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基坑支护计算书基坑支护计算书是建筑工程中用于评估和设计基坑支护结构的技术文件,旨在确保施工期间基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基坑支护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边坡坍塌、保护周边环境及建筑物,并为地下工程施工提供安全的工作空间。计算书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经验公式相结合的方法,对支护结构的受力状态、变形情况及安全性进行详细计算。
主要内容包括:1)工程概况,如基坑深度、地质条件、水文状况及周边环境;2)支护方案选择,根据土层性质、开挖深度及施工条件,确定支护形式(如桩锚支护、土钉墙、喷锚支护等);3)荷载分析,考虑土压力、地下水压力、施工荷载及地震作用等因素;4)稳定性验算,包括抗倾覆、抗滑移及整体稳定性分析;5)变形控制,确保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和沉降满足规范要求;6)内力计算,用于确定支护结构的设计参数,如钢筋配筋量或锚杆拉力。
通过科学合理的计算与分析,基坑支护计算书为施工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依据,同时优化了设计方案,降低了工程成本,保障了施工安全与质量。
基坑支护设计参数一览表
4、周边环境: 基坑北侧:距离中山北路(路下埋有水、电、气等管线) 道路红线7.0米左右该路为市区交通主干道,是本次支护重 点和难点; 2 基坑南侧:距离规划用地边界线4.0米,但南侧中部距 离苏果储藏库(1层、独立基础)5.0米左右,是本次支护重 点和难点; 基坑东侧:距离规划用地边界线10.0米; 基坑西侧:距离校门口路(路下理有水、电、气等管线) 用地边界线7.0米左右,是本次支护重点和难点。
4、周边坏境: 基坑北侧:距离中山北路(路下埋有水、电、气等管线 道路红线7.0米左右,该路为市区交通主干道,是本次支护重 点和难点; 1 X 基坑南侧:距离规划用地边界线4.0米,但南侧中部距 离苏果储藏库(1层、独立基础)5.0米左右,是本次支护重 点和难点; 基坑东侧:距离规划用地边界线10.0米; 基坑西侧:距离校门口路(路下理有水、电、气等管线 用地边界线7.0米左右,是本次支护重点和难点。
①结合本工程地质、环境、挖深等诸多因素; ②替基坑土方开挖和地下室施工创造一个安全干燥的施工条 件; ③考虑到邻近坑边有重点保护市区交通主干道中山北路(路 下埋有水、电、气等管线)及南部1层房子,为确保安全,以 “位移变形”控制设计; ④参照XX地区以往深基坑工程成功实践经验; ③考虑到基坑长边效应,长边达200.0m,中部变形较大,所以 在基坑每边“中部”支撑适当加密: ? ③考虑到第一层支撑中心标高和第二层、三层支撑中心标高 合理优化布置,尽量做到“等反力和等弯距”布置第一、二、三 层支撑,另外第三层支撑中心标高尽可能下落,以减少支护桩配 筋、桩径及桩长,从而大大降低支护结构造价成本; ①考虑到基坑开挖面积达15000.0m²,空间效应明显,所以安 全系数适当提高; ⑧考虑到本场地地质条件②、③、④粉土夹粉砂透水性大,地下水 丰富,为杜绝侧壁流砂,坑底管涌等不良现象出现,关键做好基坑止水 降水设计和施工;人 9针对本基坑平面形状,布置成“桁架”角撑和对撑,以利于基 坑土方开挖和地下室结构施工
(1)地下水的处理: ①场区内粉土和砂性土很厚,其中粉砂层最大厚度达45.0m,
比选用合适的地下水处理方案,是本工程取得成功的重要保
①计算模式:采用多支点支护结构“等值梁”法深埋式,桩顶圈梁 兼作围標; ②计算断面:根据地质条件分布、周边环境及挖深不同采取3种情 况进行; ③计算复核:最后采用北京“理正”深基坑支护软件进行电算复核 结果一致:
④计算结果:具体参见设计图纸。
监测方案: 本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基坑开挖及地下结构施工期间
必须加强基坑监测。 (一)测试内容: 1、地面沉降位移观测: a、沿压顶梁顶面每隔15.0米设一观测点; b、周边建筑物每栋特征点位置须设置变形观测点。 C、选择一定数量的立柱桩设沉降观测点。 2、深层水平位移量测:共布置16根左右测斜管,测斜管深 度大于桩长2.0米左右。 3、支撑轴力量测:选择16根左右主支撑,采用钢筋应力计 或反力计法量测。 4、桩身应力量测:选择16根左右支护桩,采用钢筋应力计 量测。 (二)监测与测试的控制要求: + 1.支护桩:水平位移速度不超过2.0mm/d;位移总量小于 ? 0.5%挖深。 ? 2.周围道路及建筑沉降速度不超过2.0mm/d;周围道路位 移总量小于15mm,房屋差异沉降不超过1/1000。 3.立柱桩:沉降速度不超过0.5mm/d,差异沉降小于10mm 4.轴力:达到或超过设计值。 (三)各种测点位置结合现场条件布置。
工的工程桩与支护桩。 8、如坑内明水较多,可在基坑周边开挖明沟及集水井,采 取明沟排水措施,以确保土方开挖工作的顺利进行。 9、在局部深坑处视地下水渗出量,必要时在一些集水井、 电梯井深坑处增补“二级轻型井点”降水设备。在坑外布置回灌 井,以便于控制周边环境沉降。 10、施工期间加强基坑监测工作,重点对周边道路、管线进 行监测,进行信息化施工。 11、拆撑;要求垫层与底板砼应浇筑至支护桩边,待达到设 计强度后可拆除上部支撑。支撑拆除时应加强基坑变形监测
在有严密的监测,且数据可靠的前提下,信息化施工,出现
异常情况及时分析,提前拿出监测方案,指导施工,并跟踪管理, 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应急措施为: 1、出现漏水、涌水时,应及时回填,防止事态扩大,及时 采用压密注浆或砌砖墙引水。 2、支撑系统变形较大时,及时分析原因,在薄弱点加临时 支撑钢管(加预应力)。 3、外围出现异常情况时,管线可“提露架空”处理。路面 出现下沉或开裂时,可采用注浆和裂缝修补方法处理,
(一)设计有关参数:
td/t 1040-2013 土地整治项目制图规范(一)设计有关参数:
注:表中C、中值均为固结快剪标准值取用
(二)电算结果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