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GB50488-2018 *纶工厂设计标准2. 1. 2 *纶一步法工艺
纶生产工艺方法之一。在*纶生产过程中,内** 单体在溶剂中进行聚合反应,聚合反应完成后,经脱除未反 体,直接制成原液送纺丝工序纺制纤维的生产方法。
2.1.3晴纶二步法工艺
2. 1. 4*纶干法纺丝
将内**共聚物溶解于二甲基甲酰胺或内酮等挥发性溶 制成的原液经喷丝头挤出后,在垂直的纺丝角道里与热气流 使溶剂气化JB/T 10967-2010 带式过滤机 织造滤带,而聚合物固化成丝条的一种生产方法,简称干纺
2.1.5*纶湿法纺丝
将内**共聚物组成的纺丝原液,经管道送至纺丝浴槽,再经 喷丝头挤入纺丝凝固浴中,经双扩散固化成丝条的一种生产方法, 简称湿纺。
通过自聚或共聚反应能构成聚合物链段的低分子量物质,包
括具有聚合性能的低聚物。
由低分子化合物或单体,经过化学反应生成高分子物(高聚 物)的反应过程,
通过聚合反应所形成的产物
Monomer Stripping
聚合反应完成后,生成的反应物中含有共聚物和部分未反应 的单体,通常是指采用汽提、解吸等方法,将单体脱除的过程
溶解于溶剂中的聚合物经过进一步的处理后,得到适用于纺 丝的聚合物溶液。
高聚物溶液(原液)经干法或湿法等方法将溶解的聚合物固 丝条的过程。
将使用后的稀溶剂或纺丝凝固浴或车间内有回收价值的溶 行收集,经过滤、浓缩、去除杂质、调整浓度、酸碱度和温度的 过程,
聚合反应后形成的含有聚合物、未反应的单体、水和溶剂的悬 浮状混合物。
2. 1. 14 丝刺
亦称纤维束。由一定数量连续单丝集合而成的,基本无捻的 化学纤维束的通称。
fiberprecursors
丙**均聚物或丙**为主的共聚物制成的纤维,用 维前驱体。
3.1.1工艺设计范围应包括罐区、聚合、原液、纺丝及后处理、回 收等生产车间和单元,以及组件清洗、油剂调配、物检化验、原料和 产品存储等辅助设施。
3.1.2纶工厂的年设计能力应以产品方案中考核产品的平均 纤度为计算依据,并应以“t/a”为单位表示。 3.1.3*纶工厂的年运行时间宜为8000h
3.1.2*纶工厂的年设计能力应以产品方案中考核产品的平均
3.2.1 *纶生产工艺技术应对下列因素综合比较后确定: 1 生产技术先进、成熟、可靠: 2 产品质量稳定,差别化、功能性纤维品种多; 3 原料及能源消耗低; 4 三废排放量少,处理方法成熟。 3.2.2 *纶生产工艺可按所选择的纺丝溶剂,分为NaSCN、 DMAc、DMSO等生产工艺。 3.2.3 新建 并应根据产品品种确定工
3.2.2*纶生产工艺可按所选择的纺丝溶剂,分为NaSCN、 DMAc、DMSO等生产工艺。 3.2.3新建工厂应采用湿法工艺技术,并应根据产品品种确定工 艺流程;扩建和改建工厂宜结合老厂的工艺技术进行综合比较后 选择。
3.2.3新建工厂应采用湿法工艺技术,并应根据产品品种 艺流程;扩建和改建工厂宜结合老厂的工艺技术进行综合 选择。
3.2.4工艺流程应按原料和产品方案以及选定的工艺技
1应满足正常生产、开停车、安全、事故处理和节能低 求,并应有一定的操作灵活性;
16602规定执行; 3PAN基碳纤维原丝质量指标宜按现行行业标维《聚内* *基碳纤维原丝》FZ/T54065规定执行; 4物料平衡和热量平衡计算应根据选定的工艺流程进行。 3.2.5PAN基碳纤维原丝生产宜选择DMSO一步法生产工艺 也可选择NaSCN或DMAc二步法湿法工艺。 3.2.6PAN基碳纤维原丝纺丝可选用湿纺工艺或干喷湿纺 工艺。 3.2.7采用DMSO一步法工艺生产PAN基碳纤维原丝应符合 下列规定: 1AN储槽应设置氮封、冷却,其排气应经喷淋、吸收处理后 排放; 2AN、MA纯化应采用低温减压蒸馏,并应对排气和冷凝液 进行回收; 3AIBN和ITA与DMSO溶液的调配浓度应满足工艺 要求; 4AIBN 和 ITA储存槽应设置氮封,槽内溶液温度宜 为25℃; 5单体混合制备单元应包括AN、MA、AIBN、ITA、DMSO 的计量;单体混合制备储罐应具备氮封、搅拌、循环冷却、静态混合 功能;混合液进入反应器的管道上应设置泵后过滤器; 6聚合釜应设置氮封、压力保护、温度控制和搅拌器的DMSC 冷却及紧急排放系统; 7原液夹套管的伴热温度宜控制在40℃~70℃
3.3.1工艺设备的配置应符合优质、高效、节能、低噪声、性能稳 定、安全适用的要求。
定、安全适用的要求。
设备能力的配置应根据不同设备的运转效率及不同的产品或中间 品的需求进行综合平衡。
3.3.3采用NaSCN为溶剂的工艺设备,接触溶剂的部分应采用
1设备的材质应根据介质性质要求选取; 2聚合反应器、脱单塔、真空系统等设备均应防爆和耐腐 蚀; 3聚合反应器内部表面和搅拌器应进行抛光处理,表面粗糙 度不应大于Ra3.2,耳应无死区; 4聚合反应器内部的换热面积应按放热高峰期值为设计基 准,相应配套的换热器宜留有20%的余量; 5PAN基碳纤维原丝设备的加工精度和装配质量应满足 PAN基碳纤维生产的要求; 6纺丝设备应选用运转效率高、运行稳定、维修方便、节能的 设备; 7 纺丝车间的水洗浴槽、干燥机、蒸汽牵伸机上方应设置排 风罩; 8单体、溶剂回收设备的生产能力应与聚合、纺丝设备能力 相匹配。
3.3.5通用设备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选用高效、节能、噪声小、运行性能稳定、故障率低、维修 方便的产品; 2泵、过滤器等连续运转和需经常拆洗的设备,宜设置备台; 3输送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性物料的设备应具有防泄漏 性能。 3.3.6 罐区内的易燃、易爆物料储罐应设置阻火器和呼吸阀、氮
.4主要设备生产能力的计算
金反应器的生产能力应按下式
Vm.d.C.i.H D
式中:P 年产纤维能力(t/a); 聚合釜有效容积(m); 一 物料密度(t/m3); C—总单浓度(%); i一一转化率(%); H一—年生产时间(h/a)。 Cm——聚合体耗量(t/t成品纤维); 停留时间(h);
3.5.1化验室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3.5.1化验室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3.5工艺辅助设施和布置
1化验室应包括各类化工原料、中间品、油剂、水等的化学分 析,以及各装置排放的三废的分析; 2化验室不应与甲、乙类的房间布置在同一个防火分区内, 可独立设置或布置在车间附房内,并应接近生产取样点; 3化验室的门应向室外开启。 3.5.2物检室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物检室应包括纤维中间品、纤维成品的物理分析和物理性 能测试; 2物检室应设置恒温恒湿空调及防尘设施; 3物检室的设置应方便生产取样,并应远离打包机及其他振 动大、噪声大的区域。 3.5.3 纺丝组件清洗室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组件清洗室应包括纺丝组件的分解、清洗、检验、组装; 2 清洗区域应设置排风装置; 3 组件清洗室宜布置在纺丝机附近的附房内。 3.5.4 油剂调配室宜就近布置在纺丝车间附房内
1 组件清洗室应包括纺丝组件的分解、清洗、检验、组装: 2 清洗区域应设置排风装置: 组件清洗室宜布置在纺丝机附近的附房内。 3.5.4油剂调配室宜就近布置在纺丝车间附房内
3.6.1工艺生产设备应选择高效节能型设备,所配电机 效电机。
3.6.2生产车间内设备应根据流程顺序合理布置,竖向布置应充
3.6.3在满足输送要求和防火、防爆安全间距的前提下,应
3.6.7 生产车间宜设置废胶、废丝回收设施和洁净冷凝水回收 设施。
3. 7. 1 罐区应符合下列规定
1罐区的位置应满足工艺生产、储运装卸、风向和安全防护 要求:并宜留有必要的发展用地; 2在保证连续生产的前提下,主要原料及溶剂的储存量可根 据原料供应点的远近、转送条件和厂区的地理环境确定。 3.7.2*纶生产所需物料储存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二甲基亚砜应 为内类,其他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纺织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 50565的有关规定
7.3火灾危险类别为甲、乙、丙类的物品库房应符合下
1甲类物品应独立设置库房,储量不应超过30t,当储量小 于3t时,可与艺、内类物品库房共用一栋库房,但应设置独立防火 分区; 2乙、丙类物品的储量,可按装置2d~15d产量计算确定; 3物品应按其化学物理特性分类储存,当物料性质不允许间 车储存时,应采用实体墙隔开,并应分别设出入口; 4AIBN应单层存放,周期不得超过3个月;库房应设置机 械通风,室温应小于28℃。 3.7.4AN、VA、MA等原料通过铁路或汽车装运到工厂罐区内 应设置装卸站,装卸站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化工企业 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的有关规定
3.8主要物料火灾危险性划分
3.8.1*纶生产的主要物料毒性及生产火灾危险性类别应符合 表3.8.1的规定。
表3.8.1的规定。
主要物料毒性及生产火灾危险性
3.8.2*纶工厂各生产部门的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应符合现行 国家标准《纺织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565的有关规定。
2*纶工厂各生产部门的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应符合现 标准《纺织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565的有关规定
国家标准《纺织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565的有关规定。
4工艺设备布置和管道设计
4.1.1工艺设备布置和管道设计应根据工艺流程图(PFD)、管道 和仪表流程图(P&ID)确定。
上,应标注其危险性区域等级划分;接触易燃、易爆和有毒物料的 设备宜集中布置。
1.3车间布置应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流程的合理性,
4.1.5工艺管道布置时应根据流程,结合电气、仪表管线
管、公用工程管线等走向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置。 4.1.6车间内部管道布置宜紧凑,宜集中设置管廊;管廊的设置 不宜通过电仪柜的上空。
4.1.7管道设计应安全可靠、操作便利、整齐美观,满足1
需要,应满足安装后吹扫、试压和开停车、事故处理时的需要。管 道设计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GB 50316的有关规定。
4.2.1生产车间工艺设备的布置,可根据当地气温、降水量、风沙 等自然条件,结合工艺设备的具体情况确定,可采用室内、全澈开 或半散开型式。
液体储罐应设置防火隔离堤,并应静电接地。
4.2.10泵的布置应符合下列
1成排布置的泵应按防火要求、操作条件和物料特性分组布 置;将泵端基础边线对齐,也可将泵端出口中心线对齐;中间应 留出检修通道; 2室内布置的泵,两排泵净距不宜小于2.0m,泵端或泵侧与 墙之间的净距应满足检修要求,不宜小于1m;除安装在联合基础 上的小型泵外,两台泵之间的净距不宜小王1m
1管箱侧应按换热器管束抽出方式所需的空间朝向预留 并应留有操作和检修的所需通道;
2成组布置时,换热器应排列整齐,换热器管箱接管中心宜 在一条直线上,并应避免中心线正对结构框架柱; 3除工艺有特殊要求外,壳体直径大于或等于1.2m的换热 器,不宜两台重登布置在一起。 4.2.12塔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采用单排形式,按流程顺序沿管廊或框架一侧的中心线 对齐:直径较小而本体较高的塔,可采用双排布置,应利用平台或 框架将塔联系在一起。 2塔与管廊立柱之间的布置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无泵布置时,塔的外壁与管廊立柱之间净空间距离不应 小于3m; 2)有录布置时,应满足录的操作、检修和管道布置要求,不 宜小于 2.5m。 4.2.13容器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立式容器安装在地面、楼板或平台上;在楼板或平台安装 时,应采用支耳支撑,但应避免位计和液位控制器穿越楼板或 平台; 2大型立式容器宜利用地面支撑,项部有加料口的容器,需 人工加料时,加料点的高度不应高出楼板或加料平台1.0m; 3成组布置的卧式容器宜按支座基础中心线取齐或按封头 切线对齐;容器之间当有阀门或仪表时,操作通道宽度不宜小 于0.8m; 4容器的安装高度应满足物料重力流或泵吸人高度的要求 5容器布置在地下坑内,应具备处理坑内的积水和有毒、易 爆、可燃介质的积聚的措施,坑内的尺寸应满足操作和检修要求。
1立式容器安装在地面、楼板或平台上;在楼板或平台安装 时,应采用支耳支撑,但应避免液位计和液位控制器穿越楼板或 平台; 2大型立式容器宜利用地面支撑,顶部有加料口的容器,需 人工加料时,加料点的高度不应高出楼板或加料平台1.0m; 3成组布置的卧式容器宜按支座基础中心线取齐或按封头 切线对齐;容器之间当有阀门或仪表时,操作通道宽度不宜小 于0.8m; 4容器的安装高度应满足物料重力流或泵吸人高度的要求: 5容器布置在地下坑内,应具备处理坑内的积水和有毒、易 爆、可燃介质的积聚的措施,坑内的尺寸应满足操作和检修要求。
4.3.1管道规格书应根据压力、温度、流体特性等工艺条
4.3.1管道规格书应根据压力、温度、流体特性等工艺条件,并结 合环境和各种荷载等条件确定。
合环境和各种荷载等条件确定。
4.3.3管道的设计温度,应按管道运行时的压力和温度相
质的最大流量确定;工艺管道的管径可根据物料特性、物 量、物料的流速及管道的压力损失确定。主要物料流速宜 4. 3. 4 的规定。
表 4. 3. 4主要物料流速m/s)
1有毒介质的管道分类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工业金属管道设 计规范》GB50316的有关规定执行,AN、VA、MA、DMA、DMAc、 HAc的管道分类应属A2类流体; 2输送混合介质的管道,管道分类应按危害性高的介质 确定。
4.3.6工艺管道的管材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管道材料的选用应根据管道的设计压力、设计温度等使用 条件和流体性质综合确定,管道材料规格与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 标准《压力管道规范工业管道第二部分:材科》GB/T20801.2
《石油化工管道设计器材选用规范》SH/T3059的有关规定 2主要物料管道的材质,不应低于表4.3.6的规定。
表4.3.6主要物料管道材质
4.3.7AN、VA、MA、DMA、混合单体等管道设计应符合现行国 宝标准/工业金晟管道设计圳芯P50216的左关规宝
1聚合物粉料输送管道系统应采取静电接地措施; 2输送AN、VA、MA、回收单体、混合单体、DMA溶液、 DMA蒸气的管道,应静电接地,管线所有法兰均应跨接,并应符 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规范》GB50235的有关 规定。
4.3.9 下列管道设计时应进行应力分析,当管道与振动设备或转
4.3.14 管道穿过防火围堰、防火墙的空隙,应采用不燃填塞物 封堵。
4.3.17用于DMSO和含有DMS0的聚合物管道冷却水日 不应低于22℃。 4.3.18阀门应根据物料特性进行选择,原液和聚合物淤类 应采用球阀或闻阀
4.3.19AN储槽的出料口宜设置串联双阀。
合格并经水冲洗后应用压缩空气吹干。
行国家标准《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184的 有关规定。
绝热工程设计规范》GB50264的有关规定。
4.4管道布置 4.4.1管道布置应满足管道和仪表流程图(P&ID)要求,达到便 利操作、安装及维修的要求。 4.4.2工艺物料管道宜采用架空敷设,架空布置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工艺管道宜布置在相连设备的一侧,大口径管道宜靠近管 郎柱子或支架内侧布置: 2工艺物料管道、公用工程管道、仪表电气管线共架敷设时, 介质温度高于150℃的管道应布置在外侧;气体管道、公用工程管 道、仪表和电气电缆桥架等应布置在上层;一一般工艺管道、腐蚀性 介质管道、低温管道应布置在下层。 4.4.3管沟中管道的排列及阀门的设置应便于安装和检修,并应 采取防止气、液在管沟内积聚的措施。 4.4.4与设备连接的管道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与泵类连接时,泵的吸人管道应短捷、少用弯头,并应避免 出现“袋形”。 2连接热交换器的工艺管道应按冷热物料的流问进行布置, 冷流宜自下而上,热流宜由上而下,并应设置高点放空、低点放尽 措施。 3与聚合反应器连接需经常拆卸的管道应设计为可拆卸式; 阀门应布置在可拆卸区的外侧,并应不影响搅拌器的安装和设备 维修。 4与塔类设备连接的管道应符合下列规定: 1)塔顶放空管道应安装在塔顶气相管道最高处的水平管道 顶部;塔顶气相管道宜短捷,并应有一定的柔性,但不应 出现“袋形”; 2)每一根沿塔管道,应在上部设承重支架。 5与过滤器类设备连接的管道应符合下列规定:
4.4.1管道布置应满足管道和仪表流程图(P&ID)
利操作、安装及维修的要求。
4.4.2工艺物料管道宜采用架空敷设,架空布置应符合下列
1工艺管道宜布置在相连设备的一侧,大口径管道宜靠近管 郎柱子或支架内侧布置; 2工艺物料管道、公用工程管道、仪表电气管线共架敷设时, 介质温度高于150℃的管道应布置在外侧;气体管道、公用工程管 道、仪表和电气电缆桥架等应布置在上层;一般工艺管道、腐蚀性 介质管道、低温管道应布置在下层。
4.4.3管沟中管道的排列及阀门的设置应便于安装和检修,并应
1与泵类连接时,泵的吸人管道应短捷、少用弯头,并应避免 出现“袋形”。 2连接热交换器的工艺管道应按冷热物料的流向问进行布置, 冷流宜自下而上,热流宜由上而下,并应设置高点放空、低点放尽 措施。 3与聚合反应器连接需经常拆卸的管道应设计为可拆卸式; 门应布置在可拆卸区的外侧,并应不影响搅拌器的安装和设备 维修。 4与塔类设备连接的管道应符合下列规定: 1)塔顶放空管道应安装在塔顶气相管道最高处的水平管道 顶部;塔顶气相管道宜短捷,并应有一定的柔性,但不应 出现“袋形”; 2)每一根沿塔管道,应在上部设承重支架。 5与过滤器类设备连接的管道应符合下列规定:
1)滤浆管道宜少用弯头;
1滤浆管道宜少用弯头; 2)滤浆管道易堵处,宜采用法兰连接。 4.4.5AN、DMA、MA、VA等物料管道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管道不得穿越与其无关的建筑物; 2装置内管道应架空敷设或沿地面敷设; 3管道不应布置在可通行沟内。必须采用管沟敷设时,应采 取防止气体或液体在管沟内积聚的措施,并应在进、出装置厂房处 密封隔断;管沟内的污水,应经水封井后排人生产污水管道; 4除耐腐蚀要求外,宜采用钢制阀体的阀门; 5应根据生产工艺、排气方式以及排气性质、处理方法设置 不同的收集系统,对废气进行分质收集处理,达标排放;各个废气 收集系统均应实现压力损失平衡和较高的收集效率; 6AN管道不宜采用平焊(平板式)法兰;采用软垫片时,应 采用凹凸面或样槽面的法兰; 7管道施工的无损检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金属管道 设计规范》GB50316和《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 规范》GB50236的有关规定
4.4.6其他管道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蒸汽外伴热管道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伴热管应从蒸汽管或蒸汽分配管顶部引出,并应在靠近 引出处设置切断阀; 2)每根伴热管伴热长度应按蒸汽温度和压力计算,不宜超 过60m;应沿工艺管道由高向低敷设,并应在最低点排 凝,同时宜减少“液袋”。 2 取样管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取样管设置应满足工艺要求,并应避免死角或“袋形”,取 样阀应布置在便于操作的位置,设备或管道与取样阀之 间的管段宜短; 2)垂直管道内液体自下而上流动时,取样管可设置在管道
的任意侧。液体自上而下流动且充满取样管时,取样管 可设在管道的任意侧,但未充满取样管时不宜设取样点; 3)水乎管道内液体在压力输送的条件下,取样管可设置在 任意部位;但液体中含有固体颗粒时,取样管宜设置在水 平管的两侧;在自流的水平管道上取样时,取样管应设置 在管道的底部。 4.4.7在3m平半径范围内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伴热点及回收点 时,应设置热水分配站和热水回收站。 4.4.8有毒、有腐蚀性介质的管道不得穿过与其无关的附房、机 泵上方;与热力管道和电缆交叉敷设时,应在热力管道和电缆的下 方通过。
5.1.1仪表选型应符合生产过程控制要求。 5.1.2仪表标度(刻度)应使用法定的计量单位。 5.1.3大、中型睛纶工厂的工艺全过程宜采用集中分散控制系统 进行控制。集中分散控制系统的硬件、软件配置应与睛纶生产的 规模和控制要求相适应。 5.1.4仪表接触工艺介质部分的材质等级应等于或高于工艺要 求材质的等级。 5.1.5用于爆炸性危险场所的仪表应根据所确定的危险场所类 别采取防爆措施。 5.1.6用于腐蚀性气体环境的仪表,应根据使用环境条件,选择 人主立然玩
5.1.6用于腐蚀性气体环境的仪表,应根据使用环境条件,选择 合适的外壳材质及防护等级
5.1.6用于腐蚀性气体环境的仪表,应根据使用环境条件,选择
温度仪表选型应符合下列夫
GB/T 29463.3-2012 管壳式热交换器用垫片 非金属软垫片.3流量仪表选型应符合下列
差压式流量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蒸汽、空气、洁净液体可选用标准节流装置(孔板)或一体 化节流式流量计: 2)节流装置取压方式宜采用角接取压或法兰式取压,整个 工程宜采用统一的取压方式。 2转子流量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可用于要求精度充许偏差为土1.50%、量程比不大于 10:1的场合; 2)应垂直安装,流体方向应自下而上,倾斜度不应大于5°: 对脏污介质,应在流量计的进口处加装过滤器。 3旋涡流量计或涡街流量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可用于洁净气体、蒸汽和液体的大、中流量测量,但不可 用于低流速或黏度大的物料、管道振动或泵出口处; 2)直管段的上游应为15D~50D,下游应大于5D,可根据 配管情况确定。 4质量流量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主要生产原料在调配过程中的计量、主要生产物料的其 他计量应选用测量精度等级为0.1级的质量流量计: 2)辅助生产原料在调配过程中的计量、辅助生产原料的其 他计量可选用测量精度等级为0.2级的质量流量计,导 电介质可选用高精度电磁流量计: 3)质量流量计不需直管段。被测液体应充满测量管件。 5电磁流量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导电介质的流量测量,如酸液、碱液、溶剂和均匀的液固 两相流,宜选用电磁流量计; 2)垂直安装时,液体应自下而上。水平安装时,液体应充满 管段。直管段长度上游不应小于5D,下游不应小于3D。 6容积式流量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洁净的、黏度较高的液体,当量程比小于10:1时,宜选 用椭圆齿轮流量计:
2)椭圆齿轮流量计应以水平方式安装在水平管道上,上下 游应设置切断阀,上游应设置过滤器。 7涡轮流量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洁净的、黏度不高的液体,当量程比不大于10:1时,宜 选用涡轮流量计: 2)应安装在水平管道上,液体应充满管道。上游应设置过 滤器,下游应设置排放阀;直管段长度上游不应少于 20D,下游不应小于5D。 8其他流量计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大管径工艺管线,压损对能耗有影响时,可选用阿牛巴 流量计、插入式旋涡流量计、电磁流量计或超声波流 量计; 2)气体介质流量测量宜选用热式质量流量计等量程比宽的 流量计; 9流量计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流量仪表测量液体流量时,应让被测介质充满管段; 2)流量计选用过程中应考虑流量计前后直管段的要求,在 配管设计时应预留空间:空间受限场所,应考虑平衡式流 量计等对直管段要求不高的流量计。 4物位仪表的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差压式测量仪表应符合下列规定: 1)易结晶、易结胶、黏度较高、易沉淀的液体,宜选用插人式 法兰差压变送器; 2)有气相挥发的腐蚀性液体、气相有大量冷凝物、沉淀物析 出的液体以及需要将高温液体与变送器隔离时,可选用 双法兰式差压变送器; 3)液体物料的物位测量宜选用差压式测量仪表; 4)腐蚀性和高黏度液体的物位测量宜选用法兰式差压变 送
差压式测量仪表应符合下列规定: 1)易结晶、易结胶、黏度较高、易沉淀的液体,宜选用插人式 法兰差压变送器; 2)有气相挥发的腐蚀性液体、气相有大量冷凝物、沉淀物析 出的液体以及需要将高温液体与变送器隔离时,可选用 双法兰式差压变送器; 3)液体物料的物位测量宜选用差压式测量仪表; 4)腐蚀性和高黏度液体的物位测量宜选用法兰式差压变 送器。
2超声波、雷达波测量仪表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固体介质、明渠的物体测量宜采用超声波式物位测量 仪表SL 634-2012 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 堤防工程,高黏度液体物位测量也可采用超声波式物位测量 仪表;超声波式物位仪表应用于可反射和传播声波的容 器,不得用于真空容器,不宜用于含气泡、含固体颗粒或 温度较高的液体; 2)高黏度、高温或含气泡及含固体介质的物位测量,可选用 雷达式物位仪表,用雷达式物位仪表测量容器内物位时 应进行压力补偿。雷达式物位仪表不宜用于有气相大量 冷凝物、沉淀物析出的场所。 3物料储槽的位式测量可采用电容式液位开关,对黏度较大 体,宜采用射频导纳式液位开关
5.2.5过程分析仪表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生产过程中必须控制的溶液浓度、黏度、酸碱度、电导率等 指标,应根据工艺生产要求选择测量手段; 2丙烯睛储罐区、丙烯睛泵房、聚合反应釜等易泄漏丙烯 气体的场所·应设置有毒气体探测器; 3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生产场所应设置可燃气体探测器: 4可燃气体和有毒物质的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烃类可燃气体可选用催化燃烧型或红外气体检(探)测 器,当使用场所的空气中含有能使催化燃烧型检测元件 中毒的硫、磷、硅、铅、卤素化合物等介质时,应选用抗毒 性催化燃烧型检测器; 2)有毒气体探测器可选用电化学式,当室外温度低于一25℃ 时,宜选用半导体式; 3)可燃气体释放源处于封闭或局部通风不良的半敲开厂房 内,每隔15m可设一台检(探)测器,且检(探)测器距其 所覆盖范围内的任一释放源不宜大于7.5m;有毒气体检 (探)测器距释放源不宜大于1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