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测绘基准(08.09)岁差章动不影响*面点位置(坐标)的相对变化*球的整体运动自转极移—影响*面点位置(坐标)的变化(Z轴)*气环流*球全球性运动海洋环流影响*球质心的变化自转变慢*球*区域运动(板块运动)—影响点位相对位置变化海洋潮汐*球的局部运动固体潮影响点的坐标或高程变化冰后回弹*质构造运动
**基准—目前我国常用的坐标*统
锚杆喷浆施工组织设计**基准—目前我国常用的坐标*统
**坐标*是由参考椭球的形状和*小(通常用长半轴a表示*小,用扁率α表示形状)以及它在*球体内的位置决定的。我们知道,我国高程基准的基本面是似**水准面,而国家**基准的基本面是参考椭球面。为了实用上的方便,一般要求二者尽量接近。因此,确定参考椭球的形状和*小以及它在*球体内的位置,应使椭球面充分*接近整个似**水准面或一个国家范围内的似**水准面,同时要求椭球短轴平行于*球自转轴。
**基准—目前我国常用的坐标*统
**基准—目前我国常用的坐标*统
1954年北京坐标*50年代从前苏联引入(1942年普尔科夫坐标*),未进行整体平差,属参心坐标*,克拉索夫斯基椭球体,长半轴a=6378245m;扁率α=1/298.3。原点在普尔科夫天文台。主要缺点:1.长半轴约*了108m;2.椭球定位西高东低,东部高程异常达67m;3.不同区域接边处**点坐标差达1~2m。
**基准—目前我国常用的坐标*统
1980西安坐标*1978年4月,国家测绘局和总参测绘局联合召开了天文**网平差会议,当时从政治和技术两方面的因素考虑,决定建立我国新的**坐标*。经过几年的努力,1982年5月完成了天文**网整体平差,全网共48433点。该坐标*开始定义为“1980国家**坐标*”,后改为“1980西安坐标*”。
**基准—目前我国常用的坐标*统
**基准—目前我国常用的坐标*统
**基准—目前我国常用的坐标*统
**基准—目前我国常用的坐标*统
新1954年北京坐标*(新54*)属于参心**坐标*椭球的几何参数同“54*”a=6378245m;α=1/298.3**原点及椭球轴向同“80*”高程基准面为1956年黄海平均高程面点的坐标与“54*”接近,精度同“80*”
**基准—目前我国常用的坐标*统
相对独立坐标*(*方坐标*)为了减少投影变形或满足保密需要,也可使用相对独立(*方)坐标*,坐标原点一般在测区或城区中部,投影面多为当*平均高程面(要特别注意已知点的正确使用)。
2000国家**坐标*
**基准—目前我国常用的坐标*统
**坐标**经度L—过P点的子午面与起始子午面间的夹角。由格林尼治子午线起算,东正西负。**纬度B—在P点的子午面上,P点的法线PKP与赤道面的夹角。由赤道起算,北正南负。
**基准—目前我国常用的坐标*统
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经高斯—克吕格正形投影,将椭球面上的点转换到平面上,用直角坐标(x,y)表示。中央子午线投影到平面上是一直线,作为纵坐标轴;赤道投影到平面上也是一直线,作为横坐标轴;中央子午线和赤道交点的投影像是坐标原点。
**基准—目前我国常用的坐标*统
高斯投影分带(山东省的经度为114˚45΄~122˚40΄)
**基准—常用坐标*间的坐标换算
**基准—国家平面控制网的布设概况
国家平面控制网等级分为一、二、三、四等。目前提供使用的国家平面控制网含三角点、导线点共154348个,提供1954年北京坐标*、1980西安坐标*两套成果。
国家一、二等天文**网布设示意图
**基准—国家平面控制网的布设概况
**基准—国家平面控制网的布设概况
2000国家GPS控制网
“2000国家GPS控制网”由国家测绘局布设的高精度GPSA、B级网,总参测绘局布设的GPS一、二级网,中国*震局、总参测绘局、中国科学院、国家测绘局共建的中国*壳运动观测网组成。该控制网整合了上述三个*型的、有重要影响力的GPS观测网的成果,共2609个点。通过联合处理将其归于一个坐标参考框架,形成了紧密的联*体*,可满足现代测量技术对*心坐标的需求,同时为建立我国新一代的*心坐标*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山东省境内共有一、二等三角点1642个,其中一等三角锁(网)268点,二等三角点1374点。
目前,山东省境内共有国家A级GPS点6点,B级GPS点101点,C级GPS点1444点。
目前,我国实际采用的高程*统为正常高,即*面点A至似**水准面的距离。
1956年黄海高程*水准原点设在观象山,采用1950~1956年7年的验潮结果计算的黄海平均海水面,推得水准原点高程为72.289m。1985国家高程基准水准原点同1956年黄海高程*,采用1952~1979年共28年的验潮结果,并顾及了海平面18.6年的周期变化及重力异常改正计算的黄海平均海水面,推得水准原点高程为72.260m。
高程基准—我国水准网的布测情况
50年来,进行了三期高精度水准测量。第一期水准网(1951~1969):布测了一、二等水准网。一等线路36条,6个闭合环,2.9万km;二等线路13万km。第二期水准网(1977~1984):一等线路289条,186个结点组成100个闭合环,93360km,标石20190座;二等线路1139条,总长度136,368km,标石33238座。第二期水准复测网(1991~1999):全部一等网和局部二等网。一等线路245条(设计273),77个闭合环(设计99),85,452km(设计9.4万),验潮站45个。
国家高程控制网等级分为一、二、三、四等网。目前提供使用的1985国家高程基准的水准点成果共有114041个。
不锈钢管道施工方案国家一、二等高程控制网布设示意图
我国测绘基准存在的问题
我国测绘基准存在的问题
我国测绘基准存在的问题
高程基准复测周期过长(7~10年),现势性不强,由于*壳运动、*下水过量开采引起的*面下沉,使许多国家高精度水准点无法在实际生产中起到高程控制的作用(如:苏、杭、无锡的例子,以及浙江的跨海*桥工程)。以单站(青岛验潮站)为高程起算点,而我国海岸线数千公里。标石破坏严重(主要由于公路建设等)。
深度基准是指海图图载水深及其相关要素的起算面。通常取当*平均海面向下一定深度为深度基准的起算面,即深度基准面。1956年前我国采用最低低潮面(印度*潮低潮面);1956年后我国采用理论深度基准面(按苏联弗拉基米尔方法计算的当*理论最低低潮面)。深度基准与陆*高程的起算面不同。海图上的等深线不代表某点的实际深度。
1957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国家重力控制网(57网),该网包括基本重力点27个,一等重力点82个,为波茨坦重力基准。1983~84年我国重新进行了重力基本网的联测dbj41/t 236-2020 高延性混凝土农房加固技术标准,并于1985年完成了平差计算,建立了“国家1985重力基本网”,简称“85网”。该网由6个基准点、46个基本点和5个基本点引点组成。“85网”的重力基准是由国内多台绝对重力仪观测值和国际的已知重力*统共同定义的,这是“85网”的一个不足之处。
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国家重力基本网是确定我国重力加速度数值的坐标体*。重力成果在研究*球形状、精确处理**测量观测数据、发展空间技术、*球物理、*质勘探、*震、天文、计量和高能物理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提供使用的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包括21个重力基准点和126个重力基本点。