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10270-2017 220kV及110(66)kV输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内容深度规定

Q/GDW 10270-2017 220kV及110(66)kV输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内容深度规定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57.7K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239434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Q/GDW 10270-2017 220kV及110(66)kV输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内容深度规定

5.4.1潮流稳定计算

根据电力系统有关规定,进行正常运行方式、故障及严重故障的潮流稳定计算分析,校核推荐方案 的潮流稳定和网络结构的合理性,必要时进行安全稳定专题计算。若本工程为大规模新能源送出工程, 需对新能源不同出力情况进行电气校验。电气计算结果可为选择送电线路导线截面和变电设备的参数提 供依据。

5.4.2短路电流计算

短路电流计算应考虑以下内容: a)按设备投运后远景水平年计算与本工程有关的各主要站点最大三相和单相短路电流SB/T 10640-2011 洁蛋流通技术规范,对短路电 流问题突出的电网,应对工程投产前后系统的短路电流水平进行分析以确定合理方案,选择新 增断路器的遮断容量,校核已有断路器的适应性; D 系统短路电流应控制在合理范围。若系统短路电流水平过大应优先采取改变电网结构的措施, 并针对新的电网结构进行潮流、稳定等电气计算。必要时开展限制短路电流措施专题研究,提 出限制短路电流的措施和要求。

5.4.3无功补偿及系统电压计算

对设计水平年推荐方案进行无功平衡计算,研究大、小负荷运行方式下的无功平衡,确定无功补 设备的型式、容量及安装地点,选择变压器的调压方式。当电缆出线较多时,应计及电缆出线的充电 率。必要时应增加如下计算: a)无功电压专题分析; b)如需加装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应对加装的必要性进行论述,并进行必要的电气计算和论证: )开展过电压计算。

应结合变电站接入系统方案及分期建设 提出系统对变电站电气主接线的要求。如系统对电 主接线有特殊要求时,需对其必要性进行论证,必要时进行相关计算

根据分层分区电力平衡结果,结合系统潮流 供电范围内负荷及负荷增长情况、电源接入情况 和周边电网发展情况,合理确定本工程变压器单台容量、变比、本期建设的台数和终期建设的台数。

5.7线路型式及导线截面选择

根据正常运行方式和事故运行方式下的最大输送容量,考虑到电网发展,对线路型式、导线截面以 及线路架设方式提出要求,必要时对不同导线型式及截面、网损等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系统对有关电气参数的票

5. 8. 1主变参数

结合潮流、短路电流、无功补偿及系统电压计算, 确定变压器的额定主抽头、阻抗、调压方 建主变若与前期主变并列运行,参数应满足主变并列运行条件。

5.8.2其他参数要求

应提出变电站高、中压母线侧短路电流水平;必要时,应结合系统要求,对变电站母线通流容量、 电气设备额定电流提出初步要求

5.8.3无功补偿容量

按变电站规划规模和本期规模 分区无功平衡结果,结合调相调压及短路电流计算,分别 计算提出远期和本期低压无功补偿装置容量需求, 并确定分组数量、分组容量。

6.1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6.1.1一次系统概况

应简单描述一次系统的概况、特点和稳定计算等结论

6.1.2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应说明与本工程有关的系统继电保护现状,涵盖配置、通道使用情况、运行动作情况等内容,并对 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包括本工程的接入对周边系统继电保护的影响以及周边系统可能对本工程继电促 护的影响。

6.1.3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配置方案

分析一次系统对继电保护配置的特殊要求,论述系统继 提出与本工程相关线路保 护、母线保护、母联(分段)保护、自动重合闸、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故障录波器及专用故障测距 等的配置方案。对于线路改接(或元接),应提出相应的保护设备配置(改造)和保护通道的调整方案。 对于母线保护、故障录波器配置应考虑远景规划需求,按终期规模配置,

6.1.4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系统子站

应简要描述与本工程相关的电网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系统配置情况。

6.1.5对通信通道的技术要求

提出保护对通信通道的技术要求, 带宽、接口方式等。

6.1.6对相关专业的技术要求

5.2安全稳定控制装置

如必要时,以一次系统的潮流、 出是否需配置安全稳定控制装置。如需配 衫步配置男 资估算。确定本工程是否需要进 系统专颐研究

3.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概述与本工程相关的调度端能量管理系统、调度数据网络等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6. 3. 2 远动系统

根据调度关系及远动信息采集需求,提出远动系统(含同步相量测量装置)配置方案,明确技术要 求及远动信息采集和传输要求。

6.3.3相关调度端系统

结合本工程建设需求,提出相关调度端改造完善建设方案和投资估算 电能计量装置及电能量远方终端

6.4电能计量装置及电能量远方终端

6.4.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应简要描述与本工程有关的电能量计量(费)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2电能计量装置及电能量远方终端配置

根据各相关电网电能量计量(费)建设要求,提出本工程计费、考核关口计量点设置原则,明确关 口表和电能量采集处理终端配置方案,提出电能量信息传送及通道配置要求 提出电能量采集处理终端、关口表、非关口表的配置方案,明确表计采样方式,提出各关口点的电 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精度要求。

6.5调度数据通信网络接入设备

根据相关调度端调度数据通信网络总体方案要求,分析本工程在网络中的作用和地位,提出本工程 调度数据通信网络接入设备配置要求、网络接入方案和通道配置要求,

6.6二次系统安全防护

根据相关调度端变电站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要求,分析本工程各应用系统与网络信息交换、信息 传输和安全隔离要求,提出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设备和软件配置方案。

6.7.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概述与本工程相关的通信传输网络、调度程控交换网、数据通信网、频率同步网等的现状及存在的 间题,与本工程相关的已立项或在建通信项目情况等,

6. 7. 2需求分析

根据各相关的电网通信规划,分析本工程在通信各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各业务应用系统(包 括保护、安全自动装置、信息系统)对通道数量和技术的要求。

6.7.3系统通信方案

根据需求分析,提出本工程系统通信建设方案,包括光缆建设方案、光通信电路建设方案、组网方 案等,对于220kV变电站,应提出光缆双沟道建设方案。 设计宜提出两个可行方案,并进行相应的技术经济比较,提出推荐方案,

提出推荐通信方案的通道组织。

根据相关电网数据 中的作用和地位及各应用系统接入要 求,提出本工程数据通 道配置要求

6.7.6调度/行政交换网

6. 7. 7 频率同步网

6. 7. 8通信电源

仑述变电站通信设备的供电方案,

6.7.9通信设备布置

提出通信设备的组屏和屏位布置方案

6.7.10通信过渡方案

6.8电力系统二次系统结论及建议

应结合系统论证,进行工程选站工作,并概述工程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站址选择过程。 应充分考虑站址周边发展规划、进出线条件、土地用途、土地性质、地震地质、交通运输、站用水 源、站外电源、环境影响等多种因素,重点解决站址的可行性问题,避免出现颠覆性因素。

站址区域概况描述应包含以下内容: 站址所在位置的省、市、县、乡镇、村落名称。 站址地理状况描述:站址的自然地形、地貌、海拔高度、自然高差、植被、农作物种类及分布 情况。 站址土地使用状况:说明目前土地使用权,土地用途(建设用地、农用地、未利用地),地区 人均耕地情况。 d 交通情况:说明站址附近公路、铁路、水路的现状和与站址位置关系,进所道路引接公路的名 称、路况及等级。

应说明站址范围内已有设施和拆迁赔偿情况

月站址范围内已有设施和拆迁赔偿情况。

按本工程最终规模出线回路数,规划出线走廊及排列次序。根据本工程近区出线条件,研究确定按 终期规模建设或本期规模建设变电站出口线路的必要性和具体长度,明确是否存在拆迁赔偿,线路走廊 通道资源等。

7.5站址水文气象条件

7. 5. 2 气象资料

列出气温、湿度、气压、风速及风向、降水量、冰雪、冻结深度等气象条件。

7.5.3防洪涝及排水情况

7.6水文地质及水源条件

应说明水源、水质、水量情况;同时说明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位情况以及地下水、土壤对 结构的影响

7. 7 站址工程地质

工程地质应说明以下方面: a)说明站址区域地质、区域构造和地震活动情况,确定地震动参数及相应的抗震设防烈度; 查明站址的地形、地貌特征,地层结构、时代、成因类型、分布及各岩土层的主要设计参数 场地土类别、地震液化评价、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及变化规律,确定地基类型; C 查明站址是否存在活动断裂以及危害站址的不良地质现象,判断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提出防 治意见。对于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或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站址,应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地 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提出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的评价意见; d)建议地基处理方案及工程量预估

7.9进站道路和交通运输

明进站道路的引接方案,需新建道路和改造道路

7. 9. 2 交通运输

说明大件运输的条件并根据水路、陆路、铁路等情况综合比较运输方案,运输条件困难地区应 运输专题报告。

说明站外电源的引接方案及工程量并提供相关协

说明站外电源的引接方案及工程量并提供相关协让

在区域环境情况,初步分析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特性,提出站址区域污移等级

兑明站址所在区域环境情况,初步分析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特性,提出站址区域污移等

说明站址的施工条件。

7.13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描述其他需要特殊说明的间题。

术其他需要特殊说明的间

7.14站址方案技术经济比较应包括以下方面内

站址方案技术经济比较应包括以下内容:地理位置、系统条件、出线条件、本期和远期的出线工程 量及分期建设情况、防洪涝及排水、土地性质、地形地貌、土石方工程量、边坡挡土墙工程量、工程地 质、水源条件、进站道路、大件运输条件、地基处理、站外电源、拆迁赔偿情况、对通信设施影响、运 行管理、环境情况、施工条件等。

对各站址方案建设条件和建设投资、运行条件进行综合经济技术比较,提出推荐站址方案,并 理由作简要论述。

7.16收集资料情况和必要的协议

说明与有关单位收集资料和协商的情况,包括规划、国土、林业(蓄牧)、地矿、文物、环保、地 震、水利(水电)、通信、文化、军事、航空、铁路、公路、供水、供电、油气管道等部门。 规划、国土协议为必要协议。当站址位于矿产资源区、历史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 次用水水源保护区等敏感区域内时,须同时取得相关主管部门的协议。协议应作为附件列入可行性研究 报告。

勘测探测点布置执行DL/T5170的要求;站址方案地形图测量比例不宜低于1:2000。 对全(半)地下变电站,应收集站址范围及周边各种地下管线的路径和埋深、地表水体和暗沟(塘)、 地下构筑物、邻近建(构)筑物的基础范围及埋深等资料。兼顾基坑勘测的内容与要求,查明邻近建筑 物和地下设施的分布现状、特性,对施工振动、位移的承受能力,以及施工降水对其的影响,并对必要 的保护措施提出建议;分析评价基坑开挖的可行性,初步提出基坑支护方案和必要的地下水控制措施;

分析论证地基类型,当需要进行地基处理或采用桩基础时,应对方案进行论证,并提出建议方案。

说明站址地理位置、建成投运时间、总平面布置出线方向、前期工程已征地面积、围墙内占地面积 本期工程扩建规模、占地面积是否需要新征主地等。如需征地,应取得新征用地规划、国主等部「的 议。

8.2电气主接线及主要电气设备选择

根据变电站规模、线路出线方向、近远期情况、系统中位置、站址具体情况和短路电流水平、中性 点接地方式等,在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对变电站的电气主接线和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提出初步 意见。对新技术的采用进行简要分析。对采用紧凑型设备和大容量电气设备方案,需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提出推荐意见。 对于扩建变压器、间隔设备工程,需注意与已有工程的协调,校核现有电气设备及相关部分的适应 性,有无改造搬迁工程量。对涉及拟拆除的一、二次设备进行设备寿命评估和状态评价,列举拟拆除设 备清单并提出拟拆除设备处置意见。

电气布置应包含以下内容: a)说明各级电压出线走廊、排列顺序,新建变电站应提供2个以上的全站电气总平面布置方案: b) 应简述各级高压配电装置型式选择、高压配电装置的间隔配置及近远期配合措施等; 应说明站用电源方案及直击雷防护方案; d)根据土壤情况及必要的电气计算,分析确定接地网型式

电气二次设计应包含以下内容: a)简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控制方式的选择,简述依据一次系统稳定计算结论确定的采样方式, 提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构成、系统网络和设备配置方案。对需结合本工程改造的自动化系统 应提出设计方案,说明必要性、可行性,提出改造方案和投资估算。 b 简述主变压器、电容器、电抗器、站用变等主要元件保护配置原则。 C 存在新能源、电铁及用户接入的变电站,应根据接入系统阶段电能质量评估等要求相应配置电 能质量监测装置。 d 简述直流电源系统电压选择,提出直流电源系统、交流不停电电源(UPS)装置、直流变换电 源装置等配置方案,直流系统应该按照最终规模统计直流负荷和UPS负荷,明确蓄电池、充电 模块、UPS容量等具体方案。简要说明全站时间同步系统、智能辅助控制系统、一次设备在线 监测及光、电缆等的配置原则。 e)简要说明二次设备室、二次设备预制舱、继电器小室等二次设备布置及组柜的主要设计方案。

8.5站区总体规划和总布置

说明站区总体规划的特点,进出线方向和布置,进站道路的引接技术方案,对站区总平面布置方案 和竖向布置方式的设想,场地设计标高的选择,站区的排水方案设想,站区防洪防涝措施的规划。预估 站区围墙内占地面积和本工程总征地面积

110kV及220kV变电站工程应分析工程本期和远期规模用地面积的合理性。

应说明全站主要建(构)筑物的设想,预估全站总建筑面积;同时简述主要建(构)筑物的结构型 式的设想及地基处理方案的设想。

应说明变电站供、排水的设想和设计原则

8.9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

8.10火灾探测报警与消防系统

应说明站区主要建、构筑物的消防设想和设计原则。

对于全(半)地下变电站等特殊工程,应针对辅助系统、施工工序、基础及结构形式、基坑支护、 降水等方面重点开展研究工作,提出可行方案

9输电线路路径选择及工程设想

说明近期电力网络结构,明确本线路在电网中的地位,说明线路起点及中间落点的位置、输电容 量、电压等级、回路数、导线截面及是否需要预留其它线路通道等。根据电网规划,线路路径要兼顾远 期落点。 说明变电站进出线位置、方向、与已建和拟建线路的相互关系。根据需要,论述近远期过渡方案。

线路路径万案应考虑以下方面: a)输电线路路径选择应重点解决线路路径的可行性问题,避免出现颠覆性因素。 b 根据室内选线、现场勘查、收集资料和协议情况,原则上宜提出两个及以上可行的线路路径, 并提出推荐路径方案。受路径协议、沿线障碍等限制,局部只有一个可行的路径方案时,应有 专门论述并应取得明确的协议支撑。 C 明确线路进出线位置、方向,与已有和拟建线路的相互关系,重点了解与现有线路的交叉关系。 d 应优化线路路径,尽量避让环境敏感点、重覆冰区、易舞动区、山火易发区、不良地质地带和 采动影响区,减少对铁路、高速公路和重要输电线路等的跨(钻)越次数。

e)路径方案概述包括各方案所经市、县(区)名称,沿线自然条件(海拨高程、地形地貌)、水 文气象条件(含河流、湖泊、水源保护区、滞洪区等水文,包括雷电活动,微气象条件)、地 质条件(含矿产分布)、交通条件、城镇规划、重要设施(含军事设施)、自然保护区、环境特 点和重要交义跨越等。 说明与工程相关单位收集资料和协商情况。当线路位于矿产资源区、历史文物保护区、自然保 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敏感区域内时,应同时取得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议。 g 说明各方案对电信线路和无线电台站的影响分析。 h 对比选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说明各方案路径长度、地形比例、曲折系数、房屋拆迁量、节 能降耗效益等技术条件、主要材料耗量、投资差额等,并列表比较后提出推荐方案。 1 线路经过成片林区时,宜采用高跨方案,在重冰区、限高区等特殊地段需要砍伐时应进行经济 技术比较,明确砍伐范围。高跨时应明确树木自然生长高度,跨越苗圃、经济林、公益林时应 提供相关赔偿依据。 应明确工程引起的拆除及利旧情况,当线路走廊清理费用较大,清理范围较集中时,应提供线 路走廊清理工程量明细。 k 当线路跨越已有线路需停电时,应提供停电过渡方案。 对推荐路径方案作简要描述,说明线路所经市、县名称,沿线自然条件和环境敏感点,并说明 推荐路径方案与沿线主要部门原则协议情况

9.3.1推荐路径方案主要设计气象条件

根据沿线气象台站资料,结合附近已建线路的设计及运行经验,参考公司发布的冰区、风区、舞动 等分布图,提出推荐的设计基本风速、覆冰情况。 对特殊气象区应较详细调查、论证。

DB33T 932-2014 电子商务企业管理与服务规范9.3.2线路导地线型式

导地线型式应包括以下内容: 根据系统要求的输送容量,结合沿线地形、海拔、气象、大气腐蚀、电磁环境影响及施工运维 等要求,通过综合技术经济比较,推荐导线型式。 根据导地线配合、地线热稳定、系统通信等要求,推荐地线型号。 c)列出推荐的导地线机械电气特性,防振、防舞措施

绝缘配置以污区分布图为基础,结合线路附近的污移和发展情况,综合考虑环境污移变化因素 修正和运行经验,确定绝缘配置方案

9.3.4线路主要杆塔和基础型式

杆塔和基础型式应包含以下内容: a 根据工程特点,结合通用设计,进行全线杆塔塔型规划并提出杆塔主要型式和结构方案。 b 结合工程特点、施工条件和沿线主要地质情况,提出推荐的主要基础型式。 C 在山区等复杂地形,提出采用全方位铁塔长短腿、高低基础等设计技术、原状土基础等,减少 土方开挖、保护植被的技术方案。 d)提出特殊气象区杆塔型式论证和不良地质条件的基础型式论证专题

9.3.5工程指标分析

十主要技术经济指标DB13T 1379-2011 带式输送机配件 滚筒,结合工程特点进行工程量

10大跨越选点及工程设想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