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温县 道路 施组温县位于中国河南省焦作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温县的道路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更好地服务居民出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温县在道路施工组织方面进行了科学规划与实施。
首先,温县注重整体路网布局优化。通过合理设计主干道、次干道及支路的比例关系,形成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体系。例如,在城区内扩建了多条连接东西南北的重要通道,并对老旧街区的道路进行改造升级,极大改善了通行条件。
其次,温县重视绿色生态理念融入道路建设中。在新修或改建过程中尽量保护原有植被,同时增加绿化带面积,打造“人在景中走”的美丽街道景观。此外,还采用了透水性材料铺设人行道人行道铺装工程施工方案,既美观又环保。
再次,为了减少施工期间给市民带来的不便,温县政府采取分段作业方式,严格控制噪音污染和扬尘问题。同时加强与周边商户、社区沟通协调,确保信息透明公开,争取大家理解支持。
总之,温县通过科学合理的道路施工组织措施,不仅提升了城市形象,也为群众创造了更加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未来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②路面基层和面层的施工配合比应通过配合比试验确定,并经监理、业主的同意。
③面层中所用的碎石,其强度值必须大于45Mpa,压碎值小于28%。
④基层施工时,严禁用薄层贴补的方法进行找平;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建议配合比为3:7:20:70;除石灰粉煤灰质量满足上一点要求外,基层水泥稳定碎石最大粒径不得大于53mm,混乱合料七天浸水抗压强度不低于0.5Mpa;基层混合料拌和前应首先按《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施工配合比设计及有关试验,以确定混合料中的最佳含水量及质量检验标准。
⑤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铺筑结束后要及时养生,达到要求后的强度后可做沥青下封层以开放交通;在不利季节和不利时间进行路面施工时,应做好各种保护措施,严禁在雨中施工和雨后立即施工。
⑥处于养生期间内的路段,必须设置明显的标志牌。
4、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
①在混凝土浇筑前,首先对下层的密实度、平整度等进行检测,符合要求后,其表面浮层、杂物必须清理干净。
②模板内的杂物、泥灰、油污必须清理干净,支立必须牢固,无缝隙和孔洞,且其标高和位置都必须经过测量工程师的复核。
在搅拌站拌制好后,用专车运至施工现场,卸落入模,卸料时注意其垂直自由卸落高度不超过2m;当超过2m时,应通过溜槽、溜管入模。
混凝土入模后,首先用插入式振捣器将整个路面振捣一遍,单机工作时的位移距离或双机工作时的间距,以振动作用半径的1.5倍为宜,插入式振捣器的振动深度,不应超过振动棒长度的2/3~3/4倍;在每一位置的振动时间宜在20s~30s之间,直到混凝土不再有显著的沉落、不再有大量的气泡、混凝土表面均匀、平整,且已泛浆时就可以移动位置了,振动时间不能过长或者过短。插入时振动器的振动重点在边角。插入式振动器振捣之后,用振动梁全幅宽度振捣,并用人工配合初步整平。
待振捣完成后,用长度大于路幅宽度的钢滚筒在混凝土面上反复滚压提浆,并且由技术过硬的专业混凝土工来进行精确找平,高挖低补,然后用平锹配合小铁板收平。为了增加层间的抗滑力,水泥混凝土路面应作凿毛处理,对于纵坡大于5%的地段,还应增加横向拉槽,拉槽深3mm。
混凝土养护采用薄膜覆盖养护,并由专人负责,在没达到设计强度时禁止一切车辆通行。
当混凝土路面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25~30%时,应马上用切缝机按设计要求切缝。直线每5m一道,曲线每4.5m一道,锯缝宽度不大于5.0mm。
切缝后的混凝土板块,长不大于6m,宽不大于4m,最小边不小于1.5m。路面板块应正交,当非主车道出现锐角处应设补强钢筋。
①沥青混凝土面层:当以马歇尔实验密度为标准时,压实度应不低于97%;当以实验路段密度为标准时,应不低于99%。
②路面面层的施工应严格按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要求施工。尤其要注意沥青混合料的级配、沥青用量、施工摊铺温度、碾压质量等。沥青下封层施工采用层铺法,单层表处,采用3~5mm石屑8m3/1000m2,乳化沥青用量为0.9kg/m2 。基层上应撒铺透层油,乳化沥青用量为0.7—1.5L/m2,宜采用沥青洒布车一次喷洒均匀,透层油渗入基层深度不小于5mm。
③上下面层间喷洒粘层油,采用液体沥青,用量为0.3—0.5 L/m2,宜采用沥青洒布车一次喷洒均匀,气温低于10摄氏度时不得喷洒粘层油,路面潮湿时不得喷洒粘层油,用水洗刷后需待表面干燥后喷洒。
公路工程沿线设施是公路最基本的交通安全保障系统,本标段沿线设施主要有里程碑、交通标志、百米桩、公路界碑等。
道路交通标志是用图形符号、颜色和文字向不熟悉本地区和本路的司机传递特定信息,使之顺利到达目的地。里程碑用于指示公路之里程,设于公路前进方向的右侧。本工程所有交通标志、标线、里程碑和百米桩、公路界碑、护柱桩施工时严格按照《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的有关规定。
由于沿线具有丰富的水系,道路范围内的雨水均能顺利排出,因此一般路段设排水沟,但是考虑到居民出行及环保的需要,在过街路段设矩形石砌边沟,并在路口位置设置盖板。
第3章 质量管理体系与措施
3.1、工程质量方针及质量目标
质量方针:规范管理、遵守合同、科技兴企、以质取胜。
本工程质量目标:单元工程合格率100%,单元工程优良率90%以上,工程一次交验合格率100%,主要分部工程合格率100%,分部工程优良率在90%以上,确保合格,力创优良工程。
3.2、质量管理机构设置
根据本工程实际需要及GB/T19002T和ISO9001控制体系要求,拟在本施工项目设置质量管理小组,监督质量控制程序顺利运行;设置质量检查科负责工程质量的全过程管理;成立实验室负责整个工程的检测试验工作;作业班组为施工质量保证人;材料采购员为原材料质量保证人。工区工长为施工质量的检查人,质量检查科为施工质量最终检查责任人。
副组长:项目总工程师、项目副经理、质检科长
成 员:工程科长、供应科长、安保科长、各工区负责人
3.2.2、质量检查机构
3.2.3、质量保证体系
由组织体系、思想体系、控制体系三部分组成,建立以思想体系为基础、组织体系为保证、控制体系为保证措施、质量管理制度来规范质量管理行为的严密质量保证体系。
在单项、分部工程开工前,召开“三级”技术交底会议,每级交底都应详细记录存档。项目技术人员对工程、质检、各作业区、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交底。技术交底应详细记录,存档备查。
不定期召开质量缺陷处理分析会。针对出现的质量缺陷,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并对缺陷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按照“缺陷产生的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主要责任者及群众不受到教育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处理。
项目经理部每周组织一次技术学习。组织施工员、质检员、各工序班组长、相关科室和工区负责人参加的、以学习技术文件、规范规程、施工工艺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
各科室、工区每周组织本单位职工学习相关的规程规范、施工技术、生产工艺、设计图纸等,并不定期的组织职工开展技术公关活动,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问题。
3.3.3、文件资料搜索、整理、传递、存档制度
隐蔽工程验收、单元工程及分部工程质量评定、验收等记录及表格,由质检科负责填写并报监理工程师复核签字后整理、复制、存档。
质量总结会议记录、质量通报会议记录、技术交底会议记录、质量缺陷(事故)调查处理记录等由质检科记录整理,与会人员签字,质检科存档;调查处理记录、处理意见经项目经理签字后报送建设、监理单位并由质检科存档一份。
第4章 安全管理体系与措施
附图:安全文明管理组织机构框图
根据有关文件及规定,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关于安全教育、防护、检查、交底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1)、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制定安全管理措施,做好安全工作;坚持“三级”检查制度,搞好安全施工,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发放不安全因素通知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事故处理坚持“三不放过”原则。
一票否决制:安全生产实行一票否决制。
个人岗位责任制:根据安全生产需要,按专业、岗位、区域等分片包干,建立岗位责任制。
经济责任制:依据相关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列入经济考核,实行检查与考核。
检查制度:工地每月有组长或副组长牵头,办公室主办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两次综合检查,按专业、工作职责全面检查并制定相应表格,填写检查结果,张榜公布。
奖罚制度:根据公司奖罚制度,制定相关奖罚细则,严格执行,奖罚兑现。
(3)、施工人员安全防护
参加施工人员是经过安全培训,并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进入施工现场必须带符合标准的安全帽,其佩带方法要符合要求。
施工人员施工前不准饮酒。
各种机械要挂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牌。
各种起重机械在吊运物料时,现场要设人值班和指挥。
挖掘机等机械施工作业范围内不准站人或其他作业人员。
各种机械不准带病作业。
(4)、施工现场防火措施
项目部建立防火责任制,职责分明,工程负责人为防火负责人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道路及防护林工程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防火负责人全面负责施工现场的防火安全工作,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实施细则》。
工地仓库、油库等重点防火部位必须建立有关规定,有专人管理落实责任,设置警告标志,配置相应的消防器材。
职工宿舍严禁使用电炉,教育职工做好防火工作。
氧气、乙炔瓶分开放置,使用时地面无易燃物。
焊割作业应严格执行“十不烧”及压力容器规定。
地上十六层音乐学院附中迁建工程卸料平台施工施工组织方案施工应严格遵守场区防火制度。
(5)、做好安全照明工作:遵守合同规定,在各施工区、道路、各生活区设置足够的照明系统。
(6)、接地及避雷装置:凡可能漏雨伤人或易受雷击的电器设备及建筑物均应设置接地或避雷装置。负责这些装置的供应、安装、管理和维修,并定期派专业人员检查装置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