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 61-43-2006 密肋壁板结构技术规程

DBJ/T 61-43-2006 密肋壁板结构技术规程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J/T 61-59-2010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9.6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26493
VIP资源

DBJ/T 61-59-2010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J/T 61-43-2006 密肋壁板结构技术规程

h层高; H——墙体高度; 墙体截面高度;

b墙体截面宽度; A——墙体截面面积。

3.1.1密肋壁板结构中,混凝土宜来用普通混凝土或强度等级在 C40以下的高性能混凝士。墙板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边框柱和连接柱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3.1.2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和产品质量说明书、堆放和运输等应符合国家标准《蒸 压加气混凝土砌块》GB/T11968的要求。砌块的强度级别宜选用 A3.5~A7.5级,体积密度级别宜选用B05~B07级。当采用珍珠 岩、陶粒混凝土或其他轻质填充块材时,其强度、容重、导热系 数、耐久性及环保指标等应与蒸养粉煤灰加气混凝土材料性能相 当,具体指标通过试验测定后采用。 3.1.3密肋壁板结构中,钢筋宜采用HPB235级、HRB335级、 HRB400级热轧钢筋及冷拔钢丝。 3.1.4本规程未提及到的其他材料均应符合国家及陕西省相关 标准的规定。

3.1.2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

3.2.1外墙板附加保温材料宜结合当地材料、建筑装饰、外墙防 水及施工条件等进行综合考虑。一般采暖建筑的围护结构GB/T 28448-2019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其墙 体构造设计需满足两方面的要求: 1保证墙壁内表面不结露

3.2.2密肋复合外墙板的热桥部位宜采用可靠保温措施,以保证

其内表面温度不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并减少附加传热热损失, 按不同地区的标准可以采用局部热桥处理措施和整体外保温处理 措施。

3.2.3密肋复合外墙板局部热桥处理措施:墙板制作时

3.2.3密肋复合外墙板局部热桥处理措施:墙板制作时,应在钢 筋混凝土肋梁和肋柱(热桥)外侧嵌入绝缘材料(聚苯板),以达 到局部消除热桥的作用。其构造如图3.2.3所示。

图3.2.3外墙板局部热桥外保温处理

3.2.4经过局部热桥处理的密肋复合外墙板的平均传热系数参

3.2.4经过局部热桥处理的密肋复合外墙板的平均传热系数参 考《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附录确定。

3.2.5密肋复合外墙板整体外保温处理措施

在密肋复合外墙制作的同时,宜将整体外保温面层(如聚合板, 挤塑板等)与墙板一起预制;其他部分的外保温可以在主体建成后 处理,设计应考虑现浇部分与预制墙板的建筑构造差异。

3.3.1密肋壁板结构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并应满足正常 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 3.3.2密肋壁板结构在抗震设计时,应满足现行抗震规范关于二 阶段三水准的设计要求

3.3密肋壁板结构体系宜符合

1结构的竖向和水平布置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 避免因局部突变和扭转效应而形成薄弱部位。 2宜具有多道抗震防线

3.3.4密肋壁板结构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结构方案,并应符合

3.3.4密肋壁板结构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结构方案,并应符合

3.3.7密肋复合墙板应对其脱模、起吊和运输安装等施工阶段进 行承载力及裂缝的控制验算。

3.3.7密肋复合墙板应对其脱模、起吊和运输安装等施工附

4.1.1密肋壁板结构的楼(屋)面荷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有关规定采用。 4.1.2施工中采用对结构受力有影响的设备时,应根据具体情况 验算施工荷载对结构的影响。 4.1.3在计算密肋复合墙板自重标准值时,应采用填充砌块在当 地自然状态下的容重,或在填充砌块干容重基础上考虑1.1~1.2

4.2.1风荷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 的有关规定采用。

4.2.2对于层数为9层及9层以上或高度超过24m的密肋壁板 结构,风荷载的计算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 构技术规程》JGJ3的相关规定。

4.3.1多层密肋壁板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地震作用,取 α=αmax° 4.3.2中高层密肋壁板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地震 作用。对质量和刚度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应采用考虑扭转耦 联振动影响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地震作用。 4.3.3地震作用的计算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及《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的规定取用

4.3.5平、立面布置较复杂的中高层密肋壁板结构应采用引

4.3.5平、立面布置较复杂的中高层密肋壁板结构

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

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

5.1.1多层密肋壁板结构的内力分析宣考虑纵横墙与连接柱等 加强构件的共同工作。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分析可不考虑楼板 的连续性: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分析可假定楼板在平面内为无 限刚性。

可选择空间刚架斜压杆简化力学模型或空间杆一墙元等有限元计 算模型。计算时可假定楼板在其自身平面内为无限刚性,在设计 时应采取必要措施保证楼板平面内的整体刚度。 5.1.3框支密肋壁板结构分析计算时,可取空间分析计算模型, 也可取附加偏心弯矩作用的底框模型。 5.1.4密肋壁板结构分析计算时,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 固部位时,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结构楼 层侧向刚度的2倍。 5.1.5正常使用条件下的结构水平位移按照风荷载或地震作用 采用弹性方法计算。 5.1.6密肋壁板结构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力荷载、风荷载或地 震作用效应分析,并应按现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 有关规定进行作用效应组合。 5.1.7无洞口密肋复合墙体弹性抗侧刚度可按式(5.1.7)计算。

5.1.6密肋壁板结构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力荷载、风

震作用效应分析,并应按现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 有关规定进行作用效应组合。 5.1.7无洞口密肋复合墙体弹性抗侧刚度可按式(5.1.7)计算

0.3n.(2m+0.4) H3 AH 12EI GA

n。=1+m+n 40

式中n、m分别为墙体中肋格的层数和跨数。 5.1.8开洞密肋复合墙体弹性抗侧刚度可近似按下式计算:

K 8 Z8 K K, + K.

5.2.17度III、IV类场地及8度抗震设计的中高层密肋壁

图5.1.8开洞墙体刚度计算示意

5.2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

5.2.17度111、1V类场地及8度抗震设计的中高层密肋壁板结构, 宜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层(部位)弹塑性变形计算,按密肋 复合墙体中填充砌块全部退出工作考虑。计算可采用下列方法: 1不超过12层且层侧向刚度无突变的结构可采用本规程第 5.2.3条的简化计算法。 2除本条第1款以外的建筑结构可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或弹塑性时程分析法。

5.2.2采用弹塑性动力分析方法进行薄弱层验算时,宜符合!

1应按建筑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选用不少于两组实际地 震波和一组人工模拟的地震波的加速度时程曲线。 2地震波持续时间不宜少于12s,数值化时距可取为0.01s或 0.02S。 3输入地震波的最大加速度,可按表5.2.2采用。

表5.2.2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时输入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值Amax

5.2.3结构薄弱层(部位)层间弹塑性位移的简化计算,宜符合

5.2.3结构薄弱层(部位)层间弹塑性位移的简化计算

.2.3结构薄弱层(部位)层间弹塑性位移的间化算 L1口 下列要求: 1结构薄弱层(部位)的位置可按下列情况确定: 1)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沿高度分布均匀的结构,可取底层。 2)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沿高度分布不均匀的结构,可取该系数 最小的楼层(部位)及相对较小的楼层,一般不超过2~ 3处。 2层间弹塑性位移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Np Nuy Au, = uduy 5y

表 5.2. 3结构的弹塑性位移增大系数n.

6多层密肋壁板结构设计

6.1房屋适用高度和高宽比

6.1.1多层密肋壁板结构房屋适用最多层数为8层,适用最高高 度为24m,对于医院、教学楼等横墙较少的房屋,适用层数和高 度应适当降低。

6.1.2多层密肋壁板结构房屋的高宽比不应大于2.5,层高不宜 大于4.2m,单面走廊房屋的总宽度不包括走廊宽度。

6.1.2多层密肋壁板结构房屋的高宽比不应大于2.5,层高7

6.2.1多层密肋壁板建筑的平面设计应尽量做到规则和对称,建 筑物的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宜均匀、无突变和错层。纵横墙的布置 宜均匀对称,沿轴线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同一轴线上窗 间墙宽度宜均匀;大房间不宜布置在端头。 6.2.2抗震设计时,密肋壁板结构宜调整平面形状和结构布置, 避免结构不规则,一般不设防震缝。当建筑物平面形状复杂而文 无法调整其平面形状和结构布置使之成为较规则的结构时,宜设 置防震缝将其划分为较简单的几个结构单元。设置防震缝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防震缝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高度不超过20m时,可 取70mm;超过20m的部分,6度、7度和8度相应每增加高度 5m、4m和3m,宜加宽20mm。 2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不利的结构 类型确定:防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较低 的房屋高度确定。 3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设置沉降缝, 4防震缝宜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基础可不设防震缝

但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应加强构造和连接。 6.2.3抗震设计时,伸缩缝、沉降缝的宽度均应符合本规程第 6.2.2条防震缝最小宽度的要求。

6.2.4密肋壁板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宜取55m。

1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 立提高配筋率。 2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 3每30~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后浇带混凝土宜在两个 月后浇灌。 4顶部楼层改用刚度较小的结构形式或顶部设局部温度缝, 将结构划分为长度较短的区段。 5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 的外加剂。 6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 6.2.6密肋壁板结构房屋的一个独立的结构单元内,结构平面形

6.2.6密肋壁板结构房屋的一个独立的结构单元内,

用,其限值宜按表6.2.7规定执行。

表6.2.7横墙最大间距(m

6.2.8当楼板平面比较狭长、有较大的凹入和开洞而使楼板有较 大削弱时,应在设计中考虑楼板削弱产生的不利影响。楼面凹入

6.2.8当楼板平面比较狭长、有较大的凹入和开洞而使楼板有较

6.2.8当楼板平面比较狭长、有较大的凹入和开洞而

大削弱时,应在设计中考虑楼板削弱产生的不利影响。楼面

或开洞尺寸不宜大于楼面宽度的一半;楼板开洞总面积不宜超过 楼面面积的30%;在扣除凹入或开洞后,楼板在任一方向的最小 争宽度不宜小于5m,且开洞后每一边的楼板净宽度不应小于2m。 外伸长度较大的建筑,当中央部分楼、电梯间使楼板有较大 削弱时,应加强楼板以及连接部位墙体的构造措施,必要时还可 在外伸段凹槽处设置连接梁或连接板。 楼板开大洞削弱后,宜采取以下构造措施予以加强: 1加厚洞口附近楼板,适当提高楼板的配筋率,采用双层双 句配筋。 2洞口边缘设置边梁,并增配梁侧腰筋。 3在楼板洞口角部集中配置斜向钢筋。 6.2.9多层房屋的局部尺寸限值宜满足表6.2.9的要求,当不满 足时应采取加强措施

6.2.9多层房屋的局部尺寸限值宜满足表6.2.9的要求,当不 足时应采取加强措施,

表6.2.9房屋的局部尺寸限值(m)

6.2.10多层密肋壁板房屋连接柱布置及配筋如下:

1连接柱间距一般取1.0~1.5倍层高。 2连接柱截面宽度同墙板厚度,截面高度及截面形式可根据 墙板布置与构造决定,截面尺寸不应小于200mmx200mm。 3连接柱混凝土强度等级宜高于墙板肋梁、肋柱混凝土强度 等级。 4连接柱截面配筋不宜小于表6.2.10的限值

表6.2.10连接柱截面最小配筋

6.3.1多层密肋壁板结构8度抗震设计时,应采用现浇楼盖结 构;7度抗震设计时,宜采用现浇楼盖结构;6、7度抗震设计的 密肋壁板结构可采用装配整体式楼盖;非抗震设计的密肋壁板结 构可采用装配式楼盖。

6.3.2现浇楼盖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不宣高于

6.3.3装配整体式楼盖预制板可采用普通预应力空心楼板

1预制板搁置在梁上或墙上的长度分别不宜小于35mm和 50mm 2预制板板端宜预留胡子筋,其长度不宜小于100mm。 3预制板板孔堵头宜留出不小于50mm的空腔,并采用强度 等级不低于C20的混凝土浇灌密实。 4预制板板缝宽度不宜小于40mm,板缝大于40mm时应在 板缝内配置钢筋,并宜贯通整个结构单元。板缝的混凝土强度等 级不低于预制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且不应低于C20

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应采用现浇楼盖结构。 一般楼层现浇楼板

厚度不应小于80mm,当板内预埋暗管时不宜小于100mm;顶层 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宜双层双向配筋;作为上部结构嵌固 部位的地下室楼层的顶楼盖应采用梁板结构,楼板厚度不宜小于 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 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

6.4密助复合墙板设计

6.4.1墙板宽度依房屋开间、进深而定,但不宜大于4.2m,也 不宜小于1.2m;不宜采用刀把形墙板;尽量使单块墙板重量控制 在3.0t以内

6.4.2墙板厚度应该由计算荷载、楼板形式及热工性能要求等因

6.4.6肋梁、肋柱钢筋宜采用HPB235级钢筋制作,钢筋外伸长

6.4.6肋梁、肋柱钢筋宜采用HPB235级钢筋制作,钢盒

度应符合锚固要求,并应钩住连接柱或暗梁的远端纵向钢筋。

6.4.7墙板布置时应按照房屋平面尺寸考虑施工安装的方便,并 保证连接构造的质量。

Vw ≤0.2f.A +0.2f,A

式中Vw 密肋复合墙体斜截面抗剪承载力: A、A —一分别为墙体中混凝土和填充砌块的截面面积; f、f一一分别为墙体中混凝土和填充砌块的抗压强度设计 值。 6.4.9 偏心受压密肋复合墙体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可按式

6.4.9偏心受压密肋复合墙体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可按式 (6.4.9) 进行。

(6.4.9)进行。

(0.35Af +0.25Afq +0.08N)+αfymAs YRE 2+0.5

6.4.10密肋复合墙体轴心受压承载力计算可按式(6.4.1

YRE YRE 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取Re=0.85; 一墙体轴向压力设计值: 0.6; f。——墙体肋柱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Az——一个肋柱的截面面积; 和连接柱的截面面积之和); Aks——连接柱的纵筋截面面积之和(对中高层:Aks为边 框柱和连接柱的纵筋截面面积之和); 1 β为墙体的高厚比。 一—填充砌块对墙体抗压强度的提高系数,有填充砌 块时=(1.0+5E/E),当>1.5时取=1.5; 无填充砌块时=1.0。

6.4.11墙板框格的划分,除满足受力要求外,尚应符

块模数,多使用成品砌块,减少现场切割。

块模数,多使用成品砌块,减少现场切割。 6.4.12墙板框格内填充砌块拼接时,严禁有水平通缝出现。如 图 6.4.12 所示。

图6.4.12填充砌块拼接

6.4.13预制墙板时,墙板实际宽度应比标志宽度小10mm,以方 便主体安装;带窗洞墙板中洞口尺寸应比标志尺寸大5mm,以方 便窗户安装。 6.4.14带洞墙板洞口不宜过大,洞口宽度一般应小于或等于墙板 总宽度的一半,且不宜大于2.0m;洞口两侧实墙板宜等宽、对称, 如图6.4.14所示,

图6.4.14窗洞尺寸限值

6.5密肋壁板结构连接构造

6.5.1多层密肋壁板结构GJB 17.4-84 航空电线电缆试验方法 脉冲电压试验,密肋复合墙板之间的水平连接应满足 图6.5.1 的要求。

图6.5.1墙板间的水平连接

表 7. 2. 1 L、1 的限值

7.3.1中高层密肋壁板结构应采用现浇楼盖。 7.3.2现浇楼盖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且不宜高于 C40。

7.3.1中高层密肋壁板结构应采用现浇楼盖。

7.4.1在多遇地震作用下,按弹性方法计算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 与层高之比△u/h不宜大于1/800。 7.4.2中高层密肋壁板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宜按本规程第5.

7.4.2中高层密肋壁板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宜按本规程第5.2

JB/T 11137-2011 锂离子蓄电池总成通用要求7.4.2中高层密肋壁板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宜按本规程第5.2

节规定进行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结构薄弱层(部位)层间弹 塑性位移应符合下式要求: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