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安家坡隧道塌方段的处理安家坡隧道位于某省重要交通干线上,是连接多个地区的关键节点。然而,在施工或运营过程中,该隧道曾发生塌方事故,对当地交通运输及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针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迅速采取措施,制定了一套科学、系统的处理方案。
首先,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专业救援队伍赶赴现场展开搜救工作,并对周边环境进行安全评估,确保无次生灾害风险。同时,封闭塌方段落,设置警示标志,引导车辆绕行,以减少交通拥堵。
其次,为查明塌方原因,邀请地质、结构工程等领域专家组成调查组,通过实地勘察和数据分析,发现塌方主要由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丰富以及施工工艺不足等因素引起。基于此结论,制定了详细的修复计划,包括加固围岩、优化排水系统、改进支护设计等措施。
在具体实施阶段,采用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如注浆加固、锚杆支护和钢拱架安装,有效提升了隧道稳定性。此外,还引入智能监测设备,实时监控隧道变形情况,及时预警潜在隐患。
最后,为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相关部门加强了对隧道建设与维护的监管力度7 承插型盘扣支撑施工方案,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提高施工标准,并定期开展安全检查,确保隧道长期稳定运行。这些举措不仅解决了当前问题,也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了宝贵经验。
所幸的是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2.1对开裂的二次衬砌进行加固补强措施是
(1)锚杆加固:采用Ф22mm、长3米的钢筋呈梅花状布置(纵横向间距1。0米),穿过衬砌打入岩层;
(2)压浆加固:采用Ф32mm钢管呈梅花状布置(纵横向间距1。2米),打入岩层3。0米,注浆压力由小到大,逐步调高;
(3)按纵向间距每1米在拱圈内凿槽嵌入用38kg/m钢轨弯成的钢拱架,并用同等级砼补齐。
2.2对初期支护被摧毁、断面被 塌体堆积或堵塞的地段采取的措施
2.2.1清理危石,用喷砼封闭暴露的岩面
为了创造恢复继续施工的条件,首先必须把悬石、危石撬除干净。确认清理合格后,挂网喷砼,封闭暴露的岩面,
在DK200+476处上部孔洞较大,危石较多,堆积的碴石极不稳定。为了自上而下清除碴石塌体,每向下挖50cm,设一道工字钢支横撑,在每道横撑与横撑之 间,竖向用方木支撑,对暴露出的岩面用喷射砼封闭,上下各层连成一体,一直做到拱脚处(见图1)。
(1)对于碴体量不大的地段,可在清除碴体后,施作把拱脚置于托梁上的拱圈。
在拱部衬砌轮廓线以下2。5米处做出平台,作为拱脚托梁的基底,托梁高0。6米,宽0。7米。平台地基经平整夯实后,即可绑扎托梁钢筋,灌注托梁砼,托梁中的纵筋在分段处留出50CM长,以便与下一段托梁连接。为防止拱脚内移,两拱脚之间设置用方木做成的横撑(亦称卡口梁)。施作拱圈(拱圈骨架为格栅 钢架,按3榀 /2米布设)时,拱顶应预留30cm的沉降量,拱圈背部离岩面1米左右的空间用浆砌片石回填。
(2)碴体量多不便清除,且不适合采用管棚注浆加固(因碴体石块间空隙大)的地段,则采用先用锚杆加固碴体,然后开挖,支护,从碴体中穿过,建立隧道的拱圈。锚杆采用Ф28mm钢筋,初期支护由格栅网架与喷砼组成。
经分析,造成这次隧道塌方的原因如下:
(1)从地质条件来说,岩体本身稳定性差,表现为层部结合差,加之地下水从节理面渗出,长期浸光岩石,使岩石软化。
(2)爆破施工对围岩立生扰动。
(3)初期支护的质量问题多;格栅连接不牢;人为地改变了格栅间距;拱脚末落到实处;喷射砼的强度 、厚度不足;此外二次衬砌跟得不及时,
(4)没有对围岩、支护变形进行监控量测,对围岩和支护变形不了解。
4、从塌方事故中吸取教训
安家坡隧道塌方事故告诉我们,为预防塌方必须防患于未然,必须抓住以下几件事:
(1)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提高对预防隧道塌方的安全意识。当进度、效益与字全发生矛盾时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 交通安全法,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2)在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要紧持:短进尺、少扰动、快喷锚、强支护、早衬砌“的原则,必要时采取超前锚杆、大小管棚、注浆加固等辅助措施。
(3)搞好光面爆破、控制超欠挖,减轻爆破对围岩的扰动,为施作初期支护提供良好的轮廓断面。
(4)喷锚要紧跟开挖面,以达到减少岩央暴露时间,控制围岩变形发展的目的。
(5)钢格栅的制作、安装要保证质量,安装时不得随意加大间距,减少格栅数量,同时要保证初期支护与围岩的紧密结合,不留空隙。
(6)对不良地质地段建筑物节能施工方案,二次衬砌要适当提前施作,必要时施作护拱加强。
(7)编制合理的实施性组织设计,协调各工序,严格控制各工序的施工质量。
(9)对围岩和支护变形进行监测,对施工进程进行科学管理,使预防隧道塌方的方针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