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冶全释--【张家骥】

园冶全释--【张家骥】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rar
资源大小:6.60M
标准类别:林业标准
资源ID:421575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园冶全释--【张家骥】

《园冶全释》是著名园林学者张家骥先生对明代造园经典《园冶》进行深入解读和全面注释的学术著作。《园冶》由明末造园大师计成所著,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造园专著,系统总结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设计理念与实践方法。然而,由于原著语言古奥、术语繁多,现代读者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难度。

张家骥先生通过多年研究,在《园冶全释》中对原著进行了逐字逐句的详细注释和翻译,不仅还原了《园冶》的核心思想,还结合大量实例和图解,使抽象的理论更加直观易懂。书中内容涵盖园林选址、布局规划、叠山理水、植物配置等多个方面,并辅以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现代园林案例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窗口。

该书既是一部重要的学术参考书,也是一本实用性强的园林设计指南,适合园林专业学生、从业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张家骥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态度,成功地将这部古典名著转化为现代社会可以借鉴的文化瑰宝,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研究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30·园冶全释·序言

义,固然无法解释,只知典的出处也不一定就能准确解 释。这还须了解作者用典所暗示的对象,他要说明表达 的意向何在? 显然《园冶》用典离不开造园学这一总的思想精神, 但也要据文义分析是表达园林创作的思想方法,是比喻 园林创造的景境,还是誉扬或抒发园居生活的道德情操 或逸志闲精等等。《园冶注释》正由于未深究用典所暗示 的意义,所以注释不确,误解错译之处甚多,现分类摘 要举析之。 如《题词》中的“常以剩水残山,不足穷其底蕴”句, 因未明“剩水残山”之典,释成:“知他常感偏于一地的 山水,不能充分发挥他所积累的学识”。偏于一地的山水, 意为计成的创作受某一地方山水特点的局限,说明他 “所经之不众多”,因而其“所养之不扩充”(《林泉高 致》),若如此也就谈不到是否能发挥他所积累的学识了。 此释既不合计成“游燕及楚”的经历,更不合郑元勋在 下文所说:“然则无否能大不能小乎?是又不然”的意思。 “剩水残山”的典故,是画史上南朝山水画家马远, 作画只画一角,有“马一角”之称;夏圭构图多画半面, 而称之为“夏半边”,后人评这种非整体性构图,简率而 澹逸的画法为“剩水残山”。这里仅用以比喻当时计成所 造之园,规模较小也就是“片山斗室”的意思,故云: “不足穷其底蕴”也。 《相地·山林地》的最后两句,“欲藉陶舆,何缘谢 履”。《园冶注释》所注“陶舆”、“谢履”的典故都是对

的,但释成:“欲想玩赏,可以坐竹轿代步,不须着木履 寻山(意谓不必远游,而有跋涉之劳)。”从文字本身意 思,此释似无不可,但实质却误解了原义。计成用此两 事典,不是说如何去“玩山”,而是说怎样去“造山”,是 形象地隐喻他的“未山先麓”的造山艺术思想。坐着轿 子去游山玩水,主要是远观山林的气势;穿着水展去爬 山陟岭,所见非山的整体形象,而是石块鳞,老树蟠 根嵌石的山麓景观,或悬崖峭壁的形质特征。园林造山, 要在以少总多,寓山的形象于山麓的“意象”之中。计 成要肯定的不是“陶舆”,正是“谢展”式游山的审美感 受。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欲观览山川的气势,可以像陶 渊明坐着轿子去游山玩水;需近赏山林的形质,何不仿 谢灵运穿着木展去登山陟壑。” 非常遗憾《园冶注释》对典故的解释,几乎都有不 够“信、达、雅”弊病。再举个最明显错释例子。 《屋宇》篇里的“堂占太史,亭问草玄”句,由于释 者找错了“太史”和“草玄”的出典,释成:“堂署 “德星”合应太史占象;亭比“草玄”,定有问字人来。” 实在有些牵强附会。计成用儒家圣贤的故事,不过是藉 以誉扬园居生活高尚的思想情操而已,那有为厅堂题名 的意思。 “堂占太史”的“太史”出典《史记·孔子世家》: “太史公日:《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 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子书,想见其为人。”后世儒者 多以“高山景行”赞颂孔子的伟大人格。

32·园冶全释·序言

“草玄”出典《汉书·扬雄传下》:“袁帝时丁、傅、董贤 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太玄》,有 以自守,泊如也。”后诗文中,常用以比喻人寄情于著作 清贫自守,襟怀淡泊的生活。“堂占太史,亭问草玄”,直 译其隐喻之义,即“建堂有圣人高山景行的高尚品德之 风,筑亭存贤者著书立说的襟怀淡泊之志。” 类似的例子,如《相地·傍宅地》中的“宅遗谢朋 之高风,龄划孙登之长啸”句,释成:“宅内有谢之 高风,龄上作孙登的长啸。”这是用一种文字的意义代 替用事的象征意义,前句是明用,直译尚可,后句是暗 用,直译就非原义了。 “孙登长啸”,出典《普书·阮籍传》:“籍尝子苏门 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 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 乃登之啸也。”孙登是巍普隐士,喜撮口声作长啸,以 抒发情怀。后因用作咏隐士高雅情怀的典故。如王维有 “孙登长啸台,松竹有遗处”诗句,自述这里临近相传 孙登长啸之地,而引起对高雅生活的向往之情,并非要 登台学孙登去长啸。此句的意思是:“宅居应存谢胱之 高风亮节,园处而效孙登之高雅情怀。” 用典是意在言外,若照字面的意思去解释,不但未 解原著之义,还会成为笑谈。如将《借景》中的“樽兴 若过剂曲”,释成:“篇舟乘兴,·访友过曲”;《傍宅 地》的“探梅虚赛”,释成:“探梅不需骑驴”等等。这 样的解释,显然脱离了计成著《园冶》讲私家园林造法

的本意,他不过是藉用事以抒发园居生活方式的思想感 情而已。前者是说,雪夜独酌,而有思友之情;后者是 说明他“栽梅绕屋”的设计思想,梅在近尺,不需远求 之意。 我感到《园冶注释》这种“胶柱鼓瑟”之弊,从方 法论上是缺乏点辩证的思维方法,因而未能把握事物之 间的内在联系。如《园冶》中有个学人难解的疑案,即 计成《自识》中的几句话: 自叹生人之时也,不遇时也;式侯三国之师,梁 公女王之相,古之贤豪之时也,大不遇时也! 陈植先生认为:“文意晦涩,疑有脱漏”,而不可解, “有待续考”。曹汛先生考证:“《自识》这一段文字,与 旧本完全相合。”无误,认为:“这一段之文意“嗨涩”, 实有意为之,而并非是原有脱漏。有待考证的,是计成 的事迹出处,他和阮大的关系发展,而不是这段文字 本身。”也就是说,从这段文字本身是无法解释的,只能 有待于发现计成与阮大铖之间的关系等材料才能理解。 我非常期望能不断发现有关计成生平的材料,使人们了 解这位古代杰出的造园学家的事迹,但却并不以为只有 “政审”清楚计成与阮大铺的“社会关系”之后,才能解 释这一段文字。 我认为,这一段文字并不晦涩难懂,如用辩证法的 观点看,“生人之时”与“不遇时”;“贤豪之时”与“大 不遇时”,两者并无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事物矛盾中具 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从计成言,明代是商品经济较前

16预应力土层锚杆技术交底记录34·园冶全释·序言

正如曹汛先生所说,《园冶》可算是一部“奇书” 其中的问题太多,对于这些向题的一一索解,必然见仁 见智,有这样那样的不同。”这应当说是很正常、很自然 的事。古籍今译,是解释。任何解释都必然存在解释者 的主观理解,要想清除掉解释者的主观性,是非常荒唐 可笑的。事实上不存在什么“纯粹的客观”,如果客观的 把所有字、词、典故的意义,都罗列出来,这样的客观 性是僵死的凝固的东西,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等于没有 解释。 不否定解释者主观性的存在,绝非是可以凭主观作 任意解释。解释的首要前提,必须符合原义,也就是要 符合原著者的思想和意向,这就要求解释者不应有任何 别的外在的目的,更不允许断章取义,以就合解释者的 思想意愿。那么,如何衡量和检验,解释是否正确,是 否符合原文的意义:和原著者的思想精神呢? 我认为有两条标准,一是要有唯物史观,即合目的 性;二是要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即合规律性。 所谓合目的性,就是合乎历史的、社会的造园实践 的目的。例如:我们说唐宋时代园林的性质,在内容与 形式上,都不同于明清的私家园林,是由当时“宴集 式”的园居生活方式决定的。如果这种园居生活方式的 论证,是符合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当时社会状况的,那

么,对唐宋园林艺术实践的理解,和园林性质的解释,就 是合司的性的。 所谓合规律性,例如我们对《园冶·山林地》中 “欲藉陶舆,何缘谢展”的解释,是计成在《山》中提 出的“未山先麓”,这一重要原则的形象性比喻。这是由 于城市人口随经济的发展而白益集中,造园空间相应随 之不断缩小,园林造山向“写意”式发展的结果。不仅 有当时的材料,如张南垣的叠山见解,刘侗的《帝京景 物略》、张岱的《陶庵梦忆》等记述可作佐证,而且可见 诸古典园林的遗存实物,足资证明对“未山先麓”的原 则理解,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必然性,因此这个解释 是合规律性的。 所谓“见仁见智”、应该是仁者、智者之见,决不是 说庸者、俗者什么见解都有道理,绝非解释的确与不确, 正与误,雅与俗的不同,只是理解的角度、层次、深度 上有所差别而已。否则,世上就永无相对真理了。这里 不妨借用一下,当代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姚斯 (HansRobertJauss)对文学作品的一段话来说明。他说: 文学作品并不是对于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观察 者都以同一种面目出现的自在的客体,并不是一座 自言自语地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碑,而是像一 部乐谱,时刻等待着在阅读活动中产生的,不断变 化的反响,只有阅读活动才能将作品从死的语言材 料中拯救出来,并赋予它现实的生命。 对《园冶》的阅读也同样如此,当然译注者非一般

园冶全释·序言 37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