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JT 305-2020 跨座式单轨交通限界标准.pdf

CJJT 305-2020 跨座式单轨交通限界标准.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5.2 M
标准类别:铁路运输标准
资源ID:246167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CJJT 305-2020 跨座式单轨交通限界标准.pdf

△Z'BPu 车辆故障状态下车体竖向向上偏移量; △Ztd 车辆正常状态下构架竖向向下偏移量: AZ'td 车辆故障状态下转向架竖向向下偏移量; △Ztu 车辆正常状态下构架竖向向上偏移量; Z"tu 车辆故障状态下转向架竖向向上偏移量; Aoa 稳定轮失气时的最大倾角; Sw 走行轮磨损量; w 导向轮和稳定轮用辅助车轮的磨耗量和挠度

2.2.2线路、轨道、供电参数符号

NB/T 20404-2017RK 压水堆核电厂安全壳压力和温度瞬态分析2.2.3其他参数符号

B一建筑限界宽度; Ba曲线地段外侧建筑限界宽度; B—曲线地段建筑限界在梁顶面以下的降低值;

架车辆限界或设备限界曲线内侧加宽量; AY 曲线内侧车辆限界加宽量; AYis 曲线内侧设备限界加宽量; △YQa 欠超高引起的曲线外侧车辆限界加宽量: △YQi 过超高引起的曲线内侧车辆限界加宽量: △Za 曲线外侧车辆限界加高量; △Zas 曲线外侧设备限界加高量; △Z; 曲线内侧车辆限界加高量; △Zis 曲线内侧设备限界加高量; △ZQa 欠超高引起的有效站台范围内曲线车辆限界中 的车体竖向加高量或降低量,曲线内侧Y为正 值,曲线外侧Y为负值; △ZQi 过超高引起的有效站台范围内曲线车辆限界中 的车体竖向加高量或降低量,曲线内侧Y为正 值,曲线外侧Y为负值

3.1.1在车辆限界和设备限界计算中,应采用二维基准坐标系

3.1.1在车辆限界和设备限界计算中,应采用二维基准坐标系。 3.1.2车辆限界和设备限界坐标系的坐标原点应为轨道梁计算 横截面顶面中点,与设计轨道梁顶面相切方向应为Y坐标(横 坐标),与设计轨道梁顶面垂直方向应为Z坐标(纵坐标)。 3.1.3在新建或改扩建工程中,当选用与本标准不同的车辆和 轨道等参数时,应按本标准进行车辆限界和设备限界计算,且应 重新校核建筑限界的安全性。 3.1.4在跨座式单轨交通线路上运行的应急、检修等用途的其

3.2制定限界的技术参数

3.2.1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跨座式单轨交 通车辆通用技术条件》CJ/T287和《跨座式单轨交通设计规范》GB 50458的规定。制定限界的车辆参数应符合表3.2.1的规定,

表3.2.1车辆参数

3.2.2制定限界的其他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车辆区间最高运行速度应为80km/h~100km/h,过站最 高运行速度应为60km/h; 2正线平面最小曲线半径应为100m; 3轨道梁断面尺寸应为850mmX1500mm; 4轨道梁最大超高率应为12%: 5轨道梁顶面与导向面、稳定面间制造公差应为士5 1000rad; 6超高设置方法应为曲线轨道梁内侧降低半超高,外侧抬 高半超高; 7高架及地面线风荷载应为400N/m²

1车辆区间最高运行速度应为80km/h~100km/h,过站最 高运行速度应为60km/h; 2正线平面最小曲线半径应为100m; 3轨道梁断面尺寸应为850mmX1500mm; 4轨道梁最大超高率应为12%: 5轨道梁顶面与导向面、稳定面间制造公差应为士5 1000rad; 6超高设置方法应为曲线轨道梁内侧降低半超高,外侧抬 高半超高; 7高架及地面线风荷载应为400N/m²

4.1.1车辆限界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1车辆限界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车辆限界应以非故障列车在轨道梁上以最高运行速度运 行为基本条件进行计算。按线路敷设环境宜分为隧道内车辆限界 和隧道外车辆限界;按线路形式宜分为直线地段车辆限界和曲线 也段车辆限界;按运行区域宜为车站车辆限界和区间车辆限界。 2车辆限界的计算参数,按其概率性质应分为随机因素和 非随机因素。对非随机因素应按线性相加合成;对按高斯概率分 布的随机因素应采取方根值合成:应将两类参数相加得到车辆的 扁移量。 3对隧道内外两类车辆限界均应采用统一的计算公式。计 算时应选用相应的风荷载参数。 4车辆限界的偏移量计算应按车体、转向架、集电装置三 部分分别计算。 4.1.2车辆限界应包含下列计算要素: 1 车辆的制造公差; 2车辆的维修限度; 3 转向架构架相对于轨道梁的最不利运行位置; 4 车体相对于转向架构架的横向及竖向位移量: 5 车体相对于轨道梁的最不利倾斜位置; 车辆的空重车挠度差及竖向位移量: 7 因车辆制造、载荷不对称等引起的倾斜; 8 车辆一系弹簧及二系弹簧侧滚位移量; 9轨道梁的竖向及横向儿何偏差、维修限度及弹性变形量: 10横向加速度造成的车辆倾斜;

11 横向风造成的车体倾斜: 12 因竖曲线产生的车体抬高或下降: 13 因水平曲线产生的车体横向偏移,

1区间直线地段车辆限界的横向偏移量和竖向偏移量应符 合下列规定: 1)横向偏移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00mz X g X(1+Sz)X

式中:△YBP 车辆正常状态下车体横向偏移量(mm); a 车辆定距(mm); aB 横向加速度(m/s²); Aw 车体受风面积(m):

np2 车辆一侧稳定轮并列数; np3 车辆一侧走行轮并列数; Pw 风作用压强(N/m²); S 2/3Aw2加车体重量的重力倾角附加系数: △ 车体相对于构架的动态横向位移量(mm) △Ydw 构架相对于轨道梁动态横向位移量(mm); Z一一计算点的纵坐标值(mm)。 2)竖向向上偏移量宜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ZBPu 车辆正常状态下车体竖向向上偏移量(mm); 轨道梁中心线竖向偏差值(mm); △fp 走行轮动挠度(mm); Af 二系弹簧竖向动挠度(mm);

2车站直线地段车辆限界应计算横向偏移量和竖向偏移量 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车辆过站时,横向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a kp kds +AwXPwX(1+S,)XCh+AMt Dd +AM+或AM a +AC K(1+S)72

3)当车辆过站时,对于客室地板面以上各点的竖向向上 偏移量,应采用空车工况并按下式计算: EBp= △Mr ± AM.. +Aw X Pw X (1 + S. 或 S')

XYX 一hcp↓ hswhes kp kds 或ksk

对于客室地板面以下各点的竖向向下偏移量,应采用重车工 况并按下式计算: AZpPd= AM+fi +w+de+AwX Pw X (1+ S)X Y

Zepd= AM +fi +ow++Aw X Pw X (1+ S)XY

+f×na Afs×n+a +或△M

mB XaB X(1+S) XYX fcs kd kd

4)当车辆停站时,对于客室地板面以上各点的竖向向上 偏移量,应采用空车工况并按下式计算:

△ZBPd=△MBz+fi+f2+w+AwXPwX(1+S)XY

X nw ktp ks

V%+或AM+或AM+AXYX(1+S)2

转向架车辆限界的横向偏移量和竖向偏移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转向架横向偏移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转向架横向偏移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二hep Siz = mz X g X sc k

式中:△Y.一一车辆正常状态下构架横向偏移量(mm); S1z——2/3Aw2加车体自重时,一系弹簧单独起作用时的 重力倾角附加系数,hsc取Aw2时的值1390mm。 2)竖向向上偏移量应采用空车工况并按下列公式计算:

Ztu=△Mz+AwXPwX(1+Sik)×/Y|X nsw 一hcp kd

Sik = mBk X g X

式中:△Ztu 车辆正常状态下构架竖向向上偏移量(mm); AMz 构架竖向制造误差(mm); Sik——Awo时,一系弹簧单独起作用时的重力倾角附加 系数。 3)竖向向下偏移量应采用重车工况并按下列公式计算: AZd=dw+fi+Mz+AwX Pw

X (1+Si)X/YIX (hswhcp

Af+[△×1+S)× (hsc hep ) +m Xa(1+S)×Y× kp

S = m X g X ks

式中:△Ztd 车辆正常状态下构架竖向向下偏移量(mm); S1—一Aw3时,一系弹簧单独起作用时的重力倾角附加 系数。

.2.1设备限界计算应符合下

1设备限界的计算应以列车在运行过程中突发故障为基本 条件。按线路敷设环境可分为隧道内设备限界和隧道外设备限 界;按线路形式可分为直线地段设备限界和曲线地段设备限界。 2设备限界的计算参数,按其概率性质应分为随机因素和 非随机因素。对非随机因素应按线性相加合成;对按高斯概率分 布的随机因素应采取均方根值合成;应将两类参数相加形成车辆 的偏移量。 3对隧道内外两类设备限界均应采用统一的计算公式,但 在计算隧道外设备限界时,应对风压(Pw)和受风面积(Aw) 两项计算参数进行合理取值。 4设备限界的偏移量计算应按车体、转向架、集电装置三 部分分别计算。 5设备限界计算应包括一系弹簧或二系弹簧中的某一个部 件损坏。 4.2.2设备限界应包括下列计算要素:

1车辆制造公差值; 2 车辆维修限度; 3 转向架构架相对于轨道梁的最不利运行位置: 4 车体相对于转向架构架的横向及竖向位移量 5 车体相对于轨道梁的最不利倾斜位置; 6 车辆的空重车挠度差及竖向位移量: 7 因车辆制造、载荷不对称等引起的倾斜:

8车辆一系弹簧或二系弹簧侧滚位移量; 9 轨道梁竖向、横向几何偏差及弹性变形量; 10 横向加速度造成的车辆倾斜; 11 横向风造成的车体倾斜; 12 因竖曲线产生的车体抬高或下降; 13 因水平曲线产生的车体横向偏移; 14 因稳定轮失气产生的最大倾角; 15 因空气弹簧过充造成的车体抬高; 16 因走行轮失气造成的车体下降。

a u kss +Aw × Pw×(1+S²)XC2h +AMi+或AM+AC2 2 十 +[ ×Z×(1+S2)²+[mz ×a N X (1 + S,) X C2h 72

式中:△Y"BP 车辆故障状态下车体横向偏移量(mm): S2z——2/3Aw2加车体重量空气弹簧单独起作用时的 力倾角附加系数;

稳定轮失气时的最大倾角(rad); 空气弹簧单独起作用时的重力倾角附加系数; Ow2 导向轮和稳定轮用辅助车轮的磨耗量和度 (mm)。 2车体竖向向上偏移量应采用空车工况进行计算,且应符 合下列规定: 1)当空气弹簧过充时,车体竖向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AwXPwX(1+Sik)XYX tsw ncp

8 X Rv +Aw× Pw ×(1+S2k)×Y× ( hsw一h kd +(f,×2n±a) +[×Y×(1+S2k)]2

+[×Y×(1+S2k)]2 0 kds

S2k = mBK X g X kd

式中:S2k一Awo二系弹簧单独起作用时的重力倾角附加系数 (mm)。 3车体竖向向下偏移量应采用重车且走行轮失气工况,且 应按下式计算:

Z'BPd=△MBz+e+maxfiX ,q X(1+S2)×Y

Mz++max 8 X R. kes

式中:△Z"BPd一车辆故障状态下车体竖向向下偏移量(mm)。 4转向架横向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AY"=AMtx+△Ydw+maxfo1+Ow2+△0g

+Aw×Pw kp

+100 Xmz × g × (1+Si)× )+AwXPw k

+[×z(1+S) +

式中:△Y"一一车辆故障状态下转向架横向偏移量(mm) 一稳定轮失气时的重力倾角附加系数

kp 一系弹簧失气组合刚度(N·mm/rad); fo1一稳定轮失气时轮径差值(mm)。 S 转向架竖向向上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b 8XR 2 XR +AMz + A0 XY+ A6

:Zu 车辆故障状态下转向架竖向向上偏移量(mm) R一一线路水平曲线半径值(mm); m一 转向架上计算点至该转向架中心销的距离(mm)。 6 转向架车体竖向向下偏移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Z"td一一车辆故障状态下转向架竖向向下偏移量(mm)。 4.2.4曲线地段车辆限界或设备限界应在直线地段车辆限界或设 备限界基础上加宽和加高。加宽量和加高量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式中: △Z'td 车辆故障状态下转向架竖向向下偏移量(mm)。

4.2.4曲线地段车辆限界或设备限界应在直线地段车辆

限界基础上加宽和加高。加宽量和加高量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平面曲线车体几何加宽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平面曲线车体几何加宽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Ta= nX(a+n) 2 X R T = 8XR a? 156250X(Z+1245) 217 X R

式中:Ta一一曲线外侧车体几何加宽量(mm); T一一曲线内侧车体几何加宽量(mm)。 2过超高或欠超高引起的车辆限界横向和竖向加宽量应符 合下列规定: 1)车体横向加宽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YQa ndc XmB X gXCh × (1+S) 1500 hac △YQi = XmB X gXCh X(1+S) 1500 hdce = aa × 1500 g (/3. 6)2 hac ag= g X R 1500

式中:△YQa 欠超高引起的曲线外侧车辆限界加宽量(mm): △YQi 过超高引起的曲线内侧车辆限界加宽量(mm); hde 欠超高值(mm); hac 过超高值(mm); aq 未被平衡的离心加速度(m/s²); U 车辆运行速度值(m/s)。 2)车体竖向加高量或降低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ZQi = hac 一hes XmXgXI 1500 ksp kps X(1 +S) +h'a (4.

:△ZQa 欠超高引起的有效站台范围内曲线车辆限界中 的车体竖向加高量或降低量,曲线内侧Y为正 值,曲线外侧Y为负值(mm): △ZQi 过超高引起的有效站台范围内曲线车辆限界中 的车体竖向加高量或降低量,曲线内侧Y为正 值,曲线外侧Y为负值(mm); hac 超高设置方式影响值,半超高设置时取0,全超 高设置时取超高值的1/2(mm)。

3曲线轨道参数及车辆参数变化引起车体及转向架车辆限 界或设备限界加宽量宜按下列公式计算:

GB 31571-2015 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Yca=△S+△e+w Yci =Ae+Aw

式中:△Yca 曲线轨道参数及车辆参数变化引起车体及转向架 车辆限界或设备限界曲线外侧加宽量(mm); AYci一 曲线轨道参数及车辆参数变化引起车体及转向架 车辆限界或设备限界曲线内侧加宽量(mm); △.S; 轨道梁曲线内侧面磨耗量(mm); △z一车辆二系弹簧在曲线与直线的横向位移差值(mm) 4车辆限界加宽量和加高量总和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Ya 曲线外侧车辆限界加宽量(mm); AY一 曲线内侧车辆限界加宽量(mm); △Za一一曲线外侧车辆限界加高量(mm); AZ一曲线内侧车辆限界加高量(mm) 5设备限界加宽量和加高量总和应按下列公

式中:△Yas 曲线外侧设备限界加宽量(mm); △Yis 曲线内侧设备限界加宽量(mm); △Zas 曲线外侧设备限界加高量(mm); Zis 曲线内侧设备限界加高量(mm)

Ya= Ta+YQa+△Yca △Za= △ZQa △Y:=T+△YQ+△Y。 △Z; = △ZQi

NY/T 2763-2015 淮猪Yas=Ta+AYea △Zas = 0 AYis = T +△Yei AZis = 0

4.3车辆限界和设备限界坐标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