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鹅岭隧道实施性施组(修)鹅岭隧道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简称“施组”)是针对鹅岭隧道工程项目编制的详细施工计划和技术指导文件,旨在科学安排施工进度、资源配置和质量安全管理,确保工程高效、安全、优质地完成。
鹅岭隧道作为城市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对缓解区域交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施组以项目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地质条件、周边环境及施工技术要求,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方案。主要内容包括:施工总体部署、进度计划安排、资源配置与管理、关键技术措施以及安全环保保障等。
在施工部署方面,根据隧道长度和地质特点,采用双洞分步开挖方式,结合机械化作业提高效率;同时设置多个工作面,优化施工流程,缩短工期。进度计划按照时间节点细化分解,确保各阶段任务有序衔接。资源配置上,合理调配机械设备、劳动力和材料供应,保障施工需求。技术措施重点关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围岩稳定控制、防水处理及通风系统设计,确保隧道结构安全与功能完善。
此外,本施组高度重视安全与环保,制定应急预案和文明施工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通过科学管理与技术创新,力争将鹅岭隧道打造成精品工程火力发电厂循环水冷却塔土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为城市发展贡献力量。
隧道施工阶段的风险评估、监测、处理、管理应参照《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200号)有关规定办理。
施工阶段的风险评估,应在施工全过程根据风险识别情况,分阶段进行风险监控和管理,力求在确保安全、质量、工期的前提下把残余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上。
根据设计阶段的评估结果,进一步评估设计确定的主要风险源、风险等级以及采取的降低风险措施的实施可能性,提出施工阶段的风险评估结果及措施。风险评估流程见下图:
3.4典型风险因素识别
3.4.1新奥法施工隧道典型风险因素识别
本隧道采取的是新奥法施工,新奥法施工隧道典型风险因素识别可参照表3.4.1进行(注:本隧道属无瓦斯隧道)。
3.4.2洞口段施工典型风险因素识别
洞口段隧道施工中应特别注意洞口周边环境和地形地质条件,避免对第三方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其典型风险因素识别可参照表3.4.2进行。
3.4.3其它风险因素识别
隧道掘进时必须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并作为工序纳入施工组织管理,提前探测地质条件的变化,根据地质情况采取合适的预加固措施和施工方法来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以地质分析法为基础,针对不同地段地质情况和预报目的,选择有针对性、适用性强的方法和设备,采用一种或几种方法的合理组合,达到预报基本准确、费用低、占用时间少的目标。对重大物探异常地段应采用钻探验证,以取得准确数据指导施工。
采用地质调查法,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地质调查法应根据隧道已有勘查资料、地表补充地质调查资料、洞内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通过地层层序对比、地层分界线及构造线地下和地表相关性分析、断层要素与隧道几何参数的相关分析、临近隧道内不良地质体的前兆分析等,利用地质理论、地质作图和趋势分析工具,推测开挖工作面前方可能揭示的地质情况。
4.1对本隧道而言超前地质预报主要考虑以下内容:
4.1.1地层岩性,重点为对软弱夹层、破碎地层及特殊岩土等。
4.1.2地质构造,重点为对断层、节理密集带、褶皱轴等影响岩体完整性的构造发育情况。
4.1.3不良地质,特别是浅埋地段、断层带及高地应力发育情况。
4.1.4地下水,特别是对富水地层。
4.2地质超前预报方法
4.2.1地质复杂隧道的预测预报应坚持隧道洞内探测与洞外地质调查相结合、地质方法与物探方法相结合、平行导坑与主洞探测相结合,开展多层次、多手段的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并贯穿于施工全过程。隧道开挖前要编制超前地质预报实施细则,内容包括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分段预报内容、方法及技术要点,并包括气象、地下水位等观测计划和观测技术要求。在隧道开挖前应进行隧道中线地面踏勘,了解隧道中线地面山体地质构造特点,为下一步洞内超前预报提供参考。本隧道主要为花岗岩围岩,鉴于TSP地质预报法在花岗岩地段的适用性与准确性,在本隧道除进口外用TSP地质预报全程覆盖。再根据地面踏勘与TSP地质预报情况,在接近地质不良地段30米前采用超前水平钻探作进一步确认,据此采取预防措施以保证施工安全。
4.2.2 地质资料数据采集系统:除用传统的地质法外,该隧道拟采用数码相机、摄影等工程地质数据采集和编录系统。
长距离超前预报(100~150m):用TSP203地震波探测仪进行地质预报,该预报需全隧道覆盖;
中距离超前预报采用地质钻机(40~50m)、地质雷达扫描(20~30m)等进行超前地质预报,与TSP203超前预报结果互相验证;
短距离超前预报 (<20m):采用加长钻杆钻深孔探测实施,进一步验证前方地质情况;
资料处理系统:对编录和探测资料快速整理分析;
超前预报系统:对超前探测处理的资料与原有地质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便能迅速、准确作出判断并反馈,及时预报可能出现的地质现象,用以指导施工。
4.2.3超前地质流程(如下图)
4.3各种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及特点
地质调查法包括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和洞内地质素描等。地质调查法应根据隧道已有勘查资料、地表补充地质调查资料、洞内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通过地层层序对比、地层分界线及构造线地下和地表相关性分析、断层要素与隧道几何参数的相关性分析、临近隧道内不良地质体的前兆分析等,利用地质理论、地质作图和趋势分析等工具,推测开挖工作面前方可能揭示的地质情况。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应在洞内地质超前预报前进行,并在实施洞内地质超前预报过程中根据需要随时补充。地质素描随隧道开挖及时进行,地层岩性变化处、构造发育部位等复杂、重点地段每开挖循环应进行一次;一般地段每10~20m进行一次。
4.3.2超前水平钻探预报
在富水软弱断层破碎带、重大物探异常区等复杂地质地段应采用超前水平钻探预报前方地质情况。超前水平钻孔每循环钻探长度一般为30~50m,连续预报时前后两循环钻孔应重叠5~8m。
超前钻探钻进过程中,在富水地段应安设孔口止水装置(或采用防突钻机),防止高压水突出,确保工作人员和机械设备的安全,并使地下水处于可控状态。孔口管应锚固可靠,可采用环氧树脂、锚固剂,亦可采用HSC浆液或性能相近的TGRM浆液锚固,锚固长度宜为1.5~2.0m,孔口管外端应露出开挖工作面0.2~0.3m,用以安装高压止水球阀。对于断层、节理密集带或其他破碎富水地层,断面内每循环可钻1孔。
4.3.3 TSP地震波法
TSP地震波法适用于极软岩至极硬岩的任何地质情况,对断层、
软硬岩接触面等面状结构反射信号较为明显。TSP-203能探测工作面前方存在的断层、破碎带。并能查明前述不良地质体的位置和规模,能判别不同类别围岩的分界线,并提供相应岩层的地质力学参数(杨氏弹性模量、泊松比等)。每次预报距离一般为100~150m,需连续预报时,前后两次应重叠10m以上。
4.3.4 地质雷达法
地质雷达法可用来探测本隧道地段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等不均匀地质体。有效探测长度在25m左右,连续预报时前后两次重叠长度在5m左右。
4.4 特殊地质情况及预报手段
对于设计所示断裂带和褶皱向斜地带采用如下表所示预报方法及处理措施。如遇有与设计地质情况不符或地质情况突变等条件下,必须采取超前地质预报等手段予以确认,并根据地质预报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随着隧道施工的掘进,对地表沿中线进行调查,地表调查应超前隧道施工,特别是对F1~F8断层及鹅岭向斜褶皱的地表踏勘;对地质构造、岩性在隧道地表的出露及接触关系,细化至隧道正洞及平面施工里程;进一步确认断层、褶皱、节理发育地带等不良地质构造在隧道地表的出露位置、规模、性质及其产状变化情况;对地表沟渠、低洼地、河流走向和高程等与隧道的空间关系进行分析。
特殊地质情况及预报一览表
6.1进口范围施工情况概述
进口位于井冈山市厦坪镇复兴村上蕉塘组附近,洞口所处山坡为茂密的松树林,植被发育,洞口后15米位置有一灌渠;距离洞口约800米有龙(市)~厦(坪)县级公路,交通相对便利,考虑的整体工期安排,进口段负责施工范围为DK6+625~DK7+900,全长1275米。
6.1.1进口进洞施工措施
隧道进口设计为55米的明洞,进行明挖法开挖,根据设计坡比在开挖边仰坡,按先外后内,从上到下进行开挖,随开挖立即采用喷锚网临时支护,尽量缩短暴露时间,并尽可能避免超挖,以免增大回填数量。施工前应做好洞顶防排水措施并错开雨季施工,防止地表水冲刷边坡造成塌坍。
明洞开挖支护后,在明暗交界处架立工字钢架抵紧仰坡面,60~80cm/榀,施工φ42小导管超前支护,钢架之间用螺纹钢纵向连接并挂网,喷射砼将钢架包裹,形成半断面的明洞,喷射明洞砼时延伸到仰坡坡面,连成一体。进洞采用弧形导坑预留核心土法施工。
6.1.2洞身施工措施
佛山南海中医院基坑施工方案进口围岩施工方法和辅助措施
6.2 1#斜井施工方法及其辅助施工措施
6.2.1 1#斜井施工概述
本隧道1#斜井位于线路前进方向左侧,与线路相交于DK7+900里程处,平面交角为40°,斜井综合坡度为12.06%,斜井井长306m,斜井与隧道采用斜交单联式,无轨运输双车道衬砌断面。
为了加快施工进度,满足施工通风与排水的需要,同时为进一步进行超前探明地质情况,本隧道在进口方向设置一段局部通平导,平导位于线路左侧,线间距30m。平导在隧道施工期间为辅助施工坑道,主体工程完成后平导不作运营期间使用,采用封闭或局部回填处理。平导按无轨运输设计,采用单车道断面,施工期间考虑开辟工作面,相距一定距离设置错车道,每段错车道长30m,平导全长2893m。1#斜井负责施工正洞身总长度为3736m(DK7+900~DK11+636)。
公路下穿铁路施工组织设计方案1#斜井和1#横通道采用双车道断面:
内轮廓净宽(双车道)=6.0m车道宽+0.75人行道宽+0.25余宽+0.25×2+侧向宽度0.05×2,总宽度为7.6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