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钢筋叠合板安装工艺(1)

双钢筋叠合板安装工艺(1)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rar
资源大小:6.79K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422120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双钢筋叠合板安装工艺(1)

双钢筋叠合板是一种预制与现浇相结合的结构形式,广泛应用于装配式建筑中。其安装工艺结合了工业化生产与现场施工的优势,具有高效、环保和质量可控的特点。以下是双钢筋叠合板安装工艺的简要介绍:

双钢筋叠合板由工厂预制的底板和现场后浇的混凝土层组成,底板内设置上下两层钢筋网片,以增强结构的整体性和承载能力。安装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基础准备:在施工现场,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测量放线,确保叠合板安装位置准确无误。同时,清理基层并检查支撑体系是否满足要求。

2.吊装就位:使用起重设备将叠合板从堆放区吊运至指定位置。吊装过程中需注意保护板面,避免磕碰或损坏。通过调整临时支撑四区地下室模板施工方案,使叠合板精确就位。

3.连接固定:将叠合板与梁或其他构件通过预埋件或锚固钢筋连接,确保整体结构稳定性。对于相邻叠合板,可通过预留的键槽或企口缝进行拼接,并用钢丝或绑扎筋加固。

4.管线预埋:在后浇层施工前,按设计要求布置水电管线,确保管线走向合理且不影响结构性能。

5.模板支设与钢筋绑扎:安装后浇层模板,并绑扎上层钢筋网片,形成完整的受力体系。

6.混凝土浇筑:对后浇层进行混凝土浇筑,振捣密实,保证新旧混凝土结合良好。养护至设计强度后拆除支撑。

双钢筋叠合板安装工艺简化了施工流程,缩短了工期,同时提高了建筑质量和安全性,是现代装配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2.2.4.1 场地应事先抄平、整实,并筑3∶7灰土两步。

2.2.4.2 堆放的支点位置同吊点。每块叠合板下沿叠合板长向紧靠吊环应放通长垫木,上下对齐、对正、垫平、垫实。不同板号应分别码放,不允许不同板号重叠堆放。堆放高度宜不大于6层。条件允许时应随到随上楼。

2.2.5 墙四周硬架支模及拼板缝处硬架支撑和板的临时支撑,按施工方案安装完毕,并做完预检。

3.1 工艺流程图:

检查支座及板缝硬架支模上平标高 → 画叠合板位置线 → 吊装叠合板 →

调整支座处叠合板搁置长度 → 整理叠合板甩出钢筋

3.2 因叠合板在支座上搁置长度较小(或板未进支座),故一般情况下墙四周宜采用硬架支模,一般为单排支柱与墙体锁固,间距60~100cm。墙或梁顶标高应下降l~3cm。板的拼缝处亦设硬架支撑,一般为双排支柱,间距为60~100cm。安装叠合板前应认真检查硬架支模的支撑系统,检查墙或梁的标高、轴线,以及硬架支模的水平楞的顶面标高,并校正。

3.4 叠合板吊装就位:若叠合板有预留孔洞时,吊装前先查清其位置,明确板的就让方向。同时检查、排除钢筋等就位的障碍。吊装时应按预留吊环位置,采取八个吊环同步起吊的方式。就但时,应使叠合板对准所划定的叠合板位置线,按设计支座搁置年度慢降到位,稳定落实。

3.5 调整叠合板支座处的搁置长度:

3.5.1 用撬棍按图纸要求的支座处的搁置长度,轻轻调整。必要时要借助吊车绷紧钩绳(但板不离支座),辅以人工用撬棍共同调整搁置长度。

3.5.3 在砖混结构中,板伸入支座的长度一般宜大于50mm。

3.6 按设计规定,整理叠合板四周甩出的钢筋,不得弯90°,亦不得将其压于板下。

4.1.1 构件吊运时混凝土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检查方法:检查构件出厂证明和同条件养护试块的试验报告。

4.1.2 叠合板接缝处的混凝土必须计量准确,浇捣密实,养护充分,其强度必须达到设计要求或施工规范的规定。

检查方法:观察和检查标准养护龄期28d试块抗压试验报告及施工记录。

4.1.3 叠合板的型号、位置、支点锚固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已无变形损坏现象。

检查方法:观察或尺量检查和检查吊装记录。

4.2 基本项目:

叠合板的标高、坐浆、板缝宽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检查方法:观察、足量检查。

项次 项 目 允许偏差 (mm) 检查方法

1 轴线位置位移 5 尺量检查

2 层 高 ±10 用水准仪或尺量检查

3 板搁置长度 ±10 尺量检查

抹 灰 5

5.1 叠合板的堆放及堆放场地的要求应严格按2.2.4条执行。

5.2 现浇墙、梁安装叠合板时,其混凝土强度要达到4MPa时方准施工。

5.3 叠合板上的甩筋(锚固筋)在堆放、运输、吊装过程中要妥为保护,不得反复弯曲和折断。

5.4 吊装叠合板,不得采用“兜底”、多块吊运。应按预留吊环位置,采用八个点同步单块起吊的方式。吊运中不得冲撞叠合板。

5.5 硬架支模支架系统板的临时支撑应在吊装就位前完成。每块板沿长向在板宽取中加设通长木楞作为临时支撑。所有支柱均应在下端铺垫通长脚手板,且脚手板下为基土时,要整平、夯实。

5.6 不得在板上任意凿洞,板上如需要打洞,应用机械钻孔,并按设计和图集要求做相应的加固处理。

2.1 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 钢筋:应有出厂合格证,按规定作力学性能复试。当加工过程中发生脆断等特殊情况,还需作化学成分检验。钢筋应无老锈及油污。

2.1.2 铁丝:可采用20~22号铁丝(火烧丝)或镀锌铁丝(铅丝)。铁丝的切断长度要满足使用要求。

2.1.3 控制混凝土保护层用的砂浆垫块、塑料卡、各种挂钩或撑杆等。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如下质量记录:

7.1 混凝土构件出厂合格证。

7.2 结构吊装记录。

7.3 预制构件吊装工程预检。

7.4 分项工程技术交底。

南友公路c-14标施工组织设计说明 7.5 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

2.1.4 工具:钢筋钩子、撬棍、扳子、绑扎架、钢丝刷子、手推车、粉笔、尺子等。

2.2 作业条件:

2.2.1 按施工现场平面图规定的位置,将钢筋堆放场地进行清理、平整。准备好垫木,按钢筋绑扎顺序分类堆放,并将锈蚀进行清理。

2.2.2 核对钢筋的级别,型号、形状、尺寸及数量是否与设计图纸及加工配料单相同。

2.2.3 当施工现场地下水位较高时,必须有排水及降水措施。

2.2.4 熟悉图纸,确定钢筋穿插就位顺序,并与有关工种作好配合工作某市气象塔消防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如支模、管线、防水施工与绑扎钢筋的关系,确定施工方法,作好技术交底工作。

2.2.5 根据地下室防水施工方案(采用内贴法或外贴施工),底板钢筋绑扎前做完底板下防水层及保护层;支完底板四周模板(或砌完保护墙,做好防水层)。当地下室外墙防水采用内贴法施工时,在绑扎墙体钢筋之前砌完保护墙,做好防水层及保护层。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