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地定级规程GBT 28406-2012.pdf

农用地定级规程GBT 28406-2012.pdf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没有资源,无法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41515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农用地定级规程GBT 28406-2012.pdf

5.3.1农用地自然属性资料

农用地自然属性资料包括: a)气候:平均温度、积温、降水量、蒸发量、无霜期和灾害气候等因素; b)水文:水源类型(地表水、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等; C 土壤:土壤类型、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表层土壤质地、有效土层厚度、土壤盐碱状况、剖面构 型、障碍层特征、土壤侵蚀状况、土壤污染状况、土壤保水供水状况、土壤中砾石含量和地表岩 石露头度等; d)地形地貌:地貌类型、海拔、坡度、坡向、坡型和地形部位等

农用地自然属性资料包括: a)气候:平均温度、积温、降水量、蒸发量、无霜期和灾害气候等因素; b)水文:水源类型(地表水、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等; C 土壤:土壤类型、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表层土壤质地、有效土层厚度、土壤盐碱状况、剖面构 型、障碍层特征、土堰侵蚀状况、土堰污染状况、土囊保水供水状况、土堰中砾右含量和地表岩 石露头度等; d)地形地貌:地貌类型、海拔、坡度、坡向、坡型和地形部位等

5.3.2农用地利用资料

NY/T 2333-2013 粮食、油料检验 脂肪酸值测定主安农用地种植农作物 地经营规模、经营效益 验资料等

5.3.3农用地社会经济资料

GB/T 28405—2012

民人均收人、林网化程度、由间供电、农村道路网分布、道路级别标准、距区墩经济中心距离、耕作 耕作装备、田块大小、田块形状和田块分散程度等资料

5.3.4农用地区位资料

状图、土壤图、地形图、土地利用规划图及其他相

农业区划资料、土壤普查资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变更资料、农业统 计资料、当地市场价格资料、农用地承租价格资料(承包与转包价格资料)、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征地 区片综合价格资料等。

5.3.7农用地分等资料

已完成农用地分等工作的,收集农用地分等基础资料汇编、中间成果及最终成果资料。

5.4资料核实与初步整理

数据资料真实可靠、计量单位统一,对不符合实际的数据和个别异常值要校正或剔除

对现有资料数据统一分类、编码;对不足、不实、不详、陈旧的资料做好记录,以便进行外业 调查。

定级指数是划分农用地级别的基本依据,确定方法有修正法、因素法和样地法三种。

6.1.1确定修正基础

明确本次定级是以自然质量分(Cu)、自然质量等指数(R,)、利用等指数(Y,)、经济等指数(G)或 他分等数据中的哪种数据作为修正基础,

6.1.2确定修正因素

6. 1. 2. 1 修正因素选择范围

修正因素指在分等因素之外对农用地级别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备选修正因素包括: a)土地区位条件:包括中心城市影响度、农贸中心影响度和交通状况等; b)来 耕作便利条件:包括耕作距离、田间道路和田块形状等; c)土地利用状况: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利用方式、经营效益、利用集约度等; d)其他因素。

6.1.2.2确定修正因素

GB/T 284052012

确定修正因素要求如下: a)用特尔菲法、因素成对比较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对备选修正因素进行筛选和补充,初步选择 修正因素,重点考虑经济条件、区位条件对级别的影响; b)在全面开展工作之前,选择(1~2)个乡进行试评,根据试评结果确定修正因素,

6.1.3资料整理与量化

6. 1.3. 1现有资料初步整理

主要整理定级区域农用地分等资料,包括分等时收 基础资料、分等中间成果及最终成果 等。主要内容为: a)根据定级需要,对分等资料进行复核、分类和分析论证; b)对不能满足定级工作要求的资料做好记录,以便进行补充调查。

6.1.3.2修正因素资料整理与量化

农用地定级修正因素资料的整理与量化方法

农用地定级修正因素资料的整理与量化方法见(

外业调查宣结合分等工作进行;外业调查可根据定级指数的计算需要,侧重农用地区位 便利程度等修正因素资料

6.1.5编制定级修正因素分值图

编制定级修正因素分值图的要求如下: a)采用与农用地定级单元图同比例尺的素图为工作底图; b) 将定级修正因素分值标注在工作底图上; 标注图名、图例、图号等其他制图要素; d)可先编制出定级因子分值图,再综合成定级修正因素分值图; e)定级修正因素分值图可用计算机系统生成

6.1.6划分定级单元

6.1.7计算单元修正因素质量分

将定级单元图叠置在定级修正因索分值图上,采用6.1.8规定的方法对单元内定级因 取值和计算。

6.1.8计算修正系数(k)

修正系数反映了修正因素在定级范围内相对变化程度,计算公式见式(1):

式中: 第个修正因素;

GB/T284052012

6.1.9编制修正系数图

正系数计算成果标注在定级单元图上,缩制修正

6.1.10计算定级指数

计算方法有两种: a)连乘修正法,以农用地经济等指数(G;)为例,见式(2): H;=G; · ⅡIw,k (2) 式中: H:第i个定级单元的定级指数; G一一第i个单元所对应的农用地经济等指数; w;第i个修正因素的权重; 一第i个单元第i个修正因素修正系数。 b)加权修正法,以农用地经济等指数(G)为例,见式(3):

计算方法有两种: a)连乘修正法,以农用地经济等指数(G;)为例,见式(2): H;=G; · ⅡIw,k (2) 式中: H:第i个定级单元的定级指数; 第i个单元所对应的农用地经济等指数; w,第i个修正因素的权重; 一第i个单元第i个修正因素修正系数。 b)加权修正法,以农用地经济等指数(G)为例,见式(3)

H,一第i个单元的定级指数; G:一一第i个单元所对应的分等指数; w;一一第j个修正因素的权重; k第i个单元第个修正因素修正系数。

H;=G,·Zw,ks

H,一第i个单元的定级指数; G:一一第i个单元所对应的分等指数; w;—一第j个修正因素的权重; —第i个单元第i个修正因素修正系数。

6.2.1确定定级因素体系及权重

定级因素指对农用地质量差异有显 会经济因素和区位因素,某些因素可分解 为多个因子,构成因素体系。权重反映定 量的影响程度

6.2.1.1选择定级因素的原则

选择定级因素的原则如下: 主导因素原则:选取本地区对土地级别影响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突出主导因素对定级结果的 作用; b) 差异性原则:定级因素对不同区域的影响要有较大的差异,因素因子指标值有较大的变化 范围; C 相对稳定性原则:所选取的因素要有相对稳定性,避免选取易变因素; d) 可行性原则:农用地定级工作的深度要与当地现有资料和技术水平相协调,可从现有资料中 选取定级因素,必要时进行野外补测。

6. 2. 1. 2 确定方法

选用特尔菲法、因素成对比较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确定因素及权重。开展农用地

GB/T 284052012

级的地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筛选或补充表A1给出的定级因紫

6.2.2编制“定级因素~质量分”关系表

根据客定级因素对农用地质量影响程度,对指标值进行分级,并给出相应的质量分,要求如下: a)因素质量分与土地质量的优劣呈正相关,即土地质量越好,质量分越高,反之,质量分越低; b)质量分体系采用百分制; c)质量分只与因素的显著作用区间相对应。

6.2.4定级资料整理与量化

6.2.4.1定级因素资料整理

农用地定级因素资料整理包括以下内容: a)整理核实定级因素资料,资料不足时,需要进行外业补充调查,方法见6.2.5; b)将定级因素资料标注在工作底图上

2. 4. 2 定级因素因子指

根据定级因素对农用地级别的影响方式确定量化方法。确定量化方法如下: a)面状因素:指定级因素指标的优劣仅对具备此指标的地块有影响(如土壤质地),面状因素是非 扩散性因素,量化方法采用最大最小值法或均值度法; 6 线状因素:指定级因素指标的优劣不仅对具备此指标的地块有影响,还对一定距离范围内的 农用地产生影响(如交通条件),线状因素是平行扩散性因素,随着距离的增加,其影响强度按 一定规律衰减,量化方法采用直线衰减法或指数衰减法; 点状因素:指定级因素指标的优劣不仅对具备此指标的地块有影响,还对其周围农用地产生影 响(如农贸中心),点状因素是同心圆扩散性因素,量化方法采用直线衰减法或指数衰减法; d)对于有交叉影响的因素因子(如各级农贸中心、道路等),需要进行功能分割或衰减迭加处理。 量化方法参见附录B

6.2.5. 1 工作内客

农用地定级外业调查的工作内容如下: a)根据定级任务书的要求确定调查内容; b)对无法从相关业务部门直接获取的因素因子资料,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收集; c)对现势性较差的资料进行校核修正; d) 收集当地农民或熟悉情况的农技人员对农用地质量的经验评价结果,用于样点的辅助选取和 定级成果的校验

6.2.5.2工作要求

农用地定级外业调查的工作要求如下: 2)重点调查正常年景最近3年的农产品产量、价格、成本等经济数据:

GB/T28405—2012

规划数据; d)外业调查的原则、方法、程序、精度要求见附录C

.2.6编制因素分值图

6.2.7划分定级单元

6.2.8计算定级单元因素分值

将定级单元图叠置在定级因素分值图上,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以下方法计算: a)以定级单元所包含的因素等分线平均值代表单元分值; b)以定级单元跨越的不同分值区的面积加权平均分代表单元分值; c)以定级单元几何中心点的分值代表单元分值; d)以定级单元各转折点、明显变化点的平均值代表单元分值;

e)综合运用上述方法,计算分值 f)点、线状定级因素分值按相应衰减公式计算,面状因素分值则直接读取中心点所在指标区 作用分值。

6.2.9计算定级指数

H,一第i个定级单元的定级指数; 一定级单元编号; 一定级因素因子编号; w;第j个定级因素因子的权重; f。—第讠个定级单元内第i个定级因素因子的分值。 b) 几何平均法见式(5):

H,第i个定级单元的定级指数; 一定级单元的编号; 一定级因素因子编号; f。—第i个定级单元内第i个定级因素因子的分值,n为定级因素因子个数; 一定级单元总数。 c)限制系数法

H 一一第i个定级单元的定级指数; 定级单元的编号; 强限制性定级因素因子编号; 非限制性定级因素因子编号; F 一第i个强限制性定级因素因子分值; f 一第讠个定级单元内第个非限制性定级因素因子的分值 TU 一第个非限制性定级因素因子的权重; m 强限制性定级因素因子个数; 力 定级单元总数; u 非限制性定级因素因子个数。

6.3. 1 内容与程序

IF.2w.f. H: 100

GB/T284052012

6.3.3设置标准样地

县级标准样地指县域内技术与管理水平处于平均状况时,从大宗作物产量水平最高范围的一类土 地中选取的定级单元。选取要求如下: a)每个乡镇内至少布设一个标准样地,选择农业生产条件最优的定级单元作为标准样地,标准样 地的现实生产力水平在当地最高; 6 标准样地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为基本农田的定级单元; 标准样地在表A.5中注明 d 标准样地按表A.6的格式进行登记; e 拍摄标准样地典型地段的景观照片和土壤剖面照片; 标准样地及其典型地段的坐标需要在农用地定级单元图上注明。

县级标样地指县域内技术与管理水平处于平均状况时,从大宗作物产量水平最高范围的一类土 也中选取的定级单元。选取要求如下: a)每个乡镇内至少布设一个标准样地,选择农业生产条件最优的定级单元作为标准样地,标准样 地的现实生产力水平在当地最高; b) 标准样地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为基本农田的定级单元; 标准样地在表A.5中注明 d) 标准样地按表A.6的格式进行登记; e) 拍摄标准样地典型地段的景观照片和土壤剖面照片; 标准样地及其典型地段的坐标需要在农用地定级单元图上注明。

6.3.4确定定级因素

6. 3.4. 1原则

因素指标要在定级工作区内有明显差异:定级因素

6. 3. 4. 2方法

GB/T28405—2012

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大宗作物从表A.1中分别选取农用地定级因素,当表A.1中的因素不能满足 需要时,可以补充。选取方法按 6.2.1 的要求,

6.3.4.3因素特征值调查

农用地定级因素特征值调查要求如下: a 按乡镇逐单元、逐因索调查,并填表登记,表格样式见表A.5和表A.6; b 因素特征值从已有土地利用、土壤、地貌等资料中查取,若已有资料不能满足需要,则需进行 野外朴充调查; 在因素特征值调查的同时,还需收集定级单元最近3年的产量数据,有条件的地方可使用实测 产量数据; 因素特征值调查要符合附录C的规定

6.3.5编制因素分级记分规则表

6.3.5.1因素分级

定级因素分级以3~6个级别为宜,分级方法有两种: a)根据试验或实测资料,建立定级因素与农作物产量水平之间的函数关系,确定因素分级数目及 各级上下限 b)用经验法确定因素分级数自及各级上下限

6.3.5.2编制标准样地特征分值表

农用地定级标准样地特征分值表按如下要求编制: a 将农业综合生产条件最优的标准样地定义为1号标准样地,其分值定为100分,按照定级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将100分分配给各个定级因素; b 其他标准样地定级因素的分值,可根据定级因素的分级情况,与1号标准样地的相应因素特征 值比较后确定,比较过程中若出现农用地综合特征优于1号标准样地的情况,则需调整标准样 地的编号及其分值; c将结果填人表格,表格样式见表A.7

6.3.5.3编制定级因素记分规则表

各因素每个级别的记分量有两种确定方式: a)等差方式,具体方法见表A.8中的“土层厚度”记分规则 b)非等差方式,具体方法见表A.8中的“坡度”记分规则。 将确定的记分规则填入表格,表格样式见表A,8

6.3.6计算定级指数

6.3.6.1计算单元记分量

GB/T 284052012

将各定级因素记分量求和,结果作为单元记分量。

6.3.6.2计算定级指数

H,第i个定级单元的定级指数; F:第i个定级单元相应的标准样地分值; 一第1个定级单元内第i个定级因素的记分量,

根据单元定级指数,采用等间距法、数轴法或总分频率曲线法初步划分级别,要求如下: a)等间距法:按照定级指数,采用相同间距划分级别; b) 数轴法:将定级指数标绘在数轴上,选择点数稀少处作为级别界限; ) 总分频率曲线法:对定级指数进行频率统计,绘制频率直方图,选择频率曲线突变处作为级别 界限。 具体操作步骤见附录D

步划分的农用地级别进行校验,确保农用地级别

及单元划分的合理性、定级因素选取的准确性、定

农用地定级校验方法如下: 在所有定级单元中随机抽取不超过总数5%的单元进行野外实测,将实测结果与定级结果进 行比较,如果与实际不符的单元数小于抽取单元总数的5%,则认为计算结果总体上合格,但 需要对不合格单元的相应内容进行校正;如果大于5%,则按工作步骤进行全面核查、自检、 校正; b)初步定级成果完成后,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组进行论证,并写出书面论证意见,承担单位根据论 证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并将有关资料进行归档保存; )初步划分的农用地级别要具有明显的正级差收益,否则需要重新进行调整与计算; d)对初步定级成果至少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校验。

农用地级别调整与校验方法如下: a)对不合格的定级单元,需要按照定级程序重新计算; b)详细记录调整过程,并与原有计算资料并整理,归人档案; C)校验合格的农用地级别确定为农用地定级结果,将级别边界落实到大比例尺现状图上,并核实

相应土地利用类型和权属单位。

相应土地利用类型和权属单位。

农用地定级成果包括图件、数据、文字报告及相应的电子文档。

8. 1.1农用地定级图件

GB/T 284052012

农用地定级图件包括工作底图、中间成果图和农用地级别图,具体如下: a)工作底图:农用地定级工作底图采用1:10000至1:50000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原则上应与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精度一致。 b) 中间成果图: 1)定级单元图; 2) 定级因素因子分值图; 3) 定级修正系数图。 )最终成果图:农用地级别图

8.1.2农用地级别成果图编绘要求

8. 1.2. 1比例尺

农用地级别图的比例尺为1:10000至1:50000,原则上应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精度一致。

8.1.2.2上图要表

上图要素包括: a)县级、乡级、村级行政界线; b)级别界线; c)重要的线状地物或明显地物点等。 8.1.2.2.2图面配置还包括图名、图廓、图例、比例尺、坐标系统、方位坐标、面积汇总表、编图单位、编 图时间、邻区名称界线等内容

8.1.2.3级别图斑

编制级别图时需要将级别相同 班,图班面积不小于6mI

8.1.2.4图件内容标注

用图示、注记等标注定级成果,具体要求如下: a)用阿拉伯数字(1,2,3,)分别表示级别(一级、二级、三级、..) b)用黑色实线表示级别界线; c)各地根据需要编绘彩色级别图,级别图以暖色调为主,级别色差明显,图面色调和谐。 图式见附录E。

用图示、注记等标注定级成果,具体要求如下: a) 用阿拉伯数字(1,2,3,)分别表示级别(一级、二级、三级、.) b)用黑色实线表示级别界线; c)各地根据需要编绘彩色级别图,级别图以暖色调为主,级别色差明显,图面色调和谐。 图式见附录E。

农用地级别面积量算与统计要求如下!

b)打破图斑的单元面积量算,以图斑面积加以控制; c)认真核对面积数据,建立统计台帐,归入档案 d)经核实、汇总后的级别面积以公顷表示,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GB 13539.1-2015 低压熔断器第1部分:基本要求8.3编制成果报告及基础资料汇编

农用地定级工作报告反映定级 的目的、任务、工作依据、人员组成、工作进 度、资料收集与整理、技术运用、经费开支 同题与对策、成果应用建议等

B. 3. 2技术报告

农用地定级报告的主要内容要求如下: 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概况; b 定级技术方法,包括定级指数计算方法的确定、定级因素量化、级别划分的方法、校验与调整 定级成果的方法、计算机技术在定级中的应用和其他需要说明的技术问题; 定级成果及其分析,包括农用地级别分布特点及规律、地域组合特点、差异原因、农用地利用中 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d 定级成果应用分析。

GB 1886.120-2015 食品添加剂 己酸8. 3. 3基础资料汇编

农用地定级基础资料汇编要求如下: a)原始数据与资料; 中间成果资料; C) 相关的工作文件、技术文件等; d)基础资料信息数据库及成果统计册、电子文档等。

农用地定级工作承担单位按照主管部门批准的任务书要求,全面完成定级任务并经自检合格 订提出验收申请。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