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城 市 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是指导城市道路绿化建设的重要依据,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绿化布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道路景观品质、保障交通安全,并满足居民对绿色空间的需求。以下是关于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的简要介绍:
首先,城市道路绿化应遵循生态优先原则,注重植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在选择植物时,需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特性以及植物的生长习性,优先选用本土植物,减少维护成本,同时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
其次,绿化设计应结合道路功能分类进行差异化布局。例如,在快速路和主干道上,绿化带以防护功能为主,可设置乔木与灌木相结合的多层次绿化体系;在次干道和支路上,则更注重景观效果与人性化设计,为行人提供舒适的步行环境。
此外,城市道路绿化还需兼顾交通安全。绿化植物的高度、密度及位置安排应避免遮挡交通标志、信号灯或驾驶员视线,确保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同时,绿化设施应便于日常养护管理,避免因植物生长过快而影响道路使用功能。
最后,城市道路绿化应融入海绵城市理念,通过设置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措施,增强道路对雨水的吸纳、蓄渗能力,减轻城市内涝风险,实现资源节约与可持续发展。
总之,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强调生态、景观、安全与实用性的统一,为构建宜居、绿色的城市环境提供重要支撑。
路58条,平均绿地率是25.0%;红线宽度大于50m的道路25条,平均绿地率是 38.1%。 (2)《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规定道路绿地率为15%30%。 (3)《北京市绿化条例》规定道路绿地率是:主干路不低于30%,次干路 不低于20%。 (4)国外一些大城市绿化景观较好的道路,基绿地率为30%40% 本规范制定的道路绿地率不同于《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规定的指标是因为将 行道树绿带按1.5m宽度统计在绿不带中。这样计算是考虑到行道树的实际占地 需要,也是为了在统计中口径统一。另外,本规范只规定下限,不规定上限,不 约束道路绿地向高标准发展。 本规范根据道路性质提出园林景观路地率不低于40%,是因为园林景观路对 绿化要求高,需要用绿化来装饰街景,故此需要较多的绿地。此外,相规范考虑 我国道路用地的实际情况,根据道路的红线宽度分档制定相应的绿地率,便于应 用。大于50m宽度的道路一般为大城市的主干路,其绿地率不低于30%。其一, 是因为主干路车流量大,交通污染严重,需要用绿化加以防护,因此需要较多的 绿地;其二,主干路路幅较宽,有可能安排较多的绿化用地。小于40m宽度的道 路,其性质、断面形式多样,绿地率的下限是20%,可以满足交通用地的需要与 保证道路有基本的绿化用地
3.2.1道路绿地布局
3.2道路绿地布局与景观规划
3.2.1.1在道路绿带中,分车绿带所起的隔离防护和美化作用突出,分车带上 种植乔木,可以配合行道树,更好地为非机动车道遮荫。1.5m宽的绿带是种植 和养护乔木的最小宽度,故种植乔木的分车绿带的宽度不得小于1.5m。 在2.5宽度以上的分车绿带上进行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复层混交,可 以提高隔防护作用。主干路交通污染严重,宜采用复层混交的绿化形式,所以主 干路上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宜小于2.5m。此外,考虑公共交通开辟港湾式停靠站 也应有较宽的分车带。 行道树种植和养护管理所需用地的最小宽度为1.5m,因此行道树绿带宽度 不应小于1.5m
3.2.1.2主、次干路交通流量大,行人穿越不安全;噪声、废气和尘埃污 染严重,不利于身心健康,故不应在主、次干路的中间分车绿带和交通岛上布置 开放式绿地。 3.2.1.3道路红线外侧其他绿地是指街旁游园、宅旁绿地、公共建筑前绿 地、防护绿地等。路侧绿带与其他绿地结合,能加强道路绿化效果和绿化景观, 3.2.1.4道路两侧环境条件差异较大,主要是指如下两个方面:其一,在 北方城市的东西向道路的南北两侧光照、温度、风速等条件差异较大,北侧的绿 地条件较好;其二,濒临江、河、湖、海的道路,靠近水边一侧有较好的景观条 件。将路侧绿带集中布置在条件较好的一侧,可以有利于植物生长,更好地发挥 绿化景观效果及游憩功能。 3.2.2道路绿化景观规划 3.2.2.1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体现一个城市 的绿化风貌与景观特色。园林景观路是道路绿化的重点,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网的 主体,贯穿于整个城市。因此,应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对园林景观路和主干路 的绿化进行整体的景观特色规划。 园林景观路的绿化用地较多,具有较好的绿化条件,应选择观赏价值高 的植物,合理配置,以反映城市的绿化特点瑟绿化水平。主干路贯穿于整个城市, 其绿化既应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绿化效果,又应形成一种整体的景观基调。主干路 绿地率较高,绿带较多,植物配置要考虑空间层次,色彩搭配,体同城市道路绿 化特色。 3.2.2.2同在条道路的绿化具有一个统一的景观风格,可使道路全程绿化 在整体上保持统一协调,提高道路绿化的艺术水平。道路全程较长,分布有多个 路段,各路段的绿化在保侍整体景观统一的前提下,可在形式上有所变化,使其 能够更好地结合各路段环境特点,景观上也得以丰富。 3.2.2.3同一条路段上分布有多条绿带,各绿带的植物配置相互配合,使 道路绿化有层次、有变化、景观丰富,也能较好地发挥绿化的隔防防护作用。 3.2.2.4城市中绝大部分是建筑物、构筑物林立的人工环境,山、河、湖、 海等自然环境在城市中是十分可贵的。城市道路毗邻自然环境,其绿化应不同于 般递路上的绿化两结合白然环培屏示出白然风德
工业园主厂房施工组织设计3.3树种和地被植物选择
3.3.1城市道路环境受到许多因素影响,不同地段的环境条件可能差异较大,选 择的植物首先要适应栽植地的环境条件,使之能生长健壮,绿化效果稳定。其次, 在满足首要条件的情况下,宜优先用一些能够体现城市绿化风貌的树种,更好发 挥道路绿化的美化作用。 3.3.2落叶乔木在冬季可以减少对阳光的遮挡,提高地面温度,在北方寒冷地区 可使地面冰雪尽快融化。 3.3.3落果对行人不会造成危害的树种是指行道树的落果不致砸伤树下行人和 污染行人衣物。
4.1.1分车绿带靠近机动车道,其绿化应形成良好的行车视野环境。分车绿带绿 化形式简洁、树木整齐一致,使驾驶员容易视觉疲劳。相反,植物配置繁乱,变 化过多,容易干扰驾驶员视线,尤其在雨天、雾天影响更大。 分车带上种植的乔木,其树干中心至机动车道路缘石外侧距离不宜于 0.75m规定,主要是从交通安全和树木的种植养护两方面考虑。 4.1.2在中间分车绿带上合理配置灌木、灌木球、绿篱等枝叶茂密的常绿植物能 有效地阴挡对面车辆夜间行车的远光,改善行车视野环境。具体数据引自《环境 经发一书》。 4.1.3分车绿带距交通污染源最近,其绿化所起的滤减烟尘、减弱噪声的效果最 佳。两侧分车绿带对非机动车有屁护作用。因此,两侧分车带席度在1.5m以上 时,应种植乔木,并宜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复层混交,扩大绿量。 道路两侧的乔木档宜在机动车道上方搭接,是避免形成绿化“隧道”,有 利于汽车尾气及时向上扩散,减少汽车尾气污染道路环境
4.1.4分车绿带端部采取通透式栽植,是为穿越道路的行人或并人的车辆容易看 到过往车辆,以利行人、车辆安全。具本执行时,其端部范围应依据道路交通相 关数据确定。 4.2行道树绿带设计 4.2.1行道树绿带绿化主要是为行人及非机动车庇荫,种植行道树可以较好地起 到庇荫作用。在人行道较宽、行人不多或绿带有隔离防护设施的路段,行道树下 可以种植灌木和地被杆物,减少土壤裸露,形成边疆不断的绿化带,提高的防护 功能,加强绿化景观效果。 当行道树绿带只能种植行道树时,行道树之间采用透气性的路面材料铺 装,利于渗水通气,改善土壤条件,保证睡道树生长,同时也不妨碍行人行走, 4.2.2行道树种植株距不小于4m,是使行道树冠有一定的分布空间,有必要的营 养面积,保证其正常生长,是地也是便于消防、急救、抢险等车辆在必要时穿行。 树干中心至路缘石外侧距离不小于0.75m,是利于行道树的栽植和养护管理,也 是为了树木根系的均衡分布、防止倒伏。 4.2.3快长树胸径不得小于5cm,慢长树胸径不宜于小于8cm的行道树种植苗木 析标准,是为了保证新栽行道树的成活率和在种植后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绿化效 果。
6.1.1分车绿带和行道树带为改善道路环境质量和美化街景起着重要作用,但因 绿带宽度有限,乔木的种植位置基本固定。因此,不宜在此绿带上设置架空线, 以免影响绿化效果。若必须在此绿带上方设置架空线,只有提高架设高度。架空 线架设的高度根据其电压而定,使其架设高度减去距树木的规定距离后,还保持 9m以上的高度,作为树木生长的空间。树木生长空间高度不应小于9m的村注, 是因为在分车绿带和行道树绿带上种植的乔木,其下面受到道路行车净空的制 约,一般枝下高距路面4.5m;为保证树木的正常生长与树形的美观,树冠向上 生长空间也不应小于4.5m,所以对乔木的上方限高不得低于9m。 6.1.2树冠与架空电力线导线的最小垂直距离的规定的是根据《电力线路防护规 程》的规定制定的。 62道路绿化与地下管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