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_15-106-2015_顶管技术规程.pdf

DBJT_15-106-2015_顶管技术规程.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3.4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45275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JT_15-106-2015_顶管技术规程.pdf

推进整个管道系统和相关机械设备向前运动的作用力

2.1.9后靠背 jacking bao

工作并中承受项力的结构体。

安装在主油缸与后靠背之间用于扩大受力面积的构件

TGIEHA 001.1-2017 室内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技术服务规范2.1.11顶铁jackingblock

顶铁是放置于千斤顶和被顶管道之间的传力装置,分环形顶 铁和其他顶铁。环形顶铁是放置于管道尾部用于向管道传力的环 形装置,它确保管道受力均匀,是顶管必需的装置。

2. 1. 12 穿墙孔 wall ho

2.1.13穿墙止水环

2. 1.15触变泥浆

以膨润土为主,用于注入管道和土体之间空隙起到润滑减阻 作用的浆体材料。

2.1.16手掘式顶管

2.1.16手掘式顶管

施工人员进人管道进行开挖作业的施工方法。 2.1.17土压平衡式顶管earthpressurebalancejacking 由螺旋机出土,并利用搅拌土体压力或压缩空气压力平衡水 土压力的机械掘进顶管施工方法

由泥水循环出土,并利用泥水压力平衡水土压力的机械掘进 顶管施工方法。

1.19中继环relayjacking1

设置于管道中间的续顶接力装置

2. 1. 20 到达

页管机向前顶进进入接收并的运

2.2.1 抗力和材料性能

管材的纵向抗压设计强度

2.2.2作用和作用效应

管线和地下障碍物等情况,对采用顶管引起的地表变形和对周围 环境的影响,应事先做出充分的预测。当预计难以确保地面建 (构)筑物、道路交通和地下管线的正常使用时,应制定有效的 监测和保护措施。

3.0.2顶管场地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2顶管场地的选择应符合下

1避开地下障碍物、离开地上及地下建(构)筑物; 2顶管穿越河道时,管道应布置在河床冲刷深度以下; 3管线位置宜预留顶管施工发生故障或碰到障碍时必要的 处置空间。

3.0.3顶管在下列地层不宜采

1标贯击数小于2的软土层: 2花岗岩球状风化强烈的土层; 3地下水位以下粒径天于50mm以上的卵烁石地层。 3.0.4顶管掘进工艺应采用泥水平衡式或土压平衡式,在探明 地下存在障碍物无法使用平衡模式,且对不适用的地层条件采取 可靠处理措施确保安全施工的条件下,管道外径1.2m以上及2m 以下(含1.2m及2m)时才能使用手掘式工艺。 3.0.5顶管施工前应清除地面和地下已知的障碍物,在铁路 高速公路等重要建(构)筑物底下穿过时应采用水平定向钻等 措施进行探测试验。 3.0.6顶管施工应建立地面和地下测量系统,测量控制点应设 在不易扰动、方便校核和易于保护的地方。地下测量系统应使用 仪器手顶管并间从地面通视投测建立,不得使用铅锤放线。 3.0.7顶管施工前,应制定对周边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的 保护拱施和收测方案

保护措施和监测方案。

4.1.1顶管工程岩土勘察宜分阶段进行。应根据初步

综合判定实施顶管的可行性。对线路长、沿线情况复杂的工程, 宜进行线路比选的选线勘察。

工建议及注意问题的意见。 4.1.3当顶管施工线路或地质条件发生变化影响施工时,应进 行补充勘察。 4.1.4勘探孔工作完成后应进行全长封孔,封孔材料宜采用水

4.1.3当顶管施工线路或地质条件发生变化影响施工时, 行补充勘察。

4.1.4勘探孔工作完成后应进行全长封孔,封孔材料宜采用水 泥浆或水泥砂浆等。

4.2.1一般顶管工程、简单顶管工程可在管道中心线布置勘探 孔;重要顶管工程应在管道两侧折线或双侧边线布置勘探孔。 4.2.2顶管并的并位应布置勘探孔,重要顶管工程应在并的角 部或沿井的周边增加勘探孔。 4.2.3勘探孔间距宜根据不同的勘察阶段、地层特性以及工程 重要性按表4.2.3确定

表4.2.3顶管勘探孔间距(m)

4.2.4重要顶管工程的管线位置勘探孔深度不应小于管

理保 以下5m,其他顶管工程的勘探孔深度不宜小于管道埋深以下 3m。详勘时,勘探孔深度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管道穿越河道时,应至河床冲刷深度以下3m~5m。 2当管道穿越软弱土层或液化土层时,应完全穿过该土层 并往下加深1m~2m。

下8m和1.5倍管道埋深,且应穿越透水层到达不透水层,其 顶管工程的可酌情减少。

4.3.1察报告应包括下列

1 顶管工程的分类、勘察工作概况及执行的技术标准 2 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分布及不良地质现象。 3 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地基承载力及地震动参 地下水的勘察和腐蚀性。 场地岩土工程与顶管适宜性评价。 6 有无易燃易爆和有毒气体。 4.3.2 勘察报告应包括下列图纸和影像资料: 1 勘察点平面布置图。 2 工程地质部面图。 3 钻孔柱状图。 4 岩芯彩色照片。 4.3.3 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应包括下列数据: 1 土的常规物理指标。 2 土的粘聚力、内摩擦角指标。 3 土的压缩模量、变形模量 4 土的标准贯入试验统计数据。 5 土的渗透系数。 6 地基承载力的建议取值。

4.3.4 地下水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水力联系条件及水位变化。 2 当顶管位于强透水层时,应测定其渗透系数及涌水量。 4.3.5 岩土工程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对地下水位以下存在的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进行液化 判别。 2 对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以及各种特殊性岩土进行分 析评价。 3对地下水和土进行腐蚀性评价。 存在问题以及有关地基基础设计与基坑支护方案的建议,

3.4地下水勘察应包括下列

1 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水力联系条件及水位变化。 2 当顶管位于强透水层时,应测定其渗透系数及涌水量。 4.3.5 岩土工程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对地下水位以下存在的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进行液化 判别。 对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以及各种特殊性岩土进行分 析评价。 3对地下水和土进行腐蚀性评价。 存在问题以及有关地基基础设计与基坑支护方案的建议。

5.1.1顶管管材宜选用混凝土管、钢管、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管 和带防腐内衬混凝土管。 5.1.2用于弱腐蚀性的流体和土质的管道工程宜选用钢管或混 疑土管:输送中等或中等以上腐蚀性且温度低于40℃液体的管 道工程宜选用带防腐内衬混凝主管或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管:使用 环境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腐蚀性的管道工程宜选用玻璃纤维增强 塑料管。

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产品技术标准的要求。新型管材和接口形式 应进行试验并取得可靠数据后方可采用。

表5.1.4顶管管材的通用管径(mm

5.2.1管材应采用有设计资质单位提供的配筋图纸或图集进行

5.2.1管材应采用有设计资质单位提供的配筋图纸或图集进行 生产,管端200mm~300mm范围内应有环向或其他形式加强筋。 5.2.2管材接头应采用钢承口,细部尺寸和制作可参考《顶进 施工法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JC/T640标准中附录的规定。 5.2.3管材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40。 5.2.4管材接头钢圈所用钢板的材料等级不应小于Q235,钢板 厚度和宽度宜符合表5.2.4的规定

表5.2.4钢板最小厚度、宽度要求(mm)

5.2.5接头钢圈必须有良好的防腐措施。防腐材料宜采用环氧

5.2.5接头钢圈必须有良好的防腐措施。防腐材料宜采用环氧 煤沥青,防腐层厚度不宜小于0.2mm。在有腐蚀性介质的环境中 使用时应适当加大钢圈的厚度,

5.2.6管节端面应设置环形木垫圈,并用胶粘剂粘或螺钉固定

5.2.6管节端面应设置环形木垫圈,并用胶粘剂粘或螺钉固定。

5.2.7大直径管材立式浇筑成型时,管端面误差应符合表 的规定

表5.2.7立式浇筑管端面误差允许值(mm)

,3.1钢管设计应同时符合顶力和正常使用抗腐蚀的要求, 取两者的最大值。钢管的腐蚀量厚度应根据使用年限及环境 牛确定,且不应小于2mm。

5.3.2钢管的制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材的规格和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 CB/T700的要求。

注:/一管壁厚度(mm)、下同

图5.3.2钢管焊接接口形式

1钢管防腐分外防腐和内衬防腐,应根据使用要求而定; 2需要防腐处理的钢管进行防腐前应清除油污、水,表面 须打磨光,无凹凸不平。采用喷砂除锈质量等级应达送到Sa2.5 级,人工除锈质量等级应达到St3.0级; 3钢管内衬防腐可采用环氧防腐材料、水泥砂浆等,具体

3缠绕成型的顶管用管的管端应增强加厚,且应有增强过 渡段。增厚段长度不宜小于250mm; 4顶管接头应采用钢承口管接口,如图5.4.1所示,图中 细部尺寸应符合CB/T21492要求;

图5.4.1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管钢承口管接口接头示意图

7承口处宜加设木垫圈; 8 管节的注浆孔应设置在插口端胶圈槽的侧面,数量宜 孔两端应安装不小于C1管螺纹

5.4.2管节的生产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管节应采用定长缠绕和连续缠绕成型工艺,不得采用离 心浇铸成型工艺; 2顶管的端部和止水胶圈安装槽宜用车床切削加工成型, 内外边的高度差小于1mm,边梭棱应无毛刺: 3管身厚度均匀,壁厚不充许出现负偏差: 4出厂前应对管节内外壁、承插口和橡胶圈进行外观检查, 有损伤或变形时应进行处理或调换

橡胶密封圈的材料应为耐油脂的氯丁橡胶,其性能应符 .5.1的规定,且橡胶密封圈与管材使用寿命相匹配

合表5.5.1的规定,且橡胶密封圈与管材使用寿命相

表5.5.1橡胶密封圈性能指标

其自然周长应为对应管周长的0.85~0.9倍。 5.5.3用于混凝土管的橡胶圈高度为26mm±1mm,宽度为36mm± 1mm;用于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管的高度为20mm±1mm,宽度为 30mm±1mm,橡胶圈安装后的高度应高于管外径1mm~2mm。

1mm;用于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管的高度为20mm±1mm,宽度为 30mm±1mm,橡胶圈安装后的高度应高于管外径1mm~2mm。

木垫圈应采用质地均匀富有弹性的松木夹板、杂木夹板 合板制作,厚度应为8mm~12mm。

6.1.1项管设计应根据地质和周边环境条件,通过计算合理选 择管材、管道埋深、井间距、顶管井结构形式等。 6.1.2顶管设计应进行抗浮验算,管顶最小覆盖土层厚度不应 小于1.5倍管道外径且不应小于3m;当管道穿越河道时,覆土 厚度尚应符合管道施工期间抗浮的要求。 6.1.3顶管管道与既有管道、周边建(构)筑物基础水平净间 距应符合下列要求: 1拟顶管道与既有管道净间距应根据土层特性、管道直径 管道覆土厚度及管道走向等因素按表6.1.3确定:

表6.1.3各种走向管道适用净间

注:1D为管道外径:

道在既有管道上方通过时,净间距宜取

2管底标高高于或平建筑(构)物基础底时,不应小于D; 3 管顶标高低于建筑(构)物基础底时,应大于2D,且不 应从建(构)筑物基础的影响范围下穿过,并应根据顶管对建 (构)筑物基础的不利影响对其采取保护措施。

2管底标高高于或平建筑(构)物基础底时,不应小于D; 3管顶标高低于建筑(构)物基础底时,应大于2D,且不 应从建(构)筑物基础的影响范围下穿过,并应根据顶管对建 构)筑物基础的不利影响对其采取保护措施。

6.1.4顶管井结构除了进行水土压力和地面荷载作用效应分析

外,工作并还应进行项力作用效应分析。并采用相应的作用效应 最不利组合,对其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设计。 6.1.5顶管井结构形式应根据地质条件、管道埋深、施工工艺 及环境条件等因素按表6.1.5选用,结构构件确定应符合下列 要求: 1工作井的净空应符合安装后座、千斤顶、环形项铁、穿 墙止水和操作空间的要求,取安装顶管机长度和安放管材节段长 度的大者,宽度应考虑安装设备的需要。矩形平面时,其长短轴 之比不宜大于1.5; 2接收井的内部净空应方便顶管机的取出; 3顶管井深度为管底埋深、导轨高度、支垫厚度之和,焊

墙止水和操作空间的要求,取安装顶管机长度和安放管材节段长 度的大者,宽度应考虑安装设备的需要。矩形平面时,其长短轴 之比不宜大于1.5; 2接收井的内部净空应方便顶管机的取出; 3、顶管井深度为管底理深、导轨高度、支垫厚度之和,焊 接钢管应预留焊接坑,深度不应小于1m,宽度不应小于0.8m;

表 6.1.5 顶管并结构形式

表中符号,○一适合采用,△一可能采用,×一不能采用,△一采取止水 构加固后可采用。

4钢板桩、地下连续墙、排桩等顶管井设计应按平面杆系 有限元法进行计算,并进行整体稳定、抗滑移、抗倾覆、抗隆 起、抗管涌等验算: 5当顶管井位于岸边或水中时,应进行筑岛冲刷、整体稳 定、抗滑移及抗倾覆等验算; 6工作井应设置钢筋混凝土底板,接收井可根据具体情况 考虑设置; 7当顶管并需设置内支撑或内衬时,该部分构件不得对顶 管施工造成障碍。

6.1.6顶管井设计的防排水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1并的顶部应高出地面15cm~30cm; 2井底的角部或两侧应设置集水坑,深度不宜小于40cm, 且不应与顶进轴线重叠; 3井周边存在河涌、鱼塘等水体时,应采取相应的加固 措施。

6.1.7顶管的设计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6.2.1沉井穿越较厚砂层时,其适用深度宜减小,并应设 应的减阻措施;需要穿过地下水位以下的厚砂层或土中夹有 时,宜慎用。

6.2.2沉井设计根据平面形状进行空间效应和整体稳

明确所采用的下沉方法及封底方法、分段施工高度、下沉时混凝 土强度要求,并进行相应的下沉系数和下沉稳定系数验算。 6.2.3沉井应设置穿墙孔,并设置加强箍或加强筋;穿墙孔直 径比管径大20cm~60cm,孔内宜砌筑与井壁等厚度的墙体,砌

明确所采用的下沉方法及封底方法、分段施工高度、下沉时 土强度要求,并进行相应的下沉系数和下沉稳定系数验算。

径比管径大20cm~60cm,孔内宜砌筑与井壁等厚度的墙体,砌 筑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

6.2.4 沉并平面宜对称布置,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6.2.5 矩形沉并壁板交接处宜设置胶角。 6.2.6 沉井壁板厚度变化应结合沉井的下沉稳定计算确定。

.2.4沉并平面宜对称布置,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6.3.1逆作并应按本规程表6.1.5的规定选用,当不符合时, 应超前对不适合的地层做加固或做可靠的止水等措施后才能 使用

300mm,矩形工作井井壁厚度不宜小于400mm,阴角处宜设置腋 角,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逆作接收井的井环厚度可适 当减小。

6.3.3并环应按不同的深度进行环向偏心受压计算及竖向受拉

6.3.4逆作井应对不同施工阶段的坑底进行抗隆起、抗管涌等 相关的稳定验算。

.3.6受到穿墙孔削弱或被截断的井环,应设置井外或井内 蛋措施。

6.3.7 设计应明确挖土的时机、并环分块数量、竖向分节高度 等要求。

6.4.1钢板桩适用于一般的黏土、松散、中密的砂性土,顶管 井的深度不宜超过8m。 6.4.2钢板桩型号的选择应由支护结构计算确定,并根据最大 弯矩值选择钢板桩型号。

钢板桩适用于一般的黏土、松散、中密的砂性土,顶管 深度不宜超过8m。

弯矩值选择钢板桩型号。

合要求时应设置独立的隔水体系,常用的有深层搅拌桩、高压旋 喷桩止水惟幕。

整体钢筋混凝土井壁,结构尺寸和强度由结构计算确定,混凝王 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6.5.1地下连续墙适用于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复杂、控制 高的顶管井,井内穿墙孔处应设置钢筋混凝土内衬,或设量 内衬,并按共同受力考虑其连接方式。

6.5.2单层支点或多层支点的地下连续墙可采用符合

管道外径,洞口两侧余宽应能符合施工阶段混凝土浇筑和使用阶 段受力的要求。

6.6.1排桩井可取单桩作为计算单元;桩身及围標均应按弯 剪构件计算,内支撑应按偏心受压构件计算。 6.6.2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SJ/T 11768-2020 电阻器低频噪声参数测试方法6.6.1排桩井可取单桩作为计算单元;桩身及围標均应

6.6.4桩间宜设置止水结构,其深度应符合止水要求

6.6.4桩间宜设置止水结构,其深度应符合止水要求。

排桩井应分段或全段设置钢筋混凝土内衬及水平内支撑, 安共同受力考虑连接方式。 6 7 穿墙止水

6.6.5排桩并应分段或全段设置钢筋混凝土内衬及水平P

7.1穿墙止水结构宜由钢套环、止水橡胶环、可调压板、 加固桩或砖砌孔口等组成,如图6.7.1所示GB/T 7994.2-2014 搪玻璃设备试验方法 第2部分 气密性试验,止水橡胶环由 周压板固定在预埋钢环上。

图6.7.1穿墙止水装置

6.7.2深度超过10m,地层为透水层时,应设置井壁预埋钢环, 宜采用双层止水橡胶板。橡胶压板可加工成铰接(图6.7.2)。 深度超过15m时宜采用钢刷止水装置。 6.7.3预埋钢环应预埋在工作井内衬墙上,钢环安装时中心点 上饰山少冶值美产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