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吉林省地方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22436-2007吉林省地方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22/4362007)是为了适应吉林省气候特点和建筑节能需求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技术规范。该标准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降低公共建筑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建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该标准适用于吉林省范围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主要包括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教育建筑、医疗建筑等。其主要内容涵盖了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采暖通风与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电气系统以及可再生能源应用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在建筑围护结构方面,标准对墙体、屋面、门窗及地面的保温隔热性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减少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的能量损失。同时,结合吉林省寒冷地区的气候特征,特别强调了建筑朝向、体型系数、窗墙比等设计参数的优化,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和被动式太阳能。
在暖通空调系统方面,标准提倡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并对系统的运行控制策略进行了规定,以实现精确调节和降低能耗。此外,还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如太阳能热水系统、地源热泵等某高层建筑水电安装施工组织设计,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该标准的实施为吉林省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提供了具体的技术依据,对于改善室内环境质量、降低建筑运行成本以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也为吉林省建筑节能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绿色建筑理念的普及与实践。
2、可开启面积不应小于窗面积的30%的依据:1)开窗面积过小对室内空气流速的影响不大,起不到自然通风的作用。2)在风压一定(或室外风速一定)的情况下,窗面积的大小与室内自然通风量成正比,开窗面积越大越有利于室内自然通风。3)我国门窗市场中以推拉窗和平开窗为主,其中推拉窗使用量最多,而可推拉开启面积一般为30—50%。
3、对于透明幕墙的可开启问题1)考虑到透明幕墙的安全性以及构造施工的复杂性,对透明幕墙只要求可部分开启;2)对透明幕墙没有明确规定开启面积,考虑到与新修订的幕墙规范相协调;3)透明幕墙采用通风换气装置,除了能解决幕墙设可开启面积所遇到的安全性、构造和施工的复杂性外,它能保证室内通风的可靠性和充足的风量。
3.1.8外门应设置门斗或其他减少冷风进入的设施。公共建筑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外门开启频繁。在冬季外门的频繁开启造成室外冷空气大量进入室内。建筑层数越多、室内外温差越大,热压作用使室外冷空气进入越多,导致室内热环境恶化和采暖能耗大量增加,因此,应采取减少冷风进入的措施。所谓“其他减少冷风进入的设施”,系指设置旋转门等。
3.1.9建筑总平面布置和建筑物内部的平面设计,应合理确定冷热源和风机机房的位置,尽可能缩短冷、热水系统和通风系统的输送距离。
3建筑与建筑热工设计3.2围护结构热工指标的限值
3.2围护结构热工指标的限值
3.2围护结构热工指标的限值
注:1外墙的传热系数为包括结构性热桥在内的平均传热系数Km;2围护结构的构造及其建筑热工参数详见附录E;3窗墙面积比>0.7的规定值只适用于南向。4建筑朝向的范围:北(偏东小于60o至偏西小于60o);东、西(东或西偏北小于等于30o至偏南小于60o);南(偏东小于等于30o至偏西小于等于30o);
3.2围护结构热工指标的限值
3.2.2乙类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和其他热工指标,应符合表3.2.2的规定。如果不能满足,应按照4.0.3条规定,使用权衡判断法,判定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是否符合本标准规定的节能要求。(强制性条文)
表3.2.2 乙类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
3.2围护结构热工指标的限值
1、屋面的保温1)对于顶层房间而言,屋面是比例最大的外围护结构。2)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从设计和施工上都比较容易达到标准规定的指标。3)屋面保温隔热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应选择导热系数小、蓄热系数大、吸水率低、重量轻的屋面保温材料;○还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屋面的结构形式、环境气候条件、防水处理方法和施工条件等因素,并经经济比较后来确定屋面保温材料;○应根据标准规定的传热系数限值来确定屋面保温层的厚度。
3.2围护结构热工指标的限值
2、外墙的保温1)外墙传热系数的确定:表中外墙的传热系数为包括结构性热桥在内的平均传热系数Km,即按面积加权法求得的平均传热系数。可按附录B的简化计算公式计算。2)在严寒、寒冷地区,建筑的保温性能主要取决于外围护结构本身材料的热工性能。3)对于非透明幕墙,作为实墙对待。
3.2围护结构热工指标的限值
3、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非采暖房间与采暖房间的隔墙或楼板的保温技术指标的确定理由:1)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实际上这部分已经起到外围护结构的作用;2)非采暖房间与采暖房间的隔墙或楼板保温性能很差,如果房间隔墙或楼板两面温差达到20~30℃以上,热损失同样会很大。
3.2围护结构热工指标的限值
3.2.3甲、乙类建筑地面和地下室外墙热阻R值应符合表3.2.3中的规定。表3.2.3 地面和地下室外墙热阻限值
3.2围护结构热工指标的限值
对地面和地下室外墙热阻值的确定的理由和依据:1)在北方严寒和寒冷地区,如果建筑物地下室外墙、土壤接触的地面热阻过小,墙和地面的传热量会很大;2)墙角、地表面这些部位容易结露或产生冻脚现象。从卫生的角度出发,要求这些部位必须达到防止结露或产生冻脚的热阻值。
3.2围护结构热工指标的限值
采用热阻值而不是用传热系数的原因:1、因为地面的内表面换热阻和外表面换热阻(地面没有外表面)难以确定,也就是说地面的传热阻难以确定,因此无法计算地面的传热系数,而采用热阻作限值更为合理。2、地面热阻应计算冻土层以上的各层材料热阻之和,根据吉林省各地区冻土深度一般为1.6~1.8m,而一般公共建筑的室内外设计高差一般在0.2m以上,故本标准规定地面热阻按室内地面以下2.0m以内各层材料的热阻之和来计算。3、为方便节能设计,本标准在附录E中推荐了几种常用的围护结构保温作法及其热参数,供设计参考。
3.2围护结构热工指标的限值
3.2.4外墙与屋面的热桥部位的内表面温度不应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强制性条文)热桥的概念:围护结构中窗过梁、圈梁、钢筋混凝土抗震柱、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梁、柱等部位的传热系数远远大于主体部位的传热系数,形成热流密集的通道,称为热桥。结露的概念:结露特指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低于附近空气露点温度时,表面出现冷凝水的现象。露点温度的概念:在大气压力一定,含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未饱和的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温度。
3.2围护结构热工指标的限值
为防止围护结构内表面结露,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对围护结构中窗过梁、圈梁、钢筋混凝土柱、剪力墙、梁等热桥部位,应采用外保温措施。增加保温层厚度,减少热损失,能有效地控制热桥内表面温度不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2)应注意墙体与屋面和地面相接处阴角部位的结露,由于阴角部位形成二维或三维热传导,其热量损失大造成表面温度低而产生结露的情况,应加强这些部位的保温层厚度。3)防止室外冷风渗透,如门窗洞口等周边不密封,造成表面温度低而产生结露4)公共建筑采用间隙式采暖时,要防止夜间温度下降所造成的结露现象。
3.2围护结构热工指标的限值
3.2围护结构热工指标的限值
1、制定本条文的理由1)外窗空气的渗透会增加建筑的采暖空调能耗;2)公共建筑一般对室内热环境、声环境条件要求较高,外窗的气密性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建筑室内环境质量。3)由于幕墙的气密性能对建筑能耗也有较大的影响,为了达到节能的目标,对透明幕墙的气密性也作出了较为严格的规定。
3.2围护结构热工指标的限值
2、气密性要达到4级的物理指标:1)单位缝长分级指标值q1≤1.5(m3/m·h),即每小时每米缝隙的空气渗透量不应大于1.5m3;2)单位面积分级指标q2≤4.5(m3/m2·h),即每小时每平方米面积的空气渗透量不应大于4.5m3;3、外窗气密性要达到4级以上的依据:1)根据我国目前门窗技术、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确定的;2)根据对不同外窗检测结果的实际情况所确定的。
3.2围护结构热工指标的限值
4、提高窗气密性的措施:1)提高窗用型材的规格尺寸、准确度、尺寸稳定性和组装的精度以增加开启缝隙部位的搭接量,减少开启缝的宽度,达到减少空气渗透的目的;2)改进密封方法,如框与扇、扇与玻璃之间的缝隙处理采用三级密封的做法。3)应注意各种密封材料和密封方法的互相配合:○在玻璃下安设密封的衬垫材料;○在玻璃两侧以密封条加以密封(可兼起固定作用);○在密封条上方再加密封料。
3.2围护结构热工指标的限值
5、幕墙气密性要达到3级的物理指标:1)单位缝长分级指标值q1≤1.5(m3/m·h),即每小时每米缝隙的空气渗透量不应大于1.5m3。2)单位面积分级指标值q2≤1.2(m3/m2·h),即每小时每平方米的空气渗透量不应大于1.2m3。6、提高幕墙的气密性的措施1)重视幕墙材料性能质量2)保证施工质量3)提高耐候密封胶质量,有利于提高幕墙的气密性和水密性。
3.3 围护结构的细部设计
3.3.1外墙应优先采用外保温体系。外保温体系的优点:1、外保温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热桥。2、有利于室内温度保持稳定。3、有利于提高室内热环境质量。4、可延长围护结构的寿命。5、有利于提高墙体的防水性和气密性。6、可减少保温材料的用量。7、可增加房屋的使用面积。8、外保温不会影响室内装修,并可以与室内装修同时进行。9、外保温便于旧房改造。10、外保温适用范围广。
3.3 围护结构的细部设计
3.3.2外墙和屋面采用外保温体系时,应对下列部位进行详细构造设计:1外墙出挑构件及附墙部件,如:阳台、雨蓬、挑檐、靠外墙阳台栏板、空调室外机搁板、附壁柱、凸窗、装饰线等均应采取隔断热桥和保温措施;2窗口外侧四周墙面,应进行保温处理。3变形缝处屋面、外墙的缝隙应采用弹性保温材料加以封闭。
3.3 围护结构的细部设计
db32/t 2868-2016标准下载3.3 围护结构的细部设计
3.3 围护结构的细部设计
3.3 围护结构的细部设计
3.3 围护结构的细部设计
3.3 围护结构的细部设计
3.3 围护结构的细部设计
绿洲家园电安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3.3 围护结构的细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