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试行)(湖南省自然资源厅2019年4月)

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试行)(湖南省自然资源厅2019年4月)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7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40264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试行)(湖南省自然资源厅2019年4月)

分别开展农业功能指向、建设功能指向情况下的土地资源可 利用程度评价,得出土地资源对农业生产、建设开发的可利用程 度。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分为高、较高、中、较低、低5个级别

8.1农业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

农业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考虑的指标有土 壤环境、水环境、坡度、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微观地貌、生态 重要性和敏感性。农业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与表5各 项指标中可利用程度最低的相同

MT/T 1159-2011 煤基腐植酸技术条件表5农业功能指向的士地资源可利用程度分级

建设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考虑的指标有坡 度、水域、耕地质量、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蓄滞洪区、生态重要 性和敏感性。 建设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与表6中各项指标对 应可利用程度最低的相同

表6建设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分级

9水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

分别开展地表水、地下水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得出水资源

可利用程度,以评价水资源对农业生产、建设开发的保障能力。 水资源可利用程度分为高、较高、中、较低、低5个级别。 地表水可利用程度评价主要考虑的指标为地表水资源可利 用量(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 水,协调河道内与河道外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 行的措施可供河道外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重复 利用量))。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应按流域水系进行分析计算,以 反映流域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之间的联系以及整体性。根据 各流域水系的特点以及水资源条件,采用适宜的方法估算地表水 资源可利用量。如在水资源紧缺及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应优先 满足河道内最小生态环境需水要求,并扣除由于不能控制利用而 下泄的水量;在水资源较丰沛的地区,其上游及支流重点考虑技 术经济条件确定的供水能力,下游及干流主要考虑满足最小生态 环境要求的河道内用水。 地下水可利用程度评价主要考虑的指标为地下水资源可开 采量。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通过经济合 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条件下充许从含水 层中获取的最大水量。 水资源可利用程度主要考虑的指标为水资源可利用总量。水 资源可利用总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生活、生产和生 态环境用水要求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 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的计算,可采取地表

水资源可利用量与浅层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相加再扣除地表水 资源可利用量与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两者之间重复计算水量的 方法估算。重复水量主要是平原区浅层地下水的渠系渗漏和渠灌 由间入渗补给量的开采利用部分与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之间的 重复计算量,采用下式估算:

Q总=Q地表+Q地下 一0里 Q重=p(Q巢+Q田)

式中: Q总一一水资源可利用总量; Q地表一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Q塔下一一浅层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与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之间重 复计算量; Q梁一渠系渗漏补给量; Q田一田间地表水灌溉入渗补给量; p一—可开采系数,是可开采量与地下水资源量的比值。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重分类工具(建议使用几何间隔分 类法),将水资源可利用程度分为5级,即高、较高、中、较低、 低。

10直然灾害危险性评价

险性评价,以评价自然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自然灾害危

集成评价是在单要素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生态保护、农业生 产、建设升发三方面的差异化要求,评价生态保护等级、农业功 能指向的承载等级、建设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综合反映国土空 间自然本底条件对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支撑能力。评价单元的生 态保护等级高,说明该评价单元越需要进行保护;农业功能指向 的承载等级高,说明该评价单元可以容纳较高的农业升发规模; 建设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高,说明该评价单元可以容纳较高的建 设开发规模。 11生态保护等级评价 首先初步确定生态保护等级。生态保护等级以生态重要性和 敏感性评价中级别高的为准,不重要/不敏感、一般重要/一般敏 感、中等重要/中等敏感、高度重要/高度敏感、极重要/极敏感对 应的生态保护等级为I级、I级、IⅢI级、IV级、V级,

11生态保护等级评价 首先初步确定生态保护等级。生态保护等级以生态重要性和 敦感性评价中级别高的为准,不重要/不敏感、一般重要/一般敏 感、中等重要/中等敏感、高度重要/高度敏感、极重要/极敏感对 应的生态保护等级为I级、IⅡI级、IⅢI级、IV级、V级

12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评价 首先,基于农业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和水资源可 利用程度判定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表7)

12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评价

首先,基于农业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和水资源可 利用程度判定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表7)

表7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判定

然后,结合自然灾害危险性,把承载等级为V、IV级但自 灾害危险性高的区域调整为IⅢI级

然后,结合自然灾害危险性,把承载等级为V、IV级但自然 灾害危险性高的区域调整为ⅢI级。 13建设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评价

然后,结合自然灾害危险性,把承载等级为V、IV级但自然 灾害危险性高的区域调整为IⅢI级

13建设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评价 首先,基于建设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和水资源可 利用程度判定建设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表8)

首先,基于建设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和水资源可 利用程度判定建设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表8)

表8建设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判定 建设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

然后,结合自然灾害危险性,把承载等级为V级或IV级但自 然灾害危险性高的区域调整为IⅢI级,把承载等级为V级但自然灾

害危险性较高的区域调整为IV级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包括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农业开 发适宜性评价和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对历史文化保护需求突出 的区域,可增加文态空间评价

14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14.1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 生态保护重要性按重要性程度由高到低划分为高度重要、中 度重要、一般重要、不重要四个等级, 14.2评价方法 第一步,根据生态斑块集中度、生态保护等级初步划分生态 保护重要性等级。生态斑块集中度刻画的是生态重要和敏感区域 的规模及空间分异特征。把邻近的、生态保护等级相同(V级、 V级、IⅢI级或II级)的图斑聚合为相对完整连片的地块(聚合距 离建议为20m~50m),根据聚合后的面积判断生态斑块集中度 等级(表9),初步划分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表10)

14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表10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判别

第二步,根据生态廊道重要性修止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生 态廊道重要性表征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的完整与连贯性,主要 包括植被廊道、山体廊道、湿地水域廊道。把重要生态廊道区域 的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调整为高度重要

第二步,根据生态廊道重要性修止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生 态廊道重要性表征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的完整与连贯性,主要 包括植被廊道、山体廊道、湿地水域廊道。把重要生态廊道区域 的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调整为高度重要

15农业开发适宜性评价

15.1农业开发适宜性等级 农业开发适宜性按适宜性程度由高到低划分为高适宜、中适 宜、低适宜、不适宜四个等级。 15.2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 第一步,按下列方法计算农业开发适宜性得分,初步确定农 业开发适宜性等级。 农业开发适宜性得分计算方法见下式,

式中:L农农业开发适宜性得分;i禁止性指标编号;m禁止性指标个数;J农i第个禁止性指标的得分;限制性指标编号;n限制性指标个数:W农k限制性指标的权重;X农k一第k个限制性指标的得分对符合禁止性指标的,赋值为0;禁止性指标之外的,赋值为1。限制性指标的分值越高表示越适宜进行农业开发。农业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分值、权重等见表11。表11农业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分值权重类型指标指标分类(J 农i、X农)(w农k)生态重要性和敏感生态极重要或极敏感区域0性其他1河流、湖泊、水库等0水域其他1劣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制值“0土壤环境优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制值1禁止性劣于农田灌溉用水水质基本控制指标0项目标准值水环境b优于农田灌溉用水水质基本控制项目标准值“河流、湖泊洪水位线以下0洪水位线河流、湖泊洪水位线以上1坡度>25°0土层厚度<30 cm0限制性生态重要性和敏感高度重要或高度敏感200.221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制值按GB15618一2018中的规定。 水环境包括对农业开发有影响的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 农田灌溉用水水质基本控制项目标准值按GB5084中的规定。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按《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技术要求实施细则》的规定进行评价。 土质地分级标准见附录D

衣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制值按GB15618一2018中的规定。 水环境包括对农业开发有影响的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 衣田灌溉用水水质基本控制项目标准值按GB5084中的规定。 也质灾害易发程度按《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技术要求实施细则》的规定进行评价 土壤质地分级标准见附录D。

农业开发适宜性评价中的指标、分值、权重可在满足以下全 部条件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一表11中所列的禁止性指标需全部保留;

农业开发适宜性评价中的指标、分值、权重 部条件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一表11中所列的禁止性指标需全部保留;

表12农业开发适宜性分级

第二步,根据地块连片度对第一步得出的农业开发适宜性等 级为低适宜、中适宜和高适宜的区域进行修正。 两评价单元间的距离小于100m,既视为这两个评价单元连 片。一般情况下,连片面积小于5亩的,农业开发适宜等级降低 1个等级;连片面积为5~10亩的,农业开发适宜等级不变;连 片面积为10~20亩的,农业开发适宜等级升高1个等级;连片面 积大于20亩的,农业开发适宜等级可划定为高适宜。阈值5亩、 10亩、20亩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平原区可适当提高阈值,山 地丘陵区可适当降低阈值(不得低于3亩、6亩、15亩)。 第三步,根据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能力等级、生态保护等级 对第二步得出的农业开发适宜性等级进行修正。 把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能力等级为I级、生态保护等级为V 级的划分为不适宜。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能力等级为Ⅱ、Ⅲ级或

生态保护等级为II、IV级的区域,农业开发适宜等级降低1个等 级。 评价中还应考虑现状农业发展状况,兼顾优化现状农业生产 格局。对于粮食安全保障十分重要的区域,农业空间适宜程度可 给予一定弹性,但不宜突破耕地应在坡度25°以下等刚性约束。 16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 在承载能力评价的基础上,开展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 16.1建设开发适宜性等级 建设开发适宜性按适宜性程度由高到低划分为高适宜、中适 宜、低适宜、不适宜四个等级。 16.2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 第一步,按下列方法计算建设开发适宜性得分,初步判断建 设开发适宜性等级。 建设开发适宜性得分计算方法见下式

16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

式中: 建设开发适宜性得分: 禁止性指标编号; m禁止性指标个数;

J建 第个禁止性指标的得分; k 限制性指标编号; 限制性指标个数; X建k一一第k个限制性指标的得分。 对符合禁止性指标的,赋值为0;禁止性指标之外的,赋值 为1。限制性指标的分值越高表示越适宜进行建设开发。建设开 发适宜性评价指标、分值见表13,权重见表14

表13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表14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限制性指标权重(W建)

表15建设开发适宜性分级

第二步,根据地块集中度、区位条件(交通于线可达性、中 心城区可达性、交通枢纽可达性等)对建设开发适宜等级为低适 宜、中适宜、高适宜的区域进行修正。地块集中度、区位条件高 的区域,建设开发适宜等级升高1个等级;地块集中度、区位条 件低的区域,建设开发适宜等级修正为低适宜。 ①地块集中度 将邻近的图斑聚合为相对完整连片的地块(聚合距离建议为

20m~50m),根据聚合后的面积判断地块集中度等级(表16)。 地块面积规模可结合区域特点适当调整,一般山地丘陵区分级标 准可有所降低,

表16地块集中度等级分级参考

为保证地块形态相对集中,避免过度条带状拓展,可通过用 地紧凑度对地块集中度等级进行修正:

为保证地块形态相对集中,避免过度条带状拓展,可通过用 地紧凑度对地块集中度等级进行修正:

地紧度对地块集中度等级进行修正: 「用地紧度1=「连片建设用地面积1/最小外切圆面积 对用地紧凑度偏低的地块,应按照离心距离逐步降低其外围 区域的集中度等级。用地紧凑度阈值及离心距离阈值根据实际情 况确定。 ②交通干线可达性 交通于线可达性是指评价单元到不同等级公路(不含高速公 路)的距离,分级参考國值如表17所示,应结合区域特点适当 调整。对各类指标进行加权求和,计算交通干线可达性,原则上 各指标权重相同,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采用相等间隔法将交通 干线可达性由低到高分为低、较低、一般、较高、高五个等级

评价指标分级参考阈值分值3 km~6 km2>6 km1≤3 km距离四级公路>3 km③中心城区可达性中心城区可达性反映评价单元与现状中心城区几何中心的时间距离,按等间距分为低、较低、一般、较高、高五级。中心城区可达性分级参考见表18,应结合区域特点适当调整。表18中心城区可达性分级参考评价指标分级参考阈值赋值车程≤30分钟高30分钟<车程<60分钟较高中心城区可达性60分钟<车程≤90分钟一般90分钟<车程≤120分钟较低车程>120分钟低④交通枢纽可达性交通枢纽可达性是指评价单元到区域内航空、铁路、公路、市域轨道交通等交通枢纽的交通距离。按照格网单元距离不同类型交通枢纽的交通时间距离远近,从0到5打分。分级参考见表19,阈值应结合区域特点适当调整。对各类指标进行加权求和,原则上各指标权重相同,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采用相等间隔法将交通枢纽可达性由低到高分为低、较低、一般、较高、高五个等级。表19交通枢纽可达性评分分级参考评价指标分级参考阈值赋值车程<60分钟5机场干线机场60分钟<车程≤90分钟490分钟<车程≤120分钟328

评价指标分级参考阈值赋值车程>120分钟0车程≤30分钟4支线机场30分钟<车程<60分钟3车程>60分钟0车程≤30分钟5铁路站点30分钟<车程<60分钟4车程>60分钟0车程<30分钟3公路枢纽30分钟<车程≤60分钟2车程>60分钟0车程<30分钟4高速公路出入口30分钟<车程<60分钟3车程>60分钟0车程<30分钟530分钟<车程<45分钟4市域轨道交通站点45分钟<车程<60分钟3车程>60分钟0第三步,把建设功能指向的承载能力等级为I级、生态保护等级为V级的建设开发适宜等级修正为不适宜;建设功能指向的承载能力等级为I级且建设开发适宜等级不为不适宜的,修正为一般适宜;生态保护等级为I、IV级的区域,建设开发适宜等级降低1个等级。此外,建设开发适宜性分级还应考虑区域开发轴带、重要廊道等宏观格局中的门户区位、节点区位等条件,并兼顾优化、整合现状城镇建设格局。对于战略区位十分重要的区域,建设开发适宜性程度可给予一定弹性。29

文态空间是因人类活动而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国土空间,不 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产是其核心组成要素。可结合地方实际,对 于文化空间突出的区域,可增加文态空间评价,识别文化价值相 对重要和文化风险相对较高的文态空间。 (1)法定文态空间 法定文态空间主要是指具有相应保护级别文态要素'的保护 范围。点状要素未划定保护范围的,可按照相应保护级别来确定 范围,以点为圆心,国家级100米、省级80米、市县级50米 其他30米半径的圆形为保护范围,再外扩与相应直径相同距离 为建设控制地带。 (2)潜在文态空间 潜在文态空间主要是指建成历史在五十年以上、集中成片的 人工构筑片区或者线性廊道,也包括与其密切相关的人工与自然 环境片区,可以被认为“具有成为文化遗产的潜力”,反映的是文 化遗产最核心的历史价值。包括潜在历史片区与历史交通线路 1潜在历史片区 历史上人类建设集中成片,具有潜力成为文化遗产的片状区 域。通过人工筛选或者智能比对的方法,在历史地图与现状遥感

历史建筑、地下文物理藏区、风景名胜区以及大尺度的大遗址等。其中,世界文化遗产出自联合国发起的 《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农业遗产出自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定义,工业遗产出自国 示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的《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不可移动文物、大遗址、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地下文物埋藏区出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出自《风景 名胜区条例》,传统村落出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 的指导意见》,以及国家级、省级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卫星图中,对历史地图中城墙范围内或者历史建成区进行比对, 重点识别有无大规模拆除新建或者拓宽街道的区域。历史地图可 选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1:10000历史测绘图,也可选取历史航 拍图。如有历史航拍图,则可在街道识别的基础上,对肌理是否 大规模改变做进一步识别。 ②历史交通线路 从历史地图、志书等历史文献中,择取具有五十年以上历史 的交通孔道,即古驿道、河道、近代公路和铁路等。交通孔道识 别范围为线路外护1至2千米,某些区段以限制交通线路走向的 具体地理空间(如山谷)为识别范围。 (3)文态聚集区 文态聚集区是文态要素聚集程度高的区域。从文态空间整体 性保护与利用的角度,有必要将相关联的文态空间在空间上联系 起来。 对两种聚集要素的边界进行缓冲操作,缓冲距离500m(约 步行10分钟),将面积大于50公顷的缓冲区作为文化聚集区。 具体可参照地方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文态空间的重要性 文态空间的重要性是对识别出的各类文态空间进行重要性 评价,依据文态要素的级别确定。按照文态要素重要性分级参考 國值表中的分值对文态空间进行评分赋值,将法定文态空间重要 性评分图、潜在文态空间图和文态聚集区图层进行空间叠加,重

表20文态空间重要性分级参考阈值

本附录的内容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 评价报告中必备的内容。各地在具体工作中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 扩展。 A.1资源环境慕赋分析 编制生态保护等级和农业、建设功能指向的承载能力等级分 布图、汇总表,分析承载能力等级(生态保护等级)I级~V级5 个等级区域的数量、面积、分布,总结地理分区、流域分布等地 理背景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本规律。 A.2承载能力限制性因素解析 刻画不同承载等级下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自然 灾害等要素的特征。对承载等级较高和较低的区域,追溯分析其 主要影响因子,识别优势和短板因素。 A.3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根据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建设开发功能指向的国土空间开 发适宜性全域评价结果,确定单宜性、双宜性、多宜性特征并说 明主要功能特点,总结分析区域生态安全、农业生产、建设开发 的空间格局特征。对有需求的币县,可以乡镇为单位开展相应分

本部分内容为“三区三线"划定、各类指标确定的重要依据, 必须详实、真实的进行分析。 (1)农业开发潜力分析 在农业升发高、中、低适宜区基础上,依次扣除生态保护红 线范围内、生态保护极重要区、现状建设用地(拟退出复垦的除 外)、连片分布的林地与优质草地、不宜复垦为耕地的区域,以 及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细碎地块等,分析农业开发极限规模 结合现状耕地、土地综合整治有关要求、水资源约束等条件,分 析农业开发剩余可用空间的规模。 (2)建设升发潜力分析 在建设开发高、中、低适宜区基础上,依次扣除生态红线、 永久基本农田、生态极重要区、连片分布的现状优质耕地(高于 区域平均利用等),以及难以满足城镇建设的细碎地块等,同时 考虑耕地保有量指标,分析建设开发极限规模。结合现状建设用 地、水资源约束等条件,分析建设开发剩余可用空间规模、利用 现状及空间分布特征。 A.5风险识别及应对 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全域评价结果与土地利用现状进行

对比分析,识别保护利用中的问题、冲突和风险。包括但不限于: 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中的耕地、商业林、工矿用地、现状建设 (不含零星分散的居民点)规模和空间分布;现状耕地(或永久 基本农由)在农业生产不适宜区、生态保护极重要地区中的规模 和空间分布;现状建设用地在建设开发不适宜区、生态保护极重 要区的规模和空间分布。 分析重大工程、区位优势改变、能源结构调整、历史文化保 护、技术进步、国家(区域)战略布局、全球气候变化、生产生 活方式转变等,对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可能的影响,结合国 土空间规划,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成果包括 报告、图件、失量数据。其中,报告和图件分别提交地级市总报 告(总图)、县级分报告(分图)。市总报告的评价结果数据至少 以县为单位统计,县级分报告的评价结果数据以乡镇为单位统计 B.1报告提纲(供参考) 评价报告是对双评价技术路线、评价过程、评价结果的系统 表述。评价报告要抛要说明评价的主要步骤和关键技术,重点单 述评价形成的核心结论与基本判断,并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出 建议与举措,还应对评价中遇到的技术疑难问题以及解决办法进 亍特别说明。评价报告要表述清晰、概括全面、观点鲜明、结论 准确。 县级分报告可简化,侧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国土 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综合分析的分析结果。建议市级总报告的 提纲包含以下内容: 一一前言:介绍项目背景、主要任务、工作完成情况、资料 来源等基本情况。 一自然资源环境现状:阐述评价区域社会经济、自然地理 自然资源环境概况。重点介绍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 环境、地质环境的基本特点,剖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承载本底评价。单要素评价: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评价、 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水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自 然灾害危险性评价。集成评价:生态保护等级评价、农 业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评价、建设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 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农业 升发适宜性评价、建设升发适宜性评价、文态评价。 综合分析:刻画区域资源环境赋,识别资源环境优势 和短板因素;分析区域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建设开发 的空间格局特征;分析国土空间开发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国土空间开发潜力分析;提出“三区"划定、空间结构等 相关建议。 结论。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应绘制的图件 包括: (1)生态重要性评价图;(2)生态敏感性评价图;(3)农业 导向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图;(4)建设导向的土地资源可 利用程度评价图;(5)农业导向的水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图;(6) 建设导向的水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图;(7)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 图;(8)生态保护等级评价图;(9)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评

价图;(10)建设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评价图;(11)生态保护重 要性等级评价图;(12)农业开发适宜性评价图;(13)建设开发 适宜性评价图。 图件的颜色及配色方案见表B.1。

TB/T 2075.11-2020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零部件 第11部分:电连接装置B.1图件的颜色及配

附录 C 空间分析方法

附录 C 空间分析方法

表 C.1 属性值数值示例

C.2聚类和异常值分析(AnselinLocalMoransl) 聚类和异常值分析计算Local Moran'sI值、z得分、伪p值 和表示每个具有统计显著性的要素的聚类类型的编码,目的是识

别具有统计显著性的热点、冷点和空间异常值。Z得分和伪P值 表示计算出的指数值的统计显著性, 空间关联的LocalMoran'sI统计数据、统计数据的Zi得分 的计算方法如下:

附录D土壤质地分级土壤质地按表D.1分级表D.1土壤质地分级标准不同粒径组分含量(%)质地名称粉砂砂粒粘粒石砾(0.02mm~(2mm~(<0.002mm)(>2mm)0.002mm)0.02mm)砾石土[30,100]重砾石土[70,100]中砾石土[50,70]轻砾石土[30,50]砾质土[1,30]多砾质土[10,30]中砾质土[5,10]少砾质土[1,5]壤质砂土[0,15[0,15[85,100]砂质壤土[0,15][0,45[55,85]壤土[0,15][30,45][40,55]粉砂质壤土[0,15][45,100][0,55]砂质粘壤土[15,25][0,30][55,85]粘壤土[15,25][20,45][30,55]粉砂质粘壤土[15,25][45,85][0,40]砂质粘土[25,45][0,20][55,75]壤质粘土[25,45][0,45][10,55]粉砂质粘土[25,45][45,75][0,30]粘土[45,65][0,55][0,55]44

附录E基础数据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涉及的数据敖阔基础底图类、土地资源类、水资源类、生态环境类、自然灾害类。获取基础数据时,应确保数据的权威性、准确性、时效性。数据时间一般以最新数据为准。表E.1列出了开展工作所需的主要基础数据清单,实际工作中根据需要进行扩展。表E.1主要基础数据清单序号类别数据内容来源土地利用现状(三调数据,尚未完成三调的暂按三调初始自然资源部门基础底图库数据)2类行政区划数据自然资源部门遥感数据自然资源部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网站、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4高程数据自然资源部门、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农业部门、全国生态环境调查数据库、中5土壤数据国1:100万土壤数据库土地资源地形坡度、地形起伏度、植被6根据遥感数据提取类覆盖度土层厚度7农业部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基础数据8微观地貌根据遥感数据提取9农用地质量自然资源部门10水资源相关数据水利部门、原国土部门(地下水监测)11水资源类洪水位线水利部门12蓄滞洪区水利部门13气象数据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气象部门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科技资源服务14蒸散发数据系统网站林业部门、水利部门、环保部门、中国生15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相关数据态系统评估与生态安全格局数据库类16森林植被类型林业部门17保护物种分布区林业部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林业部门、原国土部门、湖南省主体功能18公园、地质公园、生态公益林区划45

QXXA 00012S-2015 山东欣希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复合蛋白左旋肉碱粉起草单位: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 (李慎鹏、曾毅、项广鑫、符金豪、 麻战洪、杨春、李剑、吕焕哲、 钟坚、陈坤、许联芳、王植、许 皓亮、李雯婷、刘畅、张林、郑 普红。)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