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积式制冷压缩机性能实验方法

容积式制冷压缩机性能实验方法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zip
资源大小:747.67K
标准类别:机械标准
资源ID:424425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容积式制冷压缩机性能实验方法

容积式制冷压缩机性能实验方法是一种用于评估和测试压缩机运行特性和效率的技术手段。该实验旨在测量压缩机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参数,包括排气量、输入功率、压力比、温度变化以及能效比(COP)等。以下是实验方法的简要介绍:

1.实验设备与系统实验通常需要搭建一个完整的制冷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此外,还需要配备流量计、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功率计等测量仪器,以精确记录各项参数。

2.实验条件设定根据压缩机的设计工况,设定冷凝温度和蒸发温度,并调整制冷剂流量和压缩机转速。通过改变这些参数,可以模拟实际应用中的不同负载情况。

3.数据采集与分析在稳定运行状态下,记录压缩机的吸气和排气压力、温度,以及输入功率和制冷剂流量。利用这些数据计算压缩机的实际排气量、理论排气量、容积效率、绝热效率及能效比(COP)。同时,对比实验结果与设计值或标准值,评估压缩机的性能优劣。

4.关键性能指标容积效率:反映压缩机内部泄漏对排气量的影响。绝热效率:衡量压缩过程接近理想绝热压缩的程度。能效比(COP):表示单位输入功率产生的制冷量基层试验路施工组织及施工工艺流程,是评价压缩机经济性的重要指标。

综上所述,容积式制冷压缩机性能实验是一项基础而重要的研究工作,对于推动制冷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1.2漏热量的标定

关闭量热器制冷剂进、出口截止阀后进行漏热量的标定。 调节输人第二制冷剂的电加热量,使第二制冷剂压力所对应的饱和温度(或露点温度)比环境温度 高15℃左右,并保持其压力不变。环境温度应在43℃以下,保持其温度波动不超过土1℃。 电加热器输人功率的波动应不超过土1%,每隔1h测量一次第二制冷剂压力,直至连续四次相对 应的饱和温度(或露点温度)值的波动不超过土0.5℃。 漏热系数用式(1)计算:

注:公式中符号见附录B,下同

压缩机制冷剂吸气压力通过膨胀阀调节,吸气温度由输人给第二制冷剂的电加热量调节。 压缩机制冷剂排气压力通过改变冷凝器冷却水量、换热面积或冷却水温度进行调节,也可

排气管道中压力控制阀调节。

在试验周期内,输人电加热量的波动引起压缩机制冷量的变化应不超过1%。如果加热器是 的,则与第二制冷剂液体压力相对应的饱和温度(或露点温度)的变化应小于土0.5℃

5.1.3.4附加数据

a)量热器出口制冷剂气体压力、温度; b)膨胀阀前的制冷剂液体压力、温度; c)量热器环境温度; d)第二制冷剂压力; e)输入量热器的电加热量。

a)量热器出口制冷剂气体压力、温度; b)膨胀阀前的制冷剂液体压力、温度; c)量热器环境温度; d) 第二制冷剂压力; e)输入量热器的电加热量

1.4.2规定工况实测

满液式制冷剂量热器由一个承压的蒸发器或几个并联的承压蒸发器构成,在蒸发容器中热量直接 输给由试验压缩机进行循环的制冷剂。 制冷剂流量由靠近量热器安装的膨胀阀或液面控制器调节。为了减少外界热量的影响,膨胀阀与 量热器之间的管道应隔热。 量热器的漏热量应不超过压缩机制冷量的5%。量热器应安装有安全保护器,按照GB9237的规 定应使制冷剂压力不超过蒸发器的设计压力

5.2.2.1量热器充人正常运转所需的制冷剂液体。关闭制冷剂液体和气体截止阀。调节输入的热量 使制冷剂温度比环境温度高15℃左右。环境温度应在43℃以下,保持其温度波动不超过土1℃。 5.2.2.2若用液体进行加热时,进、出口温度波动应不超过土0.3℃,并控制流量使进、出口温差不小于 6°℃。热平衡建立后,在流量不变情况下,每隔1h测量加热液体进、出口温度和制冷剂饱和温度(或露

点温度)一次,直至进、出口温度连续四次测量值的波动不超过土0.3℃和制冷剂温度波动不超过 ±0.5℃。 若用电加热时,输人功率的波动应不超过土1%。热平衡建立后,每隔1h测量制冷剂饱和温度(或 露点温度)一次,直至连续四次温度值波动不超过士0.5°℃。

5.2.2.3输人量热器的热量

用电加热时,:即为输人电加热器的功率。 5.2.2.4漏热系数计算

5.2.2.4漏热系数计算

5.2.3.1压缩机制冷剂吸气压力通过膨胀阀调节,吸气温度由输人热量调节。只有在控制液位的情况 下,吸气压力由输给量热器的热量调节,吸气温度由输人过热器的热量控制。 5.2.3.2压缩机制冷剂排气压力通过改变冷凝器冷却水量、换热面积或冷却水温度进行调节,也可用 排气管道中压力控制阀调节。 5.2.3.3若用液体加热时,进、出口温度波动应不超过土0.3℃,并控制流量使进、出口温差不小于 6℃,加热液体流量波动应不超过土0.5%。若用电加热时,输人功率的波动应不超过土1%。 5.2.3.4在试验周期内,输入热量的波动引起压缩机制冷量的变化应不超过1%。如果加热器是间断 工作的,则与制冷剂液体相对应的饱和温度(或露点温度)的变化应小于士0.5°℃

5.2.3.5附加数据

a)蒸发器出口制冷剂气体压力、温度; b) 膨胀阀前制冷剂液体压力、温度; c) 量热器环境温度; d) 2 量热器加热液体的流量和进、出口温度; e)输人量热器的电加热量。

a)蒸发器出口制冷剂气体压力、温度; b) 膨胀阀前制冷剂液体压力、温度; c) 量热器环境温度; d) 量热器加热液体的流量和进、出口温度: e)输人量热器的电加热量。

5.2.4制冷量的计算

5.2.4.2规定工况实测制冷量

5.3方法C:干式制冷剂量热器法(图3)

干式制冷剂量热器由一组套管构成,由压缩机进行循环的制冷剂液体在管内蒸发并过热。管间通 人已知其性质的加热液体,提供使管内制冷剂蒸发和过热所需热量。该量热器也可以由一组具有适当 长度和直径的管状压力容器构成,在其中液体制冷剂进行蒸发,此时,管状容器应是电绝缘的,并且装有 电加热装置。电加热装置可以装在管状容器内,也可以装设在管状容器外表面。 制冷剂流量由靠近量热器安装的膨胀阀调节。为了减少外界热量的影响,膨胀阀与量热器之间的

普道应隔热。 量热器的漏热量应不超过压缩机制冷量的5%。 当加热器在量热器外表面加热时,加热器电绝缘外表面应安设10个以上等距离分布的温度测量 点,以确定计算漏热量时所需的表面平均温度。 应测量加热液体的温度,并确保压力不超出设备的安全极限。 应采用保护措施,按照GB9237的规定,应使制冷剂压力不超过设备的安全极限

5.3.2漏热量的标定

5.3.2.1当量热器为套管式时,管间通人加热液体,调节其流量和进口温度,使其进口温度高于环境温 度15℃左右,波动不超过土0.3℃,并控制流量,使其进、出口温差不小于6℃。当量热器为管状容器时, 输人电加热量使其表面平均温度比环境温度高15℃。环境温度在43℃以下时,保持其温度波动不超过 ±1℃。 5.3.2.2若用液体加热时,在流量稳定的情况下,每隔1h测量一次加热液体进、出口温度,直至进、出

度15C左右,波动不超过士0.3C,开控制流量,使其进、出口温差不小于6℃。当量热器为管状容器时, 输人电加热量使其表面平均温度比环境温度高15℃。环境温度在43℃以下时,保持其温度波动不超过 ±1℃。 5.3.2.2若用液体加热时,在流量稳定的情况下,每隔1h测量一次加热液体进、出口温度,直至进、出 口温度连续四次测量值的波动不超过士0.3℃。 若用电加热时,输人功率的波动应不超过士1%。每隔1h测量一次制冷剂饱和温度(或露点温 度),直至四次温度值波动不超过土0.5℃。

口温度连续四次测量值的波动不超过士0.3℃。 若用电加热时,输人功率的波动应不超过士1%。每隔1h测量一次制冷剂饱和温度(或露点温 度),直至四次温度值波动不超过士0.5℃

用电加热时,即为输人电加热器的功率。

5.3.2.4漏热系数计算

P Fi= Φh ···.…(1

压缩机的制冷剂吸气压力通过膨胀阀调节,吸气温度由输人热量控制。 压缩机的制冷剂排气压力通过改变冷凝器冷却水量、换热面积或冷却水温度进行调节,也可 道中压力控制阀调节。

由排气管道中压力控制阀调节

5.3.3.3用液体加热时,进、出口温度波动应不超过土0.3℃,并控制流量使进、出口温差不小于6℃, 加热液体流量波动不超过士0.5%。用电加热时,输人功率的波动不超过土1%

a) 蒸发器出口制冷剂气体压力、温度; b)膨胀阀前制冷剂液体压力、温度; c)其 量热器环境温度; d) 量热器加热液体质量流量和进、出口温度; e) 输人量热器的电加热量; f 量热器的平均表面温度。

a) 蒸发器出口制冷剂气体压力、温度; b 膨胀阀前制冷剂液体压力、温度; C) 量热器环境温度; d) 量热器加热液体质量流量和进、出口温度; e) 输人量热器的电加热量; f 量热器的平均表面温度。

db34/t 2496-2015 电梯安全状况评估规范5.3.4.2规定工况实测制冷量

制冷剂气体流量计是一个喷嘴或孔板式流量测量节流装置或质量流量计,由其测量气体制冷剂体 积流量或质量流量。流量计安装在压缩机吸气侧(方法D1)或排气侧(方法D2)的管道上[图4a)和 b)]。流量计应安装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该系统由被试压缩机,排气压力降为吸气压力的调节阀和气体 过热度调节装置组成[图4c)或者由被试压缩机与图5或图6组成封闭系统。 流量计若装设在压缩机吸气管道上,则制冷剂气体应过热均匀并且完全不带液滴地全部流经流 量计。 为减少和消除制冷剂气体流量的脉动,在相应管道上应装设脉动缓冲器(图4)。 为减少流量计的测量误差,应设置有效的油分离装置,使流经流量计的制冷剂气体中含油量不超过 1.5%(以质量计)

5.4.2.1压缩机的吸气压力由制冷剂气体调节阀调节图4c)或者由膨胀阀调节(图5或图6)。 5.4.2.2压缩机的排气压力通过改变冷凝器冷却水量或冷却水温度进行调节,也可由排气管道中压力 控制阀调节

a 流量计前的制冷剂气体压力、温度; b)流量计的压力降

a 流量计前的制冷剂气体压力、温度; b)流量计的压力降。

5.4.3.2规定工况实测制冷量

qmf=1.11072·α·∈·d²√△P·p

2435单组分聚脲防水涂料标准b)方法D2(排气管流量计法)

5.5方法F:制冷剂液体流量计法(图5)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