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州抗旱应急预案.doc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截取文档部分内容,仅供参考
临夏州抗旱应急预案.doc临夏州抗旱应急预案旨在有效应对干旱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稳定。该预案涵盖了干旱预警、应急响应、灾后恢复等多个方面,明确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与任务。
首先,预案建立了完善的干旱监测和预警系统。通过气象、水文等多部门协作,实时监测降水量、河流水位、土壤湿度等关键指标,及时发布干旱预警信息,为抗旱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预案设定了不同级别的应急响应机制。根据干旱严重程度,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和特别重大(Ⅰ级)四个响应级别,确保在不同干旱情况下能够迅速启动相应的应急措施。例如,合理调配水资源,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同时采取节水措施,减少农业、工业用水浪费。
再次,预案强调加强跨区域、跨部门协作。通过建立联动机制jc/t 2517-2019 室内光催化用二氧化钛水溶胶,整合各类资源,提高抗旱效率。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抗旱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抗旱的良好氛围。
最后,预案注重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包括修复受损水利设施,评估干旱影响,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抗旱体系,提升未来应对干旱的能力。
总之,临夏州抗旱应急预案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原则,力求最大限度地减轻干旱带来的损失,维护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全州旱情按连续无雨日数、灌溉农业区、雨养农业区、高寒阴湿农业区、农村临时人畜饮水和城市(县城)干旱等区域、类型进行评估,并根据分级标准确定干旱灾害等级。
建立旱情、灾情及抗旱应急工作动态等信息报告制度。
3.3.1 报告程序
县(市)行政区域内的实时旱情、灾情及抗旱应急工作动态等信息,由同级抗旱防汛指挥部综合分析掌握,并报告州抗旱防汛指挥部;县(市)行政区域内的实时旱情、灾情及抗旱应急工作动态等信息,由同级抗旱防汛指挥部综合分析掌握,并报告州应急指挥部(州防汛抗旱指挥部,下同);特大和严重干旱情况下,县(市)区抗旱防汛指挥部应及时掌握旱情、灾情及抗旱应急工作动态等信息,可以在向州防汛抗旱指挥部报告的同时,一并向省应急指挥部报告。成员单位负责掌握的有关干旱信息及职责履行情况,应及时报告州应急指挥部。
3.3.2 报告时间
在特大干旱及严重干旱发生期间,县(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每日下午18时向上级防汛抗旱指挥部报告当日旱情、灾情及抗旱应急工作动态;中度干旱发生期间,每周一上午8时向上级报告前一周的旱情、灾情及抗旱应急工作动态;轻度干旱发生期间,每旬初第一个工作日上午8时向上级报告前一旬的旱情、灾情和抗旱应急工作动态。成员单位负责掌握的干旱信息及职责履行情况,按照州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的工作需要及时报送。
3.4.1 干旱预警等级
预警等级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与旱情评估确定的干旱等级相对应,并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3.4.2 干旱预警发布
1.预警发布单位。Ⅰ级预警由州政府发布。Ⅱ级预警由州政府批准,州应急指挥部发布。Ⅲ、Ⅳ级预警由州应急指挥部决定并发布。
2.预警发布条件。凡符合干旱等级分级标准条件之一的,可启动相应级别的干旱预警;当旱情发展达到低一级预警指标的上限或接近高一级预警指标的下限并呈持续发展趋势时,应果断发布高一级的干旱预警。
Ⅰ级预警发布程序。州应急指挥部办公室针对当前旱情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全州旱情进行综合评估,向州应急指挥部呈报评估意见。州应急指挥部形成预警建议呈报州政府,由州政府决定并发布。
Ⅱ级预警发布程序。州应急指挥部办公室针对当前旱情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全州旱情进行综合评估,向州应急指挥部呈报评估意见。州应急指挥部形成预警决定并呈报州政府,州政府批准后由州应急指挥部发布。
Ⅲ、Ⅳ级预警发布程序。州应急指挥部办公室针对现状旱情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全州旱情进行综合评估,向州应急指挥部呈报评估意见。州应急指挥部会商形成预警决定并发布,同时报州政府备案。
4.预警发布内容。向社会公开通报旱情,针对预警等级和具体旱情提出抗旱救灾的工作要求和具体措施。当发生特大和重大旱灾时,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抗旱救灾工作。
5.预警发布方式。除行政渠道外,同时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向社会公开发布。
6.预警的终止和调整。当发生大范围有效降雨和通过抗旱措施,受旱地区70%以上的受旱面积土壤墒情得到明显改善,大面积旱情基本解除或者缓解,城乡生活供水基本恢复正常时,参照预警发布时的程序,由州政府或州应急指挥部决定预警的终止,并发布预警终止公告。或者根据旱情缓解程度,调整执行下一级别的预警。
预警发布后,同时启动相应等级的应急响应,有关县(市)政府和州级有关部门也应立即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相应。
4.1 Ⅰ级应急响应
4.1.1 Ⅰ级应急预警发布后,州政府会商部署抗旱应急救灾工作,并派出工作组赴灾区检查指导抗旱工作。州应急指挥部立即启动应急工作机制,积极开展抗旱减灾工作。州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及时掌握旱情、灾情及抗旱工作动态等信息,加强日常事务处理工作。
4.1.2 Ⅰ级干旱预警发布后24小时内,州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对本系统做出应急响应部署,并立即行动起来,抓好落实。
4.1.3 大夏河、洮河等涉及两个以上县(市)的一级支流的各类应急水资源,由州应急指挥部统一调度、配置和监管。
4.1.4 州政府向省政府报告全州旱情、灾情及存在问题,争取中央、省级财政支持;州、县两级财政及时调整预算,增加抗旱应急资金,保障抗旱应急措施及时落实;动员金融部门加大对灾区群众的信贷支持,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向灾区捐助资金,帮助灾区群众开展生产自救。
4.1.5 强化社会治安,保障供电和通信安全;有关部门全力保障受灾群众生产生活资料的市场供应,实施价格干预措施;防止森林、农田及场院火灾,人畜肠道疾病等次生灾害发生,保证灾区社会安定。
4.1.6 民族日报、州广播电视台对抗旱救灾工作进行专题报道和宣传,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抗旱救灾的氛围。
4.2 Ⅱ级应急响应
4.2.1 州政府会商部署抗旱应急救灾工作,并派出工作组赴灾区检查指导抗旱工作。州应急指挥部立即启动应急工作机制,积极开展抗旱减灾工作。州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及时掌握旱情、灾情及抗旱工作动态等信息,加强日常事务处理工作。
4.2.2 Ⅱ级干旱预警发布后48小时内,州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做出本系统的应急响应部署,并立即行动起来,抓好落实。
4.2.3 大夏河、洮河等涉及两个以上县(市)的一级支流的各类应急水资源,由州应急指挥部统一调度、配置和监管。
4.2.4 州政府向省政府报告全州旱情、灾情及存在问题,争取中央、省级财政的支持;州、县两级财政及时调整预算,增加抗旱应急资金,保障抗旱应急措施及时落实;动员金融部门加大对灾区群众的信贷支持,同时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向灾区捐助资金,帮助灾区群众开展生产自救。
4.2.5 强化社会治安,保障供电和通信安全;有关部门全力保障受灾群众生产生活的市场供应,实施价格干预措施;防止森林、农田及场院火灾,人畜肠道疾病等次生灾害发生。
4.2.6 民族日报、州广播电视台对抗旱救灾进行报道和宣传,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抗旱救灾氛围。
4.3 Ⅲ级应急响应
4.3.1 州应急指挥部指导相关县(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开展抗旱应急救灾工作,并派出工作组赴旱区调查了解旱情,帮助开展抗旱工作。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组织开展工作;办公室及时掌握旱情、灾情及抗旱动态等信息,加强日常事务处理工作。
4.3.2 州应急指挥部及时向省抗旱防汛指挥部报告我州旱情、灾情及存在问题,争取中央、省级财政的支持;州、县两级财政增加抗旱应急资金投入,动员金融部门加大对灾区群众的信贷支持,帮助灾区群众开展生产自救。
4.3.3 强化社会治安,保障供电和通信安全;有关部门要保证受灾群众生产生活的市场供应;防止森林、农田及场院火灾,人畜肠道疾病等次生灾害发生,保证灾区社会安定。
4.3.4 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做好宣传。
4.4 Ⅳ级应急响应
4.4.1 州应急指挥部及时指导相关县(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开展抗旱应急救灾工作,相关县(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派出工作组赴旱区调查旱情,帮助开展抗旱工作;办公室及时掌握旱情、灾情及抗旱动态等信息,加强日常事务处理工作。
4.4.2 州应急指挥部及时向省抗旱防汛指挥部报告我州旱情、灾情及存在问题,争取中央、省级财政的支持;各级财政增加抗旱应急资金投入,动员金融部门加大对灾区群众的信贷支持,保障抗旱应急措施及时落实,有关部门要保证受灾群众生产生活的市场供应。
4.4.3 强化社会治安,保障供电和通信安全,防止次生灾害发生,保证灾区的社会安定。
实用装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4.4.4 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做好宣传。
5.财政部门及时下拨紧急抗旱救灾经费,并指导、督促受灾地区做好抗旱救灾资金的使用、发放工作。州级有关部门要全力筹措资金支援灾区。 6.民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检查核实灾情,及时筹措救灾物资,发放救灾款,调配救济物品,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 7.卫生部门及时检查、监测灾区饮用水源,指导群众做好水质消毒,保证饮用水安全,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 8.建设部门立即启动城市抗旱应急供水计划,限制建设用水。 9. 农业、供销社、物价等部门做好抗旱救灾物资供应和市场物价监督工作。
10. 劳动保障部门要为灾民务工提供政策支持和权益保障,通过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劳动力转移,发展养殖业、经商等措施增加收入,确保不拖欠灾民工资。
11.新闻宣传部门按照州防汛抗旱指挥部的部署,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宣传工具,加强灾情报道和抗旱救灾的宣传工作。 6 灾后评估
由州应急指挥部组织民政、水利等有关部门对旱灾损失及影响按州、县(市)分级db34/t 3468-2019 民用建筑楼面保温隔声工程技术规程,对抗旱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总结、分析、评估。总结经验,找出问题,从抗旱工程的规划、设计、运行、管理以及防汛抗旱工作的各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以进一步做好防旱工作。
7 保障措施
7.1 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