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2130-2020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GB/T 12130-2020 氧舱.pdf氧舱总装完成后,应进行整体气密性试验,泄漏率应符合表3的规定
总装完成后,应进行整体气密性试验,泄漏率应符
QLQE 0001S-2013 云南蓝琦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苡仁木瓜片(压片糖果)GB/T 12130—2020
表3整体气密性泄漏率
注:氧舱舱门采用快开式外开门时,舱体气密性仅做工作压力的试验
5.2.1压力调节系统的空压机宜选用无油润滑空压机,空压机排气管出口应采用柔性连接。多人氧舱 应配置不少于2组空压机,每组空压机的排量应满足对1组储气罐的充气时间不超过2h。 5.2.2空压机进气口应避开各种污染源,压力调节系统压力介质质量应符合TSG24一2015的要求。 5.2.3多人氧舱应配置2组储气罐,空压机出口处或空气冷却器出口处压力介质温度不超过37℃时, 可设置1组。每组储气罐工作压力应不低于配套空压机的额定排放压力。每组储气罐容量均应满足多 人氧舱所有舱室以工作压力加压1次和过渡舱再加压1次。单人医用空气加压氧舱可配置1组储气 罐,储气罐容量应满足舱室以工作压力加压4次。储气罐内剩余压力介质压力应不低于氧舱工作压力 的1.2倍。
5.2.5多人氧舱舱内、外部均应当设置机械式快速开启的应急排放装置,单人氧舱可仅在舱外部设置 应急排放装置,舱外应急排放装置应设置在控制台附近,应急排放装置排放口及压力调节系统排放口应 引至室外安全处。应急排放装置不得以任何物品遮挡,并配以红色警示标志,应急排放装置手柄开、关 方向的标志,操作说明及防止误操作措施的警示文字标志。应急排放时,氧舱各舱室从工作压力降至 0.01MPa的时间应符合表4的规定
5.2.6氧舱每个舱室应分别设置独立的压力调节装置,采用气、电动调节阀门时,还应配置1套手动机 械阀门。 5.2.7多人医用空气加压氧舱主舱的升、降压速率在0.004MPa/min~0.02MPa/min范围内可调,过 度舱升、降压速率在0.008MPa/min~0.08MPa/min范围内可调,单人医用空气加压氧舱的升、降压速 率在0.004MPa/min~0.03MPa/min范围内可调。成人医用氧气加压氧舱的升、降压速率在 0.004MPa/min~0.03MPa/min范围内可调,婴幼儿氧舱的升、降压速率在0.004MPa/min~ 0.01MPa/min范围内可调。高气压舱的升降压速率按设计要求。 5.2.8氧舱舱内进气口与排气口应有效隔离,避免气体短路。舱内进气口应设有消声器,医用氧舱最 大供气噪声应不大于65dB(A);高气压舱最大供气噪声应不大于90dB(A),平均供气噪声应不大于 65dB(A)。
5.2.9压力调节系统气密性试验泄漏率应符合表
表5压力调节系统气密性泄漏率
5.2.10压力调节系统管道用垫片应采用非石棉类材料。除医用空气加压氧舱的排放管子可采用碳钢 无缝钢管外,其余管子及阀件应采用铜或不锈钢材料。 5.2.11压力调节系统管道的加工及安装要求应符合GB50751一2012中10.2.1~10.2.13的规定,管道 元件在安装前应进行脱脂、吹扫和清洗处理。对DN≥50mm的供气管道焊接接头,射线检测比例不小 于5%,射线检测技术等级不低于AB级,合格级别不低于Ⅲ级。 5.2.12压力调节系统管道安装后,应当进行表面防腐处理,涂色和标注介质名称及流向
5.3.1呼吸气系统采用瓶装氧气的多人氧舱应当设置氧气汇流排。 5.3.2呼吸气系统中工作压力高于0.8MPa的阀门应当采用渐开式阀门。 5.3.3医用空气加压氧舱的呼吸气源经减压后输入氧舱内的供气压力应高于舱压0.4MPa~0.7MPa。 当舱内满员同时吸气时,呼吸气供气压降应不大于O.1MPa。 5.3.4设有普通呼吸装具的氧舱,在控制台上应配置呼吸动态显示装置或者对每个呼吸装具配备气体 流量计,舱内呼吸装具前应设置截止阀;设有急救呼吸装具的氧舱,在控制台上应配置截止阀,舱内应配 置气体流量计。 5.3.5舱内人员呼出的废气应通过呼吸气系统排气管道接至室外且无消防隐患处,排废气放散口应当 呈“n”形,并且高出地面3m,在排废气放散口附近的明显位置设置“严禁烟火”标志。当舱内呼吸气系 统排气管不与舱内连通时,呼吸装具与排气管道之间应设置截止阀。 5.3.6压力介质为空气的氧舱舱内氧浓度值应不大于23%。
表6呼吸气系统气密性泄漏率
5.3.8呼吸气系统管道元件应采用紫铜或不锈钢材料,单人氧舱呼吸气系统管道也可采用软管,软管 材料宜选用聚四氟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聚氨酯或橡胶,密封垫片应采用铜质或聚四氟乙烯材料。 5.3.9呼吸气系统管道的加工及安装要求与5.2.11、5.2.12一致,并应按照一定方向倾斜(倾斜角 3/1000)安装,
5.4舱内环境调节系统
1氧舱每个舱室应当在控制合上配置舱内温湿度监视仪表,温度示值误差应不天于土2,显度 差应不大于士5%。医用空气加压氧舱和高气压舱的温湿度传感器应设置于舱室中部两侧装饰 医用氧气加压氧舱的温湿度传感器应设置于舱内中下方空间部位。温湿度传感器应设置防护罩 2多人氧舱主舱应设置舱内环境调节系统,系统的驱动、控制及加热、制冷(蒸发器除外)等装置
GB/T121302020
设置在舱外,控制装置应设置在控制台上。 5.4.3氧舱在工作压力下,舱内环境调节系统的电机应满足:在额定电压的90%时能启动;在额定电压 的110%时不过载,电机应配备相应的短路及过载保护装置。 5.4.4舱内环境调节系统应当控制舱内温度值在18℃~26℃范围内,稳压时舱内温度变化率应不大 于3/min。 5.4.5医用氧气加压氧舱应设置加湿装置,稳压时应能使舱内相对湿度达到70%以上。 5.4.6舱内环境调节系统工作时噪声应不大于60dB(A)
5.5.1应在氧舱出入口的显著位置标注“严禁烟火”等醒目标记。 5.5.2多人氧舱应设有独立的消防系统。每个舱室应当设置独立的消防控制装置,且能从舱内和舱外 任意一侧通过手动操作阀门开启向舱内地板及座位均匀喷水,消防控制装置应具有防止误操作功能。 5.5.3消防系统的喷水动作响应时间应不超过3s,喷水强度应不小于50L/(m²·min),供水时间应 不少于1min。 5.5.4消防系统的管道和通舱件应采用不锈钢材料,压力水柜应配置带有防护装置并便于观察的液位 指示器,水柜内部应作防腐涂层处理。
5.6.1氧舱进舱电压应不高于24V
5.6.2医用氧气加压氧舱的进舱电气设备应只限于通信设备(婴幼儿氧舱可不设)、监测传感元件和生 理监护传感元件。进舱电气设备总功率不超过0.5W。 5.6.3除采用自然光照明外,氧舱照明应采用冷光源外照明且工作时照明所用窗玻璃外表面温度应不 大于其设计温度。舱内平均照度应不小于601x,多人氧舱照度不均匀度应不于60%。 5.6.4氧舱控制台与各舱室之间应配置双工对讲通信系统和应急呼叫装置(婴幼儿氧舱可不设)。应 急呼叫装置的舱内按钮应采用无电气触点式按钮,在控制台上应设置声光信号发生装置,在按动舱内按 钮时应持续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声光信号应只能由操作人员在控制台上切断。 5.6.5氧舱应配置带有过放电保护的应急电源装置(婴幼儿氧舱可不设),当正常供电网路中断时,该 电源能自动投人使用,保持应急呼叫、应急照明、对讲通信、消防系统和呼吸气体浓度测定装置正常工作 时间不少于30min。 5.6.6氧舱设置的保护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值应不大于4Q,舱体与保护接地装置之间宜用镀锌扁(圆) 钢可靠连接,在舱体及保护接地装置的连接处应附有接地符号标记。 5.6.7医用氧气加压氧舱内应设静电接地通道,使患者人体或氧舱内抗静电织物可通过静电接地线经 通道与舱外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接地装置导通。静电接地线应采用挠性铜芯线,截面积应不小于 1mm 5.6.8氧舱配置生物电插座时,生物电插座各插针(接线柱)之间、各插针(接线柱)与舱体间的绝缘电 组应不小于100M2。
5.6.11不用电源软电线的氧舱,其保护接地端子与已保护接地的所有可触及金属部分之间的阻抗不 应超过0.1Q。具有设备电源输入插口的氧舱,在该插口中的保护接地连接点与已保护接地的所有可 触及金属部分之间的阻抗不应超过0.1Q。带有不可拆卸电源软电线的氧舱,其网电源插头中的保护 接地脚和已保护接地的所有可触及金属部分之间的阻抗不应超过0.2Q2。
GB/T12130—2020
有保护套管,管口处应设有防磨塞 舱内电器的连接点应采用焊接形式并裹以绝缘 材料。 5.6.13医用氧舱用医疗设备的建议参 参光附求
5.7.1.1氧舱每个舱室应设置不少于2只弹簧式安全阀。 5.7.1.2安全阀的整定压力、排放能力计算和安装要求应符合TSG21一2016第9章的规定
5.7.2呼吸气体浓度测定装置
5.7.2.1在氧舱控制台上,氧舱每个舱室应配置带有记录功能的呼吸气体浓度测定装置用于监测舱内 氧浓度,其示值误差不大于土3%。 5.7.2.2压力介质为空气的氧舱舱内氧浓度超标时,呼吸气体浓度测定装置应当同时发出声、光两种信 号报警,其报警误差不应超出土1%。 5.7.2.3呼吸气体浓度测定装置的采样口应当分别与舱室和标定气体(或大气)连通。多人氧舱舱内应 设置不少于2个采样口,一个应位于舱内压力调节系统排气口位置附近,另一个应位于舱内预计氧浓度 最高位置附近;单人氧舱可设置1个采样口。采样口应当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防止污物堵塞。采样流量 计的量程应不大于1L/min
5.7.3.1选用的压力表应与所测量部位的介质相适应,量程应为所测量部位介质工作压力的1.5倍。 2.0倍,压力表表盘工作压力值处应标有红线, 5.7.3.2氧舱控制台上应设置呼吸气气源压力表、呼吸气供气压力表,医用空气加压氧舱和高气压舱控制 台上还应设置压力介质气源压力表、压力介质供气压力表和压力水柜压力表,精度均应不低于1.6级。 5.7.3.3氧舱控制台上对应于每个舱室应设置2只指示舱内压力的压力表,其中1只应为机械指针式压 力表。2只压力表的量程应一致,精度应不低于1.6级,多人氧舱至少应有1只压力表精度为0.4级
压力容器的有关质量证明资料是否符合5.1.2的
6.1.2.1舱室材料安全性能
6.1.2.2舱室内部件
舱室内部件的表面质量及固定情况是否符合5.1
.1.2.3额定进舱人数标
检查额定进舱人数标识的位置及标记方式是否符合5.1.3.3的规定。
6.1.2.4舱室设置
6.1.2.5舱室内自由通道
6.1.2.6人均舱容
式中: K一一人均舱容,单位为立方米每人(m"/人); V—按舱室几何尺寸计算所得的容积,单位为立方米(m"); 额定进舱人数
6.1.3.1舱门尺寸
通用量具测量舱门尺寸是否符合5.1.4.1的规定
3.2快开式外开门安全
GB/T121302020
升压至联锁装置的锁定压力,然后降压至联锁装置的复位压力,分别记录锁定压力值和复位压力 值,试验时的升、降压速率应不大于0.01MPa/min,结果是否符合5.1.4.2的规定。
6.1.3.3电动或气(液)动式舱门安全联锁装置
6.1.3.4电动或气(液)动式舱门手动开门时间
用秒表记录手动开门的时间是否符合5.1.4.3的
6.1.3.5电动或气(液)动式舱门防夹安全保护装
驱动舱门关闭的同时,将异物放置在门间隙内,检查舱门动作状态是否符合5.1.4.3的规定。
6.1.3.6现场组焊舱门门框部件
在现场对舱门门框组焊部件进行耐压试验和气密性试验,耐压试验和气密性试验方法应行 SG24—2015的规定。
通用量具测量观察窗的尺寸是否符合5.1.5.1的表
6.1.5.1递物简内径及压力表
具测量递物简内径,并检查递物简上的压力表是
GB/T12130—2020
6.1.5.2递物筒简安全联锁装置
位压力,分别记录锁定压力值和复位压力值,试验时的升、降压速率应不大于0.01MPa/min,结果是否 符合5.1.6.2的规定,
6.1.6.1对2个以上(含2个)舱室的氧舱,应分别对每个舱室进行耐压试验,当各个舱室耐压试验符合 要求后,再进行氧舱整体耐压试验。 6.1.6.2试验时,以不大于0.01MPa的升压速率将舱室内压力升至表2要求的试验压力,保压10min, 试验用压力表精度应不低于1.6级,舱体是否无异常响声、无泄漏、无可见变形
6.1.7整体气密性试验
6.1.7.1对2个以上(含2个)舱室的氧舱,应分别对每个舱室进行气密性试验,当各个舱室气密性试验 符合要求后,再进行氧舱整体气密性试验。 6.1.7.2试验时,以不大于0.01MPa/min的升压速率将舱体内压力升至表3要求的试验压力,分别关 闭进气阀1h,泄漏率是否符合表3的规定
检查压力调节系统空压机的配置情况,启动1组空压机向1组储气罐充气至额定压力,记录充气 否符合5.2.1的规定。
6.2.2压力介质质量
在储气罐后空气过滤器出口处和舱内供气管路终端组件处,使用专用气体分析仪器分别进行检测。 被测压力介质在过滤器出口处测定的质量是否符合5.2.2的规定,终端组件处气体主要组分浓度与过 滤器出口处的差值是否不超过1%
6.2.3.1设置2组储气罐的多人氧舱,仅用1组进行试验。开启空压机对储气罐充气至工作压力后停 机。分别打开进气阀,对主舱和过渡舱充气至工作压力,然后降压至过渡舱压力表指“0”后,再对过渡舱 充气至工作压力,储气罐内剩余压力介质压力是否满足5.2.3的要求 6.2.3.2单人氧舱充气至工作压力,然后降压至压力表指“0”后,再充气至工作压力,重复试验2次,储 气罐内剩余压力介质压力是否满足5.2.3的要求
6.2.4储气罐内壁涂层
检查涂料制造厂的材质证明或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测报告是否符合5.2.4的规定。
6.2.5应急卸压时间
将氧舱舱内压力升至工作压力,打开舱外应急排气阀及其他排气阀,用秒表测量压力降至 0.01MPa的时间是否符合表4的要求
6.2.6手动操作机械阀门
检查控制台上的手动操作机械阀门是否符合5.2.6的规定。
控制台上的手动操作机械阀门是否符合5.2.6的
6.2.7舱室升、降压速率
6.2.7.1 升压速率
GB/T121302020
将氧舱舱内压力由常压力。升至压力P,用秒表测量升压所需时间t,按式(2)计算所得值是否符合 5.2.7的要求:
式中: 舱室升压速率,单位为兆帕每分(MPa/min) 升压后的舱内压力,单位为兆帕(MPa); 对于医用氧舱,p≥0.02MPa。 Pa 舱内原有压力(常压),单位为兆帕(MPa); 升压时间,单位为分(min)
6.2.7.2降压速率
式中: V; 舱室降压速率,单位为兆帕每分(MPa/min); 氧舱原有压力,单位为兆帕(MPa); 对于多人氧舱,p为0.2MPa; 对于单人氧舱,力为工作压力。 力 降压后的舱内压力,单位为兆帕(MPa): 对于多人氧舱,p'≤0.18MPa; 对于单人氧舱,力≤0.5P。 降压时间,单位为分(min)
6.2.8舱内供气噪声
6.2.8.1声级计及测试点的要求
选用声级计的精度不低于Ⅱ级,声级计放置在单人氧舱的活动床头部位置,多人氧舱放置在离氧舱 地坪1m高且距噪声源1m远的测点上
6.2.8.2测试方法
关闭医用空气加压氧舱舱门及递物筒门,调整进气阀,以0.01MPa/min的升压速率向舱内供气,当舱 压由0.02MPa升至0.03MPa过程中,按6.2.8.1规定的噪声测试点测出的噪声值是否符合5.2.8的规定。 关闭医用氧气加压氧舱舱门,以0.01MPa/min(婴幼儿氧舱以0.005MPa/min)的升压速率向舱内 供气,按6.2.8.1规定的噪声测试点测出的噪声值是否符合5.2.8的规定。 关闭高气压舱舱门,打开递物筒门,使舱内为常压,调整进气阀,以0.2MPa/min的升压速率向舱 内供气,测得舱内最大供气噪声。连续供气20min,每4min记一次读数,取算术平均值求得连续供气 时的平均噪声,按6.2.8.1规定的噪声测试点测出的噪声值是否符合5.2.8的规定,
2.9压力调节系统气密
GB/T12130—2020
6.2.10压力调节系统管道元件材质
6.2.11压力调节系统管道加工、安装
检查管道脱脂处理和清洗、吹扫记录,检查管道焊接无损检测报告是否符合5.2.11的规定。
6.3.1呼吸气系统组成
险查呼吸气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是否符合5.3.1的规定
6.3.2呼吸气系统阀门
检查工作压力高于0.8MPa的呼吸气系统阀门是否符合5.3.2的规
检查工作压力高于0.8MPa的呼吸气系统阀门是否符合5.3.2的规
6.3.3供气压力稳定性
在氧舱舱内压力为工作压力和进舱人员为满员戴面罩呼吸的情况下,呼吸气供气压力按规定设定 0min内观察呼吸气源压力表,压降是否符合5.3.3的规定
检查吸氧动态显示仪或流量计的配置,在舱内检查每一路呼吸装具前的截止阀,检查急救供气管 止阀和流量计的配置是否符合5.3.4的规定
在氧舱舱内压力为工作压力和进舱人员为满员的情况下,呼吸气供气压力按规定设定,在氧舱工 程中读取和记录呼吸气体浓度测定装置数值,舱内氧浓度值是否符合5.3.6的规定
6.3.7呼吸气系统气密性
呼吸气系统气密性试验介质为氮气或者氧气,将呼吸气系统管道压力升至工作压力,关闭进气 ,泄漏率是否符合表6的规定
6.3.8呼吸气系统管道元件材料
系统管道元件的材料证明,应符合5.3.8的规定
检查管道脱脂处理和清洗、吹扫记录,检查管道焊接无损检测报告等是否符合5.3.9的规定
6.4舱内环境调节系统
6.4舱内环境调节系统
6.4.1温湿度监视仪表的
检查氧舱控制台上温湿度监视仪表的配置情况是否符合5.4.1的规定
制台上温湿度监视仪表的配置情况是否符合5.4
6.4.2温湿度监视仪表示值误差
GB/T121302020
将温度量程0℃~50℃、相对湿度量程0%~100%、误差不超过土0.7℃的数字式标准温湿度仪 探头放在被检测温湿度仪探头同一位置,常压下静置2min后,计算两者测量数值的绝对误差,其最大 差值是否符合5.4.1的规定
6.4.3温湿度传感器的设置
度传感器的设置位置及防护情况是否符合5.4.1
6.4.4舱内环境调节系统的设置
6.4.5电机及保护装置
6.4.5.1舱压升至工作压力,在额定电压的90%时,使空调断电并再启动,观察空调出风口是否出风以 确定电机是否启动运转是否符合5.4.3的电机启动要求 6.4.5.2舱压升至工作压力,在额定电压的110%时,使空调启动。将热电偶或点温计的测温点紧贴电 机外壳,当温度达到稳定值时,温度仪上的读数不应超过150℃。或将电流表串入馈电电路,电流表的 读数不超过电机的额定电流值。后者为仲裁方法, 6.4.5.3分别模拟电机短路和过载状态,保护装置是否符合5.4.3的规定
.4.6舱内温度调节效果
氧舱加压前半小时启动环境调节系统。氧舱以0.01MPa/min的速率升压至工作压力,稳压1h, 观察整个稳压过程中舱内温度数值,计算温度变化率是否符合5.4.4的规定。
检查氧舱加湿装置的设置情况。 MPa/min的速率升压至工作压力,稳压时开启 置,观察整个稳压过程中舱内湿度数值是否符合5.4.5的规定
6.4.8环境调节系统工作噪声
关闭舱门,在常压下启动环境调节系统,用精度不低于ⅡI级的声级计进行测量。测量多人氧舱时, 雷级计放置在离氧舱地坪1m高且距噪声源1m远处;测量单人氧舱时,声级计放置在活动床头部位 置。测出的噪声值是否符合5.4.6的规定
验查标记的内容及设置位置是否符合5.5.1的规定。
6.5.2消防系统配置
检查氧舱消防系统的配置情况是否符合5.5.2的规定
6.5.3消防系统效果
5.3.1关闭舱门,加压至氧舱工作压力,开启消防系统,用秒表记录启动手动开启控制机构至系级 远点的喷头喷出水的时间,其结果是否符合5.5.3的规定 5.3.2喷水试验中,记录的喷水时间t是否符合5.5.3的规定。计算压力水柜的供水量是否符合5
GB/T12130—2020
3.3消防系统启动前,记录压力水柜液位计的起始高度,消防系统启动后开始喷水时用秒表计时 结束止,记录喷水结束后压力水柜液位计的终止高度,计算实际供水量,并按式(4)计算所得的平 <强度值是否符合5.5.3的规定
式中: B 一一平均喷水强度,单位为升每平方米每分[L/(m²·min)]; G一一实际供水量,单位为升(L); S 一作用面积按舱内地板实际面积加上座位实际面积计算,单位为平方米(m"); 喷水时间,单位为分(min)
6.5.4消防系统管道元件
消防系统管道元件的材料证明是否符合5.5.4的
6.6.1氧舱进舱电压
检查进舱的电压是否符合5.6.1的规定
6.6.2进舱电气设备
6.6.3舱内照度值和照度不均匀度
QTZBLS 0001-2015 保罗生物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含活性益生菌固体饮料5.6.3.1单人氧舱照度测试
5.6.3.1单人氧舱照度测
测量单人氧舱时,舱内照明电源电压调整在额定值,照度计置于活动床头部位置上,在无自然光 提下测定1点,测得舱内照度是否符合5.6.3的规定
6.6.3.2多人氧舱照度测试
测量多人氧舱时,舱内照明电源电压调整在额定值,照度计置于离舱内地坪800mm高处。在无自 然光照的前提下,主舱照度测试点为图2中所示的A、B、C、D、E、F6个点DB21T 2754-2017 危险化学品场所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需含氧舱两端头的座椅 A、D、C、F),过渡舱照度测试点为图2中的A'、B两点,测得舱内照度并计算照度不均匀度是否符合 5.6.3的规定。
6.6.3.3照度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