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土墙设计规范(SL379-2007)

挡土墙设计规范(SL379-2007)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zip
资源大小:1.14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421358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挡土墙设计规范(SL379-2007)

《挡土墙设计规范》(SL3792007)是中国水利行业的一项重要技术标准,旨在为水利工程中的挡土墙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该规范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中各类重力式、悬臂式、扶壁式、锚杆式及加筋土等类型的挡土墙设计,内容涵盖了挡土墙的设计原则、荷载计算、稳定性分析、结构设计、材料选择以及施工与验收等方面。

规范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明确了挡土墙设计的基本原则,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地质条件、水文状况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其次,详细规定了作用于挡土墙上的各种荷载的计算方法,如土压力、水压力、地震力等,并提出了相应的组合工况;再次,针对不同类型的挡土墙,给出了具体的稳定性验算方法,包括抗滑稳定、抗倾覆稳定和地基承载力验算等;此外,还对挡土墙的排水设施、变形控制及构造细节进行了具体要求,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SL3792007强调设计应结合实际工程条件,注重经济合理性与环境保护,同时要求设计单位在施工阶段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该规范的实施有效提高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中挡土墙设计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为相关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式中S 一最终地基沉降量(m); n一一地基压缩层计算深度范围内的土层数; é:一一基底面以下第i层土在平均自重应力作用下,由压缩曲线查得的相应孔隙比; é2i一基底面以下第i层土在平均自重应力加平均附加应力作用下,由压缩曲线查得的 相应孔隙比; h;一一基底面以下第i层土的厚度(m); m。一一地基沉降量修正系数,可采用1.0~1.6(坚实地基取较小值,软土地基取较大值)。 6.7.3对于一般土质地基,当挡土墙基底压力小于或接近于地基未开挖前作用于该基底面上土的自 重压力时,土的压缩曲线宜采用e~p回弹再压缩曲线;但对于软土地基,土的压缩曲线宜采用e^ P压缩曲线。 6.7.4土质地基压缩层计算深度可按计算层面处土的附加应力与自重应力之比为0.10~0.20(软土地 基取小值,坚实地基取大值)的条件确定。地基附加应力可按现行的水利行业标准SL265一2001的 规定计算。 6.7.5土质地基允许最大沉降量和最大沉降差,应以保证挡土墙安全和正常使用为原则,根据具体 情况研究确定。土质地基上挡土墙地基最大沉降量不宜超过150mm,相邻部位的最大沉降差不宜超 过50mm。 6.7.6对于软土地基上的挡土墙,当地基最大沉降量或相邻部位最大沉降差的计算值大于本规范 6.7.5条规定的允许值时,宜采用下列一种或几种措施: 1变更结构型式(采用轻型结构或板桩式结构等)或加强结构刚度; 2调整基础尺寸与理置深度; 3必要时对地基进行人工加固。

7.1.1水工挡土墙的结构计算内容应包括:建筑材料的选择和结构应力分析等。 7.1.2挡土墙应根据结构挡土高度、工程地质、建筑材料来源及施工条件等,经综合分析后选用础 石、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或其他建筑材料。 7.1.3当挡土墙挡土高度不大、地基条件较好、且当地石料供应或开采便利时,其墙身可采用以条 石、块石或混凝土预制块为主材的砌石结构。土质地基上的砌石挡土墙宜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 底板结构,且墙身底部砌石应嵌入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底板内。 7.1.4当挡土墙挡土高度较大、地基条件较好、但当地石料供应困难,或挡土高度较大、地基条件 较差、需要采用轻型结构时,挡土墙宜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 位于8度及8度以上地震区的挡土墙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7.1.5当挡土墙墙身采用砌石结构时,选用的条石或块石应能抗风化,冻融损失率应小于1%,单 块重量不宜小于30kg。 砌石结构的粘结材料应采用砂浆或灌砌混凝土,砌筑用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灌砌混 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0。 砌石结构应采取有效的防渗排水措施;严寒、寒冷地区建在冻胀土地基上的砌石结构,应根据 气温及冻胀土级别等情况,采取必要的防冻措施。 7.1.6当挡土墙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时,除应满足强度和抗裂(或限裂)要求外,还应根据工 作条件、地区气候和环境等情况,分别满足抗渗、抗冻等要求。 7.1.7当地基土质较差、需采用板桩作为挡土构筑物时,可根据施工方法和材料供应条件,选用钢 筋混凝土或钢质材料。选用的钢筋混凝土材料应能满足结构强度、抗裂(或限裂)、抗渗、抗冻等要求; 选用的钢质材料除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外,还应根据使用要求满足结构变形及耐久性要 求,并采取有效的防腐蚀措施。 7.1.8当采用钢筋混凝土和钢质材料的组合结构时,选用的钢筋混凝土或钢质材料应分别符合本规 范716务和717条的规定

7.1.9位于地震区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及7度以上的挡土墙,应符合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的要求。

2 在可能产生温度裂缝的部位增设插筋或构造补强钢筋; 墅 结合工程具体情况,采取控制和降低混凝土浇筑温度的工程措施,并加强混凝土养护: 4严寒、寒冷地区的挡土墙,其冬季施工期和冬季运用期均应采取适当的保温防冻措施,

7.2.1挡土墙结构应力分析应根据结构布置型式、尺寸、受力特点及工程地质条件进行。 7.2.2土质地基上重力式、半重力式挡土墙底板的前趾可简化为固支在墙体上的悬臂板,按受弯构 件计算;墙底及墙身截面变化处应按偏心受压构件核算截面应力,砌石或混凝土结构还应验算水平 截面的剪应力。重力式、半重力式挡土墙结构内力计算公式见附录C。 7.2.3土质地基上衡重式挡土墙的衡重平台可简化为固支在墙体上的悬臂板,按受弯构件计算;墙 底及墙身截面变化处应按偏心受压构件核算截面应力,砌石或混凝土结构还应验算水平截面的剪应 力。衡重式挡土墙结构内力计算公式见附录C。 7.2.4土质地基上悬臂式挡土墙的前趾和底板可简化为固支在墙体上的悬臂板,按受弯构件计算: 也可按弹性地基梁计算。墙身可按固支在底板上的悬臂板按受弯构件计算,或按偏心受压构件核算 截面应力。悬臂式挡土墙结构内力计算公式见附录C。 7.2.5土质地基上扶壁式挡土墙底板的前趾可简化为固支在墙体上的悬臂板,按受弯构件计算;底 板、墙身距墙身和底板交线1.5倍扶壁间距以内部分可简化为三边固支、一边自由的弹性板,按双 向板计算,其余部分按单向板计算;扶壁可简化为固支在底板上的悬臂梁,按受弯构件计算,但应 加强斜面钢筋布置,并应按中心受拉构件分段计算扶壁与墙身的水平连接强度、扶壁与底板的垂直 连接强度。扶壁式挡土墙结构内力计算公式见附录C。 7.2.6土质地基上空箱式挡土墙底板的前趾可简化为固支在墙体上的悬臂板,按受弯构件计算;底 板的空箱部分可简化为四边固支在墙体上的弹性板,按双向板计算;墙身下部1.5倍隔墙间距以内 部分可简化为三边固支、一边自由的弹性板,按双向板计算,其余部分按单向板计算;墙身也可沿 水平向截条按框架计算。空箱式挡土墙结构内力计算公式见附录C。 7.2.7土质地基上板桩式挡土墙应根据有锚碗墙或无锚墙情况分别计算。无锚墙的板桩式挡土 墙应按悬臂结构计算。有锚碳墙的板桩式挡土墙应按施工顺序,在拉杆未受力前可按悬臂结构计算; 拉杆受力后,应按有锚碳墙的结构计算。拉杆应按受拉杆件计算。锚碳墙可按立置的弹性基础板计 算。板桩式挡土墙结构内力计算公式见附录C。 板桩式挡土墙还应验算桩顶的水平位移,并控制入土点的变位值不宜大于10mm。 7.2.8土质地基上锚杆式挡土墙应根据采用的结构型式,按不同计算工况,分别验算其结构应力。 锚杆式挡土墙结构可按GB50330一2002的规定计算。 7.2.9土质地基上加筋式挡土墙应根据采用的结构型式和土工织物的材质,按不同计算工况,分别 验算其结构应力。加筋式挡土墙结构可按SL/T225一98的规定计算。 7.2.10土质地基上组合式挡土墙应根据不同的结构组合型式,确定其底板和墙身应力的计算方法, 受力条件复杂的组合式挡土墙还宜按整体结构采用空间有限单元法进行复核。 7.211岩石地其上的档土墙、应相据不同的地质务件和结构型式确定其结构应力的计算方法、对

岩石地基,可按土质地基上挡土墙的计算方法计

8.1.1当挡土墙天然地基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作出地基处理设计。 经处理后的人工地基应能满足承载力、稳定和变形的要求。 8.1.2确定地基处理方案时,不应污染地表(地下)水和损坏周围已有建筑物,防止振动噪音对周围环 境产生不良影响。

8.2.1对岩石地基中的全风化带宜予清除,强风化带或弱风化带可根据挡土墙的受力条件和重要性 进行适当处理。 8.2.2对裂隙发育的岩石地基,可采用固结灌浆处理。 8.2.3对岩石地基中的泥化夹层和缓倾角软弱带,应根据其埋藏深度和对地基稳定的影响程度采取不 同的处理措施。对岩基中的断层破碎带,应根据其分布情况和对挡土墙结构安全的影响程度采取不 司的处理措施。 8.2.4对地基整体稳定有影响的溶洞或溶沟,可根据其位置、大小、埋藏深度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分 别采取挖填、压力灌浆等处理方法。

8.3.1土质地基处理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地基处理目的和要求、地基条件、材料和机具来源以及工 程投资等进行综合分析,选择一种或多种地基处理方法。土质地基常用的处理方法有:强力夯实法、 垫层法、深层搅拌法、振冲挤密法、桩基础、沉井基础等。

8.3.2强力夯实法地基处理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强力夯实法处理地基应根据地基土质及处理要求选择合适的锤重和落距。对于粘性土、湿陷 性黄土地基,最后两遍平均夯沉量不宜大于1.0~2.0cm;对于砂性土,不宜大于0.5~1.0cm。 2强力夯实法的有效处理深度可按公式(8.3.2)计算:

Wh 1 =a V10

式中H一一有效处理深度(m); W一一夯锤重(kN); h一一落距(m); α一一折减系数,粘性土可取0.5,砂性土可取0.7;有条件时宜通过试验确定。 3强力夯实法地基处理范围应大于挡土墙基底范围,每边应超出挡土墙基底外缘的宽度为设计 要求处理深度的1/3~1/2,且不应小于3.0m。 4挡土墙地基经强力夯实处理结束后,应进行现场地基检测;重要的1、2级挡土墙,还应进 行现场载荷试验。

表8.3.3应力扩散角

当z/b<0.25时,除灰土应力扩散角仍可取30°外,其余材料均取0°

2当0.25

式中 bmin 搅拌桩布置范围每侧超出挡土墙基底外缘的最小宽度( h 搅拌桩的深度(m); 杭间士的中磨擦

Ap R=nfcu.kAp R=qU泵房沉井两级井点施工方案,1+αA,q

1=0.95d[Ydmax(dmaxa)] 1=0.886l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