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地基与基础工程技术措施地基与基础工程技术是建筑工程中的关键环节,其主要任务是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地基是指建筑物下方支撑结构的土壤或岩层,而基础则是将建筑物荷载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部分。为保证地基与基础的可靠性,需要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
首先,地基处理技术是改善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特性的有效手段。常见的方法包括换填法、夯实法、振冲法和注浆法等。例如,在软弱地基上,通过换填优质土料或采用砂石桩加固,可以显著提高地基强度。此外,预压法通过堆载或真空预压的方式,加速地基固结沉降,减少后期沉降量。
其次,基础设计需根据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类型。浅基础如条形基础、独立基础适用于地基承载力较高的情况;深基础如桩基础则适用于软弱地基或高层建筑。在施工过程中,还需结合抗震、防水等要求进行优化设计。
最后,施工监测技术的应用也至关重要。通过对地基沉降、位移及应力的实时监控,可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确保工程质量。总之,科学合理的地基与基础工程技术措施是保障建筑物长期安全运行的基础。
力,其锚固段应用水泥砂浆灌注密实,并应 随时检查锚头紧固和锚杆周围的土质情 况。 (9)基坑(槽)的直立壁和边坡,在开 挖过程和露期间为防止塌陷,应加保护 堆土、放置材料以及移动设备时,应与坡壁 边缘保持一定距离,以保证边坡和直立壁 的稳定性。一般堆土或材料应距坡壁边缘 800mm以外,高度不宜超过1500mm。 4.1.6观察检验基槽的内容小黄河桥预应力空心板梁预制施工方案,详见表
注:凡有异常变化部位,均应会同设计部门等有关(部门)单位进行处理
4.1.7地基土容许承载力核验 地基容许承载力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土工试验的检验方法主要有钎探、贯人仪检查,氟 探测定等试验方法。实际为持力层土测定数据,与要求控制数据相对照。 (1)钎探测试的技术要求 1)钢钎的规格和锤重,详见表4.1.7(1)所示。
表4.1.7 (1)
主:1.举锤离钎顶500~700m
注:1.举锤离钎顶500~700mm
2.记录每打人土层300mm的锤击次数。 3.1磅=0.454kg。
2)钢钎详见图1.4:4所示!
3)钎探测试钎孔布置和测定深度详见表4.1.7(2)
表4.1.7 (2)
注:1.对于较软弱的新近沉积粘性土和人工杂填土的性质,钎孔间距应不大于1.5m。
2.按钎探孔位平面布置图放线,在孔位钉上小木桩或洒白灰点。 3.钎杆上应事先划好300mm横线。
:钎杆上应事先划好300mm横
钎探前先绘制基础平面图,并在图上注明钎探点的位置和编号;钎探时按平面图上标 定的钎探点顺序进行,并按规定表格要求项目填好记录,并做出结果分析。 (2)贯人仪检查方法:采用袖珍型土贯人仪测定土的密度,应在第一层填土取样送检 测中心测试后,取得测试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其他各层可采用环刀取样按贯人仪测定技术 要求进行测定
4.2地基处理的施工工艺、操作方法及质量控制
1.4.5地基处理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程序
换土填方加固处理地基施工工艺流程图
灰土地基施工操作和质量检控要点
表4:2.1 (1)
表4.2.1 (1)
2)灰土的铺设厚度,根据不同的施工方法参照表4.2.1(2)选用,
买后其质量密度不得小于表4.2.1(3)的规定
标准亦可按压实系数d鉴定,一般为0.93~0
Y dy= ydme
最大质量密度。 (3)砂和砂石地基 1)砂和砂石地基施工操作和质量检控要点,详见表4.2.1(4)。
砂和砂石地基施工操作和质量检控要点
2)砂和砂石地基每层铺筑厚度不宜超过表4.2.1(5)规定值。
砂和砂石地基每层铺筑厚度及最佳含水量
注: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地基,其最下层的铺筑厚度可比上表增加50ml
(4)碎砖三合土地基 1)碎砖三合土地基施工操作及质量控制要点,详见表4.2.1(6)
1)碎砖三合土地基施工操作及质量控制要点,详见表4.2.1(6)
碎砖三合土地基施工操作及质量控制要点
表4.2.1 (6)
4.2.2夯实地基施工操作及质量检控要点
分实地基分重锤夯实地基和强夯夯实地基。 (1)施工操作工艺 夯实地基的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
图1.4.7夯实地基的施工工艺流程图
(2)重锤夯实地基 重锤夯实是用起重机械将特制的重锤,提升到一定高度后,将重锤自由下落,重复夯 击基土表面,使基土受到压密加固。 重锤夯实地基施工操作及质量检控要点:详见表4.2.2(1)所示
重锤夯实地基施工操作和质量检控要点
(3)强夯地基 强夯法是用起重机将大吨位的夯锤(一般大于8t)起吊高度至大于6m某厂房机电安装施工组织设计_secret,自由落下,对 土体进行强力夯实,以提高地基强度、降低地基的压缩性。 强夯地基的施工操作及质量检控要点,详见表4.2.2(2)所示
强夯地基施工操作的质量检按要点
1)试夯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2.2(3)的规定)
(1)施工操作工艺 预压、地基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4.8。
图1.4.8预压、地基施工工艺
(2)预压法分为加载预压法和真空预压法两类,适用于软土和冲填土地基的施工。 (3)施工前,必须认真熟悉地质勘察资料,施工过程中应严格做好控制性观测和预压 效果的测试工作,以确保工程质量和正常施工。 (4)井点降水预压地基施工,应符合以下要求: 1)选择砂井或塑料排水带竖向排水体,确定其直径、间距、排列方式和深度。如软土 层内含较多的薄粉砂夹层,预计固结速率能满足工期要求,可不设置竖向排水体。 2)确定加载的数量、范围、速率和预压时间。 3)计算出地基的固结度、强度增长、抗滑稳定和变形。 (5)砂井 1)砂井的成孔,可根据施工区域地质勘察资料提供的地质情况和施工作业条件,选择 适当的成孔机具,确保施工作业质量。 2)普通砂井的直径以300~500mm,袋装砂井直径以70~100mm为宜。塑料排水带的 当量换算直径D=(0.75~1.00)× (塑料排水带的宽度十塑料排水带厚度)。塑料排水 元 带应有良好的透水性、足够的湿润抗拉强度和抗弯曲能力。带的连接应采用滤膜内芯平板 连接方式,搭接长度宜大于200mm。 3)砂井的平面布置可采用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排列。砂井有效排水圆柱体的直径d。和 砂井间距s的关系按下列规定取用: 等边三角形布置:d=1.05s; 正方形布置:d=1.13s。 4)砂井的间距 通常砂井的间距可按井径比n(n=de/dw,dw为砂井直径)确定。普通砂井的间距可按 1=6~8选用;袋装砂井的间距可按n=15~20选用。 5)砂共的深度
4)砂并的间距 通常砂井的间距可按井径比n(n=de/dw,dw为砂井直径)确定。普通砂井的间距可按 n=6~8选用;袋装砂井的间距可按n=15~20选用。 5)砂井的深度 砂井的深度应根据建筑物对地基的稳定性和变形的要求确定。对以地基抗滑稳定性控 制的工程,砂井深度至少应超过最危险滑动面2m。对以沉降控制的建筑物北京某科研办公楼混凝土工程施工方案(底板 大体积 温控 裂缝 计算),如压缩土层厚
度不大,砂井宜贯穿压缩土层。 6)砂垫层 砂垫层的平面范围与砂井范围相同。其砂垫层厚度宜大于400mm,且应比预计基础沉 降量大0.3~0.5m,“般为0.4~1.0m,砂垫层的干密度应为1.5t/m”。 7)砂、石料质量要求 ①砂井的砂料,宜用中、粗砂,其含泥量不宜大于3%。 ②垫层用砂,宜用中、粗砂,其含泥量不宜大于5%。砂料中可混人少量的粒径小于 50mm的石粒。上部反滤层用5~20mm粒径卵石。 8)砂井的灌砂量 砂井的灌砂量,应按井孔的体积和砂在中密状态时的干密度计算,其实际灌砂量(不 包括水重)不得小于计算量的95%。 9)袋装砂井 砂袋应选用透水性和耐水性好以及韧性较强的麻布、再生布或聚丙烯编织布制作。灌 人砂袋的砂,应捣固密度、袋口应扎紧,砂袋放人井内应高出井口500mm以便埋人砂地基 中。袋装砂井或塑料排水带施工时,井的平面偏差应不大于井径,垂直度偏差宜小于1.5%。 拨管后带上砂袋或塑料排水带的长度不宜超过500mm。 10)砂井预压加荷及测量 砂井预压加荷物一般采用土、砂、石或水。每m²的加荷量宜接近设计荷载。可用设计 标准荷载的120%为预压荷载,以加速排水固结。 地基预压前,应设置垂直沉降观测点、水平位移观测桩、测斜仪及孔隙水压计等。观 测点可用木制沉降板埋于砂垫层顶面、砂井顶面、砂井底面等处。沉降板中间向上接出木 制观测杆,露出推土表面,以便观测。木杆外面套竹管保护,以清除木杆与土的摩擦力。 四周边观测木桩的设置,用1m的木桩打人土中,目的是测定水平位移、垂直升降,以 及控制推土速度和防止地基发生滑动。 11)控制预压沉降数值 控制方法是每24h测定边桩的水平位移、垂直升降和孔隙水压力等。 ①地面沉降,每24h不超过10mm。 ②边桩水平位移,每24h不超过4mm(离预压体边缘1m处)。 ③边桩垂直升降,每24h不超过2mm。 12)加荷预压时间 加荷预压时间由设计规定,一般为6个月,但不宜少于3个月。同时,待地基平均沉 降速率减少到每24h不大于2mm时,方可开始分级卸荷,但应继续观测地基沉降和回弹情 况。 (6)真空预压法 1)采用真空预压法处理地基必须设置砂井或塑料排水带;井和带的直径、间距、排列 方式和深度的选择,预压区面积和分块大小均应符合设计要求,达到的膜下真空度和土层 的固结度;真空预压和建筑物荷载下地基变形计算;真空预压后地基土的强度增长计算 等。 2)砂井的砂料应采用中粗砂,其渗透系数宜不大于0.1m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