单位应建立检查登记薄、病害观测记录薄,并按规定认真填写 保证数据准确可靠,为状态分析评定和修理工作计划的编制提供依据。 第5.1.3条为保证检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应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对各级检查人 员配备检查工具和仪器、仪表,仪器、仪表应定期标定,统一计量标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