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监控量测在偏压、浅埋隧道施工中的重要性

简述监控量测在偏压、浅埋隧道施工中的重要性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zip
资源大小:647.68K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423142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简述监控量测在偏压、浅埋隧道施工中的重要性

鉴于岩体状态的复杂性及不确定、不确知性,地下结构的力学分析不象地面结构那样准确可信。有时使用严密的力学数学方法,进行大量计算,但结果并不满意,仍不足以作为结构设计的根据。因此人们设想突破原有思路,而在施工过程中对围岩及支护的动态严格监控,所得的数据一般真实可信,用它来判断围岩稳定与否,核对原有的设计并指导施工。因此,监控的由此而来。

3.2.2监控量测中收敛、约束的定义

隧道开挖后,由于岩体内应力调整而产生位移,这种岩体向洞内的位移称之为收敛。如果围岩位移不能自行停止、可能失稳时,就需要修筑支护结构,支护结构和围岩形成一体,共同变形和参与应力调整,其中支护对围岩位移的控制市政公路投标施工组织设计范本,称为约束。

3.2.3偏压、浅埋隧道中量测工作的技术要求

3.2.3.1量测仪器

量测仪器配备:数码相机、罗盘仪、收敛仪、全站仪、水准仪、塔尺、钢尺等。

3.2.3.2监控量测断面及测点布置原则

1)量测仪器、测试精度、断面间距、测点数量

净空变化测点和拱顶下沉点量测仪器、测试精度、量测断面、间距测点数量如表1图进行:

   2)净空变化测点和拱顶下沉测点的布置要求

净空变化测点和拱顶下沉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上,测点布置时应避开钢架和脱空回填处,将测点布置在两榀钢架之间。净空变化、拱顶下沉和地表下沉等必测项目必须布置在同一断面上。

3)浅埋隧道布置地表沉降点

浅埋隧道(H0≤2b,H0—隧道埋深,b—隧道最大开挖宽度)应在隧道开挖前布设地表沉降点,地表沉降点纵向间距应符合以下表3的要求:

    4)地表沉降点布置要求

地表沉降点横向间距为2—5m。在隧道中线附近测点应适当加密,隧道中线两侧量测范围不应小于H0+b,地表有控制性建筑物时,量测范围应适当加密。测点布置图如下图表4所示:

3.2.4监控量测频率

3.2.4.1监控量测的频率要求

应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及位移速度按表5确定。由位移速度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和由距开挖面的距离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之中,原则上采用较高的频率值。当出现异常情况或不良地质时,应增大监控量测频率。在塑性流变岩体中,位移长期(开挖完成两个月以上)不能变化时,量测要继续进行直到每月变化为1mm时候为止。

3.2.4.2监控量测控制基准

3.2.4.2.1监控测量控制基准包括的内容

监控量测控制基准包括隧道内位移、地表沉降等,应根据地质条件、隧道结构的长期稳定性、隧道施工安全性等因素制定。

3.2.4.2.2隧道位移基准要求及管理等级

3.2.4.2.3位移控制基准的等级

4.监控量测方法与作用

洞内、外观察可分为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施工地段观察两部分。其中,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及时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数码成像、填写工作面地质状况记录表,并与勘察资料进行对比;已施工地段,应记录喷射混凝土、锚杆、钢筋变形和二次衬砌等工作状态。洞外观察重点应在洞口段和洞身浅埋段,记录地表开裂、地表变形、边坡及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漏情况等,同时还应对地面建筑物进行观察。

根据围岩条件确定量测间距埋设测点,并按规定量测频率进行量测。主要原理:每次测出两点间净长,求出每次量测的增减量,即为此处净空变化值。读数读三次,然后取其平均值,并记录在规定的净空记录表。

预埋测点由钢筋加工而成,采用冲击电锤或风钻钻孔,埋入钢筋采用直径不小于20mm的螺纹钢,前端外露钢筋与埋入钢筋焊接,直径不小于6mm,加工成180°弯钩或三角形钩。测点用锚固剂稳定,埋入围岩深度不小于20cm。

4.3.1收敛测点要求

检查预埋测点有无损坏、松动、并将测点灰尘擦净;

4.3.2收敛测量方法

每次量测前检查收敛仪读数是否归零,尺架两端挂钩是否紧密不松动。检查完毕后把收敛仪的尺头及尺架挂钩分别固定在预埋点后将尺孔销插入,用尺卡将尺与联尺架固定后,调节调节螺母,记下钢尺的基线长度和数显读数,在重复测读两次,每次读数误差不得大于0.05mm,然后取三次读书的平均值。(注意每次开挖后12小时内取得初读数);

4.3.3拱顶下沉量测

在隧道拱顶轴线附近通过焊接或钻孔预埋测点。测点应与隧道外监控量测基准点进行联测。拱顶下沉量测测点布置在拱顶,每断面布置一点;量测时采用水准仪、塔尺或是钢尺进行测量。每次开挖后12小时内取得处读数。同一断面每次测量必须采用同一基点。

地表下沉测量方法同拱顶下沉测量,在工程开挖前(隧道未进洞前对每一个测点读取初始值。首次观测时,对测点进行三次观测(三次读数的差值要小于±1mm),取平均读数作为初始值。每个测点读数误差应不大于0.3mm。

4.4.1提供监控设计的依据和信息:掌握围岩力学状态的变化和规律;掌握支护的工作状态信息并及时反馈,指导施工作业。

4.4.2预报及监视险情:作出工程预报,确定施工对策和措施;监视险情,以确保安全施工。

4.4.3校核地下工程理论计算结果、完善工程类比法:为理论解析、数值分析提供计算数据与对比指标;为工程类比提供参考指标;为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积累经验资料。

5.监控量测在偏压、浅埋隧道施工中的重要性

5.1偏压、浅埋隧道中的地质环境

隧道岩体或地层被开挖以前,一般说总是稳定的,但在开挖过程中及开挖以后,由于原有平衡被打破,岩体性状发生变化,人们直接观察到的既是大部分岩体或迟或早将出现或大或小的坍落,有的洞壁还会发生明显的内挤位移,这是修筑隧道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岩体是在一定工程规模范围内现实存在的自然地质体。由于长期经受各种地质作用,通常不是单一的岩石,而是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地质构造形迹,即或多或少地存在性状各异的层里面、节理面和裂缝面,我们把这些地质界面统称为节理、结构面或不连续面。为由于它的力学性质软弱,又称弱面。因此常说岩体是由被分割的结构体和众多结构面组成的统一体。结构面的存在,使得岩体的破坏往往出现在这些软弱面处,整体的力学性能远差于其组成物—岩石,同时还会出现不均匀性及各向异性。

5.3隧道新奥法施工程序

目前隧道施工大多采用新奥法施工,采用新奥法施工的隧道应视其规模、地质条件以及安全要求、施工方法北京某高层办公楼装修改造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标),并充分利用现场监控、量测信息指导施工,严格施工程序,不得省略。新奥法的特征之一是采用现场监控,量测信息指导施工,即通过对隧道施工中隧道施工中量测数据和对开挖面的地质观察等进行预测、预报和反馈。并根据已建立的量测为基准,对隧道施工方法(包括特殊的、辅助的施工方法)、断面开挖步骤及顺序、初期支护的参数等进行合理调整,以保证施工安全、隧道围岩稳定、工程质量和支护结构的经济性等。

5.4隧道施工工序布置图

    注:采用新奥法施工,地层为Ptim薄层状板岩、炭质岩层(W3),节理很发育,洞内岩体破碎,呈角砾土状,有地下水渗出,遇水易软化剥落,拱部易坍塌。

5.5监控量测在隧道中的重要性

由于偏压、浅埋隧道中岩体由于自重应力和侧压力的存在广东省电梯监督抽查情况及电梯新规范主要内容介绍,且岩体存在不均匀性,或节理呈现不发育,遇水及易软化等症状。造成隧道开挖初支后受岩体的初始应力(又称地应力,是地层未受工程扰动时存在的天然应力)的影响,自稳性差。造成岩面位移,洞身侧壁逐渐内移,造成洞身变形乃至坍塌。而监控量测是新奥法施工的核心,是监视围岩稳定性,检验设计和施工是否正确合理及安全的重要手段。

因此,保证隧道施工时为了及时掌握施工中围岩稳定程度与支护受力、变形的力学动态或信息,以判断设计与施工的安全与经济,必须将现场监控量测项目列入施工组织计划,并在施工中认真实施。其中对开挖工作面的观测及对隧道周边位移量测应作为应测项目,并列入施工组织计划中去;测点间距和监测频率按有关规定和施工条件确定,并应及时反馈到设计、施工中去,以对初期支护,二次衬砌方法做出修正。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对管理标准做出明确规定,并在施工中认真组织实施。所以,监控量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是保证隧道施工安全和质量的必要手段。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