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GHP 051-2018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T/CAGHP 051-2018 地质灾害地面倾斜监测技术规程(试行)件、触发动力因素和宏观变形迹象等进行综合判断,具体判断标准见附录A。 4.3.5监测工程期内,若地质灾害稳定性程度或危害对象发生变化,地质灾害地面倾斜监测级别应 按照4.3.3条进行调整
4.4监测工作程序及监测方案设计
WS 445.10-2014 电子病历基本数据集 第10部分:住院病案首页4.4.1监测工作程序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a) 现场踏勘,收集资料。 b) 制订监测方案。 C 监测仪器、设备和元件的校准和标定,监测网点布设。 d) 开展现场监测工作。 e) 监测数据计算、整理、分析及信息反馈。 提交阶段性监测结果和报告。 g) 现场监测工作完成后,提交完整的监测报告
b 监测目的及依据。 c) 工程概况、工程地质条件、危害对象确定及监测分级。 d) 监测内容。 e) 基准点、工作基点、监测点布设与保护。 f) 监测方法、监测周期、监测频率、监测设备选择及精度要求 g) 监测数据计算、整理、分析,信息反馈及提交成果的要求。 h) 监测人员配备及专业要求。 D 管理制度
4.5监测前期准备工作
4.5.1收集和熟悉地质灾害的勘察、评估、设计和气象资料,以及监测对象周边坏境条件资料、区域 地质灾害资料、类似工程的相关资料。 4.5.2进行现场踏勘,复核现场地质环境情况,确定监测项目现场实施的可行性。 4.5.3对监测设备的选用、校定以及监测设备的连机调试。
5.1.1地面倾斜监测点、线、网的布设,应根据灾害体 视通条件和施测要求确定。 5.1.2监测点设置应遵循监测等级越高、监测点布设越密的原则。在变形速率较大和对地质灾害 稳定起关键作用的地段或块体应增加测点。 5.1.3每个监测点应有自己独立的监测功能和预报功能,布设时应结合地质结构、成因机制、变形 特征,事先应进行该点的功能分析及多点组合分析并予以综合。
5.1.4监测点不得选在下列地点:
a) 地势低洼,易被积水淹没之处,地下管线之上 附近有剧烈振动的地点。 位置隐蔽,通视条件不良,不便于观测之处。 5.1.5地面倾斜监测应布设不少于3个稳定、可靠的点作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应选择在相对稳定的 位置。 5.1.6应定期检查工作基点和基准点的稳定性,对基准控制网点进行复测,复测周期宜6个月1次 当3次及以上的复测证明控制网点无显著位移时,可适当延长复测周期。 5.1.7应加强对监测点的保护,必要时应设置监测点的保护装置或设施。 5.1.8监测网线点的布设应根据监测等级的不同确定,具体布设方法见表3。
5.2.1滑坡、崩塌的地面倾斜监测网、剖面、点
a)在范围不大、平面狭窄的滑坡,宜采用纵向、横向监测剖面构成“干”字形的监测网,监测点 布设在监测剖面上,剖面两端设置在滑坡、崩塌范围以外的稳定岩土体上。 b) 地质结构复杂的滑坡、崩塌,应采用由多条纵向、横向监测剖面近直交的方格形监测网。 c) 地形条件复杂的滑坡、崩塌应因地制宜布置监测网。 d) 监测剖面应穿过滑坡、崩塌的不同变形地段,纵向监测面应与滑坡、崩变形方向一致,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变形方向时,应分别布设相应的纵向监测部面,横向监测面一般应与 纵向监测剖面垂直。 e 监测剖面宜有主要剖面和次要面之分,主次可分成2~3级不等。主要监测剖面上监测 点个数应比次要剖面上多,次要监测剖面宜平行主要监测剖面,分布在其两侧,剖面间隔视 滑坡、崩塌的具体情况而定 f 监测点不要求平均分布,应尽量靠近监测面,一般应控制布设在3m范围之内。若受视 通条件限制或其他原因,亦可单独布点。 g) 地面倾斜仪应以各级滑坡的可能出口位置为主要设置部位,宜在各级滑坡的可能出口位置 设置3~4排倾斜仪,滑坡的其他位置应成网状布设
采空区塌陷的地面倾斜监测网、部面、点布设
内部 在移动盆 地的主断面位置,长度宜大 手地表移动变形预计范围
b)监测点应布设在移动盆地边缘、拐点和最大下沉点附近,地质条件变化、变形异常及地貌单
基础。 b)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塌陷坑洞或沉降中心时,监测网应设置为“开”或“卅”形。 c)宜根据塌陷变形特征和规律沿盆地长轴和短轴分别布置相互垂直的2条剖面
5.2.4地面沉降的地面倾斜监测网、部面、点布
a)对手地下工程引起地面沉降的地面倾斜监测,应浩指定的方向等距离布设观测点。 b) 监测点应尽量靠近监测剖面,一般应控制布设在2m~4m范围之内。 监测剖面两端的监测点应布设在地面沉降范围以外的稳定岩土体上,在沉降范围内可呈 “士”字形布设
6.1.1监测内容应根据监测对象的特点、监测等级及设计施工的要求合理确定,并应反映监测对象 的变化特征和安全状态。 6.1.2监测内容应考虑设备、仪器的经济性和方便性,并考虑一项多用,数据长期可靠。 6.1.3各监测对象和监测内容应相互配套,满足设计、施工方案的要求,形成有效、完整的监测 体系
6.2.1地质灾害地面倾斜监测内容应包括地面倾斜监测、危害对象倾斜监测和地表倾斜巡视。 6.2.2监测过程中应在监测范围内同时开展地面倾斜变形的现场巡视工作,发现异常时应扩大巡 视范围,必要时增加倾斜监测点, 6.2.3地质灾害地面倾斜监测内容应根据表4选择
表4地质灾害地面倾斜监测内容
6.2.4滑坡及崩监测应包括以下内容
T/CAGHP 0512018
6.2.4滑坡及崩塌监测应包括以下内容: a)监测滑坡、崩塌的地面角变位及倾倒、倾摆变形。 b 计算各监测点的倾斜变化量,确定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地面倾斜速率和倾斜方向的变化, C 判断滑坡各级的出口位置、反倾段、反倾段长度及反倾角,推断滑坡的变形性质及崩塌可能 出现的危险区域范围
6.2.5岩溶塌陷监测应包括以下内容
a)根据现场地质灾害的勘察、评估、设计和气象、监测对象周边环境条件相关资料, 踏勘及相关监测资料整理,划分岩溶陷变形类型,土洞发育程度区段 监测地面塌陷变形区和影响区的地面倾斜角,圈定地面塌陷范围,确定地面塌 速率。 c)确定岩溶塌陷危害对象的倾斜数值大小和方向
6.2.6采空陷监测应包括以下内容:
6.2.7地面沉降监测应包括以下内容
a 根据地面沉降的空间分布特征、活动规律、形成机理(地下水位变化、地下开挖等) 面倾斜监测方案。 b) 监测有地面沉降趋势或已有沉降发生的地质灾害区域的地面倾斜变化幅度。 监测地质灾害区域工程建设引发的局部、小面积的地面沉降(地面形变)。 d) 尚未确定边界的地面沉降,通过倾斜观测确定边界;已经确定了边界,但地面沉降 明确的,应通过持续的倾斜观测判断已处于稳定或是尚在活动及其后期的变化趋 e 确定危害对象的倾斜数值大小和方向
6.2.8地质灾害地面倾斜巡视应包括以下内
6.2.8地质灾害地面倾斜巡视应包括以下内容:
a)地质灾害体地形地貌有无变化,地表岩王体有无局部倾斜、变形现象 6) 周边建(构)筑物及农田、道路等重要设施有无倾斜变形出现。 监测设施,如基准点、监测点是否完好;监测元器件是否完好及保护情况;基准点、控制 工作基点、监测点的地形地貌有无变化;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 d 根据设计要求或当地经验确定其他巡视检查内容
7.1.1根据现场观测条件和要求,宜采用地可 面倾斜仪等直接监测岩土体地表倾斜变形变化特征:在 保证水准测量精度的前提下,可选用水准测量方法、液体静力测量方法等间接进行测量。 7.1.2危害对象的倾斜观测宜采用地面倾斜仪直接进行测量,在保证测量精度的前提下,可选用全 站仪、液体静力测量方法等间接进行测量。
T/CAGHP 0512018
.1.4在保证监测精度的情
a)采用相同的观测方法和观测路线 b) 使用同一监测仪器和设备。 c) 固定观测人员。 d)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天气条件下工作。 7.1.6地质灾害地面倾斜监测在保证测量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可使用本规程规定以外的新技术、新 方法进行监测,形成合理的监测方法组合。
Z.2监测设备及精度要求
7.2.1地面倾斜蓝测,根据工 7.2.2地质灾害地面倾斜角测定中误差不应大于土1,且倾斜监测精度不应超过监测对象变形允 许值的1/20和监测周期内平均变化值的1/10。 7.2.3岩石坚硬的人工边坡应选用灵敏度高、量程小的倾斜仪,岩石破碎、软弱的人工边坡或天然 滑坡应选用灵敏度较低但量程大的倾斜仪
3.1 任人员易到达 3.2 选择固定式倾斜仪的适用条件: a) 难以经常性安置倾斜仪的地方。 b) 倾斜仪设置点安全,不易受到碰动或损害的地方。 地形有较大变化,人员到达现场困难或出现安全隐患时。 d)采用遥测或自动化观测的观测方法
7.3.3固定式倾斜仪安装要求
a)地面倾斜观测应设置稳定的观测标石或基准板,标石表面应平整光滑,标石高出地面的距 离应小于或等于30cm,同分量两仪器标石之间的高差小于或等于3mm。标石尺寸根据倾 斜仪的不同型号确定。 b) 在坚固的岩石或建筑物上设点,可不要标石,但仍应设一安置平面或基准板。 c)在有风化层或完整性差的岩土体表面,一般应设置标石,标石上设置安置平面或基准板,亦 可不设标石,采用锚杆或钢管桩将基准板基座直接与岩土体固结成一体。基准板可水平安 装也可垂直安装,用水泥砂浆或树脂胶等黏结材料将基准板固定在岩土体表面,基准板可 选用陶瓷板或不锈钢板。监测点理设可见附录B。 d) 设置标石上的安置平面或基准板时,应用常规大地测量仪器按精密放样方法将安置平面或 基准板中心设置在参考坐标系统中设计的(X,Y)位置上(X,Y方向应分别为东西和南北方 向)。 e)安置倾斜仪时,倾斜仪的中心应对准安置平面或基准板中心,两条轴线方向应与安置平面 或基准板上的两条刻划线方向一致。用水平仪或其他水平装置调整倾斜仪上安装支架的 定位螺钉,确保仪器的调平误差不得大于仪器量程的1/10。 D 基准板安装结束后,应记录测点高程、平面坐标、各组定位螺栓的方位和竣工情况。 g) 倾斜仪和测点固定安置24h以上待到读数稳定后进行初始值观测,初始值观测宜每隔
30min测1次,每次测试的读数互差不天于5",取连续3次所读数值的中间值作为观测基 准值,同一倾斜仪重复测试不宜少于3次,可就地直接读取读数,也可设置遥测读数器进行 读数。 h) 倾斜仪安装好后,应将仪器编号和设计位置做好记录存档,并严格保护好仪器引出线,传感 器的电源线和信号线接头应注意焊接牢固,包扎严密,避免受潮漏电。 固定式倾斜仪应考虑雨、雪、阳光、温度等环境的影响,必要时应设置保护装置,保护装置的 尺寸应大于倾斜仪框架尺寸,同时设置防雷保护措施。 倾斜仪设备工作环境:温度范围一20℃~50℃,湿度不大于95%。 < 地面倾斜监测通过测量两个不同方向倾斜角可计算出观测断面的倾斜角和倾斜方向。当 两个方向互成90°夹角的传感器依照标石上的X、Y方向设置时,观测平面的倾斜角和倾斜 方向如图1所示,可按照式(1)、式(2)计算
0=(0+02)1/2 项斜方向(自正北方位起算)的值为: g=arctang,/0
倾斜方向(自正北方位起算)的值为: 9=arctand,/o 式中: 0X方向的倾角;
X方向的倾角 Y方向的倾角。
7.3.4便携式倾斜仪安装要求:
a 便携式倾斜仪观测点设置可参考7.3.3节中进行。 b) 同一监测点重复测试不宜少于3次,测试数据间差值小于1%F·S,取中间值作为该次 测值。 c) 测量完成后,将定位螺钉开,取下倾斜仪,进行下一个监测点的测量。 d) 应定期测量基准板的表面斜度,以确定转动变形的大小、方向和速率。 e) 倾斜仪可布设为一个测量单元独立工作,亦可多测点布设测出被测岩土体的各段倾斜量 将变形体的变形曲线描述出来。倾斜仪可回收重复使用,并可方便实现倾斜测量的自 动化。 D 倾斜仪用毕,应放置在干燥、通风、无腐蚀性气体的室内,定期给充电电池充电,同时应定期 用角度器校验倾斜仪的传感器。 3.5摆式倾斜仪、气泡倾斜仪、电子倾斜仪等均应根据测量方式的不同按照7.3.3、7.3.4节中的 装要求进行安装。
7.3.6当多套仪器同台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a)可采用同类或两类倾斜仪器近距离 以获取对比观测数据。 b)同类或不同类型倾斜仪器近距离布设时,各分量方位角、仪器灵敏度应调整一致或相近
7.4.1监测频率的确定应满足能系统反映监测对象所测项自的重要变化而文不遗漏其变化时刻的
T/CAGHP051—2018
b)观测记录是否正确、完整、清晰。 c) 各项检验结果是否在限差以内。 d) 是否存在粗差。 e) 是否存在系统误差。 8.2.4应及时计算各监测物理量(倾斜角、倾斜角变化速率),及时对各类监测资料分别进行人工曲 线标定和计算机曲线拟合。 8.2.5检查和判断测值的变化趋势,作出初步分析。应先检查有无错误和监测系统有无故障,经多 方比较判断,确认是监测物理量异常时,应及时上报主管部门,并附上文字说明。 8.2.6应按照规定间隔时间(日、旬、月、季、半年、年)对数据库内的监测数据等资料进行分析统计, 计算特征值,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处理。数据处理的具体方法见附录D
3.3.1资料整理分析后,提出监测分析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监测设备情况的述评,包括设备、设施的管理、保养、完好率、变更情况等。 b) 监测误差的分析,监测物理量异常情况通报等。 安全检查开展情况,主要成果、结论。 d) 监测资料整编、分析情况,主要成果、结论与建议
a)倾斜观测点位布置图。 b) 倾斜观测成果表。 c) 倾角一时间曲线图。 3.3 资料整理分析后,提出监测分析报告。监测分析报告应包括月报、季报和年报: a) 监测月报、季报应以简报形式为主,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汇总,作出相关的曲线分析图,并 对该时段的监测成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总结,对下一阶段的监测工作进行简单的汇报 b) 监测年度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 自然地理与地质概况。 2) 周边环境因素。 3) 地质灾害规模。 4) 地质灾害的特征和成因。 5) 监测工作概况。 6) 地质环境的动态特征与发展趋势。 7) 监测设备情况的述评,包括设备、设施的管理、保养、完好率、变更情况等。 8) 安全检查开展情况,主要成果、结论 9) 结论和建议及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
8.4.1归档的监测成果资料主要包括:
a)监测方案。 b)监测分析成果图。 c)相关照片或视频资料
a)监测方案。 b)监测分析成果图。 c)相关照片或视频资料
S/CAGHP0512018
d) 监测布设、验收记录。 e) 阶段性监测报告。 f) 监测总结报告。 委托方或主管部门要求的其他图件等。 8.4.2档案部门负责文书档案的归口管理,对各监测部门形成的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立卷和归 档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负责文书档案的验收,并对其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8.4.3监测部门负责本部门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移交工作,并对其完整性、准确性和系统 性负责。 8.4.4凡属归档范围的文件材料,必须按规定整理归档后向档案部门移交,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任 何个人和部门不得据为已有或拒绝归档
T/CAGHP0512018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地质灾害稳定性判断表
表A.1滑坡稳定性判断表
表A.2崩稳定性判断表
表A.5地面沉降稳定性分级表
适用于坚固的岩石或岩土体完整性较好的地面
主:在有风化层或完整性差的岩土体表面,
SB/T 10673-2012 熟制扁桃(巴旦木)核和仁图B.1标石埋设示意图
图B.2钢管埋设示意图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监测数据记录 表C.1监测数据日报表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监测数据记录 表C.1监测数据日报表
表C.2监测巡视记录表
T/CAGHP 0512018
D.1对倾斜监测的各项原始数据应及时整理和检查。 D.2规模较大的监测网,应对观测值、坐标值等进行精度评定。 D.3监测基准网的起算点,必须是经过稳定性检验合格的点或者点组。监测基准为稳定性的检验 可采用以下方法: a 采用最小二乘测量平差的检验方法,复测的平差值与首次观测的平差值较差△满足下式要 求时,认为点位稳定:
JB/T 12640-2016 游标划线圆规D.4监测结果分析应包括以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