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动力触探试验规程动力触探试验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领域的原位测试方法,用于评估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将一定规格的探头以标准的能量锤击打入土层中,记录每贯入一定深度所需的锤击数,从而推断土层的密实度、承载力及均匀性等特性。
试验规程简介
1.试验设备动力触探试验主要使用轻型(N10)、中型(N30)和重型(N63.5)三种规格的动力触探仪,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土层条件。试验设备包括探杆、探头、落锤和导向架等组件。探头通常为圆锥形或扁铲形,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土体。
2.试验步骤确定试验位置并清理地面,确保测试点平整且无障碍物。安装动力触探仪,调整导向架保持垂直。按照规定的落锤高度和质量进行锤击,记录每贯入一定深度(如10cm)所需的锤击数。当达到预定深度或遇到不可穿透的硬层时停止试验,并记录相关数据。
3.数据分析根据贯入阻力(锤击数)与土层深度的关系,绘制贯入曲线。结合经验公式或规范查表,可估算土层的承载力、变形模量及其他力学参数。例如,砂土的相对密度可通过锤击数判断坡屋面施工方案,而粘性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也可由试验结果间接确定。
4.适用范围与局限性动力触探试验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土层,包括砂土、粉土、粘性土以及部分软岩。然而,对于淤泥质土或含水量极高的土层,其适用性可能受到限制。此外,试验结果受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和设备校准精度的影响较大,因此需严格遵循规范执行。
总之,动力触探试验以其简单、快速、经济的特点,在工程勘察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土体力学参数依据。
表3.1.1动力触探设备规格
3.1.2重型和超重型动力触探设备须备有自动落锤装置
3.1.3探头的尺寸见图3.1.3一1和图3.1.3一2。重型和超重型 动力触探探头直径的最大允许磨损尺寸为2mm;探头尖端的最大 允许磨损尺寸为5mm
3.1.4触探杆应符合GB/T15406—94标准的8.2和8.3的规定。 触探杆的接头应与触探杆具有相同的直径。每个接头的容许最大 偏心为0.2mm。 重型和超重型动力触探的锤座直径应小于100mm,并不大于 锤底面直径的一半。锤座、导向杆与触探杆的轴中心必须成一直 线。锤座和导杆的总质量不应超过30kg。
3.2仪器设备的检定和校准
3.2.1落锤的质量:应按产品生产厂规定的方法进行校准。其结
4.1.1先用轻便钻具钻至试验土层标高以上0.3m处,然后对所 需试验土层连续进行触探 4.1.2试验时,穿心锤落距为0.50士0.02m,使其自由下落。记录 每打入土层中0.30m时所需的锤击数(最初0.30m可以不记)。 4.1.3若需描述土层情况时,可将触探杆拨出,取下探头,换贯入 器进行取样。 4.1.4如遇密实坚硬土层,当贯入0.30m所需锤击数超过100击 或贯入0.15m超过50击时,即可停止试验。如需对下卧土层进行 试验时,可用钻具穿透坚实土层后再贯入。 4.1.5本试验一般用于贯入深度小于4m的土层。必要时也可在 贯入4m后用钻具将孔掏清后再继续贯入2m
4.2.1试验前将触探架安装平稳,使触探保持垂直地进行。垂直
4.2.1试验前将触探架安装平稳,使触探保持垂直地进行。垂直 度的最大偏差不得超过2%。触探杆应保持平直,连接牢固。 4.2.2贯入时,应使穿心锤自由下落,落锤落距为0.76士0.02m。
地面上的触探杆的高度不宜过高,以免倾斜与摆动太大。 4.2.3锤击速率宜为每分钟15~30击。打入过程应尽可能连 续,所有超过5min的间断都应在记录中予以注明。 4.2.4及时记录每贯入0.10m所需的锤击数。其方法可在触探 杆上每隔0.10m划出标记,然后直接(或用仪器)记录锤击数;也可 以记录每一阵击的贯入度,然后再换算为每贯入0.10m所需的锤 击数。 4.2.5对于一般砂、圆砾和卵石,触探深度不宜超过12~15m,超 过该深度时,需考虑触探杆的侧壁摩阻影响。 4.2.6每贯入0.10m所需锤击数连续3次超过50击时,即停止 试验。如需对土层继续进行试验时,可改用超重型动力触探。 4.2.7本试验也可在钻孔中分段进行。一般可先进行贯入,然后 进行钻探直至动力触探所及深度以上1m处,取出钻具将触探器 放入孔内再进行贯入。
5.0.1可按下列公式计算触探指标:
63.5= 10 AS e=
式中 1N63.5—每贯入0.10m所需的锤击数;超重型动力触探为 N120;
每击贯入度,mm; 1S 阵击的贯入度后浇带、回填土、保护施工方案,mm;
每击贯入度,mm; S 阵击的贯入度,mm;
5.0.2按式(5.0.2)计算动贯入阻力94;
式中 动贯入阻力,kPa; Q一—落锤重,kN; 4一 触探器,即被打入部分(包括探头、触探杆、锤座和 导向杆)的重量,kN; H一落距,m; A一探头面积,㎡²; e— 每击贯入度,mm; 1000一单位换算系数。
桩基施工现场技术交底5.0.3动力触探曲线。
? 计算单孔分层贯入指标平均值时,应剔除超前和滞后影响 范围内及个别指标的异常值。 2绘制贯入指标与触探深度曲线,如图5.0.3
6记录6.0.1本试验记录格式如表6.0.1。表6.0.1重型、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记录表工程名称孔号试验者工程地点探杆直径记录者孔口标高探杆质量校核者地下水位锤座质量日期小层累计触探杆总长触探深度一阵锂贯入度每贯入0.1m贯入度小层平均击数(mm)锤击数说明(m)(m)锤击数(mm)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