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pdf4.2.1综合分析原则
农用地质量是各种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农用地质量分等是以造成等别差异的 各种相对稳定因素的综合分析为基础,
QCHJ 0006S-2016 四川豪吉食品有限公司 固态复合调味料4.2.2分层控制原则
农用地质量分等以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统一等别序列为目的。在实际操作上,农用地质量分等是在国 家、省、县三个层次上开展。县级分等成果要在本县域范围内可比;省级协调汇总成果要在本省域范围 内可比:国家级协调汇总成果要在全国范围内可比
4. 2. 3主导因素原则
农用地质量分等是根据相对稳定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的差异,重点考虑对土地质量及土地生产力 有重要作用的主导因素,突出主导因素对分等结果的作用。
4.2.4土地收益差异原则
农用地质量分等要能反映不同区域土地自然质量条件、土地利用水平、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对区, 生产力水平的影响,并反映对区域土地收益水平的影响
4.2.5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
农用地质量分等以定量计算为主 社会经济因素采用必要的定性 性分析的结果可用于农用地质量分等成果的调整和确定工作中,提高农用地质量分等成果的精度
4.2.6跟踪检验原则
GB/TXXXXXXXXX
在农用地质量分等工作中,对每一步成果进行检验,并进行专家咨询、论证,确保成果 相符。
年准备的内容如下: a)编写任务书、编制有关表格、准备图件: b)收集现有资料并进行整理
4.3.2外业补充调查
现有资料不能满足分等工作要求,包括资料不足、不实、不详、陈旧等,进行外业补充调查。依据 农用地分等野外调查导则进行。
需要确认和整理成果的具体内容如下: a) 对各阶段成果进行检验、校订、确认; b) 编制图件、文字报告; C 设立标准样地永久性标志; d) 成果验收 e)成果归档。
需要确认和整理成果的具体内容如下: a)对各阶段成果进行检验、校订、确认; b) 编制图件、文字报告; 设立标准样地永久性标志: d) 成果验收; e)成果归档。
GB/IXXXXXXXXX
b)省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确定产量比、指定作物最大产量、指定作物最大“产量一成本”指 数,汇总省级成果等;在全国农用地质量分等技术指导机构的统一指导下,与相邻省(区、市) 就指标区划分、主导因素选择等事宜进行协调; C 市、县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基础数据、图件等资料的收集与外业补充调查、成果检验、汇 总等; 具体承担单位负责农用地质量分等的数据处理和计算、图件编绘、实地检验等
依据全国统一制定的标准耕作制度,以指定作物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为基础,通过对 质量、土地利用水平、土地经济水平逐级订正,综合评定农用地质量等别。
4. 5.2 方法步骤
农用地质量分等的方法步骤如下: a)资料收集整理与外业调查; b) 划分指标区、确定指标区分等因素及权重; 划分分等单元并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查全国各省作物生产潜力指数速查表,确定产量比,计算农用地自然等指数; e)计算土地利用系数及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f 计算土地经济系数及农用地经济等指数; 划分与校验农用地自然等别、利用等别和经济等别; 1 整理、验收成果。 农用地质量分等工作流程见图1。
GB/TXXXXXXXXX
GB/I XXXXXXXXX
4.6工作底图的比例尺
农用地质量分等的主要成果如下: a) 文字成果; b) 图件成果; c) 数据表格成果; d) 数据库成果; e) 标准样地成果; f) 基础资料汇编。 成果的编绘按第16章要求。
十算机技术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等
按附录A准备工作表格!
5.3.1农用地直然条件资料
农用地自然条件资料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a)地貌:地貌类型、海拔、坡度、坡向、坡型、地形部位等; b)水文:水源类型(地表水、地下水)、水量、水质等: c)土壤:土壤类型、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表层土壤质地、有效土层厚度、土壤盐碱状况、剖面 构型、障碍层特征、土壤侵蚀状况、土壤保水供水状况、土壤中砾石含量和地表岩石露头度等; d 农田基本建设:灌溉条件(水源保证率、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田间道路条件、田块大小、 平整度及破碎程度等; e 农业气候补充资料:各作物播种和收获日期、月平均降水量等。
衣用地自然条件资料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地貌:地貌类型、海拔、坡度、坡向、坡型、地形部位等; )水文:水源类型(地表水、地下水)、水量、水质等: 土壤:土壤类型、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表层土壤质地、有效土层厚度、土壤盐碱状况、剖 构型、障碍层特征、土壤侵蚀状况、土壤保水供水状况、土壤中砾石含量和地表岩石露头度等 农由基本建设:灌溉条件(水源保证率、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由间道路条件、由块大刁 平整度及破碎程度等; 农业气候补充资料:各作物播种和收获日期、月平均降水量等,
5.3.2农用地利用资料
GB/TXXXXXXXXX
标准耕作制度中所涉及指定作物的面积、单产、总产的统计资料,农业生产实测资料,农业技 资料,样点土地利用条件等。
.3.3农用地经济资料
现状图、土壤图、地形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农业区划资料、土壤普查资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变更调 农业统计资料、当地农产品市场价格资料等,
5. 4. 2 资料整理
对收集到的资料按照以下要求进行整理: a 根据农用地自然质量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初步划分指标区或样地适用区,并按区对资料进行 分类整理,重点是图件、数据资料整理,指标区划分方法见9.2.1,样地适用区划分方法见 9.3.1; b 根据农用地利用状况,初步划分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划分方法见11.1.1; 根据农用地经营状况,初步划分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划分方法见11.2.1; d 对不能满足分等工作要求的资料做好记录,以便进行外业补充调查
6.1.1农用地自然质量影响因素状况
根据指定作物、分等因素指标设置情况及其精度要求,补充调查和检验农用地自然质量分计算 料。具体要求见6.2
6. 1. 2 农用地利用状况
根据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划分及其精度要求,调查和检验土地利用系数计算所需资料。具体要
GB/T XXXXXXXXX
6.1.3农用地经营状况
根据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划分及其精度要求,调查和检验土地经济系数计算所需资料。具 6.3。
5.2农用地自然质量影响因素状况调查
6. 2. 1 调查范围与对象
6. 2. 1. 1调查范围
被列入农用地质量分等工作范围,现有资料不能满足分等工作要求的区域和需要对资料进 校核的区域。
6. 2. 1.2调查对象
因素法中所称的农用地质量分等因素,或样地法中所称的农用地质量分等属性。
6.2.2调查方案设计
6. 2.2.1调查路线
校核调查的路线要穿越所有有疑问的分等区域,补充调查的路线要穿越所有需要补充资料的分等 区域。区域自然条件单一的地区,可采用一纵一横路线;条件复杂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和自然条件 的空间变化规律,增加调查路线
6. 2. 2. 2调查点设置
在选定的路线上,随机设置调查样点, 在因素特征变异明显的地带可加密布点。
6. 2. 2. 3调查方法
在调查时,可实地观测或请当地农民或农技人员对调查单元的土地质量状况进行定性描述,并 序,作为分等结果检验的依据,
6. 2. 3精度要求
对缺之土壤资料的补充调查点,可补充壤剖面,以便准确诊断分等因素;同一分等单 若干调查点,实测分等因素值,取其平均数。
6. 2. 4 资料整理
外业调查原始记录的文字、表格、图件、部面照片及其说明、环境照片及其说明,整理 入基础资料汇编、存入档案。外业补充调查的表格样式见表A.1。
6.3农用地利用状况与农用地经营状况调查
6. 3. 1产出数据调查
GB/TXXXXXXXXX
产出数据调查的具体要求如下: a 以村为基本调查单位,采用实测、评估和历史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 b 按标准耕作制度中所确定的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实物产出量计算,以单位面积产量表示; 调查结果满足6.3.3的精度要求; )产出数据调查表样式见表A.2。 d
6. 3. 2 投入数据调查
投入数据调查的具体要求如下: a 以村为基本调查单位,采用实测、评估和历史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 按标准耕作制度中所确定的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实际投入量计算,以单位面积投入量表示; 物质投入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地膜、水电、农机具等,根据国家市场指导价计算,农家肥 按当地平均价格计算; 活劳动投入为农业生产中必需的雇佣劳动力的费用,按当地实际情况计算; 调查结果满足6.3.3的精度要求; 投入数据调查表样式见表A.2。
农用地利用状况与农用地经营状况调查选取的样点要具有代表性,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分甲 级精度,按甲级精度实施,个别地方如确有困难可暂按乙级精度进行。
6. 3. 3. 1甲级精度
甲级精度的具体要求如下: 在初步划分的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内,采取分层抽样方式均匀布点,按 土地条件,从优到劣分为(3~7)个层次,每个层次设置(30~50)个采样点,共计(90350) 个样点; 各样点的投入产出数据与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种植安排相对应; 6 对样点数据进行整理,校正或剔除异常数据后再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样本数据通过数理统计检 验后方可使用。
6.3.3.2乙级精度
乙级精度的具体要求如下: 在已有农经、统计、土肥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外业补充调查; 投入产出数据在不同的土地条件上都有分布,原始数据如不能对应到地块,要与其所在的地类 相对应; 按土地条件分(3~7)层,每层取(5~10)个样点,通过实测投入产出数据,对已有资料进 行检验。
7标准耕作制度和基准作物
7.1确定标准耕作制度
准耕作制度见附录B。各省可根据实际情况进一
GB/IXXXXXXXXX
7.2确定基准作物与指定作物
7. 2. 1 基准作物
基准作物指小麦、玉米、水稻三种主要粮食作物中的一种,是本标准所称理论标准粮的折算基准 根据种植日期,本标准又将基准作物进一步区分为春小麦、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一季稻、早稻利 晚稻七种。由省级士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从中选择一种,作为本行政区的基准作物。
指定作物指标准耕作制度中所涉及的作物,见附录B。 将确定的结果填入表格中,表格样式见表A.3、表A.4
分等单元是农用地质量分等的最小空间单位,分等单元按以下要求划分: a)单元之间的土地特征差异明显,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地不划为同一单元,山脉走向两侧水热分配 有明显差异的不划为同一单元,地下水、土壤条件、盐碱度等分等因素指标有明显差异的不划 为同一单元; D 单元内部的土地特征相似,土地分等单元边界不跨越分等因素指标区和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 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 C 单元边界不跨越地块边界; 单元边界采用控制区域格局的地貌走向线和分界线,河流、沟渠、道路、堤坝等线状地物和有 明显标志的权属界线。
8. 2. 1 香置法
将比例尺相同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地形图、土壤图叠加,形成的封闭图斑即为一个分等单元。若图 斑小于最小上图面积(6mm²)则进行归并。叠置法适用于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多、地貌类型比较复杂的 地区
在工作底图上用明显的地物界线 等单元。也可直接将土地利用现 类型和地区
用一定大小的网格作为分等单元。网格大小以能区分不同特性的地块为标准,可采用大小均一的固 定网格,也可采用大小不均一的动态网格。网格法适用于分等因素空间变化不复杂的地区。
GB/TXXXXXXXXX
将所有分等因素图进行叠加,最终生成的封团多边形即为分等单元。多边形法适用于所有分等类型 和地区。
对分等单元划分和边界的合理性进行校验;将校验后的农用地质量分等单元按顺序编号填表 格样式见表A.5、A.6。
9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因素法或样地法计算农用地
9.2.1确定分等因素指标
采用因素法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需要划分农用地质量分等因素指标区(以下简称指标区),指 标区是依主导因素原则和区域分异原则划分的分等因素体系一致的区域。分等因素指标区划分的具体要 求如下: 指标区可根据地貌条件、耕作制度等划分,也可根据强限制性因素的区域分异规律划分; 在县域范围内,指标区一般不超过5个; C 一个指标区内,选定的分等因素要对农用地的质量有明显影响,一般不超过10个,农用地自 然质量分依据所选用的分等因素计算; d 按照强限制性因素划分的指标区称作限制区,在限制区内,由于强限制性因素的作用,农用地 自然质量分的最高分不能取100分,假设该限制区内最优农用地条件的自然质量分为80分, 则限制区内所有分等单元的按百分制计算出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均需乘以0.8的限制系数; e 将确定的结果填入表格中,表格样式见表A.3; f)编制指标区图
9. 2. 2 确定分等因素
2.2.1农用地质量分等因素分为推荐因素和自选因素两类。推荐因素由国家统一确定,分区、 类型给出;自选因素由省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用于分等的自选因素一般不超过3个。所有 素都需要采用特尔菲法、因素成对比较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中的两种以上方法 验和确定,在分等任务书中予以明确
.2.2农用地质量分等因素按照以下方法步骤确
a)在推荐因素和自选因素中进行选择,初步确定指标区内的分等因素; b 通过查找附录C相应分区的推荐因素即得到本县域的推荐因素; C 自选因素由各地经分析论证后确定,自选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 地貌:地貌类型、海拔、坡度、坡向、坡型、地形部位等; 2) 水文:水源类型(地表水、地下水)、水量、水质等; 3 土壤:土壤类型、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表层土壤质地、有效土层厚度、土壤盐碱状况、 剖面构型、障碍层特征、土壤保水供水状况、土壤中砾石含量、地表岩石露头度等,
GB/T XXXXXXXXX
4)农田基本建设:灌溉条件(水源保证率、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田间道路条件、田块 大小、平整度及破碎程度等。 .3初步确定的农用地质量分等因素,并进一步按照指标区的具体情况,经过科学分析论证后加 化。将确定的结果填入表格中,表格样式见表A.3、表A.6。
编制记分规则表的基本要求: a)按指定作物分别编制; 推荐因素指标与指标分值的关系,可见附录C,但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指定作物、指标区的情 况加以调整; C 自选因素指标与指标分值的关系,由各地自行确定; d 记分规则表的编制可建立在当地试验资料的基础上,如果没有试验资料,则要采取适当的定性 分析方法加以确定; 记分规则表编制可在上级农用地质量分等技术指导机构的指导下进行; f)将确定的结果填入表格中,表格样式见表A.7。
9. 2. 4 编制分等因素图
因素实际状态值的区域分布,编制农用地质量分
2.5读取分等因素指标
9.2.6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采用几何平均法或加权平均法,计算各分等单元各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具体计算方法如 几何平均法的计算见公式(1):
(I1 fx) CLij 100
式中: CLij分等单元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i一分等单元编号; j一指定作物编号; k一分等因素编号; m一一分等因素的数目; fik——第i个分等单元内第j种指定作物第k个分等因素的指标分值,取值为(0100)。 b)加权平均法的计算见公式(2):
第i个分等单元内第种指定作物第k个分等因素的指标分值,取值为(0~100) 加权平均法的计算见公式(2):
式中: wk一一第k个分等因素的权重; 其他符号的含义同公式(1)。 将计算结果填入表格中,表格样式见表A.5。
GB/TXXXXXXXXX
式中: wk一一第k个分等因素的权重; 其他符号的含义同公式(1)。 将计算结果填入表格中,表格样式见表A.5。
3.1确定分等因素样地
9.3.1确定分等因素样地适用区
采用样地法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需要划分样地适用区(以下简称适用区),适用区是依主导因 素原则和区域分异原则划分的分等因素体系一致的区域。 a) 在县域范围内每个乡镇布设1个标准样地,地貌条件、耕作制度差异较大的乡镇,可以布设多 个标准样地,并根据其相似性进行归类,标准样地设置方法见15.1; D 根据地貌条件、耕作制度或强限制性因素的区域分异规律,参照标准样地的归类结果划分适用 区,县域范围内适用区一般不超过5个; C 一个适用区内,选定的分等因素要对农用地的质量有明显影响,一般不超过10个,农用地自 然质量分依据所选用的分等因素计算; 将结果填入表格中,表格样式见表A.3; e 编制样地适用区图
DGJ 08-95-2000 铝合金格构结构技术规程9.3.2确定分等因素
标准样地法确定农用地质量分等属性的原则与因素法相类似,但更注重可描述性、综合性。将确定 的结果填入表格中,表格样式见表A.3、表A.6。
9.3.3确定标准样地基准分值
确定标准样地的分等 地控制(任省 级样地尚未确定前DB43T 1650-2019 本色生活用纸卡伯值的测定,级样
编制样地法加(减)分规则表的基本要求如下: a)按指定作物分别编制; b 按样地适用区分别编制; 记分规则表的编制可建立在当地试验资料的基础上,如果没有试验资料,则要采取适当的定性 分析方法加以确定; d 记分规则表的编制可在上级农用地质量分等技术指导机构的指导下进行; e 将确定的结果填入表格中,表格样式见表A.9。
9.3.5编制分等属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