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T 1848-2016 重要建设工程强震动监测台阵技术规范

DB44/T 1848-2016 重要建设工程强震动监测台阵技术规范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44/T 1848-2016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41 MB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20355
VIP资源

DB44/T 1848-2016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44/T 1848-2016 重要建设工程强震动监测台阵技术规范

应在梁体跨中、四分之一跨及墩台部布设横桥向、竖向及少量纵桥向传感器。在主墩基 设置三分量传感器,以记录天然地震动输入

4.5钢桁架桥监测台阵布设要求

GB/T 31925-2015 厚壁无缝钢管超声波检验方法4.6拱桥监测台阵布设要求

应首先在坝基和坝顶各布设一组三分量传感器,用以记录天然地震动输入和坝顶地震响应;然后沿 坝高大致等间隔在不同标高设置与坝轴线相垂直的水平向传感器,每一标高平面展布可大致均匀布置。 重要测点宜布成水平径向、水平切向及竖向三分量传感器。

4.8混凝土重力坝和支墩坝监测台阵布设要求

应在溢流坝段和非溢流坝段各选一个最高坝段或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坝段布设传感器。测点应布置 在坝顶、坝坡的变坡部位或者三分之二坝高附近、坝基和河谷自由场地处。布置方向以水平横向为主, 重要测点宜布成水平横向、水平纵向及竖向三分量传感器,

4.9士石坝监测台阵布设要求

,坝顶、坝坡的变坡部位、坝基以及自由场地 主要监测点,有条件时宜布设深孔测点; 对重要的溢流建筑物也应布设传感器。测点方向以水平横向 内主,重要测点宜布成水平横向、水平级 二分量传感器

4.10高层建筑监测台阵布设要求

4.11大跨屋盖建筑监测台阵布设要求

应在大跨屋盖建筑代表性截面的支座、跨中和四分之一跨等位置布置竖向传感器,重要测点宜 分量传感器。

4.12场地测点布设要求

应在工程场址自由场地或基岩布设三分量传感器作为参考测点,记录天然地震动输入

5监测系统组成与技术要求

监测系统包括监测设备、传输线路、 监测设备主要包含加速度传感器和记录 器;传输线路主要包含加速度传感器与记录器间的通讯介质和记录器与管理中心之间的通讯介质;辅助 设施主要包含辅助监测设备和供电、避雷等辅助观测设施。监测系统组成框图见附录A。

加速度传感器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DB/T10的

加速度传感器与记录器之间应采用高性能屏蔽电缆连接。记录器与管理中心之间应采用有线或无线 网络通讯介质传输

有条件时宜配置和安装位移、应变、形变、风力、温度、湿度等辅助监测设备。

a)供电:应具备维持监测系统持续、稳定运行的供电能力和备用电源。备用电源应具备满足监测 设备连续、稳定工作至少3天的能力。 b)避雷:监测设备和电源应配置避雷设施,接地电阻宜小于42。 c)传感器观测环境:应具备传感器安装条件,保障传感器与监测对象牢固结合;应具备保障传感 器正常工作的方位、温度和湿度条件。 d)记录器观测环境:应具备记录器安装条件,保障记录器正常工作的数据传输网络环境和温度与 湿度条件;采用卫星定位系统校时,应能保证持续接收到有效的卫星信号;采用网络校时,应能 保证网络持续连通。 e)传输介质:加速度传感器与记录器连接电缆周围5m内应没有强电磁干扰;宜对传输介质采取安 全保护措施,以免人为或非自然因素造成损坏。 f)网络环境:应具备数据实时有线网络传输或无线网络传输的带宽和网络环境

a)管理中心应综合考虑监测台阵各测点数据传输要求进行选址和建设,房屋建筑应符合GB5001 的抗震设计要求。 b)应具备与监测台阵所有测点进行网络通信的能力,带宽应满足数据传输要求。 c)应具备本地数据存储、管理和服务能力。 d)应具备稳定可靠的供电能力

3监测系统的测试、安装与验收

6.1 监测系统的测试

6.1.1加速度传感器的测试

6.2.1传感器的安装要求

传感器的安装应满足以下要求: a)应严格按照传感器使用说明书的安装要求与步骤进行; b)应将传感器的两个水平测量方向分别对准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一般情况下,X轴沿结构短轴 (东向为正)或横向(横桥/坝向,下游为正)方向,Y轴沿结构长轴(北向为正)或纵向(顺桥 坝向)方向,Z轴沿竖直方向(向上为正),角度误差应小于1°; c)传感器应与被测物牢固连成一体; d)安装传感器时应采取保护措施,避免损伤结构及其防护设施; e)应外加防水、防尘保护罩,保持罩内环境满足传感器的工作要求,结构内部应满足IP65要求 结构外部应满足IP67要求; f)所有连接均应保证牢固可靠,

6.2.2记录器的安装要求

强震动记录器的安装应满足以下要求: a)应严格按照强震动记录器使用说明书的要求与步骤进行; b)应稳固放置在仪器箱或者仪器柜等保护措施内; c)供电、防雷、选址及观测环境要求应满足第5章“监测系统组成与技术要求”规定; d)卫星授时天线应安装在室外离地面高度2m以上的开阔位置,保证能同时接收到4颗以上卫星信 号; e)所有连接均应保证牢固可靠

6.2.3监测系统的检查、设置和调试

b)应参照使用说明书和相关规范对仪器极性、零位、采样率、标定、人工触发、卫星授时同步 双向通信等进行确认、设置和调试,

6.3 监测系统的验收

7监测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B监测记录的存储与处理

3.2.1监测记录存储方式

8.2.2数据库基本要求

数据库应满足如下基本要求: a)数据库应包含监测设备数据库、监测信息及备份数据库。此外,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加结构模 型信息数据库、评估分析信息数据库和用户数据库等功能数据库。 b)监测设备数据库应能对接数据处理系统实现以下功能:传感器和记录器的添加、更换、状态查 询以及故障检测等。

.2.3监测记录的分类存

8.3.1监测记录的常规处理

监测记录的常规处理方式如下: a)加速度校正 对未校正的加速度记录波形数据进行零基线和仪器频率响应校正,得到校正加速度记录, b)时域处理 速度和位移时程记录:对校正加速度记录进行积分处理,得到速度时程和位移时程。 峰值记录:对加速度、速度和位移时程的峰值进行分析,得到峰值记录。 c频域处理 傅立叶谱分析:对校正加速度记录进行傅立叶变换,得到傅立叶谱。 功率谱分析:计算校正加速度记录的功率谱密度,得到自功率谱。

9监测记录分析与工程结构抗震性能评价

9.1模态参数识别及损伤识别

9.1.1应通过环境激励下的结构监测数据,识别结构自振频率、振型、阻尼比等模态参数,为结构损伤识 别和模型修正提供基础数据。 9.1.2应依据分析需求、结构类型、可能的损伤与病害特征等因素,按照损伤判断、损伤定位、损伤定量、 损伤评估等由浅入深的层次,对结构损伤进行识别

9.2有限元建模及模型修正

9.2.1依据分析需求、结构类型、计算精度要求和模型规模等因素,建立结构有限元模型,应满足下列要 求: a)有限元建模应便于实现对结构参数误差和结构损伤的修正。 b)有限元模型应选取符合实际的单元、连接方式和边界条件。 c)根据结构类型、结构材料和荷载情况等因素选取阻尼比。 9.2.2结构有限元模型可分为体现结构设计状态的初始有限元模型(0号模型)、体现结构建成完工投入 使用时实际状态的基准有限元模型(1号模型),以及反映结构当前状态的有限元模型(2号模型)。 9.2.3应选取合适的模型修正方法DB21T 2765-2017 节约型公共机构评价标准,基于结构监测数据、模态参数识别及损伤识别结果,对结构有限元模 型进行修正

9.3结构抗震性能评价

9.3.1应综合考虑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结构的特殊性、建造费用、震后损失和修复难易 程度等各项因素,选定结构抗震性能目标以及性能指标。 9.3.2结构抗震性能评价分为两级,一级评价以宏观控制和抗震构造鉴定为主,二级评价以抗震验算为主, 结合抗震构造鉴定进行综合评价。 9.3.3在对既有结构进行抗震性能评价前,应首先进行一般性调查,主要内容包括收集结构勘察、设计、 施工、竣工和质量验收评定记录等资料,调查结构自运营以来的荷载情况、维修保养、加固改造、事故 处理、检查测试等情况。 9.3.4一级评价在一般性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结构现状检查、材料强度测定和抗震构造措施检查等综合判 断结构是否满足抗震性能目标要求。 9.3.5二级评价应结合构造检查以结构抗震验算为主,宜采用修正后的当前有限元分析模型(2号模型) 进行不同地震水准下结构的内力和变形验算,评价结构是否满足相应地震水准下的抗震性能水准要求 9.3.6结构抗震性能评价结果划分为三类: a)满足抗震性能目标要求,结构安全适用,不必采取措施。 b)基本满足抗震性能目标要求,结构整体基本安全适用,个别部位应采取措施。 c)不满足抗震性能目标要求,影响结构安全或正常使用,应采取相应的维修、加固、改变用途或 拆除等措施。

附录A强震动监测台阵系统组成 (资料性附录)

图A.1强震动监测台阵系统组成框图

附录B远程通讯检查记录表 (规范性附录)

QPGSWY 0003-2015 北京尚味饮品有限公司 发酵果汁及蔬菜汁饮料表B.1远程通讯检查记录表

参数设置、通道零位电压检查表格可根据实际需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